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句概括: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分三段
二、四大特征
四大特征之一: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
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
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四步预习:一看,走进文本;二读,精读教辅;三填,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
四大特征之二: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
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问题、评价问题、实现知
识技能的迁移;第三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二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㈠、第一学习时间:预习的实施——有时间、有方法、有组织、有交流、有反馈
1、预习要有时间的保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时间会有变化,预习、展示交流与拓展提高可以在同一节次、也可以在不同节次。
2、预习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预习应有不同方法。
3、预习要有组织。老师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对个体和小组的点拨与指导;学科长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4、预习要有交流。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结对交流和小组交流初步矫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科长要通过口头或书面(问题反馈单)形式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
5、预习课(第一学习时间)与展示课(第二学习时间)的衔接——先有课内展示交流、后有课外巩固训练
一般来说每科每周要使用2个”学导案”(语、数、外、物、化可能会有3个”学导案”),当预习课需要一个课时,而当天该科又只排了一个课时,就没有了展示交流的时间,学生
进行课外巩固训练就会出现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学科自习的补充来进行调整。
㈡、第二学习时间
1、展示交流问题的选择——体现代表性、具有一般性
代表性:代表本单元教学重难点;一般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一般方法;
“填空式——基础型问题”没有必要展示,但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核对答案;“问答式——发展、探究型问题“和“练习式——应用型问题”由于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能力要
求高、思维碰撞点多是展示的重点;对于在展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思辨的时间,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于收集的学生预习生成的
问题,教师在点评环节给予必要的补充。
2、交流问题的数量——要根据展示交流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来调剂展示问题的
数量
3、展示交流的主体——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让这些同学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一个学生也不要交流多个问题,要给更多同学展
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组内交流的观察,让问题解答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同学进行交流,给其他同学予警示,有时比展示正确解答效果还要好。
4、展示交流的基本环节——四段循环
展示交流前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展示交流中应包括四段:个体展示、组内补充、思维碰撞、教师点评;
展示交流后学生应做好错误更正、方法提炼、自我反思。
5、班内展示交流的要求——语言要流畅、姿态讲形象、形式要多样、呈现别走样
语言上:有开场白、有内容的陈述、有讨论的主持语、有结束衔接语,声音要洪亮、吐词要清楚、条理要清晰;姿态上:面向同学、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形式上:有口头、有黑板板书、有白板书写、有实物投影;内容的呈现上:要呈现思维过程、展示为什么;不要照板宣科、展示是什么;要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差异;不要统一要求、方式单一;要关注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不要就题论题。
6、教师进行点拨要抓住五个时机、遵循五项原则。
把握点拨的五个时机:学生出现观点对立、无法说服对方时;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与预设不符时;学生思维不严谨、方法不系统,需要矫正升华时;学生感到难于理解,需要老师解惑时;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时。
教师要遵循点拨的五项原则:准确到位,不要出现知识错误;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不要抽象空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要平铺直叙;激情飞扬,不要面无表情,吝啬表扬。
7、把握学生生成的问题的两个时段、三点注意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在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当堂解决时,教师要延时处理(布置为课后任务;教师要把握学生生成问题的方向,对于生成的与教学目标相差很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延时处理;教师要创新生成问题的时机,如设置分组挑战、分组辩论等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同学享有展示自我、生成问题的空间。
㈢、第三学习时间
1、课堂小结:
时间上要有保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推进时要留足课堂小结的时间。
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引导和升华。
设置上要注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小结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是对一个个问题解决后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学导案”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要设计我的收获(或体会或归纳)栏目。
要有板书,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
2、训练体系的构建要求——两体系、七必需
按学习时间的顺序,训练分为第一学习时间的尝试训练,第二、三学习时间的达标训练和课外的巩固训练(练案)。
按教学时间分为课时训练(一课一练,及时训练)、周清训练(一周一清,反刍训练)和
单元检测训练(一章一练,过关训练)。
尝试训练试题重在基础,是呈现概念、原理、方法的载体,源于教材适度创新(概念、原理试题化)和改编(课本例题形变而法不变);
达标训练是第二、三学习时间的必备环节,要有时间保证,要及时矫正反馈,不能推到课外,课外巩固训练要分层(必做+选做)设置。
用作业时间控制作业量(班主任安排学科自习做作业),力求做到训练考试化(即发即收)。
训练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七必须: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四大特征之三: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并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
一课三案:学有学案、教有教案、练有练案
四大特征之四: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个体、小组学习并重。
(1)学习小组的组织建构——分组有原则、组织有机构、学习有愿景、座位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