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公元25年6月,当赤眉军逼近长安时,刘秀在鄗南(今河南柏乡)称帝,史称东汉。

第一节东汉的统一与恢复社会秩序

一、东汉王朝的阶级基础

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的。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亲信大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等也大都如此。刘秀的姐夫邓晨“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1]母舅樊宏有田三百余顷,“世善农稼,好货殖”。[2]其他文武大臣基本上出身豪族,如刘植“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3]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4]刘秀自然要保护他们的利益,经济上维护豪强地主庄田的大土地所有制,政治上通过“察举”、“征辟”保证他们的从政特权。

察举与征辟已与西汉武帝时不同,由一般地主子弟入仕变为豪门大族垄断仕途了。察举即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推举人才,经中央考述任以官职;征辟是朝廷直接征召作官。豪强地主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势,贿赂请托,沽名钓誉,逐渐形成“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局面,一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原指功绩和经历)开始形成,并发展为魏晋门阀世族。

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刘秀在建国后,鉴于西汉晚期权臣当政,外戚擅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首先,剥夺权贵功臣的实权实职,只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奉朝请”而已。又重申旧制《阿附蕃王之法》,不许宗室王侯蓄养羽翼;并屡兴大狱打击宗室王侯势力。

其次,进一步削弱外朝,加强中朝。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权掌握在中朝的尚书台,而尚书官职卑微,易于皇帝掌控。尚书台设令、仆射各一人,下置六曹尚书分掌庶务,三公被架空,仲长统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5]

第三,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地方长官,刺史处理政务也可不经三公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受制于皇权。

第四,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队。中央军以南北军为核心,南军掌宫城警卫,北军掌京师卫戍。一些重要的国防军也受中央直接指挥。

刘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上无法遏制豪强地主经济的强劲势头,最终中央集权仍趋于松弛。

三、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措施

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主要有安辑流民、组织军队屯田、释放奴婢囚徒、精兵简政等。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兼并盛行,失地农民或沦为私家依附农,或成为流民。流民大量出现既减少了国家赋役,又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政府以“假民公田”等措施企图安辑流民,从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至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四十年间,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大量流民被安置于国有土地,既增加了国家收入,也缓和了社会危机。但假田仍难逃脱兼并,流民现象仍很严重。

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就曾实行军队屯田,成效卓著,将“十一之税”减至“三十税一”。虽对豪强地主有利,客观上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奴婢的大量存在是西汉末年的严重社会问题。刘秀统一前后六次颁布释奴诏令,规定“杀奴婢不得减罪”;并“以见徒为庶民”。

东汉初户口锐减,比西汉才十之二三。刘秀裁并郡县、省减吏员,“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减轻了民众负担。

第二节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耕作工具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田地使用。灌溉工具出现了翻车和渴乌。农产品加工工具出现了水碓。

农业技术也有进步。崔实《四民月令》记述了当时精耕细作的一些情况,如注重节气,杀草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翻土晒田,双季轮作等。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东汉初冶铸业出现了水力鼓风炉,“用力少,见功多”。[6]并开始用煤作冶煮燃料,巴蜀地区还用天然气煮盐。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所需劳动力日见减少,“舍本事末”现象随之减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强化。

造纸术,从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是西汉时发明的;但西汉只是探索阶段,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东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并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此后,纸张迅速代替了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时,纺织、漆器、陶瓷等手工业也有发展,但在封建生产关系下,手工业部门基本上控制在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手中,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服务。由于生产目的的局限,直接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先进技艺的推广。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甚至禁止生产或控制技艺,扼杀科学发明,如《后汉书》卷3《章帝纪》建初二年(77)四月“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吹纶絮。”注引《释名》曰:“縠,

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这一重要技术因而失传。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标榜节俭,“其蜀汉釦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止画工三十九种;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皆绝不作”。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铁器的普遍推广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人类同自然斗争的能力,也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加之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东汉时期,南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发展区域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平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东汉时黄河流域某些经济区呈衰落趋势,南方则形成新发展区域。东汉后期屡调荆扬租米北赈中原,《华阳国志》也说,东汉“府盈西南之货”。

四、豪族庄园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豪族庄园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四民月令》等史料记载,当时地主庄园种植多种作物:谷类、蔬菜、瓜果、药材等;豢养各种牲畜;同时又有铸铁、皮革、酿酒、养蚕、缫丝、织布、制鞋等诸多手工业,有的甚至还有煮盐业。因此,豪族庄园经济逐渐具备自给自足之能力,无需或少需市场,从而使各地间经济联系趋于松弛。

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奴婢和徒附构成庄园劳动者。不少庄园还有私人武装,甚至有私刑私法。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自然导致政治上分裂倾向的继续增长,到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制开始破坏,各地豪强割据势力逐渐形成。三国以后的割据局面,可以说是豪强地主庄园经济膨胀的必然结果。

思考题:

1、试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东汉后期的社会阶级矛盾与黄巾起义

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发展迅速,土地兼并激烈,大批农民沦为农奴或流民。仲长统指出:“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豪强地主大都聚族而居,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一些贫困的宗族成员也转化为依附农民,有学者认为,这一趋势伴随着“舍本事末”现象日趋衰减,意味着我国封建制度的巩固,进而提出魏晋封建说。

豪强地主庄园经济上一般能自给自足,并拥有规模不等的私人武装,有的还设立刑法,对中央集权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