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作者:鲍冰洁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摘要:国际法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彰显自身的大国地位,因此我国已经将国际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国际法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对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改革以及我国国际法发展聚焦新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际法;新时代;重要性近些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大国地位日益彰显。
因此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为国际法的健全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国内以及国际环境。
国际法是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交流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典,是国家交往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因此国际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法在新时代我国的重要性,以期国际法在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国际法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既为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对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目前对国际法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国际法的灵活应用,有效解决国际条约的执行问题。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与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各方面国际领域建设,除了在政府之间的国际组织中表现突出外,我国还与多个国家总共签订了超过300个多边条约,在国际体系中发展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和建设主体,积极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与我国建立邦交关系的国家超过170个,与我国建立双边贸易合作关系的国家超过160个,与我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超过120个,与我国签订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国家超过90个,除此之外我国陆续派遣3万多名人员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的30多项维稳行动,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遣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关于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关于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外签订条约的数量增长迅速,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也日益频繁的同时,也发生了国际条约(国际法)与国内法在适用过程中的矛盾,本文将具体阐述国际法在中国国内的适用问题。
一、中国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的宪法及宪法性法律对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模式、冲突解决均无明确的规定。
在宪法第89条中,只规定了国务院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但是未规定条约是否作为中国国内的法律,也未规定条约如何在中国发生效力以及条约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解决。
立法法只是明确规定了法律适用的范围,但未明确规定哪些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也未明确规定关于缔结条约的内容。
关于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具体地规定在了单个部门法中,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法,在一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中,都有所涉及。
通过这些法律渊源来看,单个、逐一的对条约的适用进行规定的立法现象几乎覆盖了我国国内法的绝大部分。
根据我国的立法、司法解释,我国目前对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模式采用的是混合适模式,兼采直接适用条约与间接适用条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直接适用条约的模式与美国自动执行条约①还不一样。
(一)关于直接适用条约的模式,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注意1、我国直接适用条约必须以国内法的明确规定为前提,若国内法未明确规定可以直接适用国际条约,则该条约不能在我国直接适用。
与美国不同,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要有国内法的依据,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是由宪法规定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模式及其法律地位。
美国宪法第6条规定了国际条约在国内的地位,该条规定:合众国政府于本宪法被批准之前所积欠之债务及所签订之条约,于本宪法通过后,具有和在邦联政府时同等的效力。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摘要]国际法与国内法是彼此联系的两个法律体系,这种联系的表现之一确实是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从我国实在法的角度考察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效劳),国际法在我国国内法上具有效劳,能够适用,但在具体适用条约和国际适应方面,我国宪法在立法层次及效劳方面没有相应的规定。
我国宪法应该明确规定国际法与我国国内法的关系,第一明确我国对国际法的原那么立场,第二要明确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
[关键词]国际法;国内法;法律适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切,专门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专门是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引发了愈来愈多的重视。
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应采取哪些方法保证国际法的实施显得愈来愈重要。
因为尽管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如何适用是我国国内法律规定的事项,但适用的结果却直接阻碍我国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周鲠生先生以为,“作为一个实际问题看,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如安在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也确实是国家履行依国际法承担的义务的问题。
”[1](第20页)在考察我国国内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我国对待国际法的态度,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之前,有必要对国际法的概念做一探讨。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特点国际法没有统一的概念,几乎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概念,每一个概念都反映了对国际法的大体观点。
周鲠生先生指出:“国际法是国家在彼此关系上行为的规那么。
”[1](第2页)法律出版社1981年和1995年出版的王铁崖教授在其主编的《国际法》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国际法引论》中以为,国际法“主若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也确实是说,它是要紧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拘谨力的原那么、规那么和规章、制度的整体。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2000年版的梁西先生主编的《国际法》给国际法下的概念是: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若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谨力的各类原那么、规那么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国际法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 引言1.1 国际法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中国坚持以国际法为准绳,尊重并严格遵守国际法规定。
中国对国际法的尊重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负责任态度,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在国际法框架下推动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建设,为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法中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中国也需要面对国际法体系的复杂性和挑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
