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1

合集下载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五彩缤纷自然界,生存着数以亿计的生物。

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比如:动物的性行为、利他行为、迁徙行为、通讯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进攻行为等等。

在各类动物行为中,动物的领地行为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

1. 动物的领地行为的定义通常,人们把能维持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称为动物的栖息地。

而很多动物要占据一些地盘,并在那生活和繁衍后代,它们不允许其他的动物进入它们的领地。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动物的领地行为。

动物对于自己的领地,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间隔对其进行巡视,并在植物上、土地上留下自己独有的气味、粪便、尿液等进行领地的边缘的区分。

巢域是动物进行正常活动的整个区域,在巢域中往往还含有一个动物集中的活动区,大多数活动都发生在这里,这个集中的活动区叫核域。

在有些情况下,巢域就是营巢地周围的一个区域,或者是食物和水源的所在地。

虽然不同动物的巢域可以重叠,但是核域却很少重叠。

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集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领域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可随时间而有所改变);第二,领域是受到占有者积极保卫的;第三,领域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某一或某些个体所独占的。

不同的领域一般来说是不重叠的,如果重叠也是少量和暂时性的,重叠区是可以被两个领域的占有者利用,但是所利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所谓的“一山容不得二虎”,说明领地是同类或同种动物之间的边界划分,而在不同动物类别和动物物种之间,领地是重叠的,并且由此产生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即弱肉强食。

例如,在同一块土地上,老虎之间的领地是基本清晰的,羚羊之间的领地也是基本清晰的。

但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还生存着食草动物、植物及其他生物。

在领地意识上,对于同一块土地,某只老虎认为是自己的领地,不容许其它老虎进入;某只羚羊同样会认为是自己的领地,不容许其它羚羊染指。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动物行为学论文动物行为学论文动物行为学论文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111齐利刚20111320711动物行为学论文通过将近一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更进一步对动物有了了解,其次,动物的行为很神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最后,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保护人类的朋友~一、那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呢,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又是怎样的呢,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

早在旧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石器时代(34000,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

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

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2动物行为学论文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

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动物行为学论文动物行为学论文动物行为学论文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111齐利刚20111320711动物行为学论文通过将近一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更进一步对动物有了了解,其次,动物的行为很神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最后,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保护人类的朋友~一、那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呢,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又是怎样的呢,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

早在旧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石器时代(34000,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

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

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2动物行为学论文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

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动物医学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范文

动物医学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范文

论文题目: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

首先介绍了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定义和分类了宠物行为问题,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然后,阐述了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的遗传与进化、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以及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接下来,详细讨论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和测试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结果解释。

针对宠物行为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和行为矫正策略,包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正确的驯养方式、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和环境调整。

通过实证研究,选择了符合标准的案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制定了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最后,展望了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科技进步和社会观念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宠物行为问题;诊断方法;处理策略;行为矫正;实证研究;未来展望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1)1.1.2 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第2章宠物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动物行为学基本理论 (2)2.1.1 行为的遗传与进化 (2)2.1.2 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 (2)2.1.3 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2)第3章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 (3)3.1 观察法 (3)3.1.1 主观观察 (3)3.1.2 客观记录与分析 (3)3.2 访谈法 (3)3.2.1 对主人的访谈 (3)3.2.2 对兽医师的访谈 (3)3.3 测试法 (3)3.3.1 行为测试的设计与实施 (3)3.3.2 测试结果的解释 (3)第4章宠物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4)4.1 预防措施 (4)4.1.1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4.1.2 正确的驯养方式 (4)4.2 行为矫正 (4)4.2.1 行为训练 (4)4.2.2 药物治疗 (4)4.2.3 环境调整 (4)第5章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5)5.1 案例选择标准 (5)5.2 案例描述与分析 (5)5.3 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5)第6章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展望 (6)6.1 科技进步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2 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3 未来研究方向 (6)致谢 (7)第1章绪论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并将宠物视为家庭的一部分。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号:222012314011030姓名: 计爱霞关键字:生态环境蚂蚁搬家保护摘要(1)奇妙的蚂蚁社会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社会性昆虫,小小的蚂蚁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与恐龙为同一时代。

