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时精讲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时精讲PPT共41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பைடு நூலகம்文言文课时精讲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第十一讲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导学案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整体内容概括。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常见设问】1.(2020·天津)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2.(2018·天津)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3.(2017·天津)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4.(2016·天津)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5.(2015·山东)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题技巧】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答题步骤】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汇总:11 《师说》(必修3)
『高考语文·评估精练』『分项解析·逐一击破』专题11 《师说》一、相关常识1、“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李蟠爱好先秦两汉的散文。
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人们称“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师说》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制度,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六月艳阳天,高考即在前,十年寒窗苦,朝暮读圣贤;学非单行道,之外路千条,心态摆平稳,从容去应考。
榜上有名固可喜,名落孙山亦莫恼!祝高考大捷!关于高考语文考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高考语文整理,一起来看看吧!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5、遂:自杀未遂(成功)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遂灭吴(就)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木兰当户织(面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2、生丈夫,二壶酒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4、国人皆劝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六、难句翻译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f7281907-6ea2-11ec-a35d-7cb59b590d7d(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用点写出常见和错误的单词。
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3)无能(4)秦波说(2)在下面的句子中写出一些单词的古代含义。
1.如果她是主持人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今天的意义:包裹、盒子等古代外出的意义:________3。
疲劳的当前含义:疲劳的古代含义:_______4。
魏太太的力量没有这么强大:妻子谷毅:__________3,用下面的句子解释多义词。
1.卑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2.焉郑(音)之死,我该如何陪伴我的邻居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全国通用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202109301150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21年上海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议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那么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展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0 文化常识
二十 八宿
每宿包 含若干
颗恒星
名称 西→东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官苍龙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学官常见考点清单:
1.祭酒、司业管行政,一正一副责分明。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
制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
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国 学学 校
先秦
太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书、数)为主,
小学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
齐国的高等学府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学下学宫校常战见国考时期点清当评是时论战单的时国:儒政时、和期法传“、授百墨生家、徒争道,鸣、孟”阴子的阳(重等鲁要各)园学地和派。荀都子汇(集赵于)此等,大他师们都兴曾学来论此战讲、学,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时精讲共41页文档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文言文课时精讲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和分析》课件
[原文]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
明“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原文却无法找到“无 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对应信息,原文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孙贾”,说明太子犯法不可以施予刑罚,于是处罚了他 的老师公孙贾,故表述错误。 ②“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与原文“明日,秦人 皆趋令”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正确。 ③“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与原文“行之十年,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对照,意 思表达一致,表述正确。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 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 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①存在错 误。故本项错误。
返回
二 确定角度比对准
角度一
比对时间、地点
比对时间、地点就是分析选项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 物行为、事件返回
[应用体验]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分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一一攻破。
返回
[典例印证] (2019·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切片
对应原文
分层比对
B.商鞅旁征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 ①“他初步站稳脚跟后”与原文“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 博引,说服 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 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 孝公变法。 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公既用卫鞅”对照,主要写卫鞅如何取悦孝公,让自己在秦 //①他初步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 立足,表述正确。 站稳脚跟后,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 ②“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与原文 /② 又 借 历 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 “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 史兴亡来证 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明改革的必 不 循 其 礼 。 ” 孝 公 曰 :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对照,主要写卫鞅举历 要,劝说孝 “善。”“治世不一道,便国 史上的“汤武”不循古而兴盛,“夏殷”不易礼而灭亡的事例劝 公 变 法 , / 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说孝公变法,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 ③最终孝公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③“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与原文“以 赐予他官职,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 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对照,表述正确。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一第五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第五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基本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归纳当代文阅读中整体内容,或把其中某一某些用几句话简要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对的理解关于内容本质后进行提炼阐明.归纳要做到全面、精确、简要.“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详细化,需要运用题目提供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关于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掌握整体和某些关系,综合伙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此考点是每年高考在阐述类文章中必考内容,普通规定选出“对本文主旨概括对的一项”“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对的(不对的)一项”.