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在色彩方面,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以暖色调为主,特别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佛像的皮肤颜色呈深褐色,与鲜红色的衣裳、金色的饰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 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二、宗教内涵
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的宗教内涵主要涉及信仰、伦理和思想等方面。首先,造 像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佛教教义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印度 民众的精神支柱。佛教造像作为传播佛教教义的载体,通过直观的形象传达了 佛教的信仰内涵。
参考内容二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 内涵。在传播佛教教义、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佛教造像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 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和世俗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早期 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概念内涵、研究现 状、重点问题以及创新观点和结论。
其次,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体现了佛教的伦理观念。佛教强调慈悲、平等和 无私等伦理准则,这些准则在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佛像的面容慈 祥,眼神充满关爱,展示了佛教对慈悲和无私精神的追求。
最后,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佛教倡导四大皆空、因 果报应等思想,这些思想在造像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例如,佛像的宁静安详 的面容和优雅端庄的姿态,传达了佛教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和追求。
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佛教教义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这 一时期佛教造像的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的交流与互 动等问题,为全面认识和理解印度佛教艺术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启示。
参考内容
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佛教在中国 内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的历 史背景、造像特征、代表作研究以及研究现状,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佛教艺术鉴赏第四章

佛教艺术鉴赏第四章


因缘故事——因缘是佛教的基本理 论之一,是说因果报应之理的。用 佛教故事的形式宣传这一道理,称 因缘故事。因缘故事多用壁画的形 式表现,重点是渲染佛教信徒对佛 因施供养、布施而得到的种种善报 及佛在度化众生时所显示的各种神 通。因缘壁画主要见于龟兹石窟和 敦煌石窟,著名的壁画有梵志燃灯、 须摩提女请佛、沙弥守戒自杀、五 百盲贼成佛等等。

特点:这些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 故事各有不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 虽然其目的都是向人们灌输佛教思想。 但是,出现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衣冠 服饰、社会生活等现实世界情景,使画 面富于生活气息。即使在今天,当我们 面对这些清新隽永的艺术作品时,不得 不惊叹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 的艺术创造才能。

吴道子的 “吴家样”——吴带当风,唐代画圣吴
道子运用传统线条发展创造出遒劲挺拔,一波三折,错 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线描方法,特点是所绘人物衣 纹、飘带、衣袖具有迎防感飞舞之势,造成“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把线条的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 发展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吴家样为纯粹的中国式佛教绘 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元明清的绘画中我 们都能看到其风格遗绪。



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早期佛教认为佛是不可具体表现的、是超越感 觉的存在,佛的无上法力以任何形式确定下来 都是对佛的不敬。所以早期佛教艺术是以菩提 树、法轮、莲花宝座、白象、马、佛足石等象 征物来表现的。直到公元一世纪印度贵霜王朝 迦腻色迦时代(公元129-152)才出现了佛像, 佛教开始进入了偶像崇拜的时代。

特点:这些表现经变题材的壁画场 面纷繁宏大、气氛喜庆欢快、色彩 绚丽华贵、线条遒劲畅快,构成了 一个明丽优雅而又宏伟的艺术天地, 使观赏者内心愉悦、神思飞扬。

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元明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人统治的王朝,这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论述元明时期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佛教文化元代佛教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藏传佛教为主,并发生了西传藏传佛教的历史事件。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西藏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拥护藏传佛教,使其在中国大陆大规模传播。

元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在西藏,还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

蒙古汉化的程度很高,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元佛教文化。

元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限于寺庙内部,还包括了许多社会领域,如教育、科举、外交、文学、绘画等。

元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学习知识和提升个人修养的途径之一。

许多学者在藏经楼等寺庙中读经学习。

佛教文化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蒙古汉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汉文化、回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艺术元代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绘画艺术为例,元代绘画以宫廷画和寺庙画为主,同时也有民间绘画流派的发展。

