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七章
第七章小学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一,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小学德育结构(一)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
(二)政治教育具体内容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教育学第七~九章
1.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课外教育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
(2)课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
(3)课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服务。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研究和了解学生;
(2)做学生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4)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5)组织班集体活动;
(6)做好校内外协调工作;
(7)做好学生评价工作;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对这一德育基本原则理论基本内涵的认识;
(2)贯彻这一德育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在实际工作中你是如何运用的。
7.应用德育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多种原则综合应用,避免把德育原则单一化和教条化;
(2)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灵活的教育艺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使原则“活化”。
8.如何认识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和利用好的一条基本途径。
(1)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是一定阶级或社会所必需;
(2)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式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可从教学的地位、时间优势,教学内容,教学的教育力量,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教学对象的求知欲望等方面阐述。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教养、教育、管理、社会化、发展功能
16.班集体建设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健全组织;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
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
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7模块七中学德育-整理知识点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了解品德概念、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概念: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要素。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愿。
(三)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1)准备时期:10岁以前;2)萌发期:10-15岁;3)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基本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
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重和顺从的愿望,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3.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有利于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有利于政治行动的引导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5.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作用。
6.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7.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是形成少年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学会善意待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第七章 学校德育归纳笔记
第七章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德育的含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3、德育的地位:首要地位、主导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德育遵循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2)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德育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理论:1)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4)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简称: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外部表现。
)5)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6)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中形成发展的7)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4、德育过程的规律:1)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7章 中学德育
第7章中学德育1、简述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内容。
【答案】【解析】(1)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2)安全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
2、辨析:在所有的德育原则中,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原则有两条,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来的。
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另一条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辨析: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2012年辨析: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5、2011年辨析: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贯彻“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因此,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理智主义”,也要注重“情感主义”,注意二者的结合。
6、2013年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1) 范畴不同。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单元-德育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第7单元-德育一、命题特点1、本单元是考试重点章节,与教育原理、教学等部分一起占试题比重的68%。
而在几个部分中,德育占的比重最大。
其中德育原则是材料分析题目的常考点。
前两次考试均出现过考题。
2、本单元知识点涵盖了单选、辨析、简答、材料分析所有题型。
在各个单元中,是唯一的。
3、本章的重点是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难点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由于前几次考试对德育规律、原则、方法比较侧重,而对德育心理重视不够,建议复习时对德育心理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
二、考点速记(一)单选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学习的阶段):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实质上是模仿。
同化: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3、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1)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开始接受规则,但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
规则对他们不具约束力。
权威阶段或他律阶段(5-8岁):表现出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和顺从。
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孩子。
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后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动机。
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阶段(8-10岁):认为规则是可以人为修订的。
与同伴之间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达到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10-12岁):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主持公正、平等。
(2)两个规律性发现: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就一定是错的。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断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具有自我中心性。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
教育学复习第七章
德育 德育的
的概念 主 的德育 德育的 德育 的 想 德 教
德育的任务
•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 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 德心理品质
返回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 教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 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返回
思想品德
• 品德,即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 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 固的特征。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因素。
返回
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法 • 榜样示范法 • 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 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 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 实际锻炼发 • 品德修养指导法 • 品德评价法
返回
德育概述
德育概育
德育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德 育
主 德育 德育 德育 国 的 的
念的教育 和人 教育 律
德育
德育
的概念 主 的德育 德育的 德育 的
德育的
第七章 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概念 德育的意义 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德育内容 德 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主 德育 德育 德育 国 的 的 律 念的教育 和人 德育 教育
返回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喝方向性,以指导学 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 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 因材施教原则 •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 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 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教育影响的异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 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 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途径B.方式C.出发点D.关键环节【答案】C【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上。
A.德育内容B.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D.德育方法【答案】A【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答案】A【解析】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4、(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A【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B.射C.御D.书【答案】A【解析】礼,指的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
