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DOC)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制动系统设计

(完整word版)制动系统设计

GD12A电动汽车行车制动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姓名:俞翼鸿专业:汽车维修与检测班级:(2)指导老师: 邹章鸣南昌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

目录摘要Troduction前言第一章绪论 (6)1。

1 制动系统设计的意义 (6)1。

2 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6)1.3 本次制动系统应达到的目标 (6)1.4 本次制动系统设计要求 (6)第二章制动系统方案论证分析与选择 (7)2.1 制动器形式方案分析 (7)2。

1.1 鼓式制动器 (7)2。

1。

2 盘式制动器 (9)2。

2 制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形式选择 (10)2.2.1 简单制动系 (10)2。

2。

2 动力制动系 (10)2。

2。

3 伺服制动系 (11)2。

3 液压分路系统的形式的选择 (11)2.3.1 II型回路 (11)2.3.2 X型回/路 (12)2。

3。

3 其他类型回路 (12)2。

4 液压制动主缸的设计方案 (12)第三章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15)3.1 制动系统主要参数数值 (15)3.1.1 相关主要技术参数 (15)3.1.2 同步附着系数的分析 (15)3.2 制动器有关计算 (16)3.2。

1 确定前后轴制动力矩分配系数β (16)3。

2。

2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16)3.2。

3 后轮制动器的结构参数与摩擦系数的选取 (17)3.2.4 前轮盘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确定 (18)3。

3 制动器制动因数计算 (19)3.3.1 前轮盘式制动效能因数 (19)3.3。

2 后轮鼓式制动器效能因数 (19)3。

4 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20)第四章液压制动驱动机构的设计计算 (22)4。

1 后轮制动轮缸直径与工作容积的设计计算 (22)4.2 前轮盘式制动器液压驱动机构计算 (23)4.3 制动主缸与工作容积设计计算 (24)4.4 制动踏板力与踏板行程 (24)4.4。

1 制动踏板力 (24)4.4.2 制动踏板工作行程 (25)第五章制动性能分析 (26)5.1 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26)5.2 制动距离S (26)5。

制动计算

制动计算

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主要性能之一,只有制动性能良好、制动系统工作可靠的汽车才能充分发挥其动力性能。

因此,在整车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制动系统的匹配计算尤为重要。

STL350Z型非公路矿用自卸车的制动系统采用气压动力制动系。

前、中、后制动器都采用复合式储能弹簧制动气室驱动的鼓式凸轮制动器,制动管路采用双回路,配备排气制动。

本次计算的目的在于校核制动力、最大制动距离及驻车极限倾角。

1.制动系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整车基本参数见表1,零部件及测量参数见表2。

表1 整车基本参数共10页第1页零部件及测量参数同步附着系数φ00.355401 607路面附着系数φ0.4 重力加速度g m/s29.8最大制动减速度du/dt m/s2 4.8每个制动器制动力矩TfN·m 25000制动初速度v0m/s 8.33即30Km/h路面与轮胎间的滚动摩擦系数 f 0.018表2 零部件及测量参数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对于任一角速度ω>0的车轮,其力矩平衡方程为(1)T f—制动器对车轮的制动力矩,N •m;F B—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N;r e—车轮的有效半径,mm;则共10页第2页根据汽车制动时的整车受力分析,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可求得地面对前后轴车轮的法向反力Z1,Z2:(2)求得,前后轴车轮附着力为:(3)—前轴车轮附着力—后轴车轮附着力—汽车制动减速度—制动强度共10页第3页—公式引用来自《汽车设计》刘惟信主编因制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前先抱死拖滑、后轮先抱死拖滑、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三种情况,而其中以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附着条件利用最好,并且最安全可靠。

所以有:(4)该比值0.6符合《汽车设计》中的经验数据,在0.5~0.7之间。

—前轴车轮制动器制动力—后轴车轮制动器制动力—前轴车轮地面制动力—后轴车轮地面制动力由式(3)消去φ,可得(5)以、为坐标绘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即Ⅰ曲线。