重难点:对于没有明显中心句或重要语句文章,必要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种相对重要互关于联句子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得出内容要点.[考法综述](1)归纳内容要点.一方面应知其大意,另一方面要概括各段中心意思,特别要理清文中存在诸如并列、层进、对照、总分等关联方式.然后在这个基本上归纳整合各段落中心意思.(2)概括中心意思.应从议论说理角度来分析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等等.命题法1直接考查概括主旨典例1阅读下面文字,完毕下题.人们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人们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缺欠,调理自己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人类之因此超过其她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变化外界能力,必要自身不是机械.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她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她能自觉;而更进步,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咱们对外面东西,都懂得调理她,譬如咱们种植花草,或养一种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咱们爱护她,就必要调理她.又如自己寝室,须使其清洁整洁,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咱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掉调理,是不应当.但是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同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是要条理清晰.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晰明白.如缺少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由于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而心思之清晰有条理,是与心情关于系.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晰,因此调理心情是最主线.对心情应注意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毛病,偶尔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经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种适当关系.乱或暴动,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动初看似乎有力,其实同样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种有能力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动,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变化气质主线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咱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心情;而在做事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要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佳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因此咱们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她有力量.诸同窗中有却肯专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晰.有同窗还更差些.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种很紧要主线所在.(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概括,对的一项是()A.学会心理调节,这才是真正学问,才是真正进步.B.人类之因此超过其她生物,是由于比其她物类少机械性.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晰明白,心思必要先有条理.D.调理自己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变化气质主线功夫.[答案] A[解析]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节自己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环绕“心理调理”展开分析阐述.B、C、D项均有失偏颇.解题法1概括中心意思办法-------------(1)寻找中心句,采用摘句法概括中心这种概括主旨办法,普通合用于阐述类文章,从议论文构段特点看,每段起始句(或终结句)是十分核心,普通状况下,它就是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虽然有时不是十分明显,也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贯穿始终中心意思.摘句法对于[典例1]极为适当,“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对心情应注意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调理自己需要精神”,这些总括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2)合并段内重要内容,采用联合法概括中心有些段落所表述意思比较复杂,并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意思,舍弃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完整地把段落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因而在概括时,咱们可以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综合出段落中心意思.(3)通观文章内容,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有些阐述类文章,无法从中找到一种中心句或合并某些内容作为中心意思,则可通过阅读文章(文段)来把握其内容,从整体出发,感受文意,把贯穿全文内在乎思“吃透”,结合某些核心词句所透露出含义,竭力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概括文章所表达重要观点.命题法2依照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典例2阅读下面文字,完毕下题.城乡文化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同样,也可以分为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都市文化以为乡村文化缺少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以为都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国内都市化此前所未有速度发展,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关系也发生了主线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互相渗入,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体现出向都市文化靠拢趋势.固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朴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都市文化之中.事实上,两者之间融合经历了一种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都市文化都经历了主线变化.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确呈现出衰落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重要构成某些.但在都市文化剧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吸引力.当前农村青年和都市青年同样,喜欢是流行歌曲,在此状况下,某些地方戏曲,特别是某些小地方戏曲衰落就是难免.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咱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都市文化交融中脱颖而出,并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都市文化,并成为都市文化一种构成某些.如东北大秧歌始终是东北乡村流行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到最后,连跳大秧歌人都以为,电视上大秧歌是“原则”大秧歌.这样,通过改造大秧歌已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独立存在乡村文化,而成了都市大众文化一种构成某些和构成要素了.再看都市文化.如果说都市化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种衰落过程话,那么它对于都市文化而言则是一种扩张过程.但是,需要注意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被变化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都市文化自身.而导致都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崛起.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都市存在着密不可分关系.它产生于都市,以大众为自己“典型”受众,和原有都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一种寻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关注世俗人生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都市文化远离生活缺陷.更重要是大众文化以当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不久就在都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城乡文化融合进程重要推动力.详细地讲,都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一是人口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传播者,使都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入到了农村.二是当代传媒传播.