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原则)
第3章税收原则3.1 复习笔记一、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1.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主张薄敛的税收思想占了很大比重。
2.西方古代税收原则(1)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配第的税收原则是围绕公平负担税收这一基本观点来论述的。
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
配第特别强调税收的经济效果,反对重税负。
(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①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
②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③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④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
其间没有不正当之处。
⑤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
⑥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并以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
(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①平等原则;②确实原则;③便利原则;④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3.西方近代税收原则(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①税收不可侵及资本;②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③税收不可触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④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
(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①财政政策原则财政政策原则,也称为财政收入原则,即税收要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
该项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②国民经济原则所谓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形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该项原则包含慎选税源原则和慎选税种原则。
③社会正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即指税收负担应在各个人和各个阶层、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即通过国家的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社会改革的目的。
该项原则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原则(圣才出品)
3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⑥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
①平等原则: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缴纳税收
四原则
②确实原则:课税必须明确决定,不可含混不清、肆意征收 ③便利原则:征纳手续应当从简,征税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方便
④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国家收入额与纳税人缴纳额间的差额越小越好
近
①税收不可侵及资本;
代 西斯蒙第
4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
负担“量”。
【补充】超额负担是指由于征税所产生的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
价超过了政府从征税中得到的好处,也可以说是税收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税收是将社会资
税收的效率也因此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即税收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
担越小,税收的经济效率就越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也就
是说,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税收原则
黄桦《税收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一、单选题1.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公共权力对()的占有。
[厦门大学2012研]A.社会总产品B.剩余产品价值C.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D.必要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答案】B【解析】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A.财产权力B.政治权力C.所有者权力D.资源权力【答案】B【解析】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获取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
3.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A.发行国债B.发行货币C.税收D.罚款【答案】C【解析】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获取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4.根据税收和税法的概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的关系B.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权力C.征税的主体是税务机关,除了税务机关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D.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不能课及C但可以课及V部分【答案】B【解析】A项,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直接是税收分配关系;B项,国家征税依据的是其政治权力;C项,征税的主体是国家,此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D项,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不能课及C和V部分。
5.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
A.征纳双方关系B.税收分配关系C.权利义务关系D.财产分配关系【答案】C【解析】税法调整的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直接是税收分配关系。
6.从税收的本质来看,税收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
胡怡建《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这种税率形式可称为累退税率。虽然从现行税收制度中还难以找到使用累退税率的情况,但
累退税率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因为一些使用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的税种,可能
具有累退特点。例如,消费税一般使用比例税率,但由于随个人收入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占
个人收入比例下降,税收占个人收入比例也下降。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累退的,如表
级距的收入乘相应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1)全额累进税率。把税基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按最高边际税率计算税额的一种税率
形式和税额计算方法。
(2)超额累进税率。把税基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并分别按税基各等级所适用的相应税
率计算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和税额计算方法。
2.比例税率。在税率公式中,随着税基的扩大,如果税率保持常数不变,或税收与税基的
率;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税率低于实际负担率。
三、纳税人
纳税人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主要解决向谁
征税或由谁纳税的问题。纳税人可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
(一)自然人纳税人
在法律上,自然人是指基于出生而依法在民事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和
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就政府与具体纳税人而言,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政府向纳税人征税,
不是以具体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为依据,而纳税人向政府纳税,也不是以具体分享公共品
和公共服务利益为前提。
(三)税收的规范性
税收的规范性是指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实施征税。
3000 10% 300