元代宫廷画受宋元风格的影响,具有明亮清晰、线条优美的特点。

元宫廷画风格和明代以后的中国画风格也有许多联系。

元代寺庙画也融合了汉、藏、回三族的艺术特色,发展出了以楼阁、塔庙、戏楼等建筑为背景的画风。

元寺庙画中,以拥有丰富寓意和功德的壁画、壁画、木雕等艺术形式为代表。

木雕艺术也是元代寺庙建筑中卓越的艺术品。

元代的雕刻工艺较为成熟,技法丰富,能表现人物肖像、神佛形象等多种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此外,元代音乐、词曲、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也吸收了佛教文化的元素,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明、清两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发展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佛教文化的学习以及艺术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与历史意义

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与历史意义

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与历史意义佛教壁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壁画艺术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元代佛教壁画艺术。

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代佛教壁画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蒙古族政权在中国建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与汉族、回族、满族等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

佛教作为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元代佛教壁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佛教思想和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蒙古族及其他民族传播了佛教的智慧和思想。

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不仅让佛教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元代佛教壁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元代佛教壁画艺术精致而华丽,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画面的表现形式上,元代佛教壁画艺术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恢弘气势的展现,以极高的造型技巧表现出了佛教思想的精髓和价值。

在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其文化内涵。

元代佛教壁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更多的属于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层面。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元代佛教壁画艺术的价值认识和传承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因此其价值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不可估量的。

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保护元代佛教壁画艺术这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

然而,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

比如,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等原因,很多元代佛教壁画的现状并不理想。

此外,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也对于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保护和传承元代佛教壁画艺术,不但需要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呼声的呼唤。

综上所述,元代佛教壁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具有着文化交流、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

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

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

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宋元明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以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局面为特点。

儒家思想在当时是主流,但佛教也得到了不少的信仰和支持。

佛教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相借鉴和吸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

在佛教艺术方面,宋元明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

例如,宋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以麻姑山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石窟以盛放佛像的洞窟为主体,雕刻精湛、气势宏伟。

元代则出现了著名的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收藏了大量佛像、壁画和文物,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明代则在宫廷建筑和园林中融入了佛教元素,如明代的佛家园林——扬州瘦西湖,这一代表了佛教意境的园林作品。

此外,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也表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北宋时期的诗人辛弃疾,曾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与赞美,他的《渔家傲·秋思》中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佛教无常的感慨。

元代的文学作品则出现了大量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传奇小说,如《西游记》和《白蛇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夸张的想象和奇幻的情节,深入人心地传递了佛教的教义与智慧。

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佛教寺庙成为民众信仰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参拜供奉佛像,祈求平安和福祉。

佛教寺庙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参观、写作和艺术创作。

佛教思想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和善良精神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不仅在艺术领域有了丰硕的成果,也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与宗教艺术的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而备受关注。

首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这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它不仅给中国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观念,同样也给了中国艺术家一个新的艺术方向。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佛教绘画艺术开始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

在佛教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尝试着通过绘画来表现他们对佛教信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不仅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信仰和文化。

再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绘画艺术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开始转向以表现精神境界为主的艺术方向,从而探索和表达人类内心的感情和思想。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不仅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

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佛教绘画艺术也开始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和创作。

总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和风格,同时也为世界艺术史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文化。

虽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存在一些瑕疵和问题,但它仍然是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和一种艺术形式。

佛教美术(3-13世纪)

佛教美术(3-13世纪)

3.麦积山石窟造像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 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 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有少 量石雕。
❖ 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
❖ 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 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 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
❖ 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 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 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 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的主要石窟。
❖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 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
❖ 北齐佛教美术较前一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例 如:佛、菩萨在前代以较厚的中国式服饰为 主,而北齐作品则以薄衣肉体的表现为主。 简略、轻快的衣纹线条,润圆的肉体表现, 成为北齐佛教美术特有的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齐佛教美术资料:山东青州的龙兴寺、河 北邯郸的北响堂山石窟、保定曲阳修德寺、 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等。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是道教的附庸。 ❖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得到了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 东渐路线有三条:一是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
内地;二是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 云南。
三、佛教石窟寺艺术 (南北朝时代)
❖ 早期石窟壁画所讲述的佛教故事分为两类:一为佛 本生和佛传故事,一为因缘故事。
❖ 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 的事迹;