随著地球环境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仍活跃在地球上。

它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长、发育及繁衍后代,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地球上各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繁荣鼎盛的蚂蚁王国,全世界的蚂蚁共有260属、16000种,其数量在一百多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2)蚂蚁搬家1.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2.某些种类的蚂蚁本身就有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

.3.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经过工蚁们充分的考察、准备,终于发现了一处食物更加丰富的地域,于是,蚂蚁们通过发出某种特定的气味信息,就开始了举家大搬迁行动。

(3)蚂蚁群体的建立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雌蚁与雄蚁通过婚飞方式相识交尾为起始点,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带翅膀的年轻雌蚁从蚁巢飞向空中,吸引了许许多多雄蚁的奋力追赶,只有那身强力壮的雄蚁捷足先登,有幸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与雌蚁交配,”新郎”在交配后不久就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著孤单的生活。

受精后的雌蚁脱落翅膀,在地上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产下第一批受精卵。

蚂蚁为完全变态类昆虫,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第一批受精卵孵化后,蚁后就忙碌起来,每只幼蚁的食物都由它嘴对嘴地餵给,直到这些幼蚁发育成成蚁,且可独立生活为止。

当第一批工蚁长大后,就会开始任劳任怨地接替抚养幼蚁的任务,它们采集食物、扩建蚁巢、打扫卫生、保卫家园及赡养蚁后等。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蚂蚁搬家现象的研究1 引言经过一个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动物的行为学,比如动物的求偶、交配、繁殖、鸣叫等行为,了解到动物学界许多奇特现象。

从而也增加了我对动物行为的兴趣,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对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论述一下蚂蚁搬家的行为。

1.1 蚂蚁搬家是否与下雨有关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总结出了大量的与天气变化有关的谚语,如蚂蚁搬家,即被认为是将要下雨的先兆。

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但是蚂蚁搬家究竟与下雨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1.1.1 蚂蚁搬家与下雨有关如果说蚂蚁能够凭借其本能准确地感觉出即将下雨,甚至感觉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劈头盖脸的雨点打在谁身上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如果在下暴雨前蚂蚁不能及时地回到窝内,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冲走,以至于回不了家,甚至送命。

虽说蚂蚁的生命在人眼里不值什么,但对蚂蚁自己来讲还是蛮可贵的,干吗要白白丢掉呢?因此,蚂蚁完全有可能感觉出天将下雨,也有可能知道在下雨前要及时回家避雨。

天气变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返潮,蚂蚁巢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

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通入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为什么蚂蚁搬家就会下雨为什么蚂蚁搬家要下雨?因为蚂蚁一般住得比较低,雨水往低处流,它的家就没了无论哪一种生物,都需要有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动物为了适应各种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行为。

就拿蚂蚁来说,它对自己窝里的湿度一定的要求。

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蚁窝就变湿了。

如果太湿了,蚂蚁就呆不下去了,于是只好往干燥的地方搬家了。

因此,蚂蚁是在大雨来临前搬家的。

1.1.2 蚂蚁搬家与下雨无关众所周知,蚂蚁是一种低智慧生物,其生物意识和生存知识相对于人类来讲要落后的多。

动物行为学论文(鱼类)

动物行为学论文(鱼类)

动物行为社会学课程论文题目鱼类洄游的探讨二级学院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年级2010级物流管理学号姓名成绩2012年12 月15 日鱼类洄游的探讨植水生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我们经常看到某些鱼类为了摄取食物或逃避敌害而移动,这类运动常是单纯的受条件反射影响而产生的,缺少定期的、定向的规律性,引起运动的条件消失,相关运动也就停止。

另一类运动是在鱼类的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集群的定向运动,这样的运动常常还伴有一定的距离,这类运动被称为洄游。

本文将会对鱼类的洄游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鱼类洄游、原因、渔业生产Fish migration studyZhi Shuisheng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ChinaAbstract: We often see some fish in order to absorb food or escape DiHai and mobile, this kind of motion is often simply by conditioning effect and of generation, the lack of regular, directional regularity, motorial condition disappear, relevant sports will stop. Another type of movement is in the life of the fish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periodic cluster directional movement, this movemen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certain distance, this kind of motion is called migration. This article will for the fish migratory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 word: Fish migration; Reason; Fishery production1、引言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涉及到动物的生态、进化和适应性。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论文将探讨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些典型动物行为案例。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动物行为学涉及到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响应和适应性。