1.2 国际法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国际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规范和框架。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必须遵守国际法规定的原则和准则,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国际法的存在和约束,使得中国在开展大国外交时需要考虑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避免产生冲突和争端,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国际法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机制,遵守国际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法的制定和完善,提升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国际法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中国在开展大国外交时,需要牢固地树立国际法意识,遵守国际法规定,尊重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走出一条符合国际法精神的外交道路。
这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一、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并在尊重他国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
二、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方式
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方式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方式历史上,中国曾长期被称为“封建王朝”,实行国际法的道路一直有待解决。
“革命”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参与国际法法律形式的活动增多,中国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主要参与国;因此,法律的形式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对外国所采用的国际法的适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中国国内适用国际法的形式(一)国际法作为习惯法在中国,当有一些国际问题未在国家法律中确定的时候,会将国际法作为习惯法进行适用。
根据我国有关条约和国际习惯,我国可以对国际法作为现行法律在国内适用。
(二)国家对国际法的认可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国家宪法是最高的法律,一些关于外交等重大领域的问题均会出现在宪法中,也颁布一些有关国际法的规定,从而将国际法纳入法律体系,与国家常规法系并立。
(三)国际法作为特别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即特别法,这种法律隶属于国家主管法律之外的法律体系。
根据特定条件,有关国际法规定可以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特别适用,比如司法裁定、和解以及国际公约等。
二、中国对外国法律的适用(一)其他国家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如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外国法也必须认可,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国合同法在中国的适用,这与涉外事务的复杂性有关。
(二)中国的司法机关将根据外国的确定的法律规定,依法行使其仲裁权和司法权。
任何外国的法律、使用权和届合同,都可能对我国居民产生法律效力,在此情况下,我国司法机关可以识别外国法律。
三、综上所述,中国将国际法和外国法系统地融入了法律体系,面对外部世界中全新的情况及挑战,中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从而更好地适用国际法,为各种国际问题提供法律解决方案。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11.在我国目前的宪法中,将坚持和遵守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其中。
这一实践表明,从最基本的原则来看;中国尊重和遵守国际法体系,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
在国际实践中,我国政府始终坚定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忠实履行国际义务,恪守法律和正义,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在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时,原则上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法规则时,应当兼顾国内法的规定和立场。
在制定国内法时,应充分考虑和尊重我国的国际法律义务,并力求协调互补。
2.目前,我国宪法没有对条约在我国的适用和地位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从一些涉及条约适用的国内立法来看,有几种情况:条约直接适用、条约与相关国内法平行适用、国内立法转型后条约才适用。
同时,相当多的法律没有对条约事项作出任何规定。
我国法律规定可以直接适用条约,如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第二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以及1980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六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按照各协定的规定办理所得税抵免。
条约和相关法律同时适用的情况,如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我国1975年加入),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我国1979年加入)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规定需要经国内法转化才能适用的情况,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39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国际劳工公约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仍然有效,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
国际法对中国梦的积极作用
国际法对中国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中国梦”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而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国际法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法是指规范国际社会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由国际惯例、国际协定、国际法院裁决等构成,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对于中国而言,国际法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国际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法律制度框架、程序、范围和效力,保证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为中国实现其“中国梦”提供了保障。
例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持依据国际法与相关国家一起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遵循着国际法的原则,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通过与东盟等相关国家的谈判以及国际法庭的裁判等方式,有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保证了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和支撑。
另外,国际法还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参与到了全球化进程中,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和技术,并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际法也对国际贸易和投资进行了严格的监管,确保了投资的公正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了深入的经济联系。
这一进程得到了国际法的关注和支持,其中尤其是国际投资法的规范,更为“一带一路”所关注的国际投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界定框架,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投资的合作、交流和共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
此外,在人权保障和国际安全领域,国际法也在推动中国实现其“中国梦”。
例如,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在联合国维和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对于国际维和事务有着积极的参与和推动作用,加强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安全。
浅论国际法的功能和作用
浅论国际法的功能和作用摘要:国际法的功能体现在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两个方面,国际法的社会作用在于通过体现各国的协调意志来为各国统治阶级在国际交往中的需要服务,国际法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个方面。
由于国际法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实施方式,国际法的功能受到较多的局限。