与城里人同样,电子传媒当前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重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电视所传播大众文化就是重要源于都市文化,某些乡村题材节目,也是按照大众“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同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互相融合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互相延伸中逐渐走向统一,而当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速度就加快一步.固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发展一种方向.依照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对的一项是()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文化都将走向衰亡.B.随着城乡人口频繁流动,当代传媒日益繁华,势必加速城乡文化“一体化”到来.C.从农村青年和都市青年同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肯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D.在城乡文化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都市对乡村文化冲击,但农村文化对都市文化渗入也不可忽视.[答案] 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第6段中只提到“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速度就加快一步”,并未提到城乡文化与否走向“一体化”问题.解题法2---------------------------------------------------此类试题选项均为对原文某些或整体内容归纳和概括,设误方式往往比较复杂,总结起来可分为如下六种:(1)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将某些似乎同样概念进行偷换,导致选项中表述概念属性、本质特性、详细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变化.【对策】①抓住阐述中心或主语;②抓住概念限制性或修饰性成分.(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在表述对象上设立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将甲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对策】①细读选项,明确表述对象;②依照有关语境,判断阐述中心或主语与否一致.(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对策】①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畴;②依照原文有关信息,判断选项内容与否无中生有.[典例2] 中设误方式即为“无中生有”.B项相应范畴为第6段,很明显最后一句为总括句“城乡文化……逐渐走向统一,……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速度就加快一步”.再细谈此段,并未找到城乡文化“一体化”内容,即可拟定B项为错误.(4)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命题人在设立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达范畴限制或限度轻重词语来干扰考生,导致选项与原文论述对象范畴不同.详细体现为:以某些代整体(或以整体代某些)、以个别代普通(或以普通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对策】①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畴,要特别注意文中重要词语先后表达范畴限制修饰成分,如“某些”“绝大多数”“全都”“几乎”“总是”“偶尔”“除……之外”“到……为止”等;②依照有关语境,判断阐述范畴与否一致.(5)关系错误关系错误是指选项表述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用有因果、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普通有两种状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说成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句子一种特殊关系,又分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表意应符合特定关系,否则就是错误.【对策】①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畴;②依照有关语境、句意,精确把握句子之间关系,特别关注“由于”“由于”“因而”“因而”及“如果……就”“只有……才”等关联词语.(6)状态不当状态不当是指选项变化了原文必定与否定性质,先期与后期状态,已然与未然状态,或然与必然状态等.①混淆必定与否定:就是将原文中必定事物加以否定,将否定事物加以必定,或将存在事物说成不存在.②混淆已然与未然:“已然”是已经浮现状况,“未然”是尚未浮现状况.命题人设立选项时,会故意将“尚未浮现状况”转述为“已经浮现状况”.③混淆或然与必然:常用状况是把“偶尔”说成“往往”,把“也许”说成“必然”.命题人在设立选项时,会故意把原文中“尚未拟定或尚未实现事情”转述为“既定事实”.【对策】①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畴;②依照有关语境,紧扣词义,注意搭配,特别注意某些表达否定词语和表达时间或时态词语.此六种对策,不但合用于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试题,也适合阐述类文本其他题型,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切忌生搬硬套.。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
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7年(新课标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 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 财物全不留意。
读
再读
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
明思路 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
或盖棺论定,它有助于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
度
三读
理关系 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说的,谁做的 明事迹 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
管到产很业大,发犹展如,替人公们家见办后事无,不账感目叹分。多明个;人件物九及年事以后,多个方面得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概括常“无错”,分析略“有瑕”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将失败,可 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 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时精讲共41页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化常识(二)-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课时精讲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精品PPT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 新高考 语文一 轮专项 复习精 品课件
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 文、委婉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 贯通地译出。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 活贯通地翻译。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 新高考 语文一 轮专项 复习精 品课件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 新高考 语文一 轮专项 复习精 品课件
词类活用,形作动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通“屎尿”
一词多义
2、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今异义
方法重温 字字落实
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庙号、 谥号、器物名、朝代、书名等专有名词和古今同义 词,皆保留不动。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具体 情况:①句中停顿的词、取独或结构倒装的标志。 ②凑足音节的助词、只有语法作用的连词。③偏义 复词中的衬字、同义词中的某个词语④句首发语词。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地位近郎 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
【参考译文】 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就 事先进入清查宫室,
(留)(换)(换)
(换)(换、换、换、换)
很 受 亲近 信任。
(换)(换) (换)(换)
文从句顺
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 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 新高考 语文一 轮专项 复习精 品课件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第八讲翻译技巧— 新高考 语文一 轮专项 复习精 品课件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的词句的特点。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委婉:父亲去世 ,舅舅 强迫母亲改嫁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课案6 概括赏析题学案
课案6 概括赏析题《考试说明》中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第5点“筛选”、第6、7点“归纳"“概括”、第8、9点“鉴赏”“评价”等考点要求,都集中体现在试卷的“概括与赏析”题上。
虽然有“筛选、归纳、概括、鉴赏、评价”五个概念,实际上都在考查考生在阅读之后对文本内容和手法的理解程度。
从2013年、2014年的“对原文的赏析"到2015年之后的“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虽然题干表达有变化,但考查的形式与内容仍基本一致,既有对文言文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又有对文中人、事的评价,还有对文章运用的各种手法的赏析。
所谓“信息筛选”,其中的“信息”,就是指文中反映出来的包括文中记叙的事实、作者的态度以及传达的思想等;而“筛选"就是对文中的信息有舍有留,目的是使读者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说,“信息筛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而“概括”与“赏析”也是各有特点:概括主要针对文本内容,赏析则主要针对思想内涵.但二者都与信息筛选有关;概括是命题人对文本内容进行的整合,考生依据文本内容对命题人的概括作信息正误的判断;赏析是命题人对思想内涵进行鉴赏评价,考生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对命题人所作的赏析进行信息正误的判断.高考设题主要倾向于“内容概括”与“评价赏析”两种题型。
一、题型特点1.概括内容与赏析艺术并重。
2。