以下是一些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1.行为模式:动物特定的行为序列,如求偶行为、觅食行为等。

2.行为适应性:动物行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行为逐渐得到保留和发展。

3.行为发育:动物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4.行为进化:行为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改变和进化。

5.社交行为:动物的群体互动、社交层级等行为。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动物行为,研究者使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1.观察研究: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行为模式、持续时间等数据。

2.野外实地研究: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跟踪动物行为,了解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实验研究:通过设立实验室环境,控制变量,以确定动物行为的原因和机制。

4.生物标记技术:使用标记技术如标签、射频识别等,追踪动物的位置和行为活动。

5.计算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动物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

典型动物行为案例1. 鸟类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动物行为。

每年春秋两季,许多鸟类会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进行迁徙。

这种行为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繁殖和觅食的环境。

科学家通过使用生物标记技术和卫星追踪,了解了鸟类迁徙的路线、时间和停留地点。

2. 大象的社交行为大象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在其社交结构中存在明确的社交层级和合作行为。

大象通过触摸、声音和视觉信号进行社交沟通,建立社会连接并传递信息。

研究人员认为,大象的社交行为与其智力、情感和长寿有关。

3. 狼群的狩猎行为狼群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猎食动物,通过协作狩猎来获得食物。

研究发现,狼群的狩猎行为是高度协作的,狼群成员之间会相互合作用以追捕和攻击猎物。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

1.中文摘要:动物的通讯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每一类通讯行为往往有着特殊的功能与进化过程。

这一过程历经了许多艰辛,在不同的环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适应自己的交流方式。

Julian Huxley早在1923年便注意到了在动物通讯信号的进化过程中,某些行为会失去它们的可塑性和最初的功能并演变为一种刻板不变的行为模式,他当时把这一进化过程称为仪式化。

仪式化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概念,它直接同能改变行为模式的进化原理相关。

动物借助于通讯可把一个个体的内在生理状态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并引起后者作出适当的反应,并能导致信息的共享,这种信息共享具有生存的适应意义。

通讯行为不仅是发生在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事,细胞之间也具有相互通讯的方式,化学通讯与触觉通讯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

1中文摘要 (1)2目录 (2)3正文 (3)1.1绪论 (3)1.2本轮 (3)1.1.1视觉通讯 (4)1.1.2听觉通讯 (4)1.1.3化学通讯 (5)1.1.4触觉通讯 (5)1.1.5电场及电通讯 (6)1.1.6震动通讯 (6)1.3结论 (8)1.1绪论:通讯可涉及动物的任何一种感觉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电场等。

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某一特定信号所采用的感觉通道将决定于该种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和所在生活环境以及该信号的功能。

1.2本论:提到通讯,相信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现在越来越发达的各种联络方式(电话、网络),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对于通讯的需求是日益膨胀,要求也水涨船高,各种高效的联络体系已经布满我们的生活。

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使我们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然而,通讯这个词并不是仅仅适用于人类的,在比人类低等一些的生物界同样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通讯与联系,它们虽然没有人类发达的头脑,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通讯设施,但存在于它们之间的通讯行为却是相当神奇的。

动物的学习行为课程论文

动物的学习行为课程论文

动物的学习行为摘要:动物行为通常指动物的学习行为、沟通行为、社交行为、繁殖行为、情绪表达行为等,动物沟通行为和社交行为都是生活中必须的,因为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单独生活下去,总要同其他的同种个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以求得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然而动物和人的生活都一样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关键词:学习行为;本能;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模仿;学习一、动物的学习行为动物行为[1] (animal behavior),即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产生是为了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学习行为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的行为总体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2];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3]。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4]。