共10页第4页。

中卡三轴载货车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

中卡三轴载货车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

第30卷增刊 2007年12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NAL OF HEF EI UNIV ERSI TY O F TECHNOLO GYVol.30Sup Dec.2007 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汪知望(5),男,安徽岳西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中卡三轴载货车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汪知望, 钱友军, 郭春雷(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 要:初步建立了中卡三轴(6×2)载货汽车的制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参照相关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其制动系统的主要参数及制动器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上对车辆的制动性能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制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制动过程中制动力的分配,整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是合理的,可为其他中卡车型制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动系统;力学模型;匹配设计中图分类号:U463.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07)(Sup)20016204The ma tch design of bra king system f or a tr iaxi a l mid 2sized 2tr uckWAN G Zhi 2wa ng , Q IAN Y ou 2j un , GUO Chun 2lei(C o mmercial Vehicl e Research Insti t ute ,Anhui J ianghuai Auto m o bi le Co.,L t d ,Hefei 230022,Chi na )Abstract :The paper ba sically est abli shes t he bra ki ng syst em ’s dyna mical model of t riaxial mi d 2sized 2t r uck ,HFC1201KR1.Accor di ng to t he related l aws and t he national standards ,t he paper desi gns t he mai n parameter s of t he braki ng syst em ,a nd te st s the system ’s function on the roller c ounter 2force facili 2t y.The result s show t he braking syst em ’s dynamical model of t riaxial mid 2sized 2t ruck ,HFC1201KR1,canwell simulate t he allocation of t he braking force ,and t he design of braking system i s reasonable.This paper offers a re ference to opti mize the design of braki ng systemof for other midized 2trucks.K ey w or ds :braki ng syst em ;mechanic model ;matchi ng de si gn0 引 言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人员的安全,因此被认为是汽车的重要安全件,受到普遍重视。

毕业设计制动系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制动系设计计算说明书

2.4.2 制动原理和工作过程
图 2-2
要使行使中的汽车减速,驾驶员应踩下制动踏板,通过推杆和主缸活塞,使主缸内 的油液在一定压力下流入轮缸,并通过两个轮缸活塞推动两制动蹄绕支撑销转动,上端 向两边分开而其摩擦片压紧在制动鼓的内圆面上。这样,不旋转的制动蹄就对旋转的制 动鼓作用一个摩擦力矩,其方向与车轮旋转方向相反。制动鼓将该力矩传到车轮后,由 于车轮与路面间有附着作用,车轮对路面作用一个向前的周缘力,同时路面也对车轮作 用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即制动力。制动力由车轮经车桥和悬架传给车架和车身,迫使 整个汽车产生一定的减速度。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大。当放开制动踏板时,复位 弹簧即将制动蹄拉回复位,摩擦力矩和制动力消失,制动作用即行终止。
第 5 页 共 21 页
5
第 6 页 共 21 页
6
3 制动系主要参数确定
3.1 CS1028 皮卡车型的基本参数
空 汽车质量 前 轴荷分配 质心高度 轴 距 后 轴 轴



1625kg 850kg 775kg 0.52m 2.7m 0.37m
2325kg 920kg 1405kg 0.57m

Ff 1 Ff
0.565
空载条件: Ff 1 8630.3 N
Ff 2 4109.7 N

Ff 1 Ff
0.677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比例影响到汽车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和附着条件利用程 度。要确定 值首先就要选取同步附着系数 0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希望前轮先抱死 ( 0 ) 。 根据有关文献推荐以及我国道路条件, 车速不高, 所以本车型选取 0 0.6 。 为保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有足够的附着系数利用率,ECE 的制动法规规 定,在各种载荷条件下,轿车在 0.15 q 0.8,其他汽车在 0.15 q 0.3 的范围内,前 轮应先抱死;在车轮尚未抱死的情况下,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5 0.8 的范围内,必须满足 q 0.1 0.85( 0.2)