题干均为“负选”型(从四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
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4.选项涉及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对文本的艺术赏析,前者的内容比例大。
5。
设误点极细小。
多设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很少放在艺术赏析上,即便放在艺术赏析上,很少放在艺术特点、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
二、掌握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整体速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1)分析人物和事件。
如果是史传类文章,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等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梳理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 輮.使之然也(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今义:阴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躁也..者,用心寄托今义: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等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用心今义:指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七月既望.( )(2)假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答案 有误。B项的相关信息,对应的文中语句是:“尧卿为人简重不 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 已。”意思是: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喜计较,遇到侮慢自己的人, 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 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B项的概述与此明显不同, 主要在于对“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一句的理解。“慢己者”不 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指怠慢、侮慢自己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
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 “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 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 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 B.白公胜作乱之时,申鸣想以身许国,他父亲以不合孝道制止他,但是
申鸣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C.白公胜被申鸣包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
提出的对策极其阴险毒辣。 D.申鸣认为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尽忠国君,使国家安定,导致父亲被杀,
无颜面对天下人,所以自杀。
方法点拨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②各选项中涉 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 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 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 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 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 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 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 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 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
C 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
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 宅,他一无所取。
2016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 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 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2021届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十一课时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初读
读题干、 四个选项,对象、范围、要点 题支
题文齐读法
找题眼 实词、虚词、句式活用、文化知识、断句
知文体 古代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
三
知识回顾:如何读懂文本? 传记的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包括传主的姓名、 字号、籍贯等,中间是传记的主体部分:①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 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
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
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
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
B 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
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 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
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
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7年(新课标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 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 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
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
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
产 大业发D,展.犹,弘如人微替们事公见兄家 后如办 无父事 不,, 感临账叹财目。清分正明廉;多洁个九人。年件物他以及对事后谢,曜多感个情方极面深得,到谢很
读
再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
明思路 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
或盖棺论定,它有助于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
度
三读
理关系 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说的,谁做的 明事迹 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
•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
1.人物行为举止特点;
• 1谢2峻.A将下.列他弘对作微原为出文后有继嗣关从。内叔新容,家的一比概心括原只和来爱分家23读..析庭人人书,富物物不。有道志正他,德向确是但品和的陈他一行思郡只项和想阳是是聪主夏(接明张人3受才;分,数智)从千;叔卷
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4. 人物性格和情感。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 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 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 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 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A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
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 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 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
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 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
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 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明人物 所记者谁?哪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 明事件 文中写了什么事?多少事?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直言等
明 辨
明职官 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 朝中官还是地方官? 官职变化如何?
明品格 传主的品格:个人操守、意志品质、志向个性、家国情怀、志趣涵养等
妙用文意理解选项,题文齐读快速准确
达到 “文题最优结合”
瞬间读懂 “文段要点”
理解 “其它题目语境”
收获 “最短作答时间”与“最准题目答案”
一、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 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 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 断。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概括常“无错”,分析略“有瑕”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 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 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 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 法度,受到时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