从早期佛像看佛教艺术东传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从早期佛像看佛教艺术东传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从早期佛像看佛教艺术东传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作者:王琦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4期[摘要]实物遗存及考古资料证明了佛教艺术经西域逐步传入我国,由初期的神佛共敬到模仿吸收、交流融合,最后逐渐摆脱了外来式样的影响,走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创作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到而完美的艺术体系,对世界佛教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佛教艺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62-07一、佛教艺术的兴起及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佛教起初认为佛无所不在,不存在固定的形象,只以菩提树、莲花、法轮、足迹等象征物代表佛的存在。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王阿育王时(前273~前232),由于受到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佛教初期一度被禁止的佛像开始出现,经变图、本生图等被修行的信徒引入,由此创立了大乘佛教。

同时,各地开始修建佛塔,并逐渐演变成为僧侣们集中礼拜修行的寺院。

佛教徒还建造了许多刊刻诏令的大石柱,柱头刻有精美的狮像或其他形象。

公元1世纪前后,原来定居在中国西北部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人,南下攻克了印度西北部,建立了贵霜王朝,并定都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富汗东部一带)。

到公元2世纪前期第三代王迦腻色迦王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统治者推崇佛教,并效仿阿育王在其境内大建寺塔,雕凿佛像,开凿石窟寺。

由于贵霜王朝统治的区域长期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其佛像的雕刻,也具有了希腊化特色,这种佛像多集中于犍陀罗地区,又被称为犍陀罗造像。

犍陀罗造像被认为是印度情感和希腊美的和谐组合,其特点是面形椭圆,鼻高且直,鼻梁直通额顶,双眼微陷,水波纹发,唇薄嘴小,这是明显的希腊造像风格。

而造像中的头顶有肉髻,眉间有白毫,有圆形头光等却是印度本土特色。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古印度犍陀罗地区的一个窖藏里发现了中国的瓷片、印有大象的印度银币、希腊的钱币等,这些出土文物证明了这一地区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佛教艺术姓名:李坤班级:09材料成型学号:200911101016 日期:2011.4.21目录一、摘要二、正文(一)、佛教建筑1、石窟2、佛塔3、佛教寺院(二)、佛教壁画1、早期佛教故事画2、北魏时期的壁画3、唐代壁画(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2、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3、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三、结论摘要: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

我在这里就大致谈谈我对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关键字:美术鉴赏佛教艺术审美建筑壁画雕塑正文一、佛教建筑(一)石窟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表现中国佛教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

佛教艺术涵盖了雕塑、壁画、石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佛教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流行。

后来,佛教士人开始在中国境内建设寺庙,并邀请印度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出了雕像和壁画。

这些艺术品不仅起到了宗教器具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表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方式。

例如,洛阳白马寺的佛像,以其优美的姿态、精湛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

佛教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佛像。

佛像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元素,可以传达佛教中的教义和理念。

佛像的形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例如以微笑面容的“药师佛”象征着诸众生的救赎和慈悲,以威武状态的“大雄宝殿”象征着如来的庄严和威猛。

这些佛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技巧,同时也寄寓着佛教的哲理和精神。

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佛像,还包括了壁画和石刻。

壁画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其中一些最精美的例子则出现在寺庙或佛塔的内部。

这些壁画纷繁复杂,常常象征着佛教故事中的奇妙冒险。

例如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壁画可以算是其中的顶尖之作。

石刻艺术则最早源于北朝时期,其特点是用形象生动的雕刻方式表现佛教的核心理念和精神。

著名的南北朝代石刻艺术是有名的,如山西省遂平县的南北朝摩崖石刻,保存非常完整,使用凿刻的方式展示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在佛教艺术中,象征意义是重要的,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佛教艺术的许多元素都与佛教教义有关,如四大天王代表着佛教中作为护法神的四个神祇,如多臂观音手中拿的各种器具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佛教艺术通过使用这些象征意义来传达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的“菩提树”、“莲花”等元素也往往代表者佛家文化中的某种精神或信仰主题,以及中国文化中自然的美学和审美认知。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下)作者:陈传席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1期三顾恺之对维摩诘像的变革和创新,对当时和后世也有同样大的影响,晋至梁的佛像创造基本上是戴式加顾式。

