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见的动物1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形态结构等特征对动物和其他物体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
2.了解动物根据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了解五类脊椎动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2.通过对动物的逐级分类,建立分步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理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上教学过程:设计一系列任务组织学生学习:简单的开场白后直奔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动物”。
我们怎么来认识和研究这些动物呢?如果有以下四种动物,你准备怎么来研究?任务一:仔细观察鸡、蚕、鲤鱼、蝙蝠这四种动物(投影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如果要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留给学生2分钟时间思考,不安排讨论)汇报交流:要求说出分类及依据的特征,点评时特别注意给特征属归类,即颜色、形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还是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并小结分类: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对动物分类时,我们必须先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的具体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的基本技能,观察要有思维来引导的,找特征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特征归类的用意:颜色、形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分类的依据,观察研究找特征并据此分类是本节课的主线,是方法教育的载体。
问题过渡:分类依据的特征如果不一样,则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在科学家认识研究动物时,一开始分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你觉得这样分类方法多样有什么不好?(讨论与个别回答结合)引出分类发展史,介绍最终国际上大家认可的林耐分类法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任务二:阅读书本57页《林耐与生物分类》边阅读边思考:1.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2.林耐分类系统有什么好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人”、“猫”、“虎”“蝗虫”在分类表中分类等级,分析其亲缘关系和从属关系,谈谈这样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04
年级七年级学科科学课题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课时类型新课课时安排 1主备教师施宝才备课时间2018.10.16教学目标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并且理解“分类标准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2.了解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能说出生物分类等级。
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动物分类方法教学难点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师: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商品,面对这么多的商品。
你如何凭借自己找到想要的商品的呢?叙述过程!!生:略师:非常好,为什么能从茫茫的商品中找到我们所需的商品呢?生:因为里面都是分类摆放的,十分的清楚。
师:对,分类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分类?生:书店、药店、衣柜等师: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分类的练习。
你会将他们进行分类吗?红色圆柱体,红色长方体,紫色圆柱体,紫色长方体(图片)生:按形状分,分为圆柱体和长方体两类。
师:还有同学有别的分法吗?生:按颜色分,分为紫色的和红色的两类。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我们刚才根据颜色和形状作为分类依据,也就是物体的特征。
那么我们得到的分类结果相同吗?生:不相同师:用不同的依据来分类,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的对于动物来说动物分类的依据也是是根据各种动物的特征不同。
因此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必须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了解各种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打开课本P56,看一下书上的活动,将鸡,蚕,鲤鱼,蝙蝠进行分分类思想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用到,在生活,也到处存在,这里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增加亲切感和共鸣。
根据实际的题目让学生归纳出分类的依据不同结果不同,切身体会,类。
你会如何分类呢?书上已经有两种分类方法了,你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生:略师: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特征有许多的分类方法。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下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4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下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常见的动物》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一下3.1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物分类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掌握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掌握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物分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和实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3.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动物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他们对动物特征和习性的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类观念。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关爱和保护这些动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青岛版
4《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青岛版一、教材分析《常见的动物》是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青岛版教材中的一个章节。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介绍了学生身边常见的动物种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
通过观察、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分类,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态意识。
通过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鸟等。
他们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毛、翅膀、鳞片等,以及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如猫是夜行动物,鸟会飞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心,对观察和了解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来了解它们。
此外,他们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动物分类时,可能会对一些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产生混淆,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区别,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的区分等。
此外,他们在观察动物时,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细致观察。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体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动物图片、动物模型、显微镜、投影仪2. 课程平台:科学实验室、动物园3. 信息化资源:动物科普视频、动物科普书籍、动物科普网站4. 教学手段:观察、描述、分类、讨论、实验、探究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常见的动物》这一章节。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如熊猫、猴子、兔子等。
2.分析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等。
3.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动物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帮助学生建立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动物知识打下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和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难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制作动物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动物的手工艺品制作材料。