但正是种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共同推进了国际法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应当紧紧依靠国际法在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国际法 功能 局限 对立统一国际法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对这一问题人们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学习或运用它的时候,有许多人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疑问。
有的人对国际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仿佛有了国际法,就有了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各国就可相安无事、高枕无忧了;也有的人因为国际法功能的局限性而竭力贬低国际法的作用,将之视为一些只唱高调、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
无论是“国际法万能论”还是“国际法虚无论”都是建立在对国际法本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上,是一种不辩证不科学的态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法功能的探讨来揭示国际法的本质和说明国际法的现象,以便更好地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服务。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作为标准来划分的。
国内法由特定国家创制并适用于本国主权所及范围,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一国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而国际法则由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由各国公认,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从法的功能角度来看,任何法都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1)按照法理的这一解释,国内法、国际法都不例外。
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法是维护一国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决定于法的本质和目的;法的规范作用则指法作为由一般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是用于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这是法的最明显的特征。
可以说,法正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这种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来实现维护阶级统治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2)国际法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的规范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在国际法诸多的著作、教科书、论文中,很少见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与此国际法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本文将探讨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情况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
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纷纷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然而,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此时的中国,开始重视国际法的运用。
一方面,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如万国邮政联盟等,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国际法来抗议列强的侵略行为,如对英国发动阿波尔战争的抗议。
晚清中国还通过国际法来解决与列强之间的争端。
例如,在“中英缅甸条款”中,中国运用国际法,成功地解决了与英国之间的边界争端。
然而,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并不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导致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尚浅,缺乏专业的国际法人才,无法有效地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际法的重要性,这为现代中国重视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晚清中国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也启示了现代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要善于利用国际法来保护自身利益。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促使现代中国更加努力地培养国际法人才,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为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晚清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外国势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英国人赫德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上,中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国家经济命脉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逐渐消失,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我国古代关于国际法的研究
我国古代关于国际法的研究我国古代对于国际法的研究始于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商朝时期,商王朝的王室和贵族已建立起不断战斗的联盟以与北方部落作斗争。
为此,商王朝建立了多个战争势力,涉及到方阵的协调,以及起义的取消等问题。
这些战时的需求的提高,促使了法律的制定和发展。
同时,在西周时期,国际关系保持着正常的互动。
周朝周边诸侯国家的诉讼案件,交战协定等问题开始得到认识,因而也促进了国际法的制定。
其中,远古时代的著名国际法专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它是中国武力史上的一部分。
中国史书记载古代战争史纪律、民间故事等等,战争法律纪律罚款升级处理上也有着深刻的说法。
在战争征服中,远古时代的中国人重视战争的道德和原则,也考虑到了应付后遗症及其余故事。
例如,“信义宽厚”的兵法,在历史上发展至极致。
中国古代重视宽恕,在与夷狄交往时,常常采取从容不迫的宽恕方式来化解不和,并常常利用盟誓、孝义的代价,表面上安抚一时,石沉大海。
同时,中国官方保持对于自身利益的观察,为此,制定了多个法规和协定。
其中最著名的是《百家争鸣》将丰富的观点和见解囊括其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面。
元朝时期,国家与国家的外交关系正式确立,以汉族为主的元朝政府开始发展贸易活动。
与此同时,元朝也开始制定了《元统一战争法》、《元定都律》等外交法规。
这些法规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日益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各种问题的法规制定。
明朝制定的《四洲志》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对于当时诸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关于国际法的研究始于很早以前,尽管那时的国际法还不成熟,但这不影响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贡献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
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
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涉及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遵守和适应国际法的问题。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指导国际社会行为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必须遵守国际法,并参与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1. 主权平等:国际法主张各国主权平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主权和平等地位,不受其他国家干涉。
2. 条约义务:中国作为缔约国,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签订和履行国际条约,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3. 国际法实践:中国参与国际法的实践,包括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会议、提出国际法主张等。
4. 国际法适用: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会参考国际法的规定,并根据国际法来解决争端和纠纷。
5. 国际法的内化:中国将国际法原则和规则融入国内法体系,以确保在国内履行国际法义务。