汽车制动系统计算

汽车制动系统计算


b.
F1
Gb L hg
jd1 max
F1 m
g b L hg

F 2
Ga L hg
j d 2 max
F 2 m
g a L hg

S
1 3.6
(t1
t2 ) v 2
v2 25.92 jmax

a
2
b
L
g g
0 .8
各个设计方案均能满足法规对行车制动性能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设计要求。 4 ) 助施力器失效时,制动力完全由人力操纵踏板产生,最大踏板力要求:N1类车700N。 加
△g2—鼓式制动器的蹄、鼓间隙
△g3—鼓式制动器摩擦衬片的厚度公差
(3)储油壶总容量Vmax
空载同步附着系数
0
车满载同步附着系数
' 0

标杆
方案
P201-NAM-SD-DP-G3-2
选配方案(四轮盘式)
Fif
Fir
图2 车型的I曲线与β线 ©版权归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第 4 页,共 13 页
制动系统方案设计计算说明书
P201-NAM-SD-DP-G3-2
通 过 1、在空载状态下,地面附着系数为0.8,标杆管路压力达到6MPa,管路压力达到5MPa,选 配方案管路压力达到5MPa,制动器发生抱死,此时后轴早于前轴抱死,这时整车稳定性非常差 。需要ABS进行调节。
n1、n2—前、后制动器单侧油缸数目(仅对盘式制动器而言)
Kv—考虑软管膨胀时的主缸容积系数,汽车设计推荐:轿车 =1.1,货车 =1.3
其中 要根据制动器的类型、参考同类车型确定,对鼓式制动器:汽车设计推荐δ=2-2.5mm;汽车工 程手册推荐3.5-5.5(考虑软管膨胀量及磨损间隙不能自调的影响),公司目前车型均可实现间隙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书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书

底盘制动系统设计计算书目录1基本参数输入 ......................................................................................................................- 1 -2制动系统的相关法规 ..........................................................................................................- 2 -3整车制动力分配计算 ..........................................................................................................- 2 -3.1汽车质心距前后轴中心线距离的计算 ...........................................................................- 2 -3.2理想前后地面制动力的计算 ............................................................................................- 2 -3.3前后制动器缸径的确定 ..................................................................................................- 4 -3.4确定制动力分配系数 ......................................................................................................- 5 -3.5确定同步附着系数Φ0 ....................................................................................................- 5 -4制动力分配曲线的分析 ......................................................................................................- 5 -4.1绘制I曲线和β曲线 ......................................................................................................- 5 -4.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合理性分析 ...........................................................................- 6 -4.2.1制动法规要求 ................................................................................................................- 7 -4.2.2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的分析 ................................................................................- 7 -5制动系统结构参数的确定 ..................................................................................................- 9 -5.1制动管路的选择 ..............................................................................................................- 9 -5.2制动主缸的结构参数的确定 ..........................................................................................- 9 -5.2.1轮缸容积的确定 ........................................................................................................- 10 -5.2.2软管容积增量的确定 ................................................................................................- 10 -5.2.3主缸容积的确定 ........................................................................................................- 10 -5.2.4主缸活塞直径的确定 ................................................................................................- 11 -5.2.5主缸行程的确定 ..........................................................................................................- 11 -5.3踏板机构的选择 ............................................................................................................- 11 -5.4制动踏板杠杆比的确定 ................................................................................................- 12 -5.4.1真空助力比的确定 ....................................................................................................- 12 -5.4.2踏板行程的确定 ........................................................................................................- 12 -5.4.3主缸最大压力的确定 ................................................................................................- 12 -5.4.4主缸工作压力的确定 ................................................................................................- 13 -5.4.5 最大踏板力的确定......................................................................................................- 13 -6驻车性能的计算 ................................................................................................................- 13 -7制动性能的校核 ..................................................................................................................- 14 -7.1制动减速度的计算 ..........................................................................................................- 15 -7.2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引言:制动系统是现代车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动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车辆的速度、重量、制动距离等。