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动物行为综述摘要: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它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觅食、繁殖、攻击、防御、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行为的发生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的,行为的形成则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作用,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它具有物种的特点;许多动物都有睡眠时刻,马、象、牛、鹿等站着睡,树懒、某些蝙蝠头朝下挂着睡,很多食肉动物卷曲着身子睡等等,这些可称为睡眠行为,它是一种节律性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表现出的社会性,只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已;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正文:;动物所进,生来就会,时候,,外出狩猎,把;其西;“家庭”和同种其他成员密切生活在一起的时期,更容易学到本领和经验;最早的如鸟类,雏鸟在卵壳内时,就能与亲鸟互通信息;例如海雀是一种在陡峭的岩壁上营巢的鸟类,鸟巢总是密集地挤在一起,孵出的小海雀,首先要识别自己的亲鸟;成鸟对来自卵内雏鸟的叫声能作出应答,所以雏鸟在出壳前就能识别双亲的叫声,并能把这种叫声与邻鸟的叫声区分开来;这样,小海雀一出壳就与自己的双亲建立了联系,有利于在集群的生活中,追随亲鸟;学习的类型,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在动物行为学中经常提到以下一些:印记印刻,模仿,玩耍,条件反射的建立;二、动物的核心行为任何一种动物行为,都是有利于个体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因此各式各样的行为,细细推敲起来,似乎有几种核心的行为,由此可派生出五花八门的具体行为;这些核心行为是:领域行为——动物首先需要生存的空间,或者说是“领土要求”;这个空间主要是供给所需的食物、配偶、和抚育幼子的地方巢地;占有领域的“主人”,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动物保护领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少发生直接的争斗,一般是标记,发出信号警告,实在无效才发生驱赶和攻击行为,因为这要消耗许多能量;通常的标记和信号:①视觉标记②声音标记③释放化学物质,成为气味标志;④能发电的鱼,可用放电器官放出的电来划定自己的领域;大家在生活中,可能见过喜鹊如何驱赶乌鸦,狗一路走一路撒尿作标记;狐狸身上散发的一股狐骚味儿等等,都有领域占有的意义;非洲的大猩猩,谁侵入他的领域,它会以手捶胸,嘭嘭作响,且呲牙咧嘴,大声吼中叫,以抗议、恐吓和驱赶;觅食行为——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动物也“以食为天”,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简直是天天、处处在上演的动物界的悲喜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颇为惊险;狮吃羚羊,而兀鹫在等待残羹;植食性动物似乎安全些,但因觅食而丧生于食肉动物者时常有之;有些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很低,如大熊猫之食竹,每天大约要花14小时取食,委实辛苦;有些动物靠积极的狩猎来获取食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是其特征,如猛禽、猛兽;有些动物则采取等待和伏击的方法;一种生活于地下洞穴中的蜘蛛,总是静伏在洞底,当有猎物经过洞口时,突然出击,抓住猎物;有些动物有乞食行为;这主要指的幼小动物向双亲要求提供食物的姿态、动作和发声;乞食行为,有时也发生在成年的动物中,通过乞食来求偶;有些动物还有贮食行为;它们在食物丰富的时候,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短缺时食用;金仓鼠是贮存粮食的能手,过冬了,为;式、同种动物;,警戒色;另一;行反击,总之,;此外还有,它们的游动,;潮汐节律——涨潮落潮,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这样生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人类的女性排卵,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28日为周期的月经来潮;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有些动物白昼活动,称为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还有些在早晨、黄昏活动,称为晓暮行性;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例如很多鸟类、哺乳类一年只繁殖一次,多选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适于幼仔生活的时期,这是进化中形成的适应;昆虫会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一些种类的哺乳动物以冬眠数月度过寒冷,两栖类、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更需冬眠了;鸟类则发生迁徙,每年随季节的变化在繁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居,称为候鸟;由于这些节律行为,使人们想起动物体内是否有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确实存在的,但不是墙上挂的钟也不是手上戴的表,而是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生物化学机制;是由生物世世代代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生存发展的内部调节活动;例如激素的有规律的分泌活动,以及世代形成的条件反射,变成了本能传递了下来,才表现出节律性活动;四、社群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例如,白蚁的群体,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工蚁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但是都不能生育;工蚁的颚形状正常,它的职能是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兵蚁的颚往往特别大,可以用来保卫蚁穴和向它的主要敌人——蚂蚁示威;雌蚁的专门职能是产卵,有的一昼夜可以产卵30000个,可以说是一个巨型的“产卵机器”;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自己不能移动;因此,雌蚁产下的卵,由工蚁移开并且加以照料;如果雌蚁和雄蚁死亡了,白蚁群中会出现新的雌蚁和雄蚁,继续繁殖后代;社群生活中不仅有竞争,这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还有利他性行为,就是有损于自己而有利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即这种行为可提高其他个体的生存和生殖机会,却降低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结课论文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班级:自动化111班姓名:***学号:**********完成日期:2012年5月15日动物行为学结课论文你想知道猫和狗为什么一见面就打架吗?你想知道在非洲的乌干达,有一种老鼠为什么能吃猫吗?你想知道一些生活在非洲尼罗河上游的鳄鱼为什么对千鸟却相当“友好”吗?动物的世界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它们的语言,行为,生活方式,作为人类——这个蔚蓝星球上的主宰,我们应该去了解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繁衍生息?怎样的进化?这样我们可以和我们的朋友更好的相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我们可以一同快乐的生活在这颗星球上。