《历代名画记》卷二记:“顾首创维摩诘像,有清赢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

”这就是说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是清瘦的,有一种病态之美,顾之前的佛像,如前所述,就考古发现,都是天竺秣菟罗的风格,人形是略圆而微胖的,但这不合于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人物画自周秦以来都是细腰清瘦的。

魏晋时,士大夫多服药,加之社会动荡,杀伐频仍,人在恐俱和四处奔波中生存,大多是消瘦的,且当时以瘦赢为美。

这在当时的记载中颇多,以卫玢最为突出。

《世说新语·容止》注引《玢别传》云:“玢在群伍之中,寔有异人之望,龆龀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咸曰:…谁家璧人?‟于是家门川党号为…璧人‟。

”卫玢被称为“璧人”,可见是极其美的,算得上是第一流美男子,他的美的特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极瘦的,瘦成病态。

《世说新语·容止》又说:“王丞相见卫洗马(玢)曰: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又云:“卫玢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玢先有赢病,体不胜劳,遂成病而死。

时人谓:看杀卫玢。

”卫玢因为极瘦也就极美,美得出名,所到之处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人们以瘦如病态者为美。

就连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是“遂抱赢疾”的。

而秣菟罗风格的佛像圆而胖的样式就不足为美了,这有待于顾恺之的改革,其实顾恺之并不是第一个画维摩诘像的,张彦远曾说:“张墨、陆探微、张僧繇并画维摩诘居士,终不及顾所创者也。

”张墨画维摩诘和《维摩诘变相图》比顾早,陆、张画的也比顾的水平高,但他们都不是独创,只有顾恺之的清瘦病态的形式是独创,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就是在顾恺之“清赢示病之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晋宋时期的佛教绘画和雕塑差不多都是这著名的“秀骨清像”式,这一代特色便是由顾恺之的变革创造加上陆探微的发展完善而形成的。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时期之一,佛教艺术在此期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北魏的佛教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佛教雕塑艺术北魏佛教雕塑艺术是该时期最为独特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的佛寺和佛塔在此时兴建。

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传统的审美特色。

北魏佛教雕塑作品注重表现佛教教义和宗教精神,形象丰满庄重,雕像呈现出一种平和、慈悲的氛围。

佛教经典中的佛陀形象、菩萨形象和护法形象都有所表现,雕塑艺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此外,北魏佛教雕塑注重表现佛家的特点,比如菩萨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冠状头饰、螺旋耳环等具有独特特征的形象。

二、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佛教壁画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佛教壁画被广泛运用在佛寺的内部和外部墙壁上,用于宣传佛教教义和故事的传承。

北魏佛教壁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

色彩鲜艳明亮,富有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细节描绘精细入微,表现佛教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宗教意义,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为后世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影响。

三、佛教文学艺术佛教文学艺术在北魏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魏时期兴起了许多著名的佛经译述家和文学家,他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撰写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诗歌,对佛教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魏佛教文学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以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为特色。

文学作品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为核心,传达出人生的真谛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北魏佛教文学在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后来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北魏的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雕塑、壁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独特的高度,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当时墓葬中出土的佛像和佛教器物已经开始出现。

佛教艺术真正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左右的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且开始影响到中国的艺术。

在佛教艺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艺术家主要是通过模仿印度佛教艺术来表现佛像。

在早期的佛雕艺术中,很容易看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像通常被描绘成印度人的形象,有着印度人的特征,如高鼻子和凹陷的眼窝。

佛像常常被描绘成衣袍褶皱清晰,头发编成髻,手持法器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佛教艺术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种审美演变是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适应,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艺术开始强调气势和庄严感。

原始的佛像形象逐渐变得更加雄伟和庄重。

佛陀的形象也逐渐从印度人的形象变为中国人的形象,具有中国人的面部特征和体态。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许多早期佛像开始以自然界的形象为基础进行创作。