本报告将以款小型轿车制动系统设计为例,详细介绍制动系统设计中的相关计算。

设计目标:为确保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能够在较短的距离内停下,设计目标是使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平均减速度为4m/s^2设计计算:1.制动力的计算制动力的大小与车辆质量和车辆的速度有关。

根据经验公式,制动力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制动力=车辆质量*减速度选择减速度为4m/s^2,则制动力可以由车辆质量乘以4得出。

2.制动距离的计算制动距离是指车辆从制动开始到完全停止所需要行驶的距离。

根据经验公式,制动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制动距离=初速度^2/(2*加速度)在制动过程中,加速度是负值(减速),所以加速度取为-4m/s^2、根据具体车辆的初始速度,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制动距离。

3.制动盘和制动钳的尺寸计算制动盘和制动钳的尺寸需要考虑车辆的速度和质量。

根据经验公式,制动盘的直径与车速和减速度有关,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制动盘直径=停车速度*车辆质量*系数/制动力在本设计中,选择停车速度为60 km/h,车辆质量为1000 kg,系数为0.7、根据以上参数,可以计算出制动盘的直径。

根据制动盘的直径,可以确定制动钳的尺寸。

制动盘和制动钳的尺寸需要满足制动力的需求,并能够有效散热,以免在制动过程中过热导致制动力减弱。

4.制动液系统的计算制动液的压力和制动钳的工作效果有关。

根据经验公式,制动液的压力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制动液压力=制动力/制动钳有效面积制动液压力需要根据制动钳的效率和制动力来选择合适的值。

根据经验,选择制动液压力为5MPa。

结论: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制动系统的设计可以满足要求。

制动力、制动距离、制动盘和制动钳的尺寸以及制动液压力的计算都能够保证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制动系统毕业设计计算参考

制动系统毕业设计计算参考

盘式基本参数5.2 凸轮张开力的确定及蹄自锁性校核5.2.1 张开力P1与P2的确定在计算鼓式制动器时,必须建立制动蹄对制动鼓的压紧力与所产生的制动力矩之间的关系。

为计算有一个自由度的制动蹄片上的力矩1Tf T ,在摩擦衬片表面上取一横向单元面积,并使其位于与1y 轴的交角为α处,单元面积为αbRd 。

,其中b 为摩擦衬片宽度,R 为制动鼓半径,αd 为单元面积的包角,如图4-1所示。

由制动鼓作用在摩擦衬片单元面积的法向力为:αααd bR q qbRd dN sin max == (5-1)而摩擦力fdN 产生的制动力矩为ααd f bR q dNfR dT Tf sin 2max ==在由α'至α''区段上积分上式,得)cos (cos 2max αα''-'=f bR q T Tf (5-2) 当法向压力均匀分布时,αbRd q dN p = )(2αα'-''=f bR q T p Tf (5-3)由式(46)和式(47)可求出不均匀系数)cos /(cos )(αααα''-''-''=∆式(46)和式(47)给出的由压力计算制动力矩的方法,但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由张开力P 计算制动力矩1Tf T 的方法则更为方便。

增势蹄产生的制动力矩1Tf T 可表达如下:111ρfN T Tf = (5-4)式中 1N ——单元法向力的合力;1ρ——摩擦力1fN 的作用半径(见图5-3)。

如果已知制动蹄的几何参数和法向压力的大小,便可用式(17—46)算出蹄的制动力矩。

1N 与张开力1P 的关系式,写出为了求得力制动蹄上力的平衡方程式:0)sin (cos cos 111101=+-+δδαf N S P x01111=+'-N f C S a P x ρ (5-5)式中 1δ——1x 轴与力1N 的作用线之间的夹角;x S 1——支承反力在x1轴上的投影。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制动系统是车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它通过施加力来减缓车辆的速度或完全停止车辆。