因此在大一的公选课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动物行为学这门课程。

我希望我可以通过这门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行为。

经过本次选修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动物的行为分为生境选择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节律行为、防御行为、定向行为、捕食与被捕食行为、信号与通信行为、利他行为和战斗行为等。

觅食行为是动物最常见的和最基本的行为,它是动物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

自然界中的动物一般都能有效的获取食物,这是由于进化选择的压力,从长远看,自然选择将会保存那些具有最大适合度的动物个体,从短期看,取食效率越大,肯定会越有利于动物在生殖上获得成功。

觅食行为的也具有可变性。

食物资源的变动经常会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食物资源稳定的条件下比在食物资源经常发生变动的条件下更容易促使物种发生食性的特化,而食物资源本身也受到各种捕食者之间相互关系得强烈影响。

总之,动物觅食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和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

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区、筑巢、求偶、交配、孵卵和育雏等。

繁殖行为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自然选择产生了各种机制包括繁殖行为,来保证繁殖的成功。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浅谈研究动物行为的现实意义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以及其他生物间互动等问题的学科。

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例如:蝴蝶的“拖延战”、老鼠的警觉、蜜蜂的圆形舞和八字舞、枯叶蝶的伪装、变色龙的颜色改变、候鸟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昆虫和一些鸟类的“假死”行为等。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早在19世纪就形成了两个学派,即强调实验室研究的学派和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学派。

代表前一学派的多是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狗等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著名成果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如H.II巴甫洛未等的研究。

而另一个学派的代表是具有博物学倾向的动物学家,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护动物行为的动因和行为的适应功能,并力求推导动物行为的进化途径,如奥籍德国人K. von弗里施等的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起,动物行为学与比较心理学逐渐接近,并相互取长补短。

1973年K.von弗里施、K.Z.洛伦茨和N.廷伯根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奖一事不仅是表彰他们本人的杰出贡献,也标志着动物行为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更加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并衍生出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等的分支。

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从而提高他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生物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1. 动物行为的概念与分类动物行为是指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活动。

根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动物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1.觅食行为:动物为获取食物而进行的行为,如捕食、搜寻等。

2.防御行为:动物为保护自己免受敌害而进行的行为,如逃跑、装死等。

3.繁殖行为:动物与繁殖有关的行为,如求偶、交配、孵卵等。

4.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如合作、竞争、分工等。

5.节律行为:动物根据地球环境变化而呈现出的周期性行为,如迁徙、冬眠等。

2. 动物行为的功能与意义动物行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各种行为的功能与意义:1.觅食行为:通过捕食和搜寻食物,动物能够获取能量和营养,维持个体生存和生长发育。

2.防御行为:动物通过逃跑、装死等方式避免成为敌害的食物,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3.繁殖行为:动物通过求偶、交配、孵卵等行为,繁衍后代,保证物种的延续。

4.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生活中通过合作、竞争等行为,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生存竞争力。