6. 法治理念:中国倡导尊重国际法和维护国际法治,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法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和专业。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与国际法的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涵盖了国际政治、经济、人权、环境等各个领域。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法的形成和实践,维护自身的权益,推动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适用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适用唐 颖 侠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分析,指出不能简单地把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与实践中的自动纳入和个别转化方式一一对应起来;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国际条约在中国法中的适用作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国际法 国内法 国际条约 自动纳入 个别转化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学界探讨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国际条约在中国法中的适用更是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成为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点①,1993、1994年的《中国国际法年刊》上有数位学者参与讨论,使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再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频繁参与国际交往,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数目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客观上需要国内法予以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的宪法对此尚无明文规定,造成实践中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因此,深入对此问题的研究既可丰富完善国际法理论,又可对立法司法部门提供借鉴参考,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理论方面,尽管更加务实的英美学者对欧陆学者一元论、二元论的对立往往不屑一顾,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理论争议在实践中毫无意义,相反,它是上至国际法院下到各国的国内法院在引用国内法或国际法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任何回避与含糊其辞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在理论上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还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二是国际法优于国内法或是国内法优于国际法,还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互相独立而不发生一个优于另一个的两个法律体系?③国内学者通常把它概括为“两派三论”:一派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一个法律体系,即所谓一元论(m onism);另一派则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即所谓二元论(dual2 ism)。
中国法律中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中国法律中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一、引言国际法是一门研究国家间关系、国家行为规范以及国际组织运作的法律体系。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国际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既为中国法律的一部分,又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提供了指导和规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法律中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国际法居于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国宪法第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拥护和发展国际法。
此外,中国还在1980年加入了《联合国宪章》,承认了国际法的威权。
这表明了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权威地位。
中国普通法律与国际法互为补充。
在国内法律适用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国际法原则进行处理。
同时,中国的法律体系也有一定程度地融入了国际法的规范和原则,以遵守国际契约和协议。
三、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互动。
国际法则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规范和准则,确保不同国家之间的行为符合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还承担着维护和平、安全、合作和发展的重要职责。
例如,国际法规定了国家之间不可使用武力进行威胁或攻击,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同时,国际法也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框架和协定,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国际法还为国际争端解决提供了一种和平、协商的方式。
通过国际法机构和程序,各国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争端,保护各自的权益。
这有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四、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国际法应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国际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条约与协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并签署了大量的国际条约和协议。
这些条约和协议对中国来说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法律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和环境保护协议等。
2. 国际习惯法国际习惯法是指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实践和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
近年来,在全球化、多极化、经济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中国在古代就有着较为完备的国际法体系,如《九章律》,在现代近代以来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国际法概念的演变过程。
随着我国走向现代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深入到世界舞台,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后,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开始逐步接受和使用国际法。
国际法在中国的认识逐渐从“陌生”“疑惑”“接受”到“认同”“贡献”的阶段。
二、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探阶段、摸索阶段和规范阶段。
初探阶段(1949年-1978年):国际法在此阶段主要为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服务。
虽然国际法的知识在高校有所涉及,但止于某些原则性理论的抽象讲解,缺乏实务性的贴合具体情形的教学内容,甚至出现过缺乏体系、流于冗杂、自相矛盾的情况。
摸索阶段(1978年-1992年):此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国际法教学开始逐步摆脱非专业性和“意识形态”制约,逐步形成一些“体系化”教材,开展了一些国际法实务教学的尝试。
规范阶段(1992年至今):此阶段,随着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和参与公正法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更广泛现实需要,国际法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一系列学科标准、教材体系、教学规程、教学科研项目等也逐步规范化。
三、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中国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颇为显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维和行动法》、《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等都在国际层面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自2018年起,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法治高峰论坛等“全球治理”平台的建设,正在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法在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现状、趋势、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国际法的发展与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紧密相连。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就开始重视国际法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国际条约,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尊重和遵守国际法的义务。
中国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等法律法规,将国际法纳入国内法律体系。
国际法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经贸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经贸体制的活动,通过国际法保障经贸利益。