它可保证车辆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停车,同时也可以提供稳定的制动性能给驾驶员。

制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是为了确定合适的制动力大小以及有效的制动距离。

以下是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的一些重要内容。

1.车辆质量:首先需要确定车辆的总质量,包括车身质量、人员质量、货物质量等。

车辆质量越大,所需制动力也将越大。

2.制动力计算:制动力取决于摩擦力、制动系数、轮胎质量、制动器效率等因素。

通常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制动力:制动力=车辆质量*加速度其中加速度可以根据制动器、轮胎等因素进行调整。

3.制动距离计算:制动距离取决于车辆的速度、制动力以及路面情况。

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制动距离=(速度^2)/(2*制动力*道路摩擦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道路摩擦系数的数值。

4.制动器的选择:根据制动力和制动距离的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制动器类型和规格。

常见的制动器包括液压制动器、电子制动器和气动制动器等。

选择适当的制动器类型和规格可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制动系统的平衡:制动系统中的前轮制动力和后轮制动力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确保车辆能够稳定停止。

通常,前轮制动力应约为总制动力的70%,后轮制动力约为总制动力的30%。

在进行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道路情况:不同路面的摩擦系数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道路情况调整计算中的摩擦系数。

2.制动器或刹车片的磨损:制动器磨损会导致制动力的减小,因此需要考虑磨损对制动力的影响。

3.轮胎的状态:轮胎的状况会影响制动力的传递效果,因此需要保证轮胎的状态良好。

4.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制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通常取2秒。

综上所述,在进行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时,需要考虑车辆质量、制动力、制动距离、制动器选择以及系统平衡等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计算可以确保制动系统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并提供稳定的制动性能给驾驶员。

制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制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1.432774275
从上述计 算和图表 中可以看 到,该车 的制动器 附着系数 利用曲线 负荷ECE 标准。
空载
附着系数利用法规线 GB21670
GB21670 -2008中要求:在车辆所有载荷状态下,当制动强度z处于0.15~0.80之间时,后轴附着系数利用 于前轴上方;当附着系数ψ在0.2~0.8之间时,制动强度z≥0.1+0.7(ψ-0.2)。
G* (b+z*hg )/L 10457.36 N
φ*Fz1
8124.393 N 2372.323 N.m G*(az*hg)/L 7079.145 φ*Fz2 5499.833 N 1605.951 N.m
空载
G*
汽车前轮最大法向反作用力Fz1‘
(b+z*hg )/L
8768.286 N
汽车前轮空载最大地面附着力Fxb1' φ*Fz1
7077.212377 3255.907623
0.9
2.46178968
8266.739706 3358.020294
1
2.807471264
9524.017208 3392.382792
β曲线(与制动系统的参数有关,制动系统参数定义完成后,β曲线就定义完成)
前制动器所能提供的最大制动力
后制动器所能提供的最大制动力
制动强度 前轴的利用附着系数 0
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
0.1
0.2
0.3
0.4
0.5
0.6
同上
0.7
0.8
0.9
同上 空载
1
1.1
满载 制动强度 前轴的利用附着系数
0 0.1
0.2
0.3
0.4

中重型商用车制动系统匹配计算

中重型商用车制动系统匹配计算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目前,国内车辆制动系统相关标准主要有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和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但作为国内主机厂研发人员设计的依据主要为GB12676,且GB12676的主要内容是引用欧洲的主要制动法规ECE R13,因此有广泛的使用性和实用性。

根据机动车型分类,中重型商用车应划分为N2、N3和O 类车辆。

因此本规范主要是为了符合GB12676对N2、N3和O 类车辆的制动性能的规定。

同时为了使车辆的制动性能满足我国路况,要求在匹配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试验数据,使设计车辆制动性能实用性更好,满足客户使用需求。