5.节律行为: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行为,适应环境变化,保证生存和繁衍。

3. 动物行为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和观察法。

1.实验法:在 controlled conditions下,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研究动物行为的变化。

实验法有助于揭示动物行为背后的机制和规律。

2.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其行为模式和变化。

观察法有助于了解动物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可根据以下教学设计进行实施: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提高他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 东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  东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从动物利他行为到人类利他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过控一班1 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亲缘选择假说:借助于对亲属提供帮助而增加自己对未来时代的贡献。

因为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共占同一基因的概率就越高。

互惠假说:双方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净收益。

操纵假说:如杜鹃鸟的巢寄生。

互相依赖假说:如吸血蝠哺血;灵长类的结盟。

2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经典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础是个体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按照此理论,对于个体不利的利他行为应被自然选择淘汰,那么应如何对利他行为的产生进行解释呢?多数学者认为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群体选择的结果。

群体选择学说认为种群和社群都是进化单位,作用于社群之间的群体选择可以使那些对个体不利但对社群或物种整体有利的特性在进化中保存下来。

3 利他行为的发育利他行为的发育包括: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

系统发育:即利他行为的进化。

在生物界低等的类群中也广泛存在利他行为,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

就连小小的质粒中也存在着这种“高尚的行为”。

个体发育: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利他行为的不同表现。

人性是人自然固有的普遍属性,它具有与犬性等相同的、低级的、一般的自然属性,也有与动物相区别的高级、特殊的社会属性。

人本能地有趋利避害的利己性,也有后天价值内化的利他性,所以利己和利他是相互依存的。

伦理学的利他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利他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亲缘的利他性,一类是基于非亲缘的利他性。

亲缘的亲缘利他主义指存在于家族组织内部的,努力为家属,亲人提供帮助或牺牲和奉献的行为。

这种利他主义只限于亲属之间,与关系深浅成正比。

基于非亲缘的纯粹利他主义是既不出自亲缘关系也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根据其动机不同分为有限纯粹利他主义和无限纯粹利他主义,前者是自我利益动机所驱使的利他行为,后者是动机单纯的大公无私利他行为。

互惠利他主义也是基于非亲缘的利他主义,它最早由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在1971年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提出的。

动物行为学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

动物行为学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

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物行为学也在不断发展, 并与行为学、生理学、进化论、遗传学等学科相互融合、渗透。

本文精选了8篇“动物行为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行为学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之第一篇: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摘要:如何更好地研究动物行为学早在六十年代时就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七十年代后, 随着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群众逐渐明白研究动物行为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介绍了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 分析动物行为学的现代进展, 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关键词:动物行为学,研究历史,现代进展随着我国逐渐开始重视研究动物行为学, 相关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动物行为学成为构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查询资料发现, 动物行为学不仅能够研究动物行为, 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以及进化史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物行为学不断发展, 并且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行为学、生理学、进化论、遗传学以及社会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觅食对策摘要:觅食行为是动物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行为,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大净收益。

本文采用投资-收益分析法探讨了动物的觅食对策,阐述了动物选择最有利食物、最适食谱、最有利生态小区的行为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关键词:最优觅食行为最适食谱觅食对策觅食(foraging)是动物寻找、捕捉、摄取食物的过程。

觅食对策(foraging strategy)是指动物为获得最大的觅食效率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1]。

自MacAr-thur 和Pianka(1966)以及Emlen(1966)率先研究动物的觅食对策以来,有关觅食对策的研究迅猛发展且更加深入,现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自然界中,动物总是尽可能地提高觅食效率,力求以最少的能量和时间投资获得最大的净收益,因为觅食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适合度越高。

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动物在觅食方面产生了适应并形成了优化的觅食对策,如选择最有利的食物、选择最适食谱及选择最有利的生态小区等。

1选择最有利的食物环境中常有多种多样的食物资源,不同的食物其营养质量、丰富度和分布格局等各不相同。

动物由于受时间和能量的限制,选择何种食物将对其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是如何选择食物的呢?动物觅食时,搜寻猎物和进食要消耗能量,但同时也得到一定的食物净值(net food value)(用公式表示:食物净值=食物总能-搜寻耗能-加工和消化耗能)。

