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枢纽站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交通枢纽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枢纽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及其地理位置、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和交通流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式,对某一交通枢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改善交通枢纽运行效率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交通枢纽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课程性质为实践性、探究性。

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课程以交通枢纽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身边的事物。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交通枢纽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交通枢纽概念与功能- 介绍交通枢纽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现代交通枢纽的概述”2. 交通枢纽的构成要素- 阐述道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在交通枢纽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交通枢纽的构成与布局”3. 我国主要交通枢纽介绍- 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及现状。

- 教材章节:第四章“我国主要交通枢纽介绍”4. 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与运行效率- 探讨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对运行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布局。

- 教材章节:第五章“交通枢纽的运行与管理”5. 实践活动:交通枢纽调查研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分析当地交通枢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与枢纽》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与枢纽》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及枢纽》课程设计枢纽区段站设计说明书学号:201学生姓名:班级:交运20班指导教师:时间:2018年6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车站概述 (1)二.设备 (1)三.主要任务 (2)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2)第一节站型选择 (2)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 (4)第三章车站设备配置 (5)第一节客运设备配置 (5)一、站房位置 (5)二、站台位置 (6)第二节货运设备配置 (6)第三节机务设备配置 (7)第四节车辆设备配置 (8)第五节运转设备配置 (9)一、到发线 (9)二、调车线 (11)三、机走线 (11)四、机待线 (13)五、机车出入段线 (13)六、牵出线 (13)第四章车站设计参数 (14)第一节线间距 (14)第二节道岔级渡线配置 (15)一、道岔辙岔号码 (15)二、确定线路连接的曲线要素 (16)三、道岔坐标计算表 (17)第三节到发线有效长 (26)第五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27)第一节到发线使用方案 (27)第二节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27)一、道岔分组方案 (27)二、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28)第三节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33)第四节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34)一、各车场占用时间计算 (35)二、各车场方向别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36)第五节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38)第六章自我评价 (39)第一章绪论一.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所示)车站的作业量不大,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与旅客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与货物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更换货物列车机车和乘务组、列车的技术检查和车辆检修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A和B方向的较多,C方向的较少。

二.设备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等。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成绩导师签字: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题目区段站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2、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3、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工作量要求等)(一)原始数据(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米。

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A B C 本站合计A —————4+13+0+0 2+6+0+0 0+0+2+1 6+19+2+1引言 2第一章原始资料 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4 2.1 选择车站配置图 4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 53.1到发线数量 53.2到发线的布置 53.3机车走行线数量 5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 63.5机待线 63.6机车出入段线 63.7调车线 63.8牵出线 7第四章咽喉设计 8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 8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8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 84.4确定股道间距 9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 9第五章坐标计算 10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 10有效长度推算表 15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6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一、引言枢纽区段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其作用是实现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繁忙、复杂的区域之一。

因此,对于枢纽区段站的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枢纽区段站的特点、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枢纽区段站的特点1.客流量大由于枢纽区段站处于不同地铁线路之间,因此其客流量非常大。

在高峰期,每天可能会有数万人次通过这些车站。

2.换乘方便枢纽区段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换乘方便。

在这些车站,乘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出入口直接进入不同地铁线路,从而实现快速换乘。

3.安全性高由于客流量大,因此枢纽区段站在设计上也非常注重安全性。

例如,在车站内设置了多个出入口和紧急疏散通道等设施,以确保人员疏散时能够顺畅进行。

三、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1.目标(1)了解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设计原则和要求;(2)了解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技巧;(3)掌握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客流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2.内容(1)枢纽区段站的概述:包括枢纽区段站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

(2)枢纽区段站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包括客流量预测、空间布局、出入口设置、紧急疏散通道设置等方面。

(3)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包括交叉换乘型、分离换乘型等不同类型车站的特点和差异,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4)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5)枢纽区段站的客流管理:包括客流监测、疏导措施等方面。

(6)设备维护:包括设备检修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其中,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手段(1)讲义:编写详细的讲义,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

