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 6眼和视觉 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

课题:第1章第6节眼和视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知道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光具座;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眼睛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

(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 结合下列实践,组织讨论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同桌的眼:(1)你能看到哪些部位?(除了瞳孔、虹膜[颜色]、巩膜之外,学生应指出眼险,睫毛和泪腺管) (2)观察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简直照着同桌的右眼,留心观察,同桌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 (减少、增加)进入眼睛光线的量。

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 的大小。

同时填空:填写表1:眼的结构和功能 复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小结表l 。

由讨论中涉及凸透镜的知识,为引入下节课“凸透镜成象规律”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点初探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睛的有关知识,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这要从透镜谈起。

透镜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解决)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可能会讲到用放大镜聚焦可以把一张纸烧一个洞,由此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利用。

1.6眼和视觉(3)教学设计

1.6眼和视觉(3)教学设计

1.6 眼和视觉(三)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六节【教学目标】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3.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以及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眼球结构模型。

2.学具:手电筒。

【设计说明】“眼睛”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并不会陌生,而且学生对眼睛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视觉的形成有一定的好奇。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已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眼睛”这一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在思维中形成过程。

因此,本课时采用创设情景(课前小PK)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而通过以下几个活动: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以及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对眼睛的主要部分——眼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利用Flash中的“拼一拼”组织竞赛,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也使学生在竞赛中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在了解了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后,使学生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视觉限制,如“近点、远点、近视、远视以及色盲等”。

在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教学中,由学生结合光路图讨论总结。

在色盲的教学中,可穿插色盲的发现史(道尔顿和袜子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本课时侧重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解决问题——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观察、活动探究中寻找答案从而获取新知。

最后,通过近视同学谈谈近视带来的不便之处,提出应“预防近视,珍爱光明”,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整个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1 浙教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设计思路“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教学资源安排视频激趣引入新课(3min)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4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4

第6节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初步学会凸透镜与凹透镜作图题。

教学过程复习:光的折射规律作图总结:光向厚的一边偏折提出问题:1假如把两块三棱镜厚的贴在一起,让平行光射进,光将怎么样偏折?2假如把两块三棱镜尖的贴在一起,让平行光射进,光又将怎么样偏折?出示凸透镜与凹透镜板书: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观看凸透镜的焦点,作出凹透镜的虚焦点介绍光心、主轴作图:凸透镜三条特别光线1平行主轴的光线2过焦点的光线3过光心的光线凹透镜三条特别光线1平行主轴的光线2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3过光心的光线学生练习作图预习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教具预备凸透镜蜡烛光具座光屏凹透镜教学过程讲解物距〔u〕像距〔v〕焦距〔f〕1u<f正立、放大虚像2u>f倒立、实像〔1〕u=2f等大v=2f〔2〕f<u<2f放大v>2f〔3〕u>2f缩小f<v<2f经历:1像距大,像大;像与物体同方向移2作图法三条特别光线学生实验,教师指导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作用2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教具预备凸透镜光屏眼球模型教学过程利用凸透镜成像课件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1u<f正立、放大虚像2u>f倒立、实像〔1〕u=2f等大v=2f〔2〕f<u<2f放大v>2f〔3〕u>2f缩小f<v<2f物近像远像物同方向移像距大像大提出问题1:生活中透镜有哪些应用?提出问题2:老师手上拿着一块光屏、一个凸透镜,外面景物的像能否成在光屏上?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示,讲出照相机原理倒立、缩小、实像学生演示放大镜讲出放大镜原理倒立、放大、实像教师还能够说出幻灯机原理眼睛是一个特别高级的照相机,教师出示模型眼球的结构角膜外膜巩膜虹膜眼球壁中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眼球的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第四课时1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明白近视与远视的矫正方法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教具预备投影片教学过程统计班中近视人数,提问:近视会有哪些不便?出示图片出示近视、远视成因投影片板书近视成因:矫正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凹透镜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物象模煳不清远视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物象模糊不清凸透镜提出问题:眼疾病除了近视、远视外,还有哪些疾病?1色盲让学生看辨色卡2斜视3白内障4青光眼┄┄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有学生讲解讨论: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眼睛?作业。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2课题名称:眼和视觉〔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看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实验器材:小黑板、光具座、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1、复习引入:师:我们差不多学过两种透镜,你怎么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呢?生:能够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师:请看图,你能说出有关凸透镜的名词吗?生: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生: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左右各一个〕,生: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生: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师:我们把焦点的位置成为一倍焦距处师:假如焦距是15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30厘米处我们能够叫做什么呢?生:两倍焦距处师:两倍焦距处,我们就用2F表示,左右各一个。

我们用2f表示两倍焦距2、引入新课:师: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假如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手举放大镜示意〕学生活动一:手拿凸透镜看书上的字生:字变大了,成正立、放大的像,师:凸透镜只能成放大、正立的像吗?生:不一定。

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

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起通过自己实验来探究一下。

老师出示光具座并介绍〔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基本上能够移动的〕、蜡烛,凸透镜f=10cm。

教师分配任务: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

师:我们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那么像到透镜的距离能够称什么原因呢?生:象距师:象距我们能够用字母v表示师: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记录如今的物距和象距。

1.6 眼和视觉(2)

1.6 眼和视觉(2)

1.6 眼和视觉(二)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六节【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的作用。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准备】1.教具:凸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

2.学具:凸透镜、白纸、光具座、蜡烛、火柴。

【设计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按照传统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先通过实验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安排一课时进行学生实验,然后让学生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空间,不可能从发现问题中发展能力,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也失去了宝贵的教育价值。

导致的结果是规律的内容虽说要求不高,但学生往往记忆困难,即使能背出结论,也不知意思,更不用说知识应用了。

对于新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而不是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主要位置上,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探索和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学生自己便能较快地掌握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完成由感知到认知的飞跃过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得到锻炼。

