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42
巴黎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 圣什内维埃芙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 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又名 先贤祠。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 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体现 者。
43
结构设计
万神庙位于不高的圣什内维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腊十字式 的,宽84m,连深深的柱廊一起长110m。
它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后来 因为地基沉陷,引起基础裂缝,才把柱子改成4个墩子。又 因施工不精、选材不严引起裂缝,于是加大墩子,但它们 仍比同类教堂的都要小得多。
28
29
30
西亚体系:中植国建物筑、史纲水要法。。。
31
32
欧洲体系:中规国建整筑而史纲有要序。。。
33
34
35
36
37
Y
H

R三
中外建筑经典分析
E章
E
38
从神的建筑到中公国建民筑史的纲建要 筑。。。
39
40
41
从神的建筑到公民的建筑
▪万神庙
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 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 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采 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 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 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中外建筑园林史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章 建筑史纲
第一节 什么是建筑 第二节 西方建筑史纲要 第三节 中国建筑史纲要

中外城建史第五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第五讲-PPT课件
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 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
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
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 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 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 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 、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 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 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 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
• 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 ,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 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 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 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 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大运河的修通,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 江淮地区物质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繁荣了商业 ,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大大发展,如 “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当时号称四大都市。
除了南北朝之后已很发展的佛教之外,唐代国际交通 的发展,使得一些西方宗教也传入中国,如伊斯兰教、 景教、摩尼教等,再加上统治阶级对中国原有道教得提 倡,各城市宗教建筑异常活跃。长安洛阳城中大量占地 很大得寺院。宗教也影响了一些建筑形式。 唐朝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力渐衰,最 后在一系列农民起义过程中被推翻,出现了五代十国的 局面,使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又陷入停滞状态。
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据考古 实测: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广24米,面积为0.92 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 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 122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 车马的停靠。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国城市建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 装,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 为加强控制郡县,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 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 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 汉、曹魏、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廓 宫殿区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中外城建史第二讲(1)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第二讲(1)PPT课件
13
陶窑遗址。