(2)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引言 (2)第一章原始资料 (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4)2.1 选择车站配置图 (4)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 (5)3.1到发线数量 (5)3.2到发线的布置 (5)3.3机车走行线数量 (5)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 (6)3.5机待线 (6)3.6机车出入段线 (6)3.7调车线 (6)3.8牵出线 (7)第四章咽喉设计 (8)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 (8)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8)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 (8)4.4确定股道间距 (9)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 (9)第五章坐标计算 (10)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 (10)有效长度推算表 (15)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6)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铁路运输专业课之一,我们要掌握站场枢纽设计这一基本科目。

在设计区段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请教老师和同学,使得整个设计方案不出错误和尽量少出错误。

在对站场内的各种设备的相对布置位置时要细心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路。

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

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章 原始资料1.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图1):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1.2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功能布局和运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站场及枢纽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类型站场及枢纽的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站场及枢纽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站场及枢纽设施的配置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铁路站场及枢纽的运输组织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铁路站场及枢纽进行初步规划设计,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认识,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 通过对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铁路运输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对铁路站场及枢纽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铁路站场及枢纽相关岗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铁路站场及枢纽概述- 章节内容: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进度安排:2课时2. 铁路站场及枢纽的运输组织- 章节内容:站场及枢纽的运输组织原理、作业流程和调度方法- 进度安排:4课时3. 铁路站场及枢纽规划设计- 章节内容:规划设计原则、设施配置要求、站场及枢纽布局方法- 进度安排:4课时4. 铁路站场及枢纽案例分析- 章节内容:国内外典型铁路站场及枢纽案例介绍与分析- 进度安排:2课时5. 铁路站场及枢纽实践操作- 章节内容:站场及枢纽设施认识、模拟操作、规划设计实践- 进度安排:4课时6. 小组讨论与汇报- 章节内容:分组讨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汇报与评价- 进度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项目概述铁路站场及枢纽是铁路运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设计将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铁路站场及枢纽,并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

项目要求:•设计一个具有站前、车站、站后三个功能区的铁路站场•车站内包括至少两个站台,配备停靠、换乘和出发的功能•书写详细的站场设计规划书,包括选址、站场分布、轨道布置等•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详细记录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完整的课程报告站场设计规划书站场选址本站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紧邻市绕城高速公路,方便乘客前往。

通过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相接即可实现与市区的快速连接。

功能区划分本站场将分为站前、车站、站后三个区域。

站前区是指以站场为中心,往外500米的范围,主要包括车站周边的道路、停车场、公交站等设施。

在本设计中,站前区包括:•候车厅: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等候候车,配备餐厅、商店等生活设施•停车场:面积4000平方米,可容纳200辆汽车和50辆自行车,配备充电设施和保安监控•公交站:面积200平方米,可容纳5辆公交车,方便乘客前往市区各个区域车站区车站区是指站场内的主体区域,包括停车轨道、站台、货物区和配套设施等。

在本设计中,车站区包括:•站台:共有两个站台,长度分别为400米和300米,宽度为5米,其中一个站台设置换乘功能•停车轨道:共有5条停车轨道,可容纳15节客车同时停靠,其中3条轨道为直通轨道,2条为缓冲轨道•货物区:货物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用于装载和卸载货物,配备货物起重机和升降设备•配套设施:包括洗手间、安检口、售票处等站后区是指离开车站区域后,向外延伸的铁路轨道区。

在本设计中,站后区包括:•联络线:连接站站区和站后区的轨道,用于过路调车和列车编组等操作•立交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叉,需要建造跨越高速公路的立交桥轨道布置及信号系统本站场的轨道布置包括停车轨道、联络线和立交桥等。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_图文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_图文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初步分析1)从图1可知,D站的车流来源于A、B、C三个方向,必须考虑折角车流问题,即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问题。

2)从○2和○3给出的站坪长2200米和到发线有效长1050米的数据,并结合表2可确定本区段站的车站布置形式应当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