6、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答案】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对其进行的提高过程不一定要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七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第七章学校德育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本质、功能◆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定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品德方面所要达到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教育观(政治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功能:(1)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经济原则、德福一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体发展——个体主体性、德才兼备;个体享受——奉献、助人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2)正向、负向功能(3)显性、隐性功能(4)教育性功能:价值教育、对智、体、美等作用,动机、方向、习惯方法上的支持◆三大系统:受教育者的品德系统、德育内容、德育环境系统◆道德:(1)公德如相互尊重体谅关心、诚实上慈下孝、忠诚(2)公德(3)职业道德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七、德育】
• 3、小学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1)培养儿童正 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 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 习惯3)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和道德评价的能力4)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可简单地记为:政治方向世界观、认识习惯、评价能 力、自我教育能力)
• 4、 1993年《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德育目标 • 5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2)教育 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 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德
育
• 一、德育概述 • 基本知识: • (一)概念:关于智育的概念掌握以下内容: • 1、广义德育的组成:家庭德育、学校智育、社 区德育、社会德育 • 2、狭义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 3、更狭义的特指道德教育。 • 4、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
• 试题举例:
• 1、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 2、 德育是思想教育、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____________。 •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___________和择 业指导三个方面 • 5、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 育,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 育B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C劳动教育D自觉纪律教育E马克思主 义基本理论教育 • 6、小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儿童在() 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活动A政治法制心理B政治道德思想C政治思想 法制D思想品德心理 • 7、(多选)我国小学德育的内容有()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 德教育D法制教育E心理健康教育 • 8、道德教育包括()等方面的。A教育家庭伦理B社会公德C职业 道德D公民道德E个人品德修养 • 1C2政治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生活辅导5ABCD 6B 7ABCDE 8ABCDE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6.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识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7.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2)教育价值①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道德两难故事①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2)教育价值①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②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④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1.德育的含义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第七章)
(3)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复锻炼并培养自
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第二节 德育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
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道德意志 过程的第 二阶段, 树立信心
道德意志 过程的第 三阶段, 克服困难 ,持之以 恒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3.道德意志的锻炼
1 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
的自觉性
2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
3 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道 德 认 识 01
道 德 情 感 02
道 德 意 志 03
道 德 行 为 04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二)品德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础,品德核心 促进道德认识水 平的提高
支配道德行为, 起调控作用
识、情、意 的外在表现, 衡量品德的 标志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三、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报刊书籍等形式。
2.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3.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富 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内容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道德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
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口诀:知情意行长反复,内部矛盾多交往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
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
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
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口诀:
陶行知教导一连串学生积极守纪律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1.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
二、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最基本的途径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四、价值澄清模式。
2024年《德育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德育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德育范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A.古代学校德育B.习俗性德育C.近代学校德育D.现当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2、所谓(),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
A.直接德育B.间接德育C.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D.近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3、()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型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A.德育论B.德育学C.德育思想D.德育科学标准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德育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B.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C.德育应该是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构建的统一D.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E.德育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标准答案:ABC2、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B.学校德育的民主化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D.学校德育的神秘化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标准答案:ABCE3、以德育活动发挥作用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将日常德育实践分为()A.现代德育B.直接德育C.间接德育D.习俗性德育E.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标准答案:BCE4、德育现实形态分析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A.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认同自己的德育使命B.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德育使命C.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开阔德育思路D.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形态的实际开展更有成效的德育E.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开展德育活动标准答案:ABCDE5、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A.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B.德育对象、德育目的C.德育过程、德育内容D.德育课程、德育方法E.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标准答案:ABCDE三、判断题1、讲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1.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2. 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信息 意 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
3. 道德素质: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 道 德及传统美德。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 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 来决定 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三、德育内容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心理 健 康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1.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 矛盾。 3.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 想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 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 要注意全面性; (2) 要注意多端性;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2. 要求 (1)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 进生; (2)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知识延伸: 马卡连柯除了提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以外,还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集 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 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 发展。 2. 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 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 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 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 学 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 前进。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 育 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是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 行 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4. 民主法制素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 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的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 目 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 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