3.准备教学PPT,包括动物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常见的动物 第1课时(22页教案学案)
2.4 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学案10.在我国特有生物中,将银杉和珙桐分为一类,将金丝猴、朱鹮和中华鲟分为另一类。
这样进行划分的分类等级单位是( )A.属B.科C.界D.种11.现有以下八种动物:麻雀、带鱼、蝴蝶、蚯蚓、蝙蝠、青蛙、牛、鲸。
请根据题意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有无脊椎骨这一标准可把这些动物分为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__动物;根据水生还是陆生这一标准,可把这些动物分为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动物。
(2)若把这些动物分为有羽毛动物和无羽毛动物,其分类的标准是有无羽毛;若把这些动物分为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则其分类的标准是________。
(3)从以上两小题中,可发现动物有多种分类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有A、B、C、D、E、F六种生物,其中A、C同属不同种,B、C同科不同属,C、D同目不同科,D、E同纲不同目,E、F同门不同纲;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C同科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A同目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A同纲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F同门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答案】各种生物2.【答案】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3.【答案】结果4.【答案】(1)界、门、纲、目、科、属、种(2)种界(3)多少少多5.【答案】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合作探究:(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课堂练习: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D5.【答案】A6.【答案】D7.【答案】A8.【答案】A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1)脊椎无脊椎(2)陆生水生(3)生殖方式(4)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不同12.【答案】(1) A、B (2) B、C、D (3)B、C、D、E (4) A、B、C、D、E。
2.4《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优秀教案
2.4常见的动物【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2014年版)上册第2章第4节【主题】动物分类【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2.过程与方法学会能依据生物间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动物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感恩动物为人类的贡献,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依据生物间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2.教学难点:依据生物间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三、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活动11.导入小活动:两个长方体、颜色分别是红色和蓝色,两个圆柱体,颜色分别是红色和蓝色,请同学们能不能将他们进行分类?【学生活动】预设:按照颜色分类、按照形状分类。
【教师活动】分类的依据是物体的特征活动22.动物的分类【教师活动】在自然界界自己中,动物有125万种,要把这125万种动物全部进行研究容易吗?要进行分类,我们选取鸡、蚕、鱼、蝙蝠这四种动物,要将它们进行分类,同学们认为分类的特征有哪些呢?【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小组合作,找分类依据。
预设:1.根据陆生和水生陆生动物:鸡、蚕、蝙蝠,水生动物:鱼2.根据有没有羽毛有羽毛:鸡,无羽毛:鸡、蚕、鱼3.根据有没有翅膀有翅膀:鸡、蝙蝠;无翅膀:蚕、鱼4 .能不能游泳能游泳: 鱼;不能游泳: 鸡、蚕、蝙蝠【教师活动】同学们根据陆生和水生、能不能游泳来分类,这是动物的生活习性,根据有没有翅膀,这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开分的。
当然我们还能根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来进行分类,比如说,所有的皮肤的颜色分的话,人是不是可以倍分成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所有的黄总人都来子与同一种祖先。
除此之外,生物还能按照生物分类等级分类,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级从大到小。
介绍林乃和他的生物分类方法。
林耐(1707~1778)瑞典分类学家.博物学家双名制命名法的创始人,他奠定了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3.教师引导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
(1)判断题:判断动物分类的正确与否。
(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动物分类及特征。
(3)连线题:将动物与其生活习性进行匹配。
3.搜集关于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手抄报。
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突出主题,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4.家长协助学生参与一次户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生活环境,增强对动物保护的意识。
要求:活动后,学生撰写一篇活动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PPT形式呈现动物分类的知识框架,讲解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1)昆虫类:具有三对足、两对翅,如蝴蝶、蚂蚁等。
(2)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如鱼、虾等。
(3)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能在陆地和水中生活,如青蛙、蟾蜍等。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知识视野。
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简要介绍,不少于500字。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 检测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巩固课堂所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检测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 通过作业批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3)布置教室环境,展示与动物相关的装饰,如动物贴画、墙报等,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
(4)提前设置好多媒体设备,确保在课堂上能够顺利播放辅助材料中的视频和图片。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上传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预习指南,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通过动物保护组织的宣传材料,了解动物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 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时,注意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与教材中的分类知识相结合。
- 在科学博物馆或自然博物馆参观时,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动物进化的奥秘。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 通过拓展学习,增加学生对动物世界的认识。
-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促进个人成长。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常见的动物,以下是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
- 动物科普书籍:推荐《动物世界》、《哺乳动物大百科》等书籍,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和分类信息。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常见的动物》课题,设计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微信或邮件收集学生的疑问。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常见的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常见的动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教学科目:科学课程名称:常见的动物适用对象:小学一年级下册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的动物有哪些。
2.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
3.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2.2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描述和连线连接动物和其特征。
2.认识和表述不同动物之间的异同。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