表2 不同车站站坪长度车站种类车站布置形式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m)1050 850 750 650 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会让站、越行站横列式1450 1700 1250 1500 1150 1400 1050 中间站横列式1600 2000 1400 1800 1300 1700 1200区段站横列式2000 2500 1800 2300 1700 2200 1600 纵列式3500 4000 3100 3600 2900 3400 26003)由○4可知各衔接方向机车类型一致,结合○3中,限制坡度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可知在D站不需要变换牵引重量,无需增减轴作业,则不需要加挂补机。

4)根据○5可知,在D站需要定期对机车进行保养、维修,需要在D站设立站修所和机务段。

5)根据○8可以确定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到发线的数量、牵出线的数量。

6)根据○8和○9的综合考虑可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量,机车出入段线的数量。

2 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2.1 车站类型的确定设计车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按《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的有关规定,单线铁路区段站应选择横列式布置图型,在有多个方向接入且运量较大时,可以预留或采用纵列式图型。

设计车站衔接三个方向,运量适中,根据规定选用横列式布置图。

交通港站与枢纽课程设计 (2)

交通港站与枢纽课程设计 (2)

交通港站与枢纽课程设计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对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城市交通建设。

一、现状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现状。

目前,许多城市仍然存在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

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并且为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目前,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已经被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

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投资资金,将会对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设计为了更好地推进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相关课程的设计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键的课程设计内容。

1.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交通规划是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建设的重要基础。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和预测•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选址和规划•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环境评估和设计2.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应侧重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

其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设计•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和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计和管理3. 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是实现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建设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计应包括:•交通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步骤•施工和管理中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实践案例分析和总结4. 交通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交通安全管理是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课程设计应包括:•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三、总结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建设是推动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交通港站和交通枢纽的发展,建设更加便利、高效、绿色的城市交通。

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城市交通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铁路交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铁路站场和枢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交通需求。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 站场规划和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规划和设计不同类型的铁路站场,包括客运站、货运站、中转站等。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人流、货流以及不同类型列车的需求,以最大化站场的效益和安全性。

2. 枢纽布局和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规划和设计铁路枢纽,包括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等。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多种交通方式的连接,优化货物和乘客的流动,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

3. 运营管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铁路站场和枢纽的运营。

他们将学习如何制定运营计划、调度列车、管理人员和设备,并处理紧急情况和故障。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应对日常运营中的挑战和问题。

4. 可持续发展: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管理可持续的铁路站场和枢纽。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环保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如何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拥堵和排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门课程还应包括实地考察和实验。

学生可以参观不同类型的铁路站场和枢纽,了解实际运营情况,并进行模拟实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这门课程还可以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如铁道工程、交通规划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铁路交通系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并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之,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应旨在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这门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满足未来铁路交通发展的需求。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推荐下载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推荐下载

TONGJI UNIVERSITY
第四章总结
1、存在不足和缺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在实践中查找出了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欠缺,在
不断地发现错误、改天错误的过程中,此次设计得以逐渐改善,最终成型。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去改正。

(1)线路有效长计算时,只考虑了不超规定,在仍可以节省的情况下,
尚有部分进一步减少用地的余地;
(2)到发场Ⅰ和到发场Ⅱ的利用率0.45和0.63之间的差值还有进一步减
小的可能。

今后的学习中,努力达到最优化的设计和安排。

2、得到的体会和心得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特别是进行区段站的设计,我对区段站的认识和
理解运用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
到实践中去,收获很多。

