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这是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供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前期:生活优裕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伤而绝望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意象;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4.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李清照的简介、《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学习资料:相关文学批评材料和解读,以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笔记本或复印机:用于分发相关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李清照,并简要介绍了《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李清照了解多少?你对《一剪梅》有什么了解或感受?2.解析诗歌(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引导问题,例如:诗歌的行数和押韵方式是什么?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和意象?这些意象为什么重要?3.分组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解析和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一剪梅》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学习扩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和解读。
可以使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或者分发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
学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一剪梅》诗歌的内涵,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5.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个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独立查找其他作品,并进行类似的分析与讨论。
可以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或者其他作者的诗歌作品。
2.通过背诵和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或者短文。
4.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较分析《一剪梅》的风格和主题。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一剪梅》。
2.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掌握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词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3.李清照创作背景和词的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李清照的照片和简介、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上课之初,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一剪梅》的,并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三遍,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理解(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20分钟)1.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变化。
四、诗歌背诵(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尝试背诵。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课后作业(5分钟)1.背诵《一剪梅》。
2.写一篇关于《一剪梅》的短文,可以是对诗歌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李清照词的特点的分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一剪梅》,并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了自己的分析。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分享,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诗歌的理解和背诵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理解(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2024鲜版

18
小组合作,探讨诗歌内涵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一剪梅》的主 题、意象和情感内涵。
01
活动步骤
02
04
小组内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05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 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
学生分组,每组4-6人,选定一个小组长。
03
2024/3/28
06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 涵。
讲解《一剪梅》诗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 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 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 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2024/3/28
14
赏析诗歌,品味语言
• 赏析诗歌意象:“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而且透过这两个意象,可以推知季节已进入了深秋。这 样的秋景最容易勾起人的相思之情,“秋思”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7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024/3/28
8
教学内容安排
01
02
03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一剪 梅》文本,理解词中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2024/3/28
背景介绍
介绍李清照生平和时代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词牌格律
讲解《一剪梅》词牌格律 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诵 和赏析。
9
教学方法选择
16
04 学生活动设计
2024/3/28
17
朗读背诵,感受韵律美
活动步骤
活动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 让学生感受《一剪梅》的韵
律美和词句之美。
01
02
03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12下一页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明确:《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离别纵然是苦的,但这种苦是以相思作底蕴的苦,是恋爱中的李清照心甘情愿吞噬的苦,它是爱情的养分,实则是外苦内甜的苦《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反映了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一种沉痛乃至凄厉的感情氛围已笼罩全诗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到《声》,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总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是作者创作的分水岭,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两首词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体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满的婚姻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悲惨遭遇: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再婚又离婚、超越时空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五、总结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六、创新思维练习:1、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诗词文,找一找读一读。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李清照《一剪梅》详细教学设计

李清照《一剪梅》详细教学设计李清照《一剪梅》详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前十分钟左右,讲了一下作文情况。
一、导入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
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
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经过多次地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
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
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李清照 一剪梅 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教案专家:[你的名字]教案标题: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分析和理解《一剪梅》的情感和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教案初步内容: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李清照的照片,了解她的身份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李清照这个名字有了解吗?她是中国哪个时期的作家?你们对她的作品有什么了解?二、学习材料解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中文翻译。
2. 让学生自觉朗读原文,提醒他们关注词汇、句子结构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对比原文和翻译来帮助他们建立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针对学生提供的诗歌背景和主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一剪梅》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引导学生从词句、意象和情感上理解诗歌中的悲凉、孤独和对生命的思考。