7.5%
4000~5000 0.5
3500 10% 350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作用机制(圣才出品)
第2章税收作用机制2.1复习笔记一、税收宏观作用机制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在封闭经济状态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由下列因素构成: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财政收入(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财政支出(2)从上面的总供求公式可以看出,政府税收是构成总供给的要素,而政府财政支出是构成总需求的一要素。
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
2.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
政府税收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影响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①政府运用税收对矛盾的资源供需状态进行调节:a.对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的税率,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b.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的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
②对于一些规模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私人投资者不愿意投资的行业和企业,政府可以采取特殊优惠政策,有时甚至采用“负税收”(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的资源流动态势,必然造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下降:a.经济发达地区现有条件的优势将会诱使更多的资源流入本地区;b.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少吸引资源流入的条件。
②针对上述不均衡的地区资源态势,政府可以运用税收进行调节: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
(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协调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投资收益取得的风险程度不同,可将投资分为安全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商品劳务课税(圣才出品)
第10章商品劳务课税10.1复习笔记一、商品劳务课税的经济意义与特征1.商品劳务课税的经济意义商品劳务课税是指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也称销售税或流转税。
(1)征税对象是决定一个税种性质的关键因素。
凡是以商品或劳务的交易额作为征税对象,无论其如何命名,就其本质而言都属于商品劳务课税。
(2)商品劳务税是对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营业收入的课税,因此,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直接相关。
按照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价格的关系,商品劳务课税可分①价内税,即税额内含于商品劳务价格之中的课税,如消费税和营业税。
②价外税,税额附加在商品劳务价格之外的课税,如增值税。
(3)价、税分开可以更明确地体现国家的商品劳务课税政策。
①通过制定相同的税率,保持税收中性,减少对市场的干扰,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使社会资源按市场原则进行配置;②通过征税项目多少和税率高低差别的选择,体现对某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的限制或鼓励政策。
2.商品劳务课税的特征(1)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的交易活动密切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是商品劳务课税的前提,交易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决定着商品劳务课税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
(2)商品劳务课税的税基广泛,税源可靠,税收负担普遍、中性①主体税种(如增值税)的税负不因交易的性质、内容、规模等的不同而有差别,税收负担较为中性。
②征税对象是商品的流转额,其课税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商品劳务课税税基的广泛性。
(3)商品劳务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采用的比例税率,课税的范围仅限定为生活消费品、对用于生产的资本品免税,更加重了其累退性。
(4)商品劳务课税是一种间接税,课税隐蔽,课税阻力小价内税特性使得税负转嫁具有隐蔽性,课税阻力较小,较易征收。
(5)商品劳务课税计征简便,易于征管,征纳成本较低比例税率形式,计税依据和税率结构简单,发票抵扣,易于征管。
二、我国商品劳务税布局1.我国商品劳务税基本框架我国现行商品劳务税制主要设置四个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胡怡建《税收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三章税收公平)【圣才出品】
胡怡建《税收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三章税收公平)【圣才出品】第三章税收公平1.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受益原则征税?答:税收的受益原则是根据市场经济所确⽴的等价交换原则,把个⼈向政府⽀付税收看作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价格,因此,个⼈税收负担应根据各⼈分享的公共品受益⼤⼩来确定。
按受益标准,征税和受益应是对等的。
对于从政府提供公共品受益多的⼈,应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反之,则应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
由于公共品受益的⾮排斥性特点,使公共品受益边界⽆法确定,即⽆法确定谁受益,受益多少,从⽽⽆法通过竞争价格由市场提供,因此,受益标准作为⼀般原则⽆法在实践中推⾏。
但在特定情况下,以税代费,按受益标准征税也是可⾏的。
主要是对于部分由政府提供的准公共品,这些公共品受益边界较为清楚,消费的竞争性⼜较强,由于受收费效率原因⽽征税,谁受益、谁纳税,并按受益⼤⼩确定纳税,可以提⾼分配效率。
2.应选择什么指标来体现能⼒原则征税?答:依据能⼒负担原则,凡是具有同等负担能⼒的纳税⼈应同等纳税,以体现税收的横向公平;凡是具有不同负担能⼒的纳税⼈应区别纳税,以体现税收的纵向公平。
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都涉及负担能⼒的指标选择。
反映个⼈纳税能⼒的指标主要有收⼊、⽀出、财富三种。
(1)以个⼈收⼊为衡量纳税能⼒指标。
个⼈收⼊是个⼈货币收⼊的统称,包括⼯资、薪⾦、利息、股息、租⾦等收⼊。
个⼈收⼊反映了个⼈的纳税能⼒,同样收⼊的纳税⼈可以被看作具有同等纳税能⼒,⽽不同收⼊的纳税⼈可以被看作具有不同纳税能⼒。
以个⼈收⼊作为衡量个⼈纳税能⼒的指标,具有资料全⾯、基础⼴泛、易于掌握的特点。
但由于具有同等能⼒的个⼈因不同偏好,同样收⼊的纳税⼈因不同的个⼈情况,从⽽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因⽽给纳税能⼒的确定,也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
(2)以个⼈⽀出为衡量纳税能⼒指标。
个⼈⽀出是个⼈收⼊扣除个⼈储蓄后的余额。
以个⼈⽀出作为衡量个⼈税能⼒的指标同以个⼈收⼊作为衡量个⼈纳税能⼒的指标⽐较,同样具有⽀出相同的纳税⼈因个⼈情况不同⽽给个⼈纳税能⼒的确定带来技术上的困难的问题。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圣才出品)
第13章税制革新13.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税1.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意义社会保障税,又称社会保险税或社会保障缴款,是以工资为征税对象,分别向用人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征收,所得收入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等项目)的一种税收。
(1)理论意义社会保障征税比收费更为合理。
社会保障筹资与一般受益性的财政收费有着本质的区别:①社会保障实施范围广泛性,实施对象普遍性;行政收费适用范围区域性,适用对象特定性。
②社会保障具有再分配功能。
社会再分配的目标应主要通过税收而不是通过费来实现。
因此,社会保障筹资具有很强的税收特征,它是政府均衡分配、实现公平职能的重要机制。
(2)实践要求①社会保障税能够以法律的筹资方式取代行政的筹资手段,保证社会保障筹资的刚性。
②在效率方面,开征社会保障税比缴费更优:a.从征收的行政效率角度来看,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b.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征税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平竞争。
2.社会保障税的国际借鉴(1)课税项目内容课征范围大小不一,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补贴三大类。
(2)课征形式一般的做法是综合征收,但也有少数国家分项征收。
(3)税基选择多数国家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保障税以工资为税基,自营者以营业收益为税基。
少数国家实行按人定额缴纳。
(4)税率设计通常都采用比例税率,根据各国的实际需要制定,差别较大。
(5)税款负担确定税负一般由劳资双方共同负担,但负担的比例各国不尽相同。
3.我国社会保障税制设计(1)课税范围与纳税人的确定①社会保障税应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双方共同负担;②征收范围应当包括各行业的所有企业和职工。