(1)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设计区段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
我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点的识记,却没有将之与实践结合起
来,这也是后来课程设计遇到诸多障碍和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一次次的审核、修正,我终于能够较好地协调各个设计要素间的
关系,圆满完成这次设计;
(2)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一直处于书本上理论分析的内
容得以付诸实践;
(3)在向老师请教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形成
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实践出真知,感谢老师的指导,感谢同学的帮助。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区段站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铁路区段站布局方案,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铁路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铁路区段站定义、分类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概述”2. 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讲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原则、主要设施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3. 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分析铁路区段站在列车运行、调度、换乘等方面的运行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4. 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探讨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5. 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铁路区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9日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列流图如下:乙甲10+20+4+310+20+4+310+20+4+310+20+4+3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 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 第二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10×0.5+20×1+4×2+3×2=39(对) 设置6条到发线 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 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20+4+3+20+4+3+2+2=58>36 应设置1条机车走行线 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 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2+10+20+4×2+3×2+2×2+2×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1条 6)调车线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 设置4条调车线 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 设置2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1条 2. 咽喉设计1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 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 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6.5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旅列+直通+区段+摘挂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380mm)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左端:569.916m右端:500.436m⑦确定车站全长L 全=l左咽+l效+l右咽=569.916+500.436+850=1920.35<1950符合要求3. 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比例尺1:1000)见附图(略去中部直线部分)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利用率计算法)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 中t 中+ n`中t`中+n 解t 解+n 机t 机+Σt 固+Σt 其他=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 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Σt 固)/(1440M-Σt 固)(1-r 空) K1=0.45 K2=0.63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N ⅰ=n 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11.1+33.3+33.3+11.1=88.8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84.3+88.8=173.1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详见附图)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A=64.5+21.2=85.7N接=55.5+46.6=102.1列N发=34.5+24.4=58.9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B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毕业论文设计--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毕业论文设计--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 11 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 .................................................................................. 11 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 .......................................................................................................... 11 3. 车站作业及设备车站作业及设备............................................................................................................... .............................................................................................................. 33 车站作业车站作业........................................................................................................................... .......................................................................................................................... 33 车站设备车站设备........................................................................................................................... .......................................................................................................................... 33 第二章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 33 1、站型选择、站型选择............................................................................................................................. ............................................................................................................................ 33 2、第三方向的引入、第三方向的引入................................................................................................................. ................................................................................................................ 44 3、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 ............................................................................................... 55 第三章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 66 1 客运设备配置客运设备配置 ....................................................................................................................... ...................................................................................................................... 66 2 货运设备配置货运设备配置 ....................................................................................................................... ...................................................................................................................... 77 3 机务设备配置机务设备配置 ...................................................................................................................... ...................................................................................................................... 77 4. 车辆设备车辆设备 ........................................................................................................................... .......................................................................................................................... 77 5. 运转设备运转设备 ........................................................................................................................... .......................................................................................................................... 88 第四章第四章 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 112 1 线间距线间距 ................................................................................................................................. ................................................................................................................................ 112 2道岔、渡线的布置道岔、渡线的布置.............................................................................................................. ............................................................................................................. 