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及突触
5. /
6. / 7. /physiology/davies
8.
9. /silverthorn/
下丘脑神经肽、阿片样肽、胃肠肽。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A) (noradrenaline,NA)
四、反射中枢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聚合式 环式 链锁式
(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包括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突触前膜
2.突触后膜
3.突触间隙 20nm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 神经元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达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
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
②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①与直径有关
直径较粗、有髓鞘的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②受温度影响
温度下降,传导速度减慢。
二、突触生理(synapse)
(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1.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2.分类 按接触部位:轴-体、轴-树、轴-轴突触。 按作用方式:化学突触、电突触 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③细胞间通道将胞浆直接沟通。
④信息传递双向性,电阻低,是一种电 传递。 ⑤没有潜伏期,传递速度快。
三、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慨念
神经元、树突、轴突和突触-14页精选文档
神经元、树突、轴突和突触神经元、树突、轴突和突触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的伸延部分产生的分枝称为树突,树突是接受从其它神经元传人的信息的入口。
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呈放射状,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
胞体起始部分较粗,经反复分支而变细,形如树枝状。
树突的结构与脑体相似,胞质内含有尼氏体,线粒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等,但无高尔基复合体。
在特殊银染标本上,树突表面可见许多棘状突起,长约0.5~1.0μm,粗约0.5~2.0μm,称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部位。
一般电镜下,树突棘内含有数个扁平的囊泡称棘器。
树突的分支和树突棘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
轴突是动物神经原传导神经冲动离开细胞体的细而长的突起。
轴突通常较树突细。
每个神经原只有一个轴突,一般自细胞体发出,发出部分常呈圆锥形,称"轴丘"。
轴突自胞体伸出后,开始的一段,称为起始段,长约15~25μm,通常较树突细,粗细均一,表面光滑,分支较少,无髓鞘包卷。
离开胞体一定距离后,有髓鞘包卷,即为有髓神经纤维。
轴突末端多呈纤细分支称轴突终未,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接触。
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轴突内的胞质称轴质或轴浆。
轴质内有许多与轴突长袖平行的神经原纤维和细长的线粒体,但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因此,轴突内不能合成蛋白质。
轴突成分代谢更新以及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均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突内微管、神经丝流向轴突末端。
轴突的作用是将胞体发出的冲动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原或分布在肌肉或腺体的效应器。
突触synapse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一词首先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C.S.谢灵顿于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时引入生理学,用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实现功能联系的部位。
而后,又被推广用来表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间的功能关系部位。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神经元的突触形态与功能
神经元的突触形态与功能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细胞。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神经元的突触形态与功能。
一、突触的形态特征突触是由轴突末梢和神经元体表的树突形成的。
轴突末梢将神经元体内的电信号转化为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而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体内的神经递质,将其传递到自己的神经元体内。
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通过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吸收来传递信号。
电突触则是少见的突触类型,它通过离子流动直接传递电信号。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在形态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末梢(axonal boutons)、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和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在突触前末梢内部,神经元会合成神经递质并将其包裹在小囊泡内。
当神经元被刺激后,这些囊泡会与突触前末梢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上存在着众多的神经递质受体,它们可以识别并结合突触前释放的神经递质。
一旦两者结合,就会启动突触后膜内部的信号转导通路,传递信号至下游的神经元内。
二、突触的功能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
其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传递突触通过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吸收来传递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在神经元体内传递时是无法穿越细胞膜的,所以需要通过神经递质将信息传递至其他神经元体内。
2. 调节神经元活动突触可以通过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后膜上存在着众多的神经递质受体,它们可以启动信号转导通路并改变神经元内部的状态。
这些变化有可能增加或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神经元的活动起到调节作用。
3. 可塑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这意味着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是可以改变的。
