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考向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向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向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影响的方面黄赤交角变大(小)太阳直射范围扩大(缩小)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扩大(缩小)五带的范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季节的变化变化明显(不明显)典型例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为24°2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参考答案】1.B 2.C【详解详析】1.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的度数。

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故B项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故A项错;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故C项错;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故D项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A
B
C
D
北半球某纬线
南半球某纬线
赤道附近
赤道附近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二分日
读图,找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观察动画:一年,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有何规律?
学案活动2: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步骤: (1)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 黄赤交角
读图: (1)地轴倾斜了多少度? (2)图中黄赤交角是哪个角?
23°26′
二、黄赤交角影响——地表太阳直射点变化
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学案活动1: 小组讨论,在地球图上绘制太阳直射点。
地球图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黄道面
赤道面
探究1:假设地轴不倾斜,黄赤交角多大? 判断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探究2:当地轴倾斜23°26´,黄赤交角多大? 推测A、B、C、D四个位置,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日 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向北
向南
向南
向北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小 结
黄赤交角:定义 太阳直射点:定义 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察右后
6月22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③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大小三者之 间的关系
速度 渐慢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夏至
速度 渐快
春分
秋分
冬至
春分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太阳直射点在0°--- 23°26′N时段: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在0°---- 23°26′S时段:北半球的冬半年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 南寒带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 昼夜现象的地区
北温带 南温带
黄赤交角
地球“五带” 划 分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黄赤交角
一、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23°26')
“一轴两面三角度”
黄赤交角
二. 黄赤交角的影响: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 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黄赤交角缩小,回归线度数缩小。 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
600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 0 30 温带面积减少 23026′

地理小常识:黄赤夹角

地理小常识:黄赤夹角

地理小常识:黄赤夹角展开全文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同时进行,但是它们的运动轨道是不一样的。

自转运动是地球围绕地轴旋转,产生了赤道平面;公转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产生了黄道平面。

虽说这两个平面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2种运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概念:黄赤夹角。

黄赤交角示意图对于黄赤交角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一轴两面三角度”这一句话上:“一轴”指:地轴;地轴一般指向南北两极,且垂直赤道;“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公转平面和自转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那黄赤夹角的太小是否有变化呢?目前黄赤夹角为23°26′,但也会有一些很小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是否对地球产生影响?影响很大。

黄赤夹角的主要意义在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目前我们的黄赤夹角是23°26′,所以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是23°26′S/N,所以太阳最北也只能直射到北回归线,最南也只能直射到南回归线。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地区。

回归线的确定,也就确定了极圈的度数,因为回归线的纬度和极圈的纬度是互余(相加为90),所以我们的北极圈和南极圈现在的度数为66°34′N/S。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

五带范围的确定标准看下图,就不一一阐述。

五带划分最后,黄赤交角的太小变化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举例: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我们太阳直射地球的范围也在扩大,是的热带的范围变大,寒带的范围也变大,温带的范围就会缩小,地球的热量分布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

当然,即使黄赤交角变化,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幅度。

黄赤夹角变化的影响今天5分钟学地理就大概介绍了黄赤交角的一些小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5.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变小)
直射点回归移动范围变大(变 小),移动速度变快(变慢)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变 小),温带范围变小(变大)
五带范围变化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的季节变化幅度变大(变小)
气压带、风带移动 范围变大(变小)
四季差别变大(变小)
相关气候类型范围变大(变小)
A.先变慢后变快 C.逐渐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D.逐渐变慢
9.“端午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正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2023·湖北武汉模拟)“九九消寒图”是我国民间记日游 戏,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 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划,九字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 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 “九尽桃花开”,春回大地。下图1为“九九消寒图”,图2为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A.①②之间 C.③④之间
√B.②③之间
D.④①之间
右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读图,
完成1~2题。
1.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
A.23° ° °
√ D.90°
2.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
A.热带范围增大1°
B.北温带范围增大1°
√ C.北寒带范围增大1°
(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 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 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 ,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 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
公转速度最快 近日点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秋分(9.23前后)
三横一折图
23.5°N
次年春分
23.5°S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含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
在太阳直射点的一次回归运动中,
1.3地球的运动
肇东一中 孙 岩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三、黄赤交角
1、含义: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赤道平面(过地 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的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5°
动画演示
66.5°
黄 赤 交 角
23.5°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
南北移动规律:
A
B
在任一瞬间,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地点被太阳光线垂直照射; 在一天中,地球表面只有一个纬线圈上的各个地点被太阳光 线垂直照射。 动画演示
春分(3.21前后) 近日点
二分二至图
冬至(12.22前后) 远日点 夏至(6.22前后)
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远日点
公转速度最慢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动画演示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地点被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春分321前后冬至1222前后二分二至图近日点远日点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夏至秋分923前后6月22日前后夏至622前后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节气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北回归线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分公转速度最慢远日点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至235n次年春分三横一折图235s含义
南北回归线上的各地点被直射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点被直射两次。