(2)计税依据确定①一部分为纳税单位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薪金总额(包括奖金、津贴);②另一部分为职工个人的工薪收入额,个体经营者可以用同行业或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计税依据;③应允许企业将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作为费用在税前列支,允许个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从税基中扣除。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2.税收政策手段
税收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的税收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税收政策手段是
2 / 10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 现。
(1)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 ①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把税收政策分 为: a.轻税政策,即扩张性税收政策,指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减税扩大社会 总需求。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种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b.重税政策,即紧缩性税收政策,指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增税抑制社会总需 求、消除通货膨胀。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取消原有的税收优 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c.中性税收政策,即税收保持“中性”,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 用,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税收不应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②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a.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 业结构调整,我国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生产型全面转型到消费型的增 值税转型改革。 b.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我国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消 除重复征税因素,优化税制结构,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国务院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 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营改增的试点,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更多的行业,计划 2015 年全面实现 营改增。
1 / 100
圣才电子书
②地区结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所得课税)
第11章所得课税11.1 复习笔记一、所得课税的经济意义与特征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所课征的一类税的统称。
所得,通常是指纳税人由于提供劳务,从事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而取得的收入,扣除为取得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1.所得课税的经济意义(1)所得课税与公平所得课税具有税基广泛、税率累进的税制特征,加上对各种宽免和扣除项目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2)所得课税与效率所得课税的效率就是通过所得税实现经济的有效性,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减少效率损失。
具体来说,所得税的效率包含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层含义。
(3)所得课税对经济的影响①所得税与经济稳定;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所得税与经济稳定关系密切,特别是在经济周期波动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更主要依靠税收政策中的所得税政策来达到“熨平”经济的目的。
②所得税与经济增长。
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继而间接影响投资需求;企业所得税税负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税后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而直接有效地影响投资。
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方向来自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强弱对比。
所得课税可以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利息的影响来实现对私人储蓄的影响。
所得课税对投资的影响,会带来两类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所得课税的特征(1)所得税的特征①税收负担的直接性;②税基的广泛性;③征收管理的复杂性;④税收分配的累进性;⑤税收收入的弹性。
(2)所得税的优点①从财政收入方面看:有所得就课税,并且随经济活动的扩大和经济资源的不断增加,所得税额也不断增加,能保证收入的充足;而累进税率的变动和特殊时期政策的调整,能保证收入的弹性。
②从国民经济方面看:所得税可以维持经济繁荣,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纯收益征税的方法不触及纳税人的营业成本,不会对国民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③从社会政策方面看:普遍征税政策不承认特权;免征额或起征点的设计可以使低收入者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以对高收入者多征税,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的悬殊程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维护社会安定。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财产税及其他税种(圣才出品)
第12章财产税及其他税种12.1复习笔记一、财产课税1.财产税的形式与特征(1)财产税的形式财产税的课征对象是财产。
按课征时点的财产状况来看,可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按课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财产税和个别财产税。
①一般财产税一般财产税,又称综合财产税,是对个人所有的一切财产实行综合课征,并且考虑到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免税、一定货币数量以下的财产免征以及负债的扣除等问题。
目前征收一般财产税基本上是按财产的净值征税。
②个别财产税个别财产税,又称特别财产税,是对土地、房屋、资本或其他财产分别征收的税种。
其形式主要有:a.对土地课征的土地税;b.对房屋课征的房屋税或房产税;c.对土地与房屋合并课征的房地产税;d.对土地、房屋同其他不动产合并课征的不动产税;e.对车、船、金融资产等动产课征的税等。
③遗产税和赠与税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后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课征的税。
a.赠与税和遗产税有密切的关联,两税同是对财产所有权发生转移的课税。
b.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转移的财产课税;遗产税是对其死亡后转移的财产课税。
c.赠与税是作为遗产税的补充税种而开征的。
(2)财产税的特征①财产课税是对社会财富的存量课税财产税的课税对象,多半是不直接参与流转与交易的财产,是社会财富处于存量的部分。
②财产税多属于直接税具有直接税的性质,其税负较商品课税难以转嫁。
③财产税多是经常税财产税特别是在所得税成为各国的主体税种之前,一直被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
④财产税大多属地方税种弹性较差的财产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财政支出扩大的需要,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
2.财产税的利弊(1)财产税的优点①符合受益原则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有利于财产增值,财产所有者要为此支付费用。
②符合公平税负原则财产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了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
对财产课税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矫正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缩减贫富差距。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政策)
第4章税收政策4.1 复习笔记一、税收政策的目标与手段1.税收政策的目标税收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的理想目标包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经济结构的协调、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四个方面。