113 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 114 第五章第五章 通过能力计算通过能力计算................................................................................................................... .................................................................................................................. 115 1到发线使用方案到发线使用方案.................................................................................................................. ................................................................................................................. 115 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 115 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 220 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221 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223 第六章第六章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 .. (224)第一章 绪论1. 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 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 12月 19 日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列流图如下:甲10+20+4+3 10+20+4+3 乙10+20+4+3 10+20+4+3旅列 +直通 +区段 +摘挂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第二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 10× +20×1+4×2+3×2=39( 对)设置 6条到发线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 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 20+4+3+20+4+3+2+2=58>36应设置 1条机车走行线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 2+10+20+4×2+3× 2+2×2+2× 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 1条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设置 4条调车线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设置 2 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 1 条2.咽喉设计1 )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 或列车到 ( 发 ) 、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 入) 段、调车 [ 或列车到 ( 发) 、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 (380 mm ) 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右端: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线路编运行方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共各线路有效长各线路有效坐标号向左端右端计之差长1 2 3 4 5 6 7Ⅰ、 3 上行方0 850 向下行方0 850 向Ⅱ上行方1091 向下行方1088 向4、 5 上行方957 向下行方921 向7 上行方988 向下行方988 向8、 9 上行方889 向下行方889 向⑦确定车站全长3.车站比例尺平面图 ( 比例尺 1:1000)见附图 ( 略去中部直线部分 )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 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利用率计算法 )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 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编号列车数编号列车数Ⅰ通过列车用接A到解区段 4Ⅱ通过列车用发A自编区段 483 接发 A至B旅客列车10 接B到解区段 4接发 B至A旅客列车10 发B自编区段 4 4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 6 接A到解摘挂 3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 6 发A自编摘挂 395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14 接B到解摘挂 3 7 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14 发B自编摘挂 3 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列车种类每次作业占用时间无调中转列车74部分改编中转列车89到达解体列车75自编出发列车81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t (min)Tt 中技t ′中技t 解技t 编技客货客货占用时间30 4525 3078 5 6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发 t 机t 取送1215 30303货场机务段专用线10 5 10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 t 中+ n` 中t` 中+n解t 解 +n机 t 机 +Σt 固+Σt 其他 =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 Σt 固) /(1440M-Σt 固)(1-r空)K1=K2=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Nⅰ =n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每次作业占用时间 (min) 场每昼夜别作业项目作业次数所需时间总时分其中固定作业(min) T 时分∑ t 固到接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42 420420 发接发 A至 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场接发 B至 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Ⅰ总计22 1308 420 到接 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发接 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Ⅱ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7 81 567总计28 2184 K1=(1308 - 420)/ (1440 ×2-420)=K2=(2184 – 0 )/ (1440 ×3- 0 )=列入到发线通过能力 ( 列 )计方算中向作业项目的到发场到发场计列车ⅠⅡ数到发场Ⅰ接 A 至 B 无调中转列20接车7车到发场Ⅱ接 A到解列车计20A到发场Ⅰ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方车 6 向发到发场Ⅱ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 车7车到发场Ⅱ发 A自编列车计27 到发场Ⅰ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车 6 接到发场Ⅱ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B 车7车方到发场Ⅱ接 B到解列车向计20 到发场Ⅰ发 A 至 B 无调中转列6 发车7 车计27到发线Ⅰ的通过能力: +++=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 +++=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 详见附图 )2)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次每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数次总1 3 5 7 9 11 13 15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1 4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 6 8 48 48 48 482 4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 6 6 36 36 36 363 5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14 8 112 112 112 1124 7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14 6 84 84 84 845 8 道接 A 到解区段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6 8 道发 B 自编区段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7 9 道接 A 到解摘挂列车 3 8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8 9 道发 B 自编摘挂列车 3 6 18 18 18 (18) 18 189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16 3 48 48 4810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16 3 48 48 4811 7 道本务机车入段14 3 42 42 4212 7 道本务机车出段14 3 42 42 4213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 4 3 12 12 1214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 4 3 12 12 1215 8 道本务机车入段 4 3 12 12 1216 8 道本务机车出段 4 3 12 12 12 (12) 1217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入段 3 3 9 9 918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出段 3 3 9 9 919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入段 3 3 9 9 920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出段 3 3 9 9 9 (9) 921 9 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6 15 90 90 90固定作业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次每总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ⅠⅡⅢⅣⅤⅥ16 3 道接 A至 B旅客列车10 7 70 7017 4 道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5 50 50 50 5018 往货场送车 2 10 2019 向货场取车 2 10 20∑t 固70 50 50 50T 286 318 252 420 394 341 383 230 T- ∑ t 固216 268 252 370 344 341 383 230 K=(T-∑t固)________(1- γ空费 )(1440- ∑t 固 )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这里,只计算 A方向, A端咽喉受控A 端咽喉7 号9 号制咽计喉道岔组咽喉道岔组无调9 经由道岔组号接 A 方向组号K 有调7车接 A 无调1、 5、9 9 小计车方向有调1、 3、7、11、15 7 无调9发 A 方向发A 无调3、7、 9、13 7 有调7车车方向有调3、 7、11、15 7 小计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N货接 A=+=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 A=+=(2)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作业列入计最终通到发场到发场受何方向和列车算中的过能力道岔组 7 道岔组 9Ⅱ控制种类列车数Ⅰ(列)无调20 到发场Ⅰ接A有调7 到发场Ⅱ方车向计13 到发场发到发场车7道岔组有调7计 27无调 20到发场接7到发场有调Ⅱ车B计27到发场 方到发场6向无调 Ⅰ发有调 7到发场Ⅱ车计 13到发场利用率 K全站最终通过能力: (B 端咽喉未计算 )N 接 =+=列N 发 =+=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 B 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 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枢纽区段站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枢纽区段站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枢纽区段站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设计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学生,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铁路车站及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区段站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枢纽区段站进行设计。

