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

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

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__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__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1《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

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篇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篇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篇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

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

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

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

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

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

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

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

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

(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

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

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二上】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篇)

【部编版语文二上】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

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

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

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

“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

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

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筹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根底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明晰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异。

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进步,从而到达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0篇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 述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本事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本事: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本事,我配乐 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主角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孩子们的朗读本事一步步提高; 2、想象本事: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 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 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 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 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本事,为今后 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 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本事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本事: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
第 七十一 页
了。因我的思路清楚,所以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 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简便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当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 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 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 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他 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 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 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 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 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仅包括对主角的创造上,还表 此刻对课文资料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 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一样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 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 量让学生欢乐地参与学习,构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 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篇一: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斥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奇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

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援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异过程,自然活泼地呈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改变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究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

由于同学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简单掌控,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

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究的精神,加强阅读科学童话的爱好。

依据授课中涌现的问题,我也一贯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同学。

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舞同学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争论沟通相互共享。

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改变,点到为止,引导同学观测、发觉、表达、书写、感知、掌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同学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

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立场,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爱好,一是予以同学发觉、发言的机会,还要予以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实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改变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

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舞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究沟通、订正、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4、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

)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1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1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1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1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特别感兴趣。

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颖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头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学问。

这其中固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学问,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舞孩子们进展朗读竞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得意,让大家宠爱。

受到了教师的鼓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存了表达力气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教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留意。

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开心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打算去找自己的妈妈了。

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头了“查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觉察了很多问题。

比方“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开心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观看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醉在课文里,思维活泼,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

这也让我特别佩服孩子们的视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得意的孩子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连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争辩,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解决的再一起争辩。

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比方“小蝌蚪是在观看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观看乌龟,是由于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搞笑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但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明白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本文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主角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情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情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明白,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1《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

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10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

下边详细阐述:一、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

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

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

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

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

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

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

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

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

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

“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

”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

”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绽开的,具有生动、好玩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宠爱。

假如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表演成课本剧,学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故事情节生动、好玩,深受小朋友的宠爱。

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展课本剧的表演。

请了两组同学进展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终最终找到了妈妈。

根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

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愉快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慢慢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终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内容的根底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展表演。

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特殊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奇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慢慢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意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观察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观察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精确、到位。

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忧,由于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常胆子比拟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特别棒,其中最让我感到快乐的是那个大胆而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奇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慢慢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着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头让我担忧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协作,表演的很胜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一):《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

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

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

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

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

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1)说顺序。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秀6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一《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某某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

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某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

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篇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篇

(教学反思参考1)小蝌蚪找妈妈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

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

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地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

(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

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

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教学反思参考2)小蝌蚪找妈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朗读的快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是学好课文的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的。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趣,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令学生们兴致盎然。

(教学反思参考3)小蝌蚪找妈妈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

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

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

二、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讨课上,已接近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

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

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习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

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

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

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

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小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

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

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

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表演成课本剧,学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

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

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后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别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见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

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非常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而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

胆小的孩子能够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胆的孩子能够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

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着急,找到妈妈时的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