2.让学生学会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3.1 教学内容1.常见的动物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3.2 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2.新课讲授:15分钟3.活动1:20分钟4.活动2:10分钟5.总结:5分钟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一些熟悉的动物,或播放简单的动物视频片段,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新课讲授(15分钟)4.2.1 认识常见的动物(10分钟)1.老师出示一幅大海报,图中展示了10 ~ 12 种常见的动物,让学生自由欣赏并认知。
2.老师可以依次询问学生,认知它们的名称,以及对它们的印象和了解。
4.2.2 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5分钟)1.老师将板书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个词条。
2.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两种动物,并了解它们的差异。
3.老师进一步解释,让学生明确脊椎动物有脊椎骨,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分辨它们的方法是可以从它们的身体上感受出来。
4.3 活动1(20分钟)4.3.1 摸认游戏(10分钟)1.老师以组为单位,每组两名学生配对。
2.课前老师预先准备了相关学习卡片,在卡片上分别印有一个动物的图片和它的生活特点简介。
每个组分别抽取一张卡片。
3.老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以及特点简介,想出哪只动物与卡片相匹配,并标出哪些特点与卡片相符。
4.学生把它与正确的动物卡片匹配起来,并理解卡片中的特点与相应动物的特点的联系。
初中常见的动物教案
初中常见的动物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生物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分布。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常见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分布。
2.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动物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世界。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的认知和了解。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分布。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知识点。
3. 教师通过PPT展示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征。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动物特点、分类和分布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知识点。
3. 教师通过PPT展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教案
学法
教学资源及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动物识图认读卡片;每个学生自带的一种身边动物的卡片;户外调查使用的放大镜、小铲、捕虫网。
教师准备材料:录制户外动物发声的手机或录音笔(遇适宜时机可使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拓展应用
总结
(一)教学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动物吧!
3.科学态度
能悉心发现周围生活的动物,对认识不同的动物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发现动物外在显著特征;能如实进行描述。
4.STSE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
能说出身边常见动物名称,观察并描述周围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说出这些动物外在描述、记录能力。
1.认识常见的动物
2.调查周围的动物
教学反思1(写上时间与姓名)
教学反思2(写上时间与姓名)
(3)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动物调查。
(4)汇报:校园里有哪些动物?你在哪里发现它们的?用什么方式记录的?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
(6)提问:你在动物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
(7)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提问,并且做总结和补充。
(三)整理,下课。
作业设计
学生活动手册P4
板书设计
第 1 课常见的动物
第三单元
课 题 名 称
形形色色的动物
总课时数
4
第( 1 )课 时常见的动物
教材及学情分析
从本课开始,学生就进入了有趣的动物世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指认常见的动物、说出它们的名称。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了解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2)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3)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4)能够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2)通过实验和调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1课:动物的分类与特征1. 动物的分类方法2. 动物的特征第2课:昆虫的特点与分类1. 昆虫的外部形态2. 昆虫的内部结构3. 昆虫的分类第3课:鸟类的主要特征1. 鸟类的外部形态2. 鸟类的内部结构3. 鸟类的分类第4课:哺乳动物的特征与分类1. 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2. 哺乳动物的内部结构3. 哺乳动物的分类第5课:爬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1. 爬行动物的外部形态2. 爬行动物的内部结构3. 爬行动物的分类三、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的模型;2. 图片资料:各种动物的图片;3. 视频资料: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视频;4.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工具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4.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第1课动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周:第2课昆虫的特点与分类第3周:第3课鸟类的主要特征第4周:第4课哺乳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5周:第5课爬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4. 设计相关的实验和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常见的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常见的动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的第四课,主要教授“常见的动物”。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常见的动物,比如狗、猫、鸟、鱼等等。
在学习这些常见的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生存环境和一些基本的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动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动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并区分不同的动物。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爱护生物;•培养观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简单了解动物们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见的动物;•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动物的抽象概念的了解;•方便学生记忆的动物分类方式。
四、教学过程1. 上课打卡老师入门打卡签到,记录学生的到课情况和课前预习情况。
2. 引入新课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家有宠物吗?他是什么动物啊?”然后让几名学生分享,慢慢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动物”。
3. 讲解主体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每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习性,并根据常见动物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等。
4. 回顾提高通过使用图片进行动物分类游戏,让学生回想、总结、巩固学习内容,为一起进行小结作铺垫。
5. 结合实际请学生带来宠物的照片,并描述照片中的宠物在日常中会做些什么事情,以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实际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常见的动物”主题的手工作业,让学生通过制作动物模型,复习和加强对于动物分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五、教学策略1.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并在问题引导下引入本次课的主题。
2. 游戏式学习通过动物分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并加深对于动物分类的掌握和记忆。