在外交领域,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际法为依据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还通过国际法在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在国际法实际操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法院在国际法的实施和解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庭和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案件审理,为国际法的实践作出了贡献。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法法律体系,加强国内立法与国际法的衔接。
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不断变化,国际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中国在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上将继续拓展。
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国际法在环境、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国将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法对于维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国际法,中国与各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作者:张旭来源:《商情》2020年第3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国际法作为规范各国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逐步走进全球治理核心地带的关键时期,是否注重和应用国际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本人开展了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分析,旨在为业内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国际法 ;中国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复兴进入新的制高点,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尚未在宪法层面尚未给国际法以清晰的阐明,因此经常会遇到对于国际法是否足够重视和认可的关键性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發展中大国,妥善应用好国际法这一制度重器,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抵抗国际社会的各种风险。
因此开展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我国与国际法正反馈的历史经验回溯为了更好的研究国际法对于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意义,需要了解既存的实证基础。
基于实证基础更好的分析我国国际法发展的基本进程。
首先,从我国外交事务来看,在建国之初我国常将国际法至于很突出的位置,比如我国与苏联商定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用法律的形式将中苏国际关系确定下来。
在朝鲜战争时期,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法的重视。
此后面对美国对于台湾海峡的干涉,我国政府清楚运用国际法难以取得有效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应用国际法的机会较少,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国际法的希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入多个国际组织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深刻体现了我国对于国际法的积极支持态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动利用WTO解决争端问题,显示了我国应用国际法能力的有效提升。
浅析国际法对中国改革开放法治的影响
2011年1月(总第263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011(Cumulatively,NO.26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深,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
在法治理念层面,“法律至上”原则逐步确立,“公平正义”理念得以养成;在法律制度层面,国际法已经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成熟;在司法实践层面,国际法加快了中国司法实践涉外化的步伐,国际法的发展要求中国改变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法;法治;法律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参与能力和影响力加强。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客观上对中国改革开放法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开始国际法进行研究,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法治化进程影响越来越深入。
一、国际法对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定者和执行者,即:法律是最高的规则,任何人或组织机构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从这一层面来看,法治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就是法律理念和对法的价值判断。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倡导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过程中,以其特有的精神原则促进了中国法治理念的提升和重塑。
首先,“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在国际法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这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以“权力导向”(pow-er-orientation)①来解决国际争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已经逐步让位于“规则导向”(power-orientation)的争端解决方式,即通过国际法原则、规则来解决争端,化解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应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国际法的实施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虽然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如何适用是我国国内法律规定的事项,但适用的结果却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周鲠生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实际问题看,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履行依国际法承担的义务的问题。
”11](第20页)在考察我国国内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我国对待国际法的态度,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之前,有必要对国际法的概念做一探讨。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特征国际法没有统一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定义,每个定义都反映了对国际法的基本看法。
周鲠生先生指出:国际法是国家在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则。
”111(第2页)法律出版社1981年和1995年出版的王铁崖教授在其主编的《国际法》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国际法引论》中认为,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也就是说,它是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2000年版的梁西先生主编的《国际法》给国际法下的定义是: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其他中国国际法学者也都持类似的观点,一般指出国际法是对国家之间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给国际法下的定义是:国际法是对国家在他们彼此往来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规则的总体I2(第1页)。
欧美学者在近年的一些著作中认为,传统国际法的定义是,国际法是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总体。
这个定义近年发生了变化,因为除了国家这个主要的主体之外,国际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是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法既包括国际公法也包括国际私法。
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规范、支配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是处理跨越国界的个人、公司和其他私人主体的行为。
国际私法的范围近来不断扩展,很多原为国内法调整的领域现在也有条约来规范。
结合前人的论述和国际法的当代实践,本文的国际法定义是:国际法是国际关系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条约、国际习惯和基本原则为表现形式,能够拘束国际法主体的有拘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体。