在神经元长时间的活动和受到不同的刺激后,突触前末梢和突触后膜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进行调整,从而加强或削弱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达到学习和记忆的作用。
神经生物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神经元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构成人类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息。
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通常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以及突触四个部分组成。
1. 细胞体:神经元的细胞体包含了细胞核和大量的细胞质。
细胞核包含着遗传信息,细胞质则提供能量和其他物质支持细胞活动。
2. 树突:树突是神经元上分支状的突出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树突的数量和形状因神经元的类型和功能而异。
3. 轴突: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部分,它负责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递到突触。
轴突的长度也因神经元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4.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特殊连接部分。
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而电突触则通过直接传递电流来传递信号。
二、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
它由突触前细胞、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细胞三部分组成。
1. 突触前细胞:突触前细胞即传递信号的神经元。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细胞时,它会触发突触前细胞的神经递质的释放。
2.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是突触前细胞和突触后细胞之间的空隙。
它起到信号传递的媒介作用。
3. 突触后细胞:突触后细胞是接收信号的神经元。
突触后细胞上有许多受体,当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后细胞时,它会与受体结合,触发神经冲动的传递。
突触的功能主要包括传递和整合神经信息。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细胞时,突触前细胞会释放神经递质,将信号传递到突触后细胞。
突触后细胞则根据神经递质的类型和数量,继续传递或抑制该信号。
三、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神经元通过突触的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基础,它实现了大脑的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和决策。
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突触的调节来实现的。
连接方式包括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它们调节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和强度。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4. 简述递质共存现象及其生理意义。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相接触的部位。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中的非神经元细胞。
CNS细胞总数90%,脑容积的一半;无轴突,无突触连接,有缝隙连接1.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胞体、树突、轴突。
按突起数目: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按生理机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按神经元对后继单位的影响: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2.简述突触的分类。
(可能填空)按突触连接的成分:中轴-体、轴-树和轴-轴等。
突触连接的方式:依傍性突触和包围性突触。
突触连接的界面:非对称性突触、对称性突触。
突触功能特性: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3.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囊泡栏栅囊泡。
突触间隙:酶。
突触后膜:受体4.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两侧膜均未增厚特化,也无突触囊泡存在。
每一侧膜上都排列着多个圆柱半通道,形成缝隙连接通道,使两个细胞的胞质相通。
5.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填空)星状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第二章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指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负。
极化: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电位差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甚至由负转正的过程,反极化。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过程1.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2.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作用: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 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 a+、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神经生物学-第一篇
1、去极相
Na+通道迅速开放 Na+的平衡电位E Na 将神经浸浴于无Na+的溶液时,动作电位不复出现。 用等渗溶液加入使Na+浓度减小,可见动作电位幅度或其超射值减小。 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TTX)阻断
2、复极相
Na+通道迅速失活(不应期) K+通道缓慢开放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突触整合
第五章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间接调节递质的物质
中枢递质 外周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Ach) 去甲肾上腺素 (NE) 嘌呤类或肽类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突触组合形式
串联性 (aN元 →bN元 →cN元) 交互性 (树突 树突) 混合性 (同时包括化学 性、 电传递性)
三、突触电位和突触整合
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smembrane transport) 转运形式包括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