3.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4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认识和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常见类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常见的动物”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2.能力层次: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在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素质层次: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动物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动物分类和特征方面,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学。
1.知识层次:大部分学生对动物有基本的了解,但对其分类依据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对于各类动物的特征和区别,他们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和深入。
2.4《常见的动物》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常见的动物》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一些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游戏互动,学会分类和识别常见动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动物的识别和特征描述教学难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准备常见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动物分类的图表或PPT练习题目纸张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常见动物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视频和图片可以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如猫咪、狗狗、熊猫等。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可以让学生们回顾已知的动物知识,同时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所期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特点,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例如,学生们可以讲述猫狗的习性、熊猫的可爱之处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如表扬、鼓励等,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引出本节课主题之后,教师可以正式开始教学。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进行讲解,使得抽象的知识点更具有现实感和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动物的特点和知识。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能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各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进步。
《常见的动物》名师教案(第1课时)
课题
《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
单元
第二章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标准,理解分类标准不同导致分类结果不同。
(2)能说出分类的等级。
重点
动物的分类
难点
科学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用书,怎样才能在众多的书籍中快速找到
3.通过刚才的分类活动,你有什么结论
明确:分类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一、动物分类
1.(1)请你试着将下面的物体分成两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展示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图片)
明确:能否生长、能否繁殖、是否需要营养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2)地球上大约有125万种动物,动物学家们也给它们进行了分类。为什么要给动物进行分类
学以致用,并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课堂小结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2.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
板书
科学的分类依据
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
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2.(1)由此可知,生物分类可以有很多的标准。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什么为依据呢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2)生物分类有哪些等级
明确:按照生物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会越多。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常见动物的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
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动物的了解相对有限,对动物的特点和分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掌握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特点,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认识常见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常见动物的介绍。
2.难点: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和分类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法: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3.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有趣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物的特点,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动物特点和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并且理解“分类标准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2.了解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能说出生物分类等级。
【教学重点】
动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经营着一家水果店,进了一批水果,你会怎么摆放这一堆水果?——分类摆放
2.请学生列举还有哪些场所也十分讲究物品的分类摆放。
3.教师引导:自然界光动物就有约125万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它们,我们也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识
1.活动一:对10种动物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进行分类。
(1)学生思考:分类前需做写什么准备?
——观察,了解动物特征,确定分类依据。
(2)学生活动:按一定的特征,将下列动物分类,分两类: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
(3)学生叙述各自分类的方案,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4)教师引导进行活动总结:观察是分类的前提,物体的特征是分类的依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2.介绍林耐及一般的分类方法
不同的分类依据,使得分类结果也大不相同,如果大家都安各自的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还是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研究各种动物,那怎么办呢?科学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瑞典分类学家、博物学家林耐提出:分类应该以生物鲜明的特征为依据。
学生思考:一般,我们观察动物从哪几方面入手?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3.活动二:综合考虑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特征,完成活动二。
(1)学生活动:将下列物体按要求分类: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先将以上物体分成两类;将涉及到物体多的一类再分成两类;将涉及到物体多的一类再分成两类。
(2)学生叙述分类结果,教师评价和指导。
(3)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类是根据生物之间的差异大小逐级进行的。
4.对生物分类统一的规定: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七个等级(1)以马、斑马、驴、犀牛、狗、蜂鸟、草履虫为例,介绍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获知“随着分类等级的由大到小,生物种类越来越少”、“随着分类等级的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随着分类等级的由大到小,亲缘关系越来越近”、“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同一属中的生物”。
(2)介绍林耐的又一贡献:双名制,使动、植物的名称得到统一。
三、课堂小结
1.分类以观察为前提、以物体的特征为依据进行的,事物分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不同的分类依据,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2.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各种动物,我们往往采用统一的科学分类方法: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等级逐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