佛教经典中的动物和自然景观成为艺术家们描绘佛陀和其他菩萨形象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在雕塑工艺上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早期的佛雕通常是木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艺术家开始使用其他材料,如石雕和铜雕,以表达更多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逐渐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中国艺术家通过与印度佛教艺术的接触和融合,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审美的演变不仅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适应,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05佛教艺术赏析第三讲PPT课件

05佛教艺术赏析第三讲PPT课件

佛 陀 讲
的 经 典 作

授 佛 法

30
• 德国著名学者赫尔穆特·吴黎熙的评语:
• 多年前,当他第一次站在该像的面前时,他产 生了强烈震撼:
• “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完全被征服了。我似乎 在还未意识到这一古典主义的每一特征时,便 感觉到了这件成功的艺术杰作表现手法之独特 性、卓越性,这绝不仅仅表现在佛陀的面部表 情上,其身体的所有部位以至于松松的相互叠 加在一起的双手的指尖,都被刻画得极其细腻 入微。此乃进入大解脱者的写照。······这一切 乃印度笈多艺术之特征,也是印度佛教古典主 义之标志。”
31
笈 多 艺 术
公 元 五 世
佛 陀 讲
的 经 典 作

授 佛 法

32
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一)
33
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二)
34
TAKHT-I-BAHI(
遗犍
址陀





)
塔 克 特 寺
瓦 “ 像 观 ” 法 门
36
罽宾禅师在塔克特寺庙修行“念佛三昧”的禅 室
7
巴伽石窟 公元前2世纪中叶
8
卡尔利石窟 1世纪末叶-2世纪初叶
9
桑奇大塔 公元前1世纪末叶 ~1世纪初叶
10
(三)贵霜王朝时代 • 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 • 著名的迦腻色伽王(-162年)——贵霜王朝
第三代王 • 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马土腊艺术
11
• 1、犍陀罗艺术
• 犍陀罗与古希腊艺术的历史渊源(亚历山大东 征)(前326年)
• 犍陀罗艺术的兴起 • 犍陀罗艺术代表作赏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时期。

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兴盛,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成为当时的一种主要文化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佛教信仰由一些湖南、江西等地方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罗兰说过,“一个文化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交织,来源于多种文化的互动与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生长。

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当时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例如,佛教艺术家们开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宗教信仰,塑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佛像和佛教图案,在经典装饰、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艺术领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同时,佛教文化也为中国当时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影响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达到了顶峰。

佛教文化为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哲学思想的佛教艺术品,如“莲花会”、“观音菩萨”、佛像等等。

佛教艺术品形象的变化表明了佛教文化思想的演变。

同时,艺术又为佛教文化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

例如,佛教艺术品中经常出现佛教故事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直观地将佛教思想传达给观众,成为佛教学识普及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佛教文化与艺术之间还相互渗透,在艺术方面引入了佛教艺术表现手法,如线描、晕染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创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佛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佛教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塔、佛像和石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在造型、构造和装饰上都高度凝练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盘云式结构、经幢式建筑、宝顶式建筑等,都表现出佛教信仰的特点。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艺术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佛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多数是用石头、青铜、木头和泥土等材料制成的,形式多样。

早期的佛教雕塑重视表达“佛教教义”,尤其是“涅槃”和“菩提”等概念。

而晚期的佛教雕塑强调意境和创新,表现更多的是“佛性”和“圣贤”的形象。

佛教雕塑的典型代表是唐代的“大佛”。

唐代的大佛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大唐禅寺的大雕塑,被誉为东方的东方。

这种雕塑不但具有精湛的技艺和雄伟的气势,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和几百年来佛教文化的精髓。

佛教绘画佛教绘画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在内容上主要是描绘佛教的故事、传说和禅宗的境界。

在六朝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形式是壁画和轴画。

在这些绘画中,表现了佛教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轮回、涅槃和菩提等。

佛教绘画的样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最为代表性的样式是“泥塑色绘”和“匠刻人化”的样式。