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 净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 如O2、CO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 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 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电化学梯度 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
《生理学》第十章
3)5-羟色胺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主要功能
是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 和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前两种为 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 泛,尤以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等处 含量较高;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 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
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称为膜受体。下面主要介 绍与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有关的受体。
1.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 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受体)存在于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 胆碱递质及受体。乙酰胆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神经递质, 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活动,包括感觉与运动、 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及情绪等多方面的 调节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7 页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9 页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 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 递质的作用,包括速激肽、阿片肽、下丘 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和脑肠肽等。
(4)肽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 20 页
(二)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
二、突触
(一)定向突触传递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和突触
在⼤脑⾥,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不断连接来进⾏的。
这种连接被称为“突触”。
神经细胞以突触的形式互联,形成神经细胞⽹络。
神经细胞⼜名神经元。
神经元除了拥有⼀般细胞的结构外,还从细胞体上长出了⼀根根的触⼿,这些突起的触⼿被叫做“神经突起”。
神经突起有两种。
⼀种长度较短、分⽀较多,就像树杈⼀样,所以我们称它“树突”,它负责接收信息。
另⼀种突起明显不同于其他的,并且只有⼀根,它的名字叫“轴突”,轴的意义在于连接两端,所以轴突的作⽤是连接其它神经元,负责发送信息。
树突、轴突、胞体共同构成了神经元。
通常,⼀个神经元可以发育出1千到1万个树突,意味着它可以接收来⾃于多达1万个不同神经元所传递的信息。
为数众多的树突,就像收集情报的天线,神经元受到的刺激越多,⼤脑⾥的树突也越发茂密,并于更多神经元的轴突取得联系,构成了庞⼤且复杂的信息接收和传递的神经回路与神经⽹络。
神经回路⽹络不断扩⼤的同时,⼤脑功能也随之更加完备。
熟能⽣巧,正是⼤脑越⽤越灵活的明证,进⽽能够举⼀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让神经回路得以不断连接和重组,赋予⼤脑奥妙的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说明了⼤脑会因为学习⽽不断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
然⽽⼈类⼤脑的神经元从四⼗岁以后就停⽌⽣长,逐渐衰⽼、死亡⽽减少数量。
神经元死亡,会造成神经回路连接的永久断裂。
神经回路的断裂,既影响了记忆的提取,也⼲扰了⼤脑对于感官信息的认知和辨识功能。
每个⼤脑都是独⼀⽆⼆的,思考让⼤脑⽤进废退,也是⼈类创新发明和⼀切伟⼤⽂明发⽣的关键。
⼈之所以为⼈的终极答案,就隐藏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jal 染色的神经元
Cajal的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的树突接受信息, 传向胞体,由胞体传向轴 突 神经元之间具有高度特异 性的连接 Golgi 和Cajal共享1906 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3、电子显微镜观察下的神经元
二、神经元的数量和大小: 1、数量:人脑有140亿以上。 2、大小: 最小的小脑的颗粒细胞等其直径为58微米;较大的大脑锥体细胞其直径为 80-100微米;相应的体积为300微米3; 200,000微米3。
细胞膜将细胞内外分隔,膜的厚度约5nm。 细胞器 胞体内除核外,聚集着由质膜包裹着 的结构,这些结构称为细胞器(organelle)。 主要包括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尼氏体), Golgi器和线粒体等。
除细胞核之外,细胞膜内所包含的各种物质统 称为细胞质(胞浆,cytoplasm)。
2、突触前膜
突触前终末被一表面膜包围着,它是突 触前轴突膜的延续,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膜即 突触前膜 。
突触前膜的致密质向细 胞内凸出形成三角形的致密 突起(dense projection)并 和膜上的网形格子共同形成 能容纳突触囊泡的突触囊泡 栅栏(synaptic vesicular grid),它引导囊泡与突触 前膜接触,并融合穿孔释放 递质传递信息。
3.脑脊液-脑屏障( Cerebrospinal fluid-Brain Barrier,CBB )是室管膜上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 构成,对于脑脊液中的物质进入脑细胞起选择通透作用.
第二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发现 二、神经元的数量和大小 三、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和种类
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细胞组成。 神经元接受各种信息,传导、整合这些信息,调节 各器官的活动,保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维 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
作用: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作用 中枢: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大胶质 细胞) 小胶质细胞 外周: Schwann细胞、卫星细胞、支持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1846年virchow提出 胶 质细 胞 与 神 经细 胞之比 为 10:1-50:1 胶 质细 胞 有突 起 , 但 无轴突和 树突之分 ,也无 传 导神 经 冲 动 的功 能 , 但 对 神经 元 功 能 的发 挥起着 重 要 作 用 , 现 已知 胶质细 胞对正常 脑发育, 神经元 的 调控 和 中 枢 再生 等方面 发 挥的 影 响 已 不亚 于神经 元本身。
Nissl 碱性溶液染色
细胞体 胞体 核周体 突起(轴突 和树突)
高尔基铬酸银染色