1制动系统匹配计算图1制动时的车辆受力图1.1制动匹配计算相关参数的确立1.1.1整车质量m(kg)由于国内中重型商用车超载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需根据国情把超载考虑进去。

定义:空载质量m 1;满载质量质量m 2;超载质量m 31.1.2车辆轴距L(m)对于双前桥或双后桥,由于制动时载轴转移计算复杂,为简化起见,将双前桥或双后桥合并为一桥,轴距测量点为两桥中心点。

1.1.3车辆质心距后轴距离质心距后轴距离可在整车三维数模上得出,但为了数据准确,可以对空载车辆各轴称重,得出L 21;L 22,L 23通过公式(1-1)、(1-2)得出:L 22=m 1L 21+(m 2-m 1)L 24m 2(1-1)L 23=m 1L 21+(m 3-m 1)L 24m 3(1-2)L 21、L 22、L 23———空载、满载、超载质心距后轴距离(m)L 24———载货质心距后轴距离(m)1.1.4车辆质心高h g (m)空载质心高h g1可在整车三维数模上得出,也可以通过悬吊法测得。

而h g2和h g3通过公式(1-3)、(1-4)得出:h g2=m 1h g 1+(m 2-m 1)h g 4m 2(1-3)h g3=m 1h g 1+(m 3-m 1)h g 4m 3(1-4)h g1、h g2、h g3———空载、满载、超载质心高(m)h g4———载货质心高m(m)1.1.5轴荷m L (kg)空载前后轴荷可通过称重获得,而满载和超载前后轴荷可通过公式(1-5)、(1-6)、(1-7)、(1-8)得出:m L21=m 2L 22L(1-5)m L22=m 2-m L21(1-6)m L31=m 3L23L(1-7)m L32=m 3-m L31(1-8)m L11、m L12———空载前、后轴荷;m L21、m L22———满载前、后轴荷;m L31、m L32———超载前、后轴荷。

液压--制动系统匹配计算讲义

液压--制动系统匹配计算讲义

求 压制动系)
力达到规定的相应的制 轴达到规定的性能所
动性能时所经历的时间 经过的时间不超过
制动力分配(ECER13
不得超过 0.6s
0.6s
1、对于附着系数φ值在 0.2~0.8 之间的各类车辆Z≥0.1 十 0.85(φ-0.2)
T
T
T
T
T
T
及 GB12676-1999 对不 装 ABS 车辆的要求)
≥2.9 ≥2.2
≤38.0
80Km/h

70Km/h

≥2.9

≥2.2

≤93.3

N1
≤20.0
≤95.7

6、液压制动脚踏 M1
≤500
≤500

板力(N)
N1
驻 1、试验路面

制 2、车辆载荷 动 3、手操纵力(N) M1
≤700
附 着 系 数 不 小 于 0.7 的 20%的正、反坡道。
= FB1 + FB2 = Fφ = Fφ1 = ϕ ⋅ Fz1
= ϕ ⋅ G⎫
⎪ ⎬
…………………………………………………(2-4)
Fμ 2 = FB2 = Fφ 2 = ϕ ⋅ Fz2
⎪ ⎭
在上述条件下, du = Fμ1 + Fμ2 = φ ⋅ g ,由(2-1)、(2-2)、(2-4)可得以下公式:
表 2 与匹配计算有关的整车参数及要求
序号


代 号 单位
数值
备注
1
整车空/满载质量
mk / mm kg
2
轴距
L
mm
通用代号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
根据AA车型整车开发计划,AA车型制动系统在参考BB轿车底盘制造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逆向开发设计,管路重新设计。

本计算是以选配C发动机为基础。

AA车型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

前、后制动器分别为前通风盘式制动器和实心盘式制动器,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X型)布置,采用ABS。

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盘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

因AA车型与参考样车BB的整车参数接近,制动系统采用了BB样车制动系统,因此,计算的目的在于校核前/后制动力、最大制动距离、制动踏板力、驻车制动手柄力及驻坡极限倾角。

