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全国Ⅲ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精编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 分钟到达考场。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2017全国Ⅲ卷高考语文试题下载_真题答案精编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参考答案解析(语文)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参考答案解析(语文)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苏全有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
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
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
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
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
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
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
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
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
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
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
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
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
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
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三)模拟卷参考答案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语文(三)1.A (B.桥墩 C.称chèn 做派 D.牵绊)2.A(“溢美”就是过分赞美,这成语有明显的贬义。
)3.B(省略号前的句号应取消)4.D(A.关联词位置不当,“缺乏严谨”搭配不当、歧义B.成分残缺,句末加“的态势”C.次序颠倒,“提炼、融合、升华”)5.我国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器将问世(“我国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器”“将问世”每一点1分)6.网友:我带了孩子来参加,虽然他还不懂什么叫‘国殇’,我希望近距离感受国家公祭仪式的氛围后,孩子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长大后能为悲剧不再重演,和平能够长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都有爱国的情感和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网友: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也不缺乏对民族败类的唾弃,但却缺乏对普通百姓承受苦难和做出牺牲的奠祭,特别是缺乏制度上的安排。
这次,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国家公祭日分开设立,特别是以30万平民被害的南京大屠杀为公祭日,正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媒体人:国家公祭日,我们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我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媒体人:国家公祭的真正好处,是让这个国家的情绪在礼制中得到规范,将可能带来狂暴的记忆升华为一种庄严的哀伤,并最终塑造出这个国家高贵的品格。
【得分说明】每则看法符合身份1分,有观点1分,句子通顺1分。
7.B (“无时代烙印”曲解)8.C (“被迫”与前文“自觉”矛盾)9.○1网络虚幻作品看似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能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2那些直面现实的网络作品会教育读者如何经营情感、事业等,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等,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安徽省颍州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安徽省颍州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2017·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家、地区的地理空间暨领土历来都是有疆界的,国家疆域因此沉淀并演绎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民族等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
但此层面的疆界多从人类为主位的角度来界定及研究,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
若从自然层面来看,生物、非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如森林、草原、荒漠、土壤、灌丛、草甸、草本沼泽等生物及其生态区系都有明显的分界线。
与人文层面的边疆相比,自然界的边疆,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要丰富、精彩得多。
自然、生物界既然存在着边界,那生态边疆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历史及现实的一条条分界线,就成为界线内外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相互区分、不会逾越及打破的疆界,一旦疆界被打破或跨越,就会导致生态界域里不同生物类群的减少、退化,甚至是生态系统的紊乱、衰减或灭亡。
故生物、生态及其环境视域中的边疆内涵及实际意义不同于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民族、宗教等人文层面的边疆,而是因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阻隔,因温度带、干湿带分隔而形成的自然特色浓厚的一道道分界线。
边疆具有多维的内涵。
生态层面的边疆与行政区划、领土层面的边疆,无论是边界线还是疆域,既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则是各自独立的存在。
国家疆域,无论陆疆或海疆的疆界,在不同方向、位置上,一般只有一条分界线;但一个国家却可能存在多条民族、文化、经济、宗教、军事等人文特点明显的、大多重合的分界线,气候、自然环境等在其形成中不起主导作用。
从自然界的视角来看,在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疆界的形成中,行政、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占主要作用。
若从国家地理疆域形成的历史及自然原因看,疆域的边疆与生态边疆具有较大的吻合性。
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口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屈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川)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是人们认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Ⅲ卷)试题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最新)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川)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参考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Ⅲ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K12教育】2017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学+科网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三模语文试卷【2017年高考三模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国学的焦灼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
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
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
一个曾经有着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
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
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
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根据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诚然B.因为C.但是D.而且3.依据上下文意,补写第⑥段划线句内容。
(2分)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B.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并不会导致中国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C.鲁迅、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灵魂的知识分子。
D.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5.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
(3分)6.结合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9分)宋朝的雨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树梢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⑩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2016届黄浦区高三年级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2016届黄浦区高三年级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微信号:shenjun0729…………子贤博客………………7.写出高中课本中苏轼的两篇文章的篇名、 (2分)8.分析第⑤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分)9.第2016届黄浦区高三年级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段写一代名将岳飞,用意是。
(3分)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倘若苏东坡的仕途不遇坎坷,他就无法写出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
B.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记录了苏轼任职杭州期间的主要经历。
C.第⑥段引苏轼的“千古绝唱”,突出了苏堤春晓的非凡价值。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E.苏堤相较于白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因此雨中游西湖,作者建议人们去苏堤。
F.文章运用引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这样一个心忧黎民、用智慧与生命造福于民的人物形象。
11.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加以赏析。
(5分)(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2.⑴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⑵仰观宇宙之大,_ 。
(王羲之《兰亭集序》)⑶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⑷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⑸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⑺ ,积毁销骨。
(司马迁《史记》)⑻余音饶梁,。
(《列子•汤问》)(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
(8分)【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3.“中吕”是这首元曲的。
(1分)14.对作品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横”、“环”二字,用词精确,凸显出历代古都长安景色的静谧和壮丽。
B.“还如旧”意谓山河依旧,险固形势尚存,隐含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之情。
C.“狐兔悲,草木秋”描写了秦汉隋唐时都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的冷落之景。
D.“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两句对仗工整,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5.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本曲画线句和张养浩《潼关怀古》结尾句的不同。
(4分)……微信号:shenjun0729…………子贤博客………………(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17分)① 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
举孝廉,再迁为京令,有政理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