这个定义涵盖了国际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国际法的效力、表现形式多个方面的内容,是比较符合当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的,是比较合适的。
国际法同国内法相比,有着如下的特点:一是国际法的主体己不再仅仅仅是国家,还包括国际组织、个人;二是国际法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其制定主要是通过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协议来实现的;三是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四是国际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条约、国际习惯和基本原则;五是国际法没有居于国际社会之上的强制机关,违背国际法的主体就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或者由国际法主体个别或集体采取行动。
从时间上看,国际法可以分为近代国际法(或称传统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法,从拘束范围看,国际法可以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普遍国际法和区域国际法。
一般认为,将国际法区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意义不大,而普遍国际法和区域国际法的区分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法在当代的发展。
如了解和研宄美洲国际法、亚洲国际法、非洲国际法、欧洲共同体法(现在又称欧洲联盟法)对于我们把握国际法的发展趋向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二、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国际法以条约、国际习惯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表现形式.因此,分析我国对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态度,考察我国国内法的有关规定,对于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是十分必要的。
1.关于条约的适用。
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意在规范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这里的条约应做广义的理解。
关于条约在国内法中的地位,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条约在国内法中没有任何地位;二是一切国内制定法优于条约;三是条约与国内法处于同等地位;四是宪法规定条约优于国内法;五是宪法规定国内法与条约相抵触时不予适用;六是条约优于宪法|3|(第203页)国际法虽然没有统一规定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但在实践中至少形成了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约定或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国家不能以国内法来改变国际法。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明文规定:各国不得援引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二是不干涉内政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凡是国家没有承担国际义务的事项,都属于国内法管辖的范畴。
如果有关事项既属于国内法管辖的范围,又在国际法的调整范围内,那么国家主权原则则应起指导作用,一方面,国内法院可以实施国内法而不顾国际法;另一方面,有关国家在国际上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从各国的实践看,条约在国内的适用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转化方式(tmnsfonmation),即通过国内立法机关的立法将条约的内容制定为国内法,在国内适用;二是并入或采纳方式(adoption),即由国内宪法或部门法作出原则性规定或通过立法机关的行为(如通过批准条约、公布条约、司法判例等),从总体上承认国际法为国内法的组成部分并可在国内直接适用;三是混合方式,即一个国家同时采用转化和并入两种方式来适用条约:根据条约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决定有些条约以并入的方式在国内直接适用,而另一些条约则必须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转化后才能在国内直接适用。
美国是运用混合方式的典型代表151(第2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未作明确规定,从立法与实践看,我国在适用国际条约时,通常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部门法中制定相应的国内法规则就条约的适用问题作出直接适用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贝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我国其他许多法律都有类似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票据法、对外贸易法、国境卫生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等。
这些规定表明,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凡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均作为中国国内法的一部分直接予以适用,而当条约与国内法规定不一致时,条约处于优先地位,适用条约规定而不适用与之不一致的国内法规定。
1997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这样,条约的适用扩大到了刑事管辖权领域。
第二种方式是根据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一方面允许直接适用条约,另一方面又就具体义务,制定新的法规,或对国内法作出相应修改或补充,以履行中国所承担的条约义务。
如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国相应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条中相应规定“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34条中规定: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机构或人员的公务用品或者自用品进出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的规定办理。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于1998年6月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根据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会约〉等,199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1993年作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以履行国际义务。
根据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公约、条约,我国又在考虑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法律。
我国在参加多边条约时,对其中一些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公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的某些条款提出保留^这是为了排除条约中的若干条款对我国的适用。
我国很多部门法中明确表示适用条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这是符合国际法的,不影响条约的主要条款的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凡缔结与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条约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中国立法机关批准或决定加入国际条约实际上是一种立法行为。
批准或决定加入同国内法规定不一致的国际条约,即是对国内法的修改或补充。
2关于国际习惯的适用.国际习惯的经典的定义是长期使用的不成文法.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法的解释是,“指经国家承认,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习惯'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是国际法更为古老的表现形式。
实践中,在国际法的适用上,除有条约可依据外,通常要从复杂的国际习惯中寻找法律的依据17(第45页)一个国家对待国际习惯的态度,在国际交往中是否适用国际习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对待国际法的态度。
我国通过立法和实践表明了尊重和遵守国际习惯的积极态度。
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率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结》第1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96条都有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的条文.对于国际惯例,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王铁崖教授在《国际法引论》中指出,我国《民法通则》的“'国际惯例’可能不是'国际习惯,或者可能包括国际习惯’在内”。
在该书中他又认为一般说来,'国际惯例’不是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国际习惯,它对国家没有严格的拘束力……《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所规定的不是'国际习惯’。
这反映了对国际惯例和国际习惯的不明确认识。
这里的国际惯例,一般似应理解为包括国际习惯。
我国一些民商事法律还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的民商事活动按对等原则办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3条等.对等原则就是国际习惯法的一项重要规则.在一些部门法中,我国还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