2.税收政策手段税收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的税收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1)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轻税政策、重税政策和中性税收政策。
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①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我国采取了多项支农措施;③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
(2)实现经济结构协调的税收政策手段①产业结构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实现产业结构协调:a.税收政策直接作用于特定的产业或部门,以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协调。
b.采取对不同的产业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
c.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一些重要产业的发展。
d.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调整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②地区结构税收政策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主要在于促进其扩大投资、加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发挥不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③资本市场结构在资本市场中,对不同的投资方式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会使各种投资方式税负高低不同,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进而可以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结构的变化。
(3)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税收政策手段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作用来达到经济稳定增长,即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器。
①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负担)
第5章税收负担5.1 复习笔记一、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税收负担的最根本决定因素。
2.经济结构一国的经济状况对税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而且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
3.国家职能定位一国政府承担哪些职能,决定政府规模的大小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
因此,国家职能的大小。
即政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税收规模以及税收负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规模的政府肯定比小规模的政府要求更多的财政收入,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的税收,必然要通过提高税负来响应大规模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4.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模式体制因素直接影响财力集中度。
具体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模式对税收负担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即通过财政体制体现的国家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系列分配关系。
二、税收负担衡量指标税收负担通常用负担率来衡量和表示。
出于从不同角度考察税收负担的需要,税收负担可分为宏观税负、中观税负和微观税负。
1.宏观税负衡量指标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的强弱。
(1)拉弗曲线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图5-1 拉弗曲线在图5-1中,横轴代表税率。
纵轴代表税收收入。
税率从原点O开始为C,然后逐级增加至B点时为100%,税收收入从原点向上计算,随着税率的变化而变化。
税收收入与税率的函数关系呈抛物线OAB状态,随着税率逐步提高.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
税率提高至OC时,税收收入达到峰值,即0A’;税率超过OC,税收收入反而减少;税率达到0B(100%)时,税收收入将为0。
拉弗把CAB部分称为课税的禁区。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体现在:其一,高税率会挫伤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削弱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直接导致经济的停滞或倒退;其二,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其三,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适用两种税率。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前沿理论简介)
第15章税收前沿理论简介15.1 复习笔记一、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财政理论内容简介(1)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
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①资源配置职能。
②收入分配职能。
③经济稳定职能。
(2)我国的公共财政理论研究及实践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经济发展历程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财政学理论一直是以“国家分配论”为核心的,认为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的提法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
2.公共财政理论对传统税收学的冲击我国传统的税收学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认为,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基础。
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取得财政收入。
税收自身的特点决定税收是国家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国家分配论”用“权力说”(或权益说)来解释国家征税的依据。
税收根本依赖的就是政治权力。
“公共财政论”提出的“交换说”认为,税收是国家与纳税人的一种利益交换关系。
这样,“交换说”把征税依据归结为:社会公众为获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必须付出交换代价,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必须从社会公众那里获得交换补偿,代价与补偿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
二、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1.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的形成对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问题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学说。
一是“税收权力关系”说。
另一则是“税收债务关系”说。
2.税收债权债务关系概述(1)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概念所谓税收债权债务关系,就是指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国家请求作为税收债务人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关系。
(2)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特征①税收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②税收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单务关系。
③税收债权债务关系双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不对等。
3.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构成要素(1)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主体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的主体是指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风险(圣才出品)
第7章税收风险7.1复习笔记一、税收风险的表现及特点1.税收风险的概念税收风险,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政府性经济风险,是指当多种矛盾日趋尖锐和突出时,税收体制的自身安全以及税收政策使用可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1)具体来讲,税收风险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①税收收入汲取能力风险,包括税收收入相对不足和税收收入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
