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摘要:人物肖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非常重要。在肖像中,尤其要注意人物眼睛的描写。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眼睛。同时,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主观世界的各种奥妙都可以通过这扇明亮的窗户细致入微地流露出来。因此,眼睛的描写成了古今中外文学家着力刻画的对象。淡然能给人物设计一副最能传神的面容以及一套最为得体的服饰。也能是任务更加鲜活逼真。

关键词:肖像描写、人物形象、鲜活、逼真

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趋于大众化。教师若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刻画,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在读者头脑中浮现出来,就必须

抓住其特点。在动笔描写之前,应在头脑中对所描写人物先做个较缜密的分析,舍弃其不具特色的一般之处,保留其有别于众的地方,恰当运用肖像描写。

例如: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是这样描写的:“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孔已己是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杨二嫂“两手搭在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腿,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无不是一两句话便勾勒出令人难忘的形象。

老舍先生再《人物的描写》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需精妙地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

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跳出,而永存于读者的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篇,而所形容的可以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

费力不讨好。”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同中之异。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贵族青年,个个的外貌特点都十分的显著。先出现的是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骄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入西子胜三分。”后出现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然后出现的王熙凤则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而同时出现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如此精到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了。为什么曹雪芹能做到做到这一点呢?用他的话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对人物长期认真思索,仔细分析的结果。

在肖像中,尤其要注意人物眼睛的描写。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眼睛。同时,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主观世界的各种奥妙都可以通过这扇明亮的窗户细致入微地

流露出来。因此,眼睛成了古今中外文学家着力刻画的对象。

刚学过的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中,那勇猛的樊哙给后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披帏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尽裂。”这是多么神采飞扬的一幅画面,英雄之气溢于言表。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句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这句话可真说到了点子上。以鲁迅自己的作品为例,最典型的莫过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当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出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就反映出了她的身心已受到重大的摧残。当祥林嫂与“我”见最后一面时,写得最细:“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就反映出祥林嫂在饱经人间一切欺凌和痛苦之后,行将就木前的悲剧和精神状态。如果我们细读全文,就可以发现,《祝福》中对眼睛的描写有十几处之多,每一处都惟妙惟俏地显示了人物特有的神情。

古今名家如此重视写眼之术,难道不能启发我们也格外留意对眼睛的描写吗?

肖像描写不光限于人物的长相,还包括人物的衣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身份的人穿戴不会都一样,同一个人,穿戴并非天天老一身儿。于是,在高明的文学家的笔下,服饰描写也成了大有讲究的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读过法国小说《最后一课》的人,都会记得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

生的服饰吧:“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秀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有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上一套平时不穿戴的衣帽,为什么?都德细致描写了这套衣帽,目的在于制造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所以,当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的时候,读者立刻从其漂亮的衣帽上感到了韩麦尔先生心中悲愤的激情。

服饰上可做到的文章还不止于此。《范进中举》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衣裳后襟”是范进在中举后发疯时“滚皱”的。他“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固已十分的可笑,然而,先前凶神般的屠户竟然“低着头”‘扯了几十回“之多,岂不令人忍俊不禁?这可算是一件衣裳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极好例子。

总之,穿衣戴帽,各有一好。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所以千变万化,因人而异,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穿戴者的千差万别的主观世界。因此,一段令人赞不绝口的服饰描写的产生,必须建筑在渗透地挖掘所写人物的心灵的基础之上。而为了塑造一个感人至深的形象,则必须强调一切可能运用的艺术手段。给笔下的人物设计一副最能传神的面容以及一套最为得体的服饰。让他走在

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