在唐代,佛教绘画也逐渐变得更加写实和注重色彩的表现,尤其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良好的构图。

佛教文化艺术佛教文化艺术是六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文化艺术主要是包括佛教音乐、佛教舞蹈、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等。

在这些艺术中,最为流传的是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

佛教诗歌主要是通过诗歌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

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开创了很多佛教主题的诗歌。

佛教笔记则是通过文章来讲述佛教的历史和传播,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刚经》和《森林法师传》等。

总结六朝时期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交融的代表。

佛教雕塑、佛教绘画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不仅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某种趋势和风格,更是表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和高峰。

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佛教密宗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支,其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密宗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密宗壁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以后,密宗画始终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其艺术特点依旧独具魅力。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佛教密宗绘画艺术的历史。

一、唐代佛教密宗绘画唐代是佛教密宗绘画发展的鼎盛期,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涵盖了许多内容,其中除了佛教教义外,还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形式。

唐代的佛教密宗绘画艺术主题以莲花、如意宝等密宗符号为主,密具圆果等诸多密宗仪轨也得以在唐代的绘画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在唐代时期创作的壁画《敦煌千佛洞》就是佛教密宗绘画中的典范之作。

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宗教象征,黑白墨画采用了极具装饰美感的线条,塑造了佛教密宗文化的艺术形象。

二、宋代佛教密宗绘画宋代时期,佛教密宗艺术在元昊时期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元昊时期创作的密宗九丽图中,不同于唐代风格的纤细和柔和画风,宋代的密宗绘画风格更加强调美感的神秘、奇幻和装饰效果的表现。

三、元代佛教密宗绘画元代时期,由于佛教传播范围的拓展,藏传佛教逐渐普及。

元代佛教密宗绘画将传统唐宋绘画的表现艺术与蕴含藏传佛教教义符号的密宗艺术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既热烈又静默、神秘而又庄严的艺术气息。

在元代时期,大量描绘密宗内容的艺术作品诞生,其中象征色彩和奇妙手法更为精微。

四、明清佛教密宗绘画明清时期,佛教密宗绘画逐渐淡化了唐宋时期和元代时期的装饰效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佛教密宗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现代藏传佛教艺术家擅长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传统密宗艺术中,使得密宗艺术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同时,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佛教密宗绘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佛教密宗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宋、元代、明清时期的佛教密宗绘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现代传承者在对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佛教密宗绘画艺术在不断演变发展的同时,仍能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_郭亮

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_郭亮
艺 术研 艺术 研究 究
丝 绸 之 路 文 论 总 第 七 期
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
! "
魏晋南北朝时, 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 !"#$: 术随着佛教的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 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 僧人、 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 通过西域于阗、 龟北 地区, 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 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 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 (包括犍陀 罗艺术) 。 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 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 艺术特点。