设计要符合GB 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和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中的踏板力要求≤500N,驻车制动停驻角度为20%(12),驻车制动操纵手柄力≤400N。

制动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
整车基本参数见表1,零部件主要参数见表2。

表1 整车基本参数
表2 零部件主要参数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如图1所示。

图1 制动工况受力简图由图1,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FZ1(N):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G(N):汽车重力;b(m):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m(kg):汽车质量;hg(m):汽车质心高度;L(m):轴距;(m/s2):汽车减速度。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FZ2(N):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a(m):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

2.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
在附着系数为ψ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步抱死的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汽车的地面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Fm1、Fm2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即:
根据式(1)、(2)及(3),消去变量ψ,得:
由(1)、(2)、(3)及此时=zg,z=ψ=ψ0,可得:
前轴:
后轴:
由此可以建立由Fu1和Fu2的关系曲线,即I曲线。

3.理想β曲线
为了沿用样车的部分制动系统零件,我们采用以下方案:前、后制动器沿用样车零件(前后盘式制动器);真空助力器带制动泵总成采用BB样车零件;制动踏板沿用BB样车零件。

制动力分配系数:
由制动器效能因数定义:
而由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制动器制动力故
p(Mpa):液压系统中的压力;d:轮缸活塞的直径(mm);BF:制动器效能因数;r:制动器的有效制动半径;R(mm):车轮的滚动半径;Mm(mu):制动器摩擦副间的制动力矩;F0(N):制动器轮缸的输出力;Fm(N):由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车轮周缘力,即制动器制动力。

由公式(11)、(12)代入(8)得:
同步附着系数
由以上公式计算得到AA车型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同步附着系数:满载时ψ01=0.91;空载时ψ02=0.6。

根据以上计算,可绘出空满载状态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I线)和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β线)(见图2)。

图2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由上可知,实际满载同步附着系数=0.91,而我国目前的道路路面状况有较大改善,一般可达ψ=0.8左右,在高速路上可达1.0,因此ψ=0.91满足一般设计的要求。

在ψ=0.91时前、后轮同时抱死,在此之前如无ABS系统作用总是前轮先抱死。

由于本车采用ABS调节前后制动器的制动力,故在任意附着系数路面时,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是近似符合I曲
线的,同时也减轻了ABS系统工作压力。

因此设计方案合理。

4.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由公式:
式中:ψ?:前轴利用附着系数;ψr:后轴利用附着系数;a(m):前轴到质心水平距;b (m):后轴到质心水平距;z:制动强度。

可作出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见图3)。

图3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比较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满载利用附着系数满足GB12676-1999标准要求,因此本车的制动力分配满足法规要求。

管路压力校核
管路的极限压力如不考虑ABS系统的作用应该是在地面的附着系数达到同步附着系数时管路中的压力。

前后制动器同时抱死时,根据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公式:
式中:Fu1、Fu2 (N):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p1、p2 (Pa):前、后轮缸液压;d1、d2 (m):前、后轮缸直径;n1、n2 :前、后制动器单侧油缸数目(仅对于盘式制动器而言);BF1、BF2:前、后制动器效能因数;r1、r2 (m):前、后制动器制动半径;R (m):车轮滚动半径。

由(11)可以推导出管路压力公式:
p= 2FmR/(rBFπd2n)
由此可得到p1=p2=6.86Mpa,液压制动系统管路的一般工作压力小于10 Mpa,因此本系统管路压力符合要求。

制动距离校核
制动距离公式为:
V (km/h):制动初速度;Jmax( m/s2):最大制动减速度;ι'2 、ι"2:制动器的作用时间,0.2~0.9s.