②税收政策风险,即由于税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偏差而可能对经济体制带来的风险。
③税收收入使用风险,也称税款使用风险,即财政支出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
(2)税收风险与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有时可以和税收风险混用,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具体对比分析如表7-1所示。
表7-1税收风险和税务风险对比分析对比税收风险税务风险区别针对主体不同相对政府而言针对个人、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而言的应对措施不同政府应主要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应当加强对税收法规的学习和进行税务筹划联系有些情况下政府的税收风险与纳税人的税务风险是相互矛盾的,政府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等化解税收风险的行为,可能会加大某些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的税务风险2.税收风险的表现(1)税收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不匹配税收收入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税收收入的增长趋势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匹配。
相对于国民经济而言,税收的过慢增长和过快增长都是不健康的,都意味着税收风险的存在。
(2)有些税收征管制度不够规范在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现象,极易造成税收风险。
①税收流失严重税收流失又往往是和地下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由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纳税人不进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其中既包括违法经营也包括合法经营,但纳税人为了逃税都逃避登记、无证经营;b.纳税人虽然进行了税务登记,却不申报纳税;c.纳税人虽然申报纳税,却未如实申报。
②税收虚收不容忽视a.现行税收税收征管体制导致税收虚收。
税务机关以我为主,不顾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征管做法,势必导致税收的虚收。
《税收学》课程笔记
《税收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税收概论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1. 税收的起源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国家机器的形成。
以下是税收起源的三个关键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税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财产的不平等分配,阶级分化使得社会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税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政权和满足公共需求的经济来源。
(3)国家的产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国家机器应运而生,税收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支柱。
2. 税收的发展税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奴隶社会税收:在奴隶社会,税收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税收制度相对简单,征收方式直接。
(2)封建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田赋、以人口为基础的户赋以及针对商业活动的商税等。
(3)资本主义社会税收:资本主义社会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得税和增值税成为主体税种,税收的职能从单纯的财政收入扩展到经济调节和社会公平。
(4)社会主义社会税收:在社会主义社会,税收不仅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二、税收的概念和性质1.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对纳税人的财产或所得进行强制性的、无偿的征收,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活动。
2. 税收的性质税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性质:(1)强制性: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不得拒绝或逃避,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征收。
(2)无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不直接与国家提供的具体商品或服务相交换,而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3)固定性:税收的征收标准和税率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4)共同性:税收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利益,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经济活动。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收成本)
第8章税收成本8.1 复习笔记一、税收成本的概念1.征税成本征税成本是指税务当局为保证税法顺利实施和及时、正确、足额地计征税款所需要花费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即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征税成本一般是指税务机关为组织征收活动、检查纳税情况以及处理违法案件而支付的征收管理费用,即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
征税成本基本上由四个项目要素构成:(1)人员费,即各类有关人员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2)设备费,即有关机构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及交通和通讯的价值损耗,其他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费或货币支出;(3)办公费,即必需的公务经费,如资料费、调研费、诉讼费、查处违法案件协作费及各种对内对外的交往费用等;(4)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费用、税法普及费、税务人员的培训费用、协税护税费用、代征代扣费用及与税收征管有关的其他费用。
2.纳税成本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对自己负有纳税义务的课税对象依法计算、缴纳税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纳税人承担,即纳税人在计缴税款过程中付出的费用。
纳税成本包括直接纳税成本和间接纳税成本。
(1)直接纳税成本直接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而付出的人、财、物。
①纳税人按税法要求,必须进行税务登记,建立账册,完整记录经营收入和成本核算,保持完整规范的账簿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②在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下,纳税人首先要就纳税期限内的应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或电子申报、邮寄申报、委托代理申报等,并按期足额缴纳税款。
③纳税人为正确执行税法,合理地缴纳税款,需要聘请税务顾问,同时在与征税机关发生纠纷时,还要聘请律师。
④纳税人为了合法减轻其纳税义务,需要组织人力进行税收筹划。
(2)间接纳税成本间接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等。
由于间接纳税成本是反映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因此它与税制的公平性、税负的适度性和税收政策的普及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间接纳税成本的确定一般不能通过货币额或费用额表示,而只能通过系数来比较。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税制结构(圣才出品)
收负担承受能力的强弱,从而决定着所得税税源的充裕程度和以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的现实性。
②税收征管水平
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以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此外,一个国家的税收法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一国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政策目标等也
是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
2.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形成的税制结构
(1)按税负能否转嫁的税制分类
①征税范围:选择较为灵活 ②征收方式:一般采用从量定额征收 ③税种特点:税负与自然资源级差收益程度密 切相关
(2)商品劳务税、所得税结构 从现代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来看,主要有如下三大模式: ①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中,通过 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商品劳务课税所筹集的税收收入占主要部分,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计税依据:以总收入扣除各种成本费用及其