2、知识要求:学生应在《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中了解并掌握枢纽区段站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本设计与《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同步开设,先开课程为《铁路信号》、《铁路运输设备》、《牵引计算》等专业基础课。

3、能力要求:学生应能有效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绘制站场布置图的能力。

二、设计主要内容本设计主要对枢纽区段站进行设计。

根据站坪长度确定站场布置图;根据行车量,尽量减少折角车流来确定第三方向C的引入位置;根据已知行车量等条件确定各项设备的数量和具体位置。

由设备的位置和数量选用类似站场布置图作为参考图,在对参考图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咽喉设计,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具体位置,最后进行调整,使站坪和最短有效长满足要求。

同学们需要交出设计说明书及按比例绘制的区段站布置详图。

三、设计方法与步骤1、分析原始资料2、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根据站坪长度及本站解编量不大,确定本站为横列式区段。

由站场设备的布置原则确定各项设备的合理配置位置,根据给定的行车量资料,根据第三方向C与A、B的车流量的大小进行比较,C接入与C之间车流量较小的一端,以尽量减少折角车流。

3、确定车站各项设备(1)货物运转设备的确定由换算对数法计算到发线需要条数;根据解编量确定是否要设牵出线及设几条;调车线的数量,考虑到在有解编作业的车站,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共三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其它危险品车辆停留线一条,共5条;根据机车走行及出入段次数确定机走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数量;根据站场布置图确定合理的机走线、机车出入段线及机待线的位置。

(2)客运设备的确定在区段站由于办理的客运业务很少,故在算货物列车到发线时已考虑旅客列车的接发问题,旅客列车到发线可与货物列车到发线合用。

铁路站场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铁路站场的概念、分类及功能,掌握铁路站场的基本构成要素。

2. 使学生了解铁路站场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掌握铁路站场布局的基本原则。

3. 帮助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施设备的名称、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铁路站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绘制铁路站场平面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简单的站场设计。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站场及铁路运输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投身相关领域工作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站场安全的重要性,形成遵守铁路运输规章制度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铁路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站场的基本概念,掌握铁路站场的设计原则和操作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为铁路运输专业中职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对铁路站场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铁路站场概述- 站场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 铁路站场的基本构成要素- 铁路站场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2. 铁路站场布局原则- 站场布局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站场布局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典型铁路站场布局案例分析3. 铁路站场设施设备- 站场内各种设施的名称、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站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铁路站场设施设备的更新与发展趋势4. 铁路站场设计与绘图- 铁路站场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铁路站场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简单铁路站场设计实践操作5. 铁路站场安全与管理- 铁路站场安全的重要性- 铁路站场安全管理措施- 铁路站场应急预案与救援演练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铁路站场概述第二周:铁路站场布局原则第三周:铁路站场设施设备第四周:铁路站场设计与绘图第五周:铁路站场安全与管理教材章节及内容关联:《铁路运输设备》第三章: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运输组织》第四章:铁路站场布局与调度《铁路运输安全》第五章:铁路站场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铁路站场的基本概念、布局原则、设施设备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1)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1)3. 车站作业及设备 (3)车站作业 (3)车站设备 (3)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3)1、站型选择 (3)2、第三方向的引入 (4)3、编制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5)第三章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7)1 客运设备配置 (7)2 货运设备配置 (8)3 机务设备配置 (9)4. 车辆设备 (9)5. 运转设备 (10)第四章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15)1 线间距 (15)2道岔、渡线的布置 (15)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17)第五章通过能力计算 (19)1到发线使用方案 (19)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20)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6)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8)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30)第六章自我评价 (33)第一章绪论1.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车站的作业量不大,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货车的解编作业、列车的技术作业以及机车车辆的整备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A和B 方向的较多,C方向的较少。