14
• 3、齐临淄:
• 地理位置: 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 市淄博区齐都镇。
• 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在 30 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 繁华的城市。
• 年代及背景: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 尚为齐侯,都营丘,后又徙都薄姑。自齐献公元年 (公元前859年)由薄姑迁于临淄直至齐王建四十 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姜齐与田 齐的国都历600余年。
9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 河滩地带,分为 内 城(城)和外城 (廓)两部分,设有 城墙,城墙为版筑夯 土墙。内城东侧设有 城壕,内外城之间设 城墙和运粮河,还有 一定的防御功能。
10
•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 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 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 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 城墙的外围;考古发 现,居住主要分布在 内城和外城的南部, 临中易河;手工作坊 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 部和北部,墓区位于 内城的西北角。
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的社会因素萌 发并成长起来,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城市也在社会急剧变革动 荡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大发展,城市数量和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 繁荣,出现了不少工商业城市。
4
• 城市兴起的原因:
• 1.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是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相当发达,铁器生产的效率提高,规模 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增多。铁器普通使用于农业、手工业和日 常生活中,“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拼作、开垦广阔的森林热区 成为可能”,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改变,一家一 户的小农经济逐渐取代商周时的集体耕作,由此推动了整个社 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铁工具的推广,引起其他手工业部门工艺 上的变革,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策荣。大批商人 和手工业者聚集到城市中进行非农业的专业化劳动,商品集市 也兴起,交通进一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准备了 物质基咄。在这种背景下,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原有的城市规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40
伊什塔尔城门复原图
注:伊什塔尔门是献给女神伊什塔尔 的建筑,是巴比伦建筑的代表作
完整版ppt课件
41
琉璃砖
完整版ppt课件
42
完整版ppt课件
43
巴比伦空中花园想象复原图
完整版ppt课件
44
传说中的通天塔
完整版ppt课件
45
宫殿——土坯或夯土建造、装饰豪华
代表作——萨艮二世王宫、波斯波利斯宫
47
百柱大殿
完整版ppt课件
48
建筑特点:
两河流域的建筑以方块体积的构成为主,墙壁非常厚重, 门窗很小,为了便于控制室内的小气候,以抗拒沙漠环境 中十分恶劣的气候变化。
由于缺石少木,以夯土墙开始到日晒砖和烧砖,并用沥 青作为粘结材料,发展了券、拱和穹隆结构,随后又创造 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对后来的 拜占庭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完整版ppt课件
23
卡纳克神庙透视图
完整版ppt课件
24
完整版ppt课件
25
卢克索阿蒙神庙 大门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pt课件
29
石窟庙
——阿布辛波石窟庙 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
完整版ppt课件
30
完整版ppt课件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完整版ppt课件
49
完整版ppt课件
5
1.1 古代埃及的建筑
尼罗河的影响 尼罗河深刻影响着古埃及的文化和建筑 充足的灌溉
——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流和峡谷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推荐下载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推荐下载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整理)第一编远古时期的城市1、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2、古埃及的城市2.1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2.2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3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掌握:1.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3.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3.1古西亚文明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信仰宗教--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成就--天文学、数学、精美雕饰3.2城市概况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掌握: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乌尔城、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4.古印度城市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死者之丘---莫亨约达罗城、周密计划兴建的哈拉巴城、孔雀王朝时期的华氏城5.古代美洲的城市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特奥蒂瓦坎城: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发祥地、太阳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伟的庙宇建筑6.古希腊的城市6.1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6.2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6.3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594BC.梭伦变法---发展生产与对外贸易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与城邦等问题柏拉图《乌托邦》---理想城市朴素的唯物论、奴隶制民主政治、科技发展、没有宗教特权阶层的阻挠----四大发展动因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6.4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6.5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6.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尼罗河入海口处的)亚历山大城:近百个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亚历山大本人迷恋东方文化)掌握: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希波丹姆规划型式7、古罗马的城市7.1历史背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城邦制、公民权、神人同形、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三个历史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后为拜占廷帝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城)7.2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城市规则、分区明确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7.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罗马营寨城---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古罗马城:公元前753年奠基、自发形成、后有城墙以罗马七丘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设逐步建设增长的中央广场群: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被火山吞没的庞贝城:原为营寨城、不规则卵形、著名的潘萨府邸7.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建筑群落---阿德良离宫凯旋门---与列柱街道、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阅兵式7.5维特鲁维与《建筑十书》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第二编中古的城市1、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1.1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世袭制/封建庄园/战争/中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行会GUILD的建立/多种方式改变政治和经济结构/城市自治机构(如市政厅、议会、法庭、监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社会活动中心1.2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1.3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西罗马帝国的防卫型据点---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共和国教堂高塔与城市独立纪念碑代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和大卫雕塑、水城与圣马克广场、山城锡耶那与德尔坎波广场1.4法兰西中世纪城市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也是城市发展动力之一中世纪的巴黎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圣米琪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2、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2.1社会概况公元5-6世纪强大的拜占廷帝国没有城市衰落拜占廷文化的影响1、较少教会的垄断,哲学与神学分离(11世纪)2、综合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3、13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罗斯人的崛起和(16世纪中叶)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2.2俄罗斯的建设活动公元10-13世纪前后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大量的广场、教堂,市政设施先进,商贸繁华依托封建势力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世袭城市摆脱蒙古人的侵略后,形成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沙皇制多民族国家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跳跃的洋葱头穹顶----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战后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的建筑纪念碑,体现爱2.3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6-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统一---萨拉森帝国至10世纪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手工业和商业兴盛,科技文化发达集中在数学、化学、造纸、航海、医学、文学等方面伊斯兰城市宗教改变了城市建设观念,借以描绘对天堂的向往城市反映教义,也反映对宇宙的认识---城市的象征性以穆斯林区为单位组成城市以清真寺为核心(包括图书馆、浴室、医院、学校、经文学院、井亭等)的穆斯林区受气候影响---封闭式设计:城市、穆斯林区、街道、院落住宅巴扎---经商的场所,市场巴格达、伊斯法罕、撒马尔罕、格兰纳达3、印度中世纪封建城市5-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9世纪印度教成为国教由婆罗门教和佛教的长期结合渗透形成印度教突厥人带来伊斯兰教以及新的建筑类型,经文学院、清真寺、塔、陵墓等14世纪起建立强大的莫卧尔帝国莫卧尔王朝的新都---安哥拉宫殿等世俗建筑逐渐丰富起来城堡防卫严密,坚固高大印度之珠---泰姬.玛哈尔陵墓4、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墙平安京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5.1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由东而西渐,拜占廷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开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识领域斗争:以复兴古典为旗帜的新文化,但反映新兴阶级的政治与权力要求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早期(佛罗伦萨)、盛期(罗马)、晚期(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随后的巴洛克时期5.2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思想解放,全面繁荣 15世纪发现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遗稿阿尔伯蒂Alberti与理想城市Ideal City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建设活动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缺少新的生产力做动力和经济基础)改建活动由细节而始,逐步扩大至环境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5.3城市改建、广场与园林建设佛罗伦萨通往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1434年勃鲁乃列斯基主持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威尼斯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拓建街道,新建筑类型如市政府、钟塔、博物馆、行业集会所等圣马可广场:10世纪初建,历经修建(1902年复建钟塔);由三个梯形广场复合而成的封闭形广场;临海有两个由东罗马帝国搬来的立柱,98米高耸的塔楼,华丽的教堂,哥特式总督府,连续发券外廊。