3. 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四、诗歌欣赏和鉴赏(15分钟)1. 给学生播放《一剪梅》的吟诵音频或视频。
2.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感官地欣赏这首诗,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共鸣。
3. 帮助学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韵律、押韵、意象等。
五、情感体验和创作活动(15分钟)1. 分小组或单独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写下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思考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如写出自己的一首悲凉之诗或以李清照的诗句为灵感进行写作。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提醒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与评价。
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活动,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下次课的预习任务和家庭作业,如预习下一首与《一剪梅》相关的李清照的诗歌作品,或写一篇对李清照的作品的书评。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06
课后作业
背诵《一剪梅》
总结词:巩固所学
详细描述:通过背诵《一剪梅》,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 识点,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记忆。
分析《一剪梅》中的意象
01
总结词:深化理解
02
详细描述:通过对《一剪梅》中 意象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 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 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写一篇关于《一剪梅》的赏析文章
02
教学内容
《一剪梅》的背景介绍
总结词
介绍《一剪梅》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时代背景 以及诗词的创作契机。
详细描述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多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一剪梅》这首词写于她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表达了深深的 思念之情。
《一剪梅》的词意解析
总结词
对《一剪梅》的词意进行深入解析,包括对每个句子的理解,以及整首词的主 题和情感。ຫໍສະໝຸດ 期末考试评价考试成绩
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能 够达到课程要求的及格标准, 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 率如何。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思维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 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是否能够表现出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讲授新课
总结词:讲解背景 详细描述:介绍《一剪梅》的创作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总结词:逐句分析
详细描述:逐句讲解《一剪梅》的词 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李清照的情感 世界。
总结词:赏析艺术手法
详细描述:分析《一剪梅》所运用的 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
巩固练习
01
一剪梅 李清照 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剪梅》,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李清照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一剪梅》的诗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一剪梅》李清照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画作或播放一段与梅花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好奇,为学习《一剪梅》做铺垫。
2. 欣赏诗歌(10分钟)播放朗读《一剪梅》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进行诗歌的解读,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分析诗意(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的梅花是什么意象?-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情感和体验。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以及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一剪梅》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组创作诗歌,评价其表达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六、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2024年度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表达了对逝 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留恋之情,情 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同身受。
21
后世对该词评价和传承
2024/2/3
高度评价和广泛传播
《一剪梅》作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后世的高度 评价和广泛传播,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该词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灵感和借鉴。
以花喻人,暗示女主人公的青春流逝和无法挽回的爱情, 同时水自流的景象也表现出她内心的无奈和悲伤。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表达出女主人公与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以及两人无法相 见的无奈和愁绪。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深情厚意无法消除,刚刚舒展眉 头,思念之情却又涌上心头。
9
2024/2/3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2/3
7
《一剪梅》原文呈现
2024/2/3
0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
02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8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红藕香残玉簟秋”
描绘出秋日荷塘的萧瑟景象,红藕凋零,香气残存,玉簟 生凉,透露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整体赏析与情感表达
01
《一剪梅》通过描绘秋日荷塘、独上兰舟、云中锦书、 满西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现 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思念之情。
02
诗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 致,同时也展现出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学设计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学设计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学设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直抒胸意)2,句句细品,层层深入预设分析:提示:析景、情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从户外之景至室内之物,从视觉感受写到触觉感受,勾勒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清秋节气,其中荷花的凋败与生凉的枕席,既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预设分析:提示:析字、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情事)赏析:“轻”、“独”赏析:此二字不写情而含情,“轻”字点染出女子固有的温婉轻柔的情态,既是思念丈夫的女子,一举一动都似带有愁绪,而“独”字则明确点出离情别绪。
预设分析:提示:析句式、意境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
(神驰遐思)预设分析:提示:析景、情、作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借景抒情)赏析:花落水流,恰似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女词人见此景,不觉睹物伤怀。
以流水落花之景承接上片,自然过渡为下片的直抒胸臆。
“一种”、“两处”“相思”、“闲愁”,简笔便勾勒出两地离情,夫妻二人情深厚意不言而喻。
预设分析:提示:析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直抒胸意)赏析:“才下”、“却上”这能在眉间心上游走的愁思,让人仿佛看到了女词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的波动起伏,余韵无穷。
小结: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处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对比分析:《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提示:从不同时期,不同基调上进行分析时期分别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时期;基调分别为明快开朗、细腻深婉、凄凉孤寂。
五、作业布置、巩固提升1、背诵全词。
2、用现代文将本首词改写为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教学总结: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赏析:此句为倒装句,理解为“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雁回,思谁寄锦书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4、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意境的品味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李清照,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你们读过她的哪些诗词?并结合诗词说说李清照前后期词各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教师小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三、品味音韵美
1、听配乐朗诵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