2.车站作业流程分析为了合理地确定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以及相互联系,就必须正确掌握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的作业流程,认真分析该站各项作业间的相互联系。

(1)旅客列车:接入到发场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后,一般不需要换挂机车,旅客乘降及行包装卸完毕后,即可向相应的方向发车;(2)无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后,需要进行如下作业:本务机车入段、车列进行技术检查,本务机车换挂,然后发车;(3)到达解体列车:接入到达场后,机车入库、车列经过技术检查后,由调车机车解体,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者待送;(4)自编始发列车:的车流,在调车场集结成列,经过编组有调车机车牵出转线至出发场,进行技术检查后,挂上本务机车出发;(5)本站作业车:解体完成后,在调车场集结成组,由调车机车送到货场,装卸完毕后,由调车机车自货场取回调车场,然后编入列车;(6)站修所扣修的的车辆:也由调机自调车场送到站修所,修好的车辆再由调机取回调车场。

从上述作业流程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1)旅客列车到发线应紧靠正线,所有客运设备应设于靠近城镇的一侧,以利于客运业务的组织及旅客出入车站;(2)货物列车到发场也应紧靠正线,使列车到发有顺直及便捷的进路;(3)调车场应尽量靠近到发场,使车列转线的行程较短,干扰较少;(4)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的位置应尽可能接近到发场;(5)货场的位置,一方面希望设于靠城镇一侧,便于货物搬运;另一方面又希望靠近调车场,以减少车辆取送时间及干扰。

工业企业专用线应尽可能从调车场或货场接轨,以利于车辆取送;(6)站修所(或车辆段)要靠近调车场,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程;区段站是为相邻牵引区段服务的,主要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的作业,布置设备应该考虑缩短无改编列车的作业流程和停站时间以及提高车站的通过能力。

3.车站作业及设备(1)车站作业:(2)车站设备: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1. 站型选择区段站的站场图形布置主要有三种:横列式、纵列式、客货纵列式。

这三种布置图形均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如表0-1所示:表0-1不同站场图形优缺点比较根据设计任务书的原始资料可知,该站三个方向均为单线铁路,且作业量不是很大,货源和客源均靠近城市,且C方向引入的运量较少。

在满足能力的前提下,为在建设初期占用较少土地、节省投资、方便管理,并且为远期发展预留适当的条件,本设计采用横列式布置。

2. 第三方向的引入因为该站衔接三个方向,故应该考虑一个其中一个方向的引入地点,以使得车站的技术作业方便,运行的折角车流较少。

折角车流的计算,如表0-2所示:表0-2折角车流的计算经比较,可知C方向线路由B方向引入,折角车流较小。

3.编制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1)列流图:(2)列流表2. 本站编组,解体各10列/日,有调作业量共500辆/日;3. 一次上、下车旅客人数为600人,客车编成20辆。

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1. 客运设备配置(1)站房的位置: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旅客列车到发线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阵线,其一端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利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车辆。

(2)站台:按其与站房和车站到发线的相对位置可分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两种。

●长度:旅客列车编成辆数为20,每辆车的长度按26米计算,站台长度需要量机车L +⨯206.26=550米所以旅客站台长度应按550m 设置;特殊困难条件下有充分依据时,个别站台长度可采用400m。

本设计采用550m的长度。

●宽度:400~600人站台及站房宽度可设为12~24m。

因为D站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因此基本站台宽度设计为6m。

由《站规》知,设有天桥、地道并采用双面斜道时,中间站台宽度不应小于8m,单面斜道不应小于9m。

在本设计中,中间站台宽度设为8.5m。

●高度:为方便乘客乘降列车,一般站台应高出轨顶面300mm,因此该设计中站台高度设计为300mm。

最后,站台的设计尺寸为:基本站台:尺寸为550m×6m×0.3m(长×宽×高)。

中间站台:尺寸为550m×8.5m×0.3m(长×宽×高)。

2. 货运设备配置货运设置配置分为两种,站房同侧和站房对侧。

(1)站房同侧:a)站同左b)站同右(2)站房对侧c)站对左d)站对右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为了平衡两端咽喉区的负荷,货场设在A端。