中外建筑史教学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教学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8
隼卯(榫卯)
靠构件相互之间的阴阳咬合来连 接构件的方法。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 隼卯有燕尾隼和企口等形式。隼卯技 术是日后成熟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 体系的技术关键,也是区别于世界其 他古代建筑体系的重要特点所在。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
夏(-前1600年) 宫殿建筑和封闭庭院的首次出现,建筑形式为木架 夯土。
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的
配偶妇好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 商代王室墓。墓中有近2000件精美 的陪葬品以及殉人16名。下图为地 面享堂,右图为剖面。
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1
战国(前475-前221年)
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城市建设 的高潮。高台建筑很盛行。斧、锯、锥、凿等的应用,墓结构技术 精良。瓦的广泛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中国原始的建筑模式,主要有两种发展脉络: 1)巢居——干阑式建筑,分布在南方潮湿地区 2)穴居——木骨泥墙建筑,中原地区 教材记叙的主线。
中国建筑史
绪论3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模式
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政治、宗教、哲 学、生产力水平。
建筑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和民居。 建筑模式:官式与民间。前者代表了最高的水平和技术;后 者则是多样性、地方性和灵活性。 学习的重点是官式建筑。
五帝—分别掌管天上五方的帝君,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黑帝。
复道—在道路两侧建墙,皇帝坐车辇行于其内,以利安全。
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2
汉(前206 -220年)
古代建筑繁荣期,其宫殿如未央宫、建章宫等也是前无古人的, 突出表现在木结构的渐趋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现,屋顶形式 也多样起来;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较多应用在墓室。

外国城市建设史-全套ppt课件

外国城市建设史-全套ppt课件

• 伊瑞克提翁神庙 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 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与米利都城
•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城市均不规 则。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 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中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 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 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虽然这种规划形式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城市中 有所应用,但是希波丹姆却最早把这种规划模式在理论 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战后重建中予以实践。自希 波丹姆以后,这种规划形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而希 波丹姆也被称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 。