本节课是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核心,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

重视凸透镜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二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二 浙教版

某某省某某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二浙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物体离凸透镜不同距离时的成像的情况;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欲望,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科学规律。

【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法、启发教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凸透镜成像规律演示器一套,【教学过程】学生实验
上节课很多同学发现了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大小的象,本节课我们就上节课发现的现象继续实验研究,并填写好下表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有学生可能在填表格时会想到什么X围内成什么样的像,但也有很多学生可能是写一些数据,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参与讨论帮助分析从而使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对在几个特殊点上所成的像可能不会想到,因此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对实象和虚象的理解。

板书(见上面表格) 作业:作业本B11-12
【教学反思】
瞬间灵感或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和视觉 教案

眼和视觉 教案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制作简易相机和投影仪,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用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乐趣,发挥了很好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围绕眼球成像的奥秘,使枯燥的识记任务转变为学生的解密之旅,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在实验现象中探寻视觉形成的奥秘,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教师的指导显得薄弱。学生如果课前预习不扎实,容易导致碎片化学习。这点值得我重视和反思。
学生回答:看近处物体清晰,看远处物体不清晰。
教师:本来我们的眼睛既可以看近,也可以看远。那是因为我们的晶状体曲度受睫状体的调节,曲度既可以变小,又可以变大。如果长期看近处物体,睫状体调节能力减弱,晶状体在看远处物体时,曲度不能变小,就会导致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说了这么多,大家想不想通过实验来做一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们用
实验时间为5分钟,展示时间为2分钟。
(六)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外界物体发射的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物像,所以说视网膜是一个视觉感受器,而要想形成视觉,还要通过视觉神经的传导,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视觉,我们才能看得见。
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近视的状况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应该佩戴一个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当然,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也会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同样会导致近视。
曲度更大的凸透镜来模拟近视的情形。大家注意看实验要求:
1,点燃蜡烛,移动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或光屏,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2,将凸透镜换成曲度更大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的像还清晰吗?3,将本组同学的近视镜放置在凸透镜前,感受一下像是否比之前更清晰?思考为什么4,去掉近视镜,移动光屏,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物像?这个位置在原来的前方还是后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6节透镜和视觉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中第6节“透镜与视觉”第1课时的内容。

透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元件,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是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

透镜这节是本章的基础,为后面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透镜的分类、主光轴和光心、透镜对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以及会作光路图,集概念建构、规律探究和物理知识应用于一体,是充分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一节课二、学情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观察实验。

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多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们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思维,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

所以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加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完成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作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展示,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方法。

五、教学方法教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六、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近视眼镜、激光、白纸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引入新课(3min)复习导入,了解透镜【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面镜是一种不能使光透过穿过的的镜,对光起着反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名师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名师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6节透镜和视觉名师教案2 浙教版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4、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5、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以上1和3教学难点:以上2和3三、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人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引言: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的90%的信息来自眼睛。

哪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眼睛以及语言竟相关的知识。

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些透镜的知识。

一、透镜1、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使学生能识别。

(实物和课件)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情况。

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会聚光作用,凹透镜的发散光作用,以及焦点和焦距。

知道平行光经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光路。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懂得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照相机、放大镜和幻灯机(课件演示)课件演示2。

过度: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学习我们自己心灵的窗户——眼睛。

二、眼睛1、老师出示人眼的眼球模型,由外向内介绍眼球的结构。

2、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球结构及其功能。

中膜 内膜眼的结构 脉络膜:起营养、吸收多余光线作用虹膜:环形,中有瞳孔,是光线进入的通道,并能调节进入光线强度。

眼肌、结膜、眼睑、泪器等 外膜 巩膜:白色、坚固角膜:透明、有丰富神经末梢 睫状体:环形,调节晶状体曲度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 房水 (提供营养、保持眼内压力) 晶状体 (起到视觉的调节作用) 玻璃体(是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3、介绍眼球的折光系统及视觉的形成。

4、介绍盲点及实验测试(学生亲自实验)5、讲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多媒体演示)6、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三、小结,课堂练习显示课件27736 6C58 汘40600 9E98 麘933625 8359 荙 r29969 7511 甑24164 5E64 幤;37028 90A4 邤j30053 7565 略I35242 89AA 親(2)视觉的形成(1)、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共同构成 光线 折光系统 视网膜成像、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视神经 传导兴奋 眼的卫生 具有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细菌、病毒引起沙眼:沙眼衣原体异物入眼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二)学案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二)学案浙教版

【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释照相机、放大镜【重点与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一、课前备学(学习程序:课前独立学习书本76—78页,然后完成备学部分。

课内三人小组交流,呈现者呈现,纠错者纠错,评价者组织、管理、点评或追问,互帮互助)1、【说一说】说说对以下科学名词理解:虚像、实像、焦点、焦距(f)、一倍焦距(f)、两倍焦距(2f)、物距(u)、像距(v)【做一做】在阳光下或利用平行光源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2f= cm。

2、3、【试一试】尝试完成下列活动: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你可以发现: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你可以发现: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4、【猜一猜】以上的体验让你想到,凸透镜的成像性质(正倒\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课堂探究(学习程序:各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呈现者主操作,纠错者协助,评价者组织、管理、点评或追问,展示环节由呈现者和纠错者一起上台展示,由其他小组组间点评)1、设计实验:用1支点燃的蜡烛做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用1块白色塑料板做光屏,来承接烛焰的像。

把、、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低使它们的中心处于。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2、实验探究一:在何种条件下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1)点燃蜡烛,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2)多次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当u 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3、实验探究二:在何种条件下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1)先调整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调再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

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当u 2f 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 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