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3. 机务设备配置列车机车的换挂、出入段及整备是区段站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区段站机务设备的设置与机车在区段站进行的作业有密切的关系。

到达列车的本务机车要入段,出发列车的本务机车要出段,因此机务段应该靠近到发场,以便于机车便捷的出入。

另外,应保证在咽喉区有足够的平行进路,以使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以及调车作业可以同时进行。

在区段站上,机务段设置位置有以下几种:(1)站同左与站同右:这两种方案的缺点比较多,会恶化城镇居民区的环境;当到发线的列车更换机车时,必须跨正线;靠机务段的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而另一端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在改建时因城镇用地紧,发展比较困难。

在新建时不采用这两种方案。

(2)站对左与站对右:其缺点是用地较大,机务段一端咽喉比较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

但是明显的优点是机车出入段对作业的干扰比其他任何方案都少。

综合评比,并考虑到B端有C方向接入,为了不使B端咽喉过于复杂,本设计机务段设在站对右。

4.车辆设备根据原始资料设置车辆段和站修所。

列车检修所宜设在到发场一侧,靠近运转室。

该站列车检修所应该设在站房附近,以便于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

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车程。

同时站修所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围以外。

5.运转设备1)列车到发线a)货物列车到发线,参考教材查表可得表0-1区段站到发线数量表0-2列车对数的换算系数由表0-1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昼夜行车量(货车)可知401102102402⨯+⨯+⨯=(对)该站应设6条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均为850米。

b) 旅客列车到发线在该站作业的旅客列车为每昼夜8对(全部停站),停站的旅客列车的换算系数为0.5,旅客列车的换算对数为每昼夜4对,小于每昼夜6对,故旅客列车的到发线为2条,设置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综上所述,该站到发线一共设8条。

c )列车到发线的布置 ●进路的设置根据我国运营工作的实践,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采用双进路。

●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除正线必须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外,在单线区段,应另有一条到发线通过超限货车。

●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基本站台与中间站台夹两条线路。

2)调车线调车线主要用来集结车辆、解编车辆和停放本站作业车和其他车辆。

为方便作业,减少作业之间的交叉干扰,调车场应该紧靠到发场。

该区段站设计任务要求要求设置5条调车线,衔接三个方向。

3)机车走行线机车走行线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如下所示:●列车对数及机车运转方式●布置图类型及机务段位置●补机及其作业方式由于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故机车走行次数确定如下表:在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上,由于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及其以上可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从上面计算数据可知,无论机务段设在咽喉的任一端,每昼夜机车通过车站的次数都大于36次,所以本站应设计一条机车走行线。

选择机车走行线位置的原则,主要是力求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路的交叉,或者降低交叉的严重性。

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上,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车走行线一般应设在到发线之间。

所以本站机车走行线设在到发线之间。

4)机待线机待线的布置形式有尽头式和贯通式两种。

贯通式机待线的进路比较灵活,在到发线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咽喉区长度较尽头式短,但机车出入如与接发列车无隔开进路时,安全性较差;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

即使司机操纵失灵而发生冲撞土挡或因而造成脱轨时,其事故严重程度也远较与列车冲突为轻。

因此一般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连挂机车,减少机车出入段与车站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增加咽喉区的平行作业,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

因此本设计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其有效长应根据牵引机车长度加上相应的安全距离来确定,故其有效长度为()301545+=米。

5)机车出入段线为了保证车站与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在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其数量取决于一昼夜列车出入段次数、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及机车的运转方式,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当出入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本设计机车出入段次数为10422110110240=⨯+⨯+⨯+⨯。

故可设机车出入段线各一条。

6)牵出线区段站调车场两端应各设置一条牵出线,由于该区段站驼峰设在B 端,故将主牵出线设在B 端,次要牵出线设在A 端。

同时,为了满足调车作业通视良好的要求,以保证整列一次转线的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故主要牵出线有效长设计为到发线有效长加上30米,次要牵出线长度为到发线有效长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