雅典卫城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 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为 130米,建筑物分布在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边一 个上下通道。 •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 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 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 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 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 古代的城市古希腊的城市•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西方文 明始于古代希腊和罗马,古希腊以神话、艺术成就、民主 制度、哲学……铸就了西方文明史上伟大的黄金时代。 多山的希腊阻碍希腊人的陆上交通,曲折的爱岸线 、爱琴海上岛屿星罗棋布,使大海成为交通主要通道。 在气候上,希腊为亚热带气候,适宜于人的户外活 动,因此体育盛行。 在地质上,盛产大理石与优良陶土,给建筑的发展 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 希腊本土化时期 • • 荷马时代后,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生产力迅速 发展。公元前594年梭伦变法,禁止雅典人变成奴隶, 赋予平民参加政治军事活动的权利。 阿里士多德著《政 治篇》探讨城邦问题,实际上是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开 端。柏拉图的《乌托邦》表达了对理想城市的设计。当 时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先进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以及发达 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发展。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 (3)石窟 1)甘肃敦煌莫高窟 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3.1.2 道教建筑 • (1)北京白云观 • (2)江西三清山建筑群 • (3)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7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导论 中外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况
• [教学要点] • 阐释建筑的含义。 • 中西建筑在使用材料、造型布局、装饰色彩、发
展趋势、美学价值上的差异。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0.1 中西方建筑的材料 • 0.1.1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 • 0.1.2 西方建筑以石为主要材料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4)唐代陵墓 1)昭陵 2)乾陵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5)宋代陵墓
• (6)明代陵墓 1)神道 2)长陵 3)定陵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7)多姿多彩的南方民居 1)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2)广东开平碉楼 3)潮汕民居 4)海南传统民居
PPT文档演模板
中外建筑史PPT教程
• 5.2 西方民居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 5.2.1 古埃及:院落式住宅 • 5.2.2 古希腊:古典人本主义思想的住宅 • 5.2.3 古罗马:城市多层住宅的诞生 • 5.2.4 中世纪: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 5.2.6 现代西方民居:浪漫的乡村住宅 • 5.3 中西民居建筑的同异

同济大学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PPT

同济大学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PPT
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
古居民点
掌 握城:市 的 起 源
• 城市的产生 •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
古埃及的城市
社会背景
• 1、历史沿革 4000BC. 原 始 社 会 过 渡 奴 隶 社 会 ---3500BC. 上 下 埃 及 ---3200BC. 第 一 (MENES)王朝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西亚文明
• 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 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
• 信仰宗教--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 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
古希腊的城市 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
•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 公众场所
• 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 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古希腊的城市
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 雅典城: 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 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 雅典卫城: 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奥林比亚圣地复原图
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
雅典卫城复原图 与 伊瑞克提翁神庙
古希腊的城市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 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 城市分区、分类 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已较为发展,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小结:城市产生以后,人类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城市逐渐 形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逐 渐转化为乡村,人类社会从此出现了城乡差别。在城乡矛盾之中,城 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推动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5、原始居民点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 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 品集中等。 这种居民点还没有分化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性质的居 民点。当时生活虽然有了保证,但是还没有剩余产品及私 有制,也还没有交换和商业,因而也就没有固定交换场所 的市。


第二节 中国城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 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 产生。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 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 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 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 世纪。‛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 生了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社会进一步分化 成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对立阶级,最终导致奴隶制国家的出 现。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 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 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有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随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 形成,我国城市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题至夏朝后期已 基本形成。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同我国今天设市、设镇需具有一定规 模的标准一样。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 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功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 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防卫用 的城墙、壕沟等。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这是和第一条标准相联系的评判标准。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 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开始这两种居民点的区分并不大,随着奴隶社会发展, 其差别也增大,并形成城乡之间的对立。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第二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国城市的产生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经历了数十 万年。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中国近代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
2、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流动生活。他们以 狩猎、采集树果为主要食物,树巢、洞穴是他们栖身和躲避风雨之处。

《庄子· 盗跖》中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 栗,暮栖木上,顾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 五蠹》载:‚上古之世,人 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 子· 滕文公》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即地是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 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 筑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 (公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 着大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