2、S.R.Cajal(1852-1934) 将Golgi的方法改良,使其稳 定;对人和多种脊椎动物的 神经系统进行了观察;著有 《人和许多脊椎动物神经组 织学》;以详实的资料证实, 神经系统是有边界分明的神 经细胞组成。
2、突触下网
PSD含有大量的微丝。这些8nm直径的 细丝常从致密质向胞浆内伸出,其长度不一, 长的可达150nm,彼此交织成网状结构,故名 突触下网。由于突触下网 仅存在于突触后一侧,故 推测可能与受体有关,是 受体的一个特化区域。
3、突触下致密小体
突触后膜下方一些呈球形的致密结构称 突触下致密小体,它 由微丝盘曲而成,借微 丝可与突触后膜和PSD
• F型突触:扁平形囊泡
按突触的功能特性分类 • 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Ⅰ型、S型 • 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抑 制性突触后电位:Ⅱ型、F型
按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 • 化学突触:突触前后膜之间信息传递依 赖于化学递质的参与而完成
• 电突触: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以电偶 合方式将电信号直接传递给下一个神经 元。 • 混合型突触
2)神 经 元 膜
神经元膜(neuronal membrane)作为屏障, 紧密包围着神经元内的细胞质。神经元膜厚约 5 nm,它和所有动物的细胞膜一样都含蛋白 质和脂类,磷脂的比例较大。细胞膜都含有葡 萄糖通透蛋白,只允许葡萄糖,而不允许有相 关结构的糖通过。通常认为,生物膜的构成有 其共同模式,是以疏水性类脂双层(lipid bilayer)为基本单位。在连续的类脂双层中镶 嵌着称为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大蛋白
(一)突触前成分
1、突触囊泡(又称突触小泡)
突触囊泡是轴突终末(轴突终扣)内最 重要的和最特异的成分,几乎都出现在突触前 成分这一侧,表现出功能极性的非对称性特点。 形态,生理和生化的实验研究表明:突触囊泡 是化学递质的细胞器,是递质合成、储存和释 放的基本单位,并提出了突触囊泡量子释放的 假说。
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
根 据 突 触 连 接 的 成 分
按突触间隙的宽窄和突触囊泡的大小 • Gray I, 非对称性,间隙>30nm,囊泡 直径30-60μm,兴奋性突触 • Gray II,对称性,间隙<20nm,囊泡直径 10-30μm,抑制性突触
按突触囊泡的形态 • S型突触:圆形囊泡
三、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和种类
(一)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 突 起
细胞核 线粒体 尼氏体 树突 轴突
1)胞
体
胞体(soma)是指神经元略呈球形的中央部 分。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直径约20( µm)细胞内 充满细胞液(cytosol,即胞浆减去细胞器)
核 神经元一般具有一个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 形,大小不一,直径范围在3~18(µm )之间。 胞核一般居于中心。核内有1~2个碱性染料深 染的核仁 。
三、电突触:
电突触的传递是电耦合(electric coupling),可使信号通过突触直接传递 给下一个神经元,其突触延搁极短,甚至 无延搁现象,而电信号可双向传递,在功 能上总是兴奋性的。电突触是对称性的, 其突触间隙很窄,约2nm,为闭锁型的突 触间隙,属缝隙连接,借细管使相邻细胞 的离子相通,产生一个对电流的低阻抗通 路,很容易使电流通过。电突触内虽然有 时也见类似突触囊泡样的结构,但在生理 学和生物化学上未能证实这种囊泡样
微管、微丝 (microfilament) 微管与轴浆运输密切相关 微丝其主要作用是可改变 细胞的形状
神经丝(neurofilament) 神经细丝主要起支持作用, 也可能与微管、微丝一起 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2.神经元的突起(轴索,neurites):
(1)轴突(axon): 轴丘(axon hillock); 轴浆(axoplasm); 光滑、少分支主干全长粗细一致,含线 粒体、细胞骨架成分、滑面内质网、无尼氏 体和核糖体; 有鞘和无鞘神经元-神经纤维; 轴突末梢或突触终扣。
1、大脑
2、小脑
3、脑干
4、脊髓
二、神经组织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纤维与神经 4、突触 5、神经末梢 6、脑膜
脑膜:
硬脑膜 小脑幕 硬膜静脉窦 蛛网膜 蛛网膜颗粒 软脑膜 脉络丛
脑屏障(Brain barrier)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元 突触 神经胶质细胞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组织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 节机体各个器官、系 统的活动,使之协调 一致、互相配合,形 成一个整体 直接调节和控制身体 各器官和系统 通过调节和控制内分 泌系统,以协调控制 身体各种机能活动
连接。这种小体可能
与兴奋性突触的功能 有一定的关系。
(三)突触间隙
在电镜下观察可见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 之间被一裂隙分开,这一空隙称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突触间隙内含粘多糖、糖 蛋白和唾液酸。突触间隙 内有直径约5nm粗的突触 间丝,它们平行地横过突 触间隙,突触间隙具有明 显的可塑性。突触信息传 递的整合作用受神经元特 异性S-100蛋白质和糖蛋白 参与的分子机制所调控。
脑干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31个节段包括颈8、胸12、腰5、骶5、尾1)
脑神经 (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自主神经) 传出神经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轴丘
轴突侧支
髓鞘(myelin sheath)在中枢神经系统由少突胶质 细胞形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由施万细胞形成,内含 髓磷脂,呈同心圆状围绕在轴索周围,在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中有绝缘作用。相邻两段髓鞘之间轴索裸 露,称郎飞节(node of Ranvier)。
(2)树突( dendrites): 树突侧棘(dendritic spines):神经元树突表面 出现的许多细小的隆起 结构。
三、电突触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
1、突触的概念: 是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进 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构成。
3、突触的类型:
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 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 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 根据突触囊泡形态 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
二、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是借释放递质传递信息。当神经 冲动到来时,储存在突触囊泡内的化学递质便 进行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上与 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神 经信号通过突触时有明显的延搁现象,约为 0.5~2ms。
在电镜下观察,化学突触的突触膜有增厚的致密 物质(I型突触的突触后膜较突触前膜显著增厚),突 触间隙较宽(15~30nm),属开放型的突触间隙。 化学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内含有很多储存递质的突触囊 泡。上述的结构是化学突触特有的和重要的标志,也 是与电突触在超微结构上的最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