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规矩。 另外, 菩萨像的创造也是犍陀 罗艺术的重大贡献, 它突破了佛像造型单一的面貌, 出现了较 为生动的姿态。后期犍陀罗艺术以 1/* 世纪的灰泥和赤陶塑 像为代表, 比前期更加富于一种古典主义的风范, 被看作是一 种希腊化的罗马古典主义。目前所遗留下来的犍陀罗艺术主 要是雕塑作品, 题材又有佛、 菩萨像、 佛传和佛本生故事, 浮雕 手法被广泛运用于犍陀罗佛像艺术雕刻之中。 在犍陀罗艺术东传至中国的过程中, 往来于丝绸之路间 的中外使节、 僧人、 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是一个重要媒介, 至 于传播的路线目前普遍认为是从印度, 通过西域于阗、 龟北地 区, 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在史书中, 有关僧人西 , 使者宋云和僧人 行求法的记载比较多, 北魏神龟元年 ( *+.) 惠生奉北魏孝明帝派遣去西域 取 经 , 经 过 于 阗 至 乌 苌 , 乾 (犍) 陀罗等诸国。 在那里目睹了犍陀罗艺术的佛塔, 雕刻。 惠 生寻觅优秀匠人把佛教故事浮雕以及佛像等犍陀罗艺术形 把犍陀罗艺术传至中国。唐朝 象临摹下来, 并于 *22 年回国, 玄奘大师也曾对犍陀罗艺术做过详尽的描述,自 022 年开 始, 玄奘从长安出发, 历经西域各国, 在 《大唐西域记》 中详细 记载了巴米扬大佛, 白沙瓦的迦腻色迦塔, 印度佛学的最高学 府那烂陀寺等犍陀罗艺术流行的地方。 同样, 在他回国的时候 也把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像带回了汉地。之后不断有人 去印度取经或求取佛像图画, 源远不断地从印度将犍陀罗艺 术和其他佛教艺术样式带回中国。 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 可以发现不 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 术 (包括犍陀罗艺术) 。在丝路南线的鄯善、 于阗 (今新疆和 田等地区) 地区的佛教艺术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强烈影响。 于阗是最早受到犍陀罗影响的地方, 大约在 2 世纪末或 ) 世 纪初, 有一些贵霜人迁居鄯善, 给当地带来了佛法信仰和犍陀 罗艺术样式。 (现若羌县米兰) 的 +1 所 2& 世纪初发掘于当地 寺庙遗迹中, 发现了犍陀罗式的建筑样式、 佛像雕塑和描绘有 佛陀的壁画。犍陀罗佛像神情凝重安详, 一般身着通肩式袈 裟, 袈裟有些类似于罗马元老或哲人塑像身披的长袍, 褶皱厚 重, 衣纹线条重叠流畅, 毛料质感很强。佛像造型的共同特征 为头部呈现希腊男子面容, 脸形椭圆, 五官端正, 眼窝深且眉 毛弯而细长, 嘴唇较薄, 额头与笔直的鼻梁连成直线 (希腊式 鼻子) 。面部表情高贵、 冷静, 眼睛半闭, 强调沉思内省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8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
阶级、性别、地方宗教因素、 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
佛教
政治、宗教、绘画、建筑、生活方式……
①墓葬装饰——兼容
○中国宗教的特点:
多神崇拜、相互兼容、 高度世俗化
佛教最初作为民间诸神而流传, 是作为神仙思想的一种而被接受 的,实际上是早期道教的附庸。
祭祀祖先,福佑后人的含义在75年,湖北省鄂州 市出土。 • 用佛像作为铜镜的装 饰,始于三国时期。 这说明佛教信仰在三 国两晋时期正在内地 迅速传布,产生愈来 愈大的影响。
②独立造像——吸收
③石窟开凿——利用
• • • • 1.社会裂变与宗教繁荣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权矛盾) 2.宗教依附于政治 3.宗教冲突与吸收
148年,汉桓帝年间 僧人安世高定居洛阳 桓灵年间,佛教兴盛
曹魏篡汉, 三国开始 220年
三国结束 280年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306年
刘宋篡晋 南北朝开始 420年
北魏文成帝年间 云冈石窟开凿 460年
250年,魏齐王曹芳年间 朱士行白马寺受戒 第一个出家的汉人
366年, 前秦建元2年 莫高窟开凿
佛教艺术主题被纳入原有的宗教和 丧葬习俗中,等同于西王母和 其他神仙。
装饰
依附
陶罐(250~280)
• 魂瓶:
• “所堆之物, 取子孙繁衍, 六畜繁息之意。 以安死者之魂, 而慰生者之 望。”
一马 号王 墓堆 汉 型墓 帛 画 截 取 T
东汉铜佛像摇钱树杆
• 最主要是引导死者灵 魂进入死后仙界 (“引魂升天”), 其次也是民间祈求财 富的表现,同时摇钱 树还可能有庇护死者 家庭子孙的作用。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
总目
• 1.早期佛教略说 • ——————————————— • 2.早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①墓葬装饰 • ②独立造像 • ③石窟开凿
※大事记
汉明帝敕令 建白马寺 67年
文字记载最早佛像 193年,献帝初平4年
公元前6世纪 佛教在印度兴起 (春秋时代)
1世纪 佛教信徒来到中国 (西汉末、东汉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