食物净值与处理时间之比值是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种尺度(处理时间是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2]。

行为生态学家研究发现,动物在觅食活动中总是选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1]。

据Elner和Hughes的研究[3],海滨蟹(Carcinusmaena)捕食贻贝时,总是选择有利性更大的贻贝,即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为其带来最大能量净收益的个体。

对海滨蟹来说,用螯打开个体很大的贻贝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能量,因而单位处理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净收益较少;而打开很小的贻贝虽然花费时间和能量不多,但是小贻贝内的肉很少,其提供的能量就必然较少。

成体蟹尽量取食大小适中的贻贝(大小在2. 0 cm ~ 2. 5 cm之间),而这种大小的贻贝,单位处理时间内提供的能量净收益几乎是最多的,其有利性最大。

在同一种动物中,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其最有利食物的大小不同。

据Kislalioglu和Gibson报道[4],将不同大小的海刺鱼(Spinachia spinachia)分成6个等级,分别研究了不同等级对食物(新糠虾Neomysis integer)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所喜食的新糠虾大小不同,每一等级都有其特有的最有利食物,各等级海刺鱼喜食的食物大小正是有利性最大的个体。

2选择最适食谱在动物的觅食活动中,如果最有利的食物密度小,遇见率低,而有利性较小的食物密度大,遇见率高,则动物必然要选择部分有利性较小的食物。

这是因为,若最有利食物密度小,遇见率低,而动物只选择最有利的一种食物,其搜寻辨识时间必然较长,单位总处理时间(总处理时间包括搜寻辨识时间(recognition tmi e)和处理时间两部分)内所获得的能量净收益必然较小;若动物对食物种类无严格选择,则搜寻辨识时间必然缩短,单位总处理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净收益增大。

动物的食谱应在多大程度上包括一些有利性较小的食物呢? 1966年,MacArthur和Pianka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5],提出了动物的最适食谱模型,其要点为:①如果有利食物的可获得性增加,那么最适食谱中的食物种类会减少;②动物觅食过程中搜寻辨识时间和食物的平均有利性将随着食谱范围的扩大而减少;③根据食物的有利性和搜寻辨识时间,可以推测最适食谱中应包含的食物种类。

由于生存的需要,动物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能量应该尽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1]。

由此可以推测:①如果与有利食物相遇的机会较多,而足以使捕食者忽略较差的食物,那么无论较差食物的数量有多少,都不会影响捕食者对有利食物的专一选择;②如果有利食物数量增加时,捕食者会立即从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转变为吃单一的、有利的食物;③假定动物一直是吃最适食谱范围内的食物,现在遇到了两种新食物x和y,若吃食物x时单位总处理时间内所摄取的能量高于动物生存所需的数值,吃食物y时单位总处理时间内所摄取的能量低于动物生存所需的数值,则动物总是要吃食物x,而拒绝吃食物y。

动物的最适食谱中还包括某些特定的食物或特定的营养物(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及重要氨基酸等),这些特定食物或营养物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对它们的摄取,不以能量净收益为目的,而以满足代谢需要为目的。

据Belovsky的研究[6],钠盐是北美驼鹿(Alcesalces)生存所必须的,驼鹿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钠。

驼鹿的主要食物是树叶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富含钠盐,但提供的能量较低;而陆生植物可以提供较高的能量,却几乎不含钠盐。

因此,驼鹿每天摄取了足够的钠盐(水生植物)后,尽量多吃陆生植物,直到胃装满为止,这样每天既获得了较大的能量收入,也满足了代谢对钠盐的需要。

动物的最适食谱通常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据胡锦矗等研究[7],大熊猫的食谱随季节而进行优化。

邛崃和岷山山系的大熊猫,冬季(11~3月)常选择老笋或幼竹为主食,兼食少量尚未枯萎的竹叶;春季(4~6月)以竹笋为主食,兼食部分竹茎;夏季(7~8月)以竹茎为主食,兼食部分较高海拔新发出的粗壮竹笋;秋季(9~10月)以当年新发出的新枝嫩叶为主食。