4.地球运动考点45

4.地球运动考点45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 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计算方法: (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 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 日落时间。 (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 经度/360)×24。 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 ;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 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 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3.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 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 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 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 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 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 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4)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考点四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 影响分析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 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 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1.α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 2.β =90°-2α =北(南)温带范围。 3.μ =α =90°-极圈的纬度数=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 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 象的变化。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一、含义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

地球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开心一笑县长到某一小学视察,由校长陪同着走进一间教室,看见两个小学生正在摆弄地球仪。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吗?它怎么不是直端端的呢?”县长问。

小朋友一听,委屈得差点哭了,“老师!这不是我弄的。

”县长就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呢?”“我刚进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另一小朋友说。

县长有点生气了,“去把你们的班主任叫来!”很快,班主任来了。

对县长说:“这个地球仪是校长带来的,其它的我也不知道。

”校长一脸尴尬:“学校经费紧张,这个地球仪是我花3块钱从一个地摊上买的。

”县长听后,郑重的说:“经费紧张?那也不能买假冒伪劣产品!”二、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三、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26′;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①图a中的A日与B日以夏至日为对称中心,则A日与B日的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即日出和日落时刻均相同,当地两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3页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3页
Thank you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规律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pt课件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pt课件

C.北寒带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D.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俄罗斯专家曾因为冬天太冷提出“炸掉月球”的疯狂计划。他们认为如果把
月球炸掉,地轴可能会垂直于黄道平面,黄道平而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为 0°。下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如果地轴垂直于黄道平面,则( ) A.地球自转速度会加快 B.A→C日数多于C→A C.北半球丙节气为立秋 D.极地地区极昼现象消失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处)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若在南半球(D处)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1. [地理实践力]在左下图中标注地球公转方向、自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近日点 、远日点。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Fra bibliotek)A.①
B.②
C.③
D.④
3.读图,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26′
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度数 ②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影响方面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五带的范围
黄赤交角变大(小) 扩大(缩小) 变快(变慢)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
除极点外(极点=0),任 何地点都相等,约15°/h。