当ψ=0.8时,jmax=ψg=7.84 m/s2,当V=80 km/h由式(13)得S=42.6m<50.7m,符合GB 12676-1999的规定。

当V=50 km/h由式(13)得S=19.3m<20m,符合GB 7258-2004的规定。

制动距离满足法规要求,设计方案合适。

真空助力器主要技术参数
本车由于平台化的考虑采用BB原样车真空助力器,其为单膜片式,膜片直径为9",真空助力比为7.5。

制动主缸行程校核
根据V=1/4πd2б,得:
前轮缸工作容积V1=2 550.47(立方毫米);后轮缸工作容积V2=9 02.13(立方毫米);考虑软管变形,主缸容积为:
Vm=1.1×2(V1+V2)=7 595.71(立方毫米);
主缸实际行程:
S0=Vm(1/4πd2m)=19.6(mm) <32mm,小于主缸总行程32,满足设计要求。

制动踏板行程和踏板力校核
1.制动踏板行程
制动踏板工作行程:
ip:制动踏板杠杆比,2.77;δ01:主缸推杆与活塞间隙,1.5mm;δ02:主缸活塞空行程,1.5mm。

Sp=2.77×(19.6+1.5+1.5)=62.6(mm)<100×415=80mm,满足GB7258-2004的规定。

2.制动踏板力校核
分析整个制动过程,在附着系数为ψ(ψ≤ψ0)的路面上制动时,前轮的压力首先达到抱死拖滑状态,当管路中压力继续升高时,前轮制动力不再随管路中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但后轮制动力却随压力的升高继续增大,直到后轮也抱死拖滑。

那么,后轮抱死拖滑时,管路中的压力已经足够大,此时的踏板力即是整车在附着系数为ψ(ψ≤4ψ0)的路面上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大踏板力。

显然,当ψ=ψ0时,前后轮同时抱死,此时所需要的踏板力既是整车制动的极限踏板力。

我国的道路条件下,附着系数一般取0.8,故当ψ=0.8时,利用(11)计算出p=6.69MPa>6.261MPa。

图4 真空助力器和总泵特性曲线
由图4特性曲线中可以查得,F入=562.7N,考虑踏板的机械效率η=0.8,踏板杠杆比ip=2.77,则踏板力
此时制动强度z=7.84>5.8(法规限值),满载状态下,所需踏板力F<500N,符合GB 12676-1999的规定的制动强度Z=5.8时制动踏板力的要求,设计方案合适。

一个回路失效制动效能的验证
由于本车型制动管路采用双回路X 型布置,其最大优点是任一回路失效时,仍能保持对角线两个车轮制动器的工作。

由于同轴左、右制动器的对称性,任一回路失效时,仍能剩余50%的制动力,故当地面附着系数为0.8 时,制动减速度为J=1/2ψg=3.92m/s2,大于GB7258-2004规定的应急制动效能2.9m/s2,及GB12676中规定的剩余制动效能1.7m/s2,符合法规要求。

驻车制动校核
1.极限倾角
根据汽车后轴车轮附着力Ff与制动力相等的条件,汽车在角度为θ的坡路时上坡和下坡停驻时的制动力Fzu、Fzd分别为:
可得汽车在上、下坡路上停驻时的坡度倾角、分别为:
因此,满载时汽车可能停驻的极限上、下坡倾角见表3。

表3 极限上、下坡倾角
2.手柄力校核
AA车型驻车制动装置为浮动钳盘式制动器,驻车制动促动机构在制动钳内,其杠杆比为5.35,驻车制动手柄杠杆比为7.2,驻车制动操纵机构的机械效率为0.9。

按GB 7258-2004的规定,驻车制动系必须使满载车辆停在20%(12°)坡道上,对于M1类车驻车制动操纵手柄力小于等于400N。

对于整车驻车制动所需要的地面制动力为:
因此,此驻车操纵机构满足法规要求。

结论
比较以上计算与参数,可得AA车型可以采用BB车型的真空助力器带制动总泵总成、驻车制动操纵机构总成及前后盘式制动器,并能满足AA车型制动系统的性能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