所得税
以法人或个人的所得额 他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纯收入额即所得额
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②税种特点:所得税计征管理较为复杂,征税
成本较高
财产税
以法人或个人拥有的财 产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 一类税,包括不动产、有 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表 9-1 税种分类及其特点
税种名称
定义
具体说明
①计税依据: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全部或
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 商品劳务
额或劳务收入额(也称流 税
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 (流转税)
税
部分流转额 ②征收环节: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环节征 收 ③税种特点:计征管理较为简单,征税成本较
低
1 / 37
圣才电子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征税依据: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是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 予政府的,凭借这种公共权力,政府可以征税。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对公共产品的 提供与管理义务。
④直接目的: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工具,或者说,税 收的财政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的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使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补偿。 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
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 (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 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1.1 复习笔记
一、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1.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产品是指人们在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一定的社会 共同体后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分割出来,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用途的产 品。公共产品有三点特征: (1)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 享用,而不能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单独享用。 (2)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产品本身具有 一定的规模,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人共同使用,增加更多的使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并不影响公共产品对原 使用者的效用。 (3)非竞争性 由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 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2.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1)公共产品需求 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不得
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 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税收概念与本质 1.税收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 地征收实物或者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税收已成为现代社会政府对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对于税收的定义,应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本目的: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只有征收税收才是 其资金供给的最有效方式。 ②征收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而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个 人都是无权征税的。
⑤经济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已经成为 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 “国家分配论”代表观点:“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 序,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财政收入。”“公共需要论”代表观点:“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 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 入。” ①不同税收观的共识: a.无论是哪一种税收观,对于税收这种特定经济范畴外延的界定都是共同的,都将其 界定为“社会再生产的分配范畴”。 “国家分配论”直接强调税收是政府财政分配两大环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收入 环节的主要手段,并据此强调了税收连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与地位。 “公共需要论”的税收观则是从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出发,强调税收是满足公共产品需 要而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 b.两种税收观都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 强调政府在税收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国家分配论”从税收分配的集中性,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税收分配
1 / 1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拒绝,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而,公共产 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
(2)公共产品供给 “免费搭车”现象是指人们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现 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作为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因而只要有可能,“免费搭车”将会是 绝大部分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免费搭车”心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按照市场自愿交易的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远远低于最佳产出水平。 进一步讲,一个消费者的“免费搭车”行为对其他消费者是一种“榜样”的作用,当人 们看到有人可以不付代价而同样享受公共产品时,争相仿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 由成千上万的人共同构成的大社会中,免费搭车者极易隐瞒自己的行为,涉及的人员越多, 人们“免费搭车”的愿望就会越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问题就会越严重。 3.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 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 的有效供给。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以 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即政府的税收。 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 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4.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
2 / 1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应又可分为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 ①外部正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正效应时,生产者
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②外部负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负效应时,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