黄赤交角示意图

黄赤交角示意图

四区区时为2013年12月20日12时42分,正值中午,排除A项;卫
星发射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赤道正午太阳高 度角接近一年中的最小值(66°34′),排除B项;南极昆仑站的 纬度约为80°S,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南极圈以 南地区几乎全部为极昼,C项正确;12月21日,地球接近公转轨 道的近日点,排除D项。 【尝试作答】 C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角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 短,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 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 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物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 大,物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影越长, 且物影方向背向太阳。如图中各点旗杆杆影 长度(实线)及杆影所在方向(图中是6月22日 前后,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2)北温带国家的四季:一般把 3、4、5 月划分为春季,其他
季节依次类推。
考点深化
考点一
图解原理
解疑难
提知能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
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温馨提示
不同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①赤道地区:23°26′。
②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
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③南北半球温带地区:46°52′。 ④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也就 是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春、秋分
G
北半球夏至
H
春、秋分
I
北半球夏至
返回
A.接近最快
B.接近最慢
C.由最快转慢
D.由最慢转快
返回
N S
N S
N S
N
A B
CD
0
6月22日
A 12月22日
12月22日
3月21日或9月23日
晨 线
6∶00
18∶00 6∶00
昏线 晨线
晨 线
6∶00
18∶00
晨线
A
B
C
D
E
春、秋分 北半球冬至 春、秋分 北半球夏至北半球冬至
F
请根据以上学习,说明地球上有两次太阳直射、 一次直射、没有直射的地方分别是哪里。
两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上 没有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
返回
夏至 6月22日前后 直射23º26`N
秋分
9月23日前后
直射赤道
次年春分
春分 3月21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直射赤道
直射赤道
3.若α为20º则南回归线度数是20º。S β 的度数是70º,北极圈的度数应该 是 70º。N
4.若α的度数变为24º26´则太阳直射
的范围增大了 2 个纬度。
北极星
)
某两位同学用如下实线和虚线两种图表示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北回归线 •
B
赤道 •
E


A
C
南回归线
D•
北回归线

小结:
1.地方时: ①每条经线都有不同的地方时,地方时不同肯 定位于不同的经线。 ②经度每相差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 相差1º,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迟。(数值东 大西小,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黄赤交角的产生
地球运动有自转与公转两种形式。

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通过地球表面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的一极叫北极。

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无论公转到哪个位置,地轴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公转产生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不相平行、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o26′的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值以40000年为周期变化于22o和24.5o之间,目前每128年减小1o。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六次大会上通过了2000年的新值为23o26′,1984年起正式采用这个固定值。

二、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赤道地区除外)因纬度和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如下表:
黄赤交角的度数就是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界线,即决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就是地球五带的界线。

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为余角,即
90o-23o26′=66o34′,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也就是极圈的度数,(如图1)。

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地球上的五带
范围和界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为热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为温带(如图2)。

若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会引起五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变化有如下三种情况:
1.黄赤交角增大: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南北回归线各自将向南北(高纬方向)移动,度数增大;南北极圈将向低纬方向移动,度数减小。

由此,热带(0o --23o26′)、寒带(90o --66o34′)范围增大,温带(23o26′--66o34′)范围缩小。

晨昏线向低纬方向(北半球向左,南半球向右)倾移,同一纬度线上,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相反(如图3)。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2o,那么,太阳直射范围将在南北各扩大2o,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将由原来的
23o26′扩大到25o26′,极圈界线=90o-25o26′= 64o34′。

热带范围=25o26′+ 25o26′=50o52′;温带范围=90o-25o26′
=39o08′;寒带范围=90o-64o34′=25o26′(如图4)。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到90o,那么,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也将由原来的23o26′扩大到90o,太阳直射点将在南北极点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任何地方都会有太阳直射,都会有四季、五带变化而无明确界线。

2.黄赤交角缩小: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南北回归线将向低纬方向移动,度数减小;南北极圈将向高纬方向移动,度数增大。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增大。

晨昏线向高纬方向(北半球向右,
南半球向左)倾移,北半球同一纬度线上,昼缩短,夜增长;南半球相反。

假如黄赤交角缩小1o,太阳直射范围将在南北各缩小1o,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将由原来的23o26′缩小到22o26′,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将是22o26′,极圈界线=90o-22o26′=67o34′。

热带范围=22o26′+ 22o26′= 44o52′;温带范围=90o-22o26′= 45o08′;寒带范围= 90o-67o34′=22o26′(如图5)。

3.黄赤交角不变:如果黄赤交角等于0o,太阳直射点将始终位于赤道而不再南北移动,此时地轴与黄道面垂直,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但是,全球热量分布规律仍然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不同纬度地区,热量依然存在着差异。

由于地球有自转,就有昼夜更替,所以气温仍然存在日变化。

有冷热不均就存在大气环流,但热带、温带、寒带范围都将不变,且五带之间无明确界线。

全球各地全年都将昼夜平分而无昼夜长短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为一固定数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四季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