3选择最有利的生态小区正如选择最有利的食物那样,动物也会寻找最有利的生态小区觅食,即它们更喜欢选择在食物量多质好的生态小区觅食。

据魏辅文等研究[8],马边大熊猫最喜欢选择的觅食小区为坡度平缓(小于10°)、郁闭度较大(大于50% )、竹子密度适中(10~30株/m2)、竹秆较粗(基径大于10mm)及幼竹比例较高(大于5% )的位于南坡的大叶筇竹林。

觅食活动常导致生态小区的食物耗尽,使生态小区的有利性随着时间而下降。

因此摄食者要选择在适当的时间离开已摄食的生态小区,耗较少转移时间转移到另一生态小区。

什么机制使动物在恰当的时间转移到另一生态小区呢? 1974年Krebs等[9]提出,捕食者在生态小区内的去留是由放弃时间(giving up tmi e)所决定的(放弃时间是捕食者从一次捕食到下一次捕食所能等待的最长时间)。

在食物密度足够大的生态小区内,两次捕食的时间间隔较短,不会超过放弃时间,因而捕食者不会转移;但随着食物密度的减小,两次捕食的间隔时间就会逐渐延长,一旦超过了放弃时间,捕食者就会放弃这个生态小区,转移到另一个生态小区觅食。

放弃时间的长短与搜寻辨识时间和转移时间有关,在数值上等于从最后一次捕食到离开这个生态小区所经历的时间。

捕食者可能有一个相当固定的放弃时间,好象在每次捕食之后就上好一个闹钟,到时未能捕食就转移。

据Davies 研究[10],斑鶲在树冠上等待飞虫飞捕时,如果等待时间超过两次出击飞捕平均间隔时间的大约1.5倍,斑鶲就放弃这个栖枝(相当于一个生态小区)而转移到另一个栖枝去。

也就是说,超过平均间隔时间1.5倍的时间是斑鶲的放弃时间。

4取样觅食行为———减少觅食投资的一种行为适应动物在选择最有利的生态小区时,是如何得知各生态小区的相对有利性的呢?当动物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觅食时,它会借助取样觅食行为获得环境中各生态小区食物状况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最有利的觅食决策。

1974年, Smith和Sweatman通过人工实验研究了大山雀(Parusmajor)的取样觅食行为[11]。

他们在室内的一个大鸟舍中安置6个藏有蠕虫的生态小区,蠕虫密度各不相同,然后训练大山雀去搜寻这些蠕虫。

结果,大山雀经过探索,似乎对每个生态小区取了样,并把各生态小区的有利信息储存了起来,继而进行择优摄食,从最有利的生态小区开始,一直持续到放弃时间,然后转移到第二个较有利生态小区,如此渐次地到最后一个密度级生态小区。

参考文献:[1]孙儒泳. 2001.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9~263[2]尚玉昌. 1998.行为生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49[3]ElnerRW, Hughes RN. 1978. Energy maximization in the diet ofthe shore crabCarcinusmaenas. JournalofAnimalEcology, 47(1):103~107[4]KislaliogluM, Gibson RN. 1976. Prey h' andling time and its impor-tance in food selection by the 15-spined sticklebackSpinachia spin-achia(L. ). Journal ofExperimental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5(2): 151~158[5]MacArthurRH, Pianka ER. 1966. On the optimal use of a patchyenvironment. American Nature, 100(4): 603~609[6]BelovskyGE. 1978. Diet optimization in a generalist herbivore: themoose. TheoreticalPopulation Biology, 14(2): 105~134[7]胡锦矗. 1995.大熊猫的摄食行为.生物学通报, 30(9): 14~18[8]魏辅文,周昂,胡锦矗等. 1996.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兽类学报, 16(4): 241~245[9]Krebs JR. 1974. Colonial nesting and social feeding as strategies forexploiting food resources in theGreatBlueHeron(Ardea herodias ).Behaviour, 51(1): 99~134[10]Davies NB. 1977. Prey selection and searching strategies of thspotted flycatcher(Muscicapa striata ), a field study on optimal foraging. AnimalBehaviour, 25(5): 1016~1033[11]Smith JNM, SweatmanHPA. 1974. Food searching behaviourof titmice in patchy environments. Ecology, 55(4): 1216~1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