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2. 要求 (1)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 进生; (2)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知识延伸: 马卡连柯除了提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以外,还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集 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民主法制素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 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的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 目 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 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 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 来决定 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三、德育内容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心理 健 康教育四个方面。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 社 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1.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 矛盾。 3.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 想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 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 要注意全面性; (2) 要注意多端性;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是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 行 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wenku.baidu.com
一、导向性原则
1. 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 发展。 2. 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 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 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 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 学 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 前进。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 育 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2. 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信息 意 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
3. 道德素质: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 道 德及传统美德。
1. 基本涵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2. 要求 (1)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 进生; (2)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知识延伸: 马卡连柯除了提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以外,还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集 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民主法制素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 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的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 目 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 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 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 来决定 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三、德育内容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心理 健 康教育四个方面。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 社 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1.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 矛盾。 3.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 想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 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 要注意全面性; (2) 要注意多端性;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是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 行 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wenku.baidu.com
一、导向性原则
1. 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 发展。 2. 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 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 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 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 学 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 前进。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 育 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2. 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信息 意 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
3. 道德素质: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 道 德及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