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学生变了。
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把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
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观念变了。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变了。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答: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教学目标明确: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的教学需要涵盖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3. 教学方法多样:有效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科学:有效的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方法的改进。
5. 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的教学需要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6. 教师素质高:有效的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影响和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7. 教学环境良好:有效的教学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以及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软环境的营造。
8. 教学效果显著:有效的教学最终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准确、全面、具体,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2、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既是紧张和严肃的,又是和谐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体验。
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间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
5、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首先,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目标明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清晰地知道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
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实现个性化发展。
最后,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注重实效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实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掌握上。
只有在实效的教学行为指导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受益,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当是目标明确、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注重实效的。
只有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行为,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有效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有效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导语: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
那么,有效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以下是相关的内容介绍,欢迎大家的参考!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一、准确性教学反馈的重要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反馈的调节作用,能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
教学反馈首先必须客观真实地表达有关信息,从而表现出应有的准确性。
所谓教学反馈的准确性,就是指发出反馈信息者和接受反馈信息者对其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自己教的反馈信息,还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的反馈信息,在其意义的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
二、针对性教学反馈最终是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反馈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
所谓教学反馈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学反馈总体上要主要围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教与学方面的具体特点。
教学反馈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与任务,为其提供一些准确无误的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有关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及要求,为其多提供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发散性方面的反馈信息等。
三、制导性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有序的连续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需要教与学双方表现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而这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主要是借助于一定的反馈制导性作用实现的,这种制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方的行为及其表现起到一定的限制与规避作用.以制止或及时纠正教与学双边的一些行为的偏差,另一方面它强化与引导教与学双边的正确的反应,帮助教与学双方的行为表现保持适当性与有效性,从而使彼此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合适的教与学的行为,而应尽可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反应,从此以减少直至避免因缺乏这种反馈而出现的一些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应。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 、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2 、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
3 、科学的组织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
4 、清晰的讲解教师清楚地讲解是有效教学中重要的特征。
有效教学是要通过教师清晰的讲解这个手段达到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教师系统而有条理地讲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结构化的知识。
讲授时表现出思维的逻辑性、表述的条理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5 、饱满的热情饱满的热情指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
师生的情绪状态这一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效率。
6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是指教学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组织和实施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作用于学生,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来,因此,有效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7 、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
8 、高效的利用时间“ 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教师用时间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用时间购买学习。
” 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9 、激励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是指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 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 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 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 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 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 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 维目标”是一个完整、协调、互相联 系的整体。同时,三维目标不是三个 独立的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 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 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是要注重 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 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 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
理论阐释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马莹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 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 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 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它 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 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与新 课程标准的提出紧密联系。追求教学 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 求。所谓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 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 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 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 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 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 活动。
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 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 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有效知识量高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 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 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 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 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 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 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 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 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 效教学。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 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任何 知识,就其存在的价值,从发生学意 义讲,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 是,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 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 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 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 的联系,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 至出现负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 有效知识量,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 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三.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 学行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 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发 展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在教学中既要准备充分、组织科学、 讲解清晰,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 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代之以学生发 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1) 变牵着学 生走为 跟着学生 走。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教 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不顾学 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严格 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引领 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 与此不同,“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网友来稿)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网友来稿)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张永林邮编:226100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
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
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苦恼至极。
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如《我的老师》(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一文,以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常常表述为⑴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⑵了解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⑶理解课文围绕中心取材的特点而现在设计的教学目标表述为⑴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对“蔡老师”爱戴、依恋和思念之情的句子⑵能指出课文中主要叙述了哪些事件,说明哪些事件略写,哪些事件详写及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⑶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蔡老师”是怎样的人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设计真正兼顾了三个纬度,学生在找出句子、整理内容的过程中,就逐渐理解了作者记忆中的蔡老师形象,也体验到了作者魏巍与蔡老师之间纯洁的师生之情。
2、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
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
1、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注重发展。
有效性课堂教学因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人格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
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员参与。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
②全程参与。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③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
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交往互动。
交往互动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三方面:①交往主体的互主体性。
有效教学的六大特征
有效教学定义及重要性
有效教学的定义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 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 能力提升,实现教学目标的过 程。
有效教学能够确保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 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教 学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 段,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
教学效果。
利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方式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
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渠道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
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02 03
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引导 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能力。
塑造品德与价值观
教学还承担着塑造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责任。通过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鼓励 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自尊心。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 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
XXX
PART 05
及时反馈与调整
REPORTING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意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 成果和不足之处。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
一、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和特点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其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有效教学行为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 创新性强:有效教学行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反思性强:有效教学行为能够及时反思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内容1. 激发学生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讨论、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学生个性: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听、说、读、写等,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激发学生思维: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促进学生交流: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有效教学行为的实现方式1. 教师培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 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合理设置初中英语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学生评价:学校可以采用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方式,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4. 教学资源:学校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教学行为是提高初中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新课标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
新课标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1.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指导。
在新课标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成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新课标下的科学课程,探讨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2. 新课标下的科学课程特点2.1 学生主体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2.2 过程性新课标关注学生研究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情境性新课标提倡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2.4 学科融合新课标倡导学科间的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跨学科整合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有效教学策略3.1 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研究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3.2 注重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3.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4 加强实践与合作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3.5 反思与评价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在新课标下,实现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教师应关注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更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研究结果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 有效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素养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能 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数学与生活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有效策略来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素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内容二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次演 示将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注重教学评价与反馈
1、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师 培训,引导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
2、开展校本研究。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探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 的有效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 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方法, 也包括新兴的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注重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馈,发 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同时也能从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目的。
比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目标表述,因为这些表述都无法比较和评价。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
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次询问学生之后,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就把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认为让他们理解效果会更好。
也有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认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
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
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
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征
2、培养良好习惯。课堂上,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教师还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听课时要专心、写字要做到“三个一”、朗读时要拿好书、发言要大方、书写要工整等等。当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一下子就养成,教师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训练基本技能。即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课型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而又有所侧重的培养。如在低段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别人说,向别人学,也可以再给学生读一些好的短文,然后再写话的方式进行训练。
二、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
无论怎样改革,抓好双基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都应是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积累、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各阶段学习重点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
1、强化基础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字的拼音必须加以强化: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韵,鼻音、边音;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应该让学生能写会用,该理解的必须理解,该造句要造句;对一些重点的句段,该背诵的必须背诵,该理解的还得理解;对一些写作的方法,也要不断训练学生,让他们逐步掌握并能学会应用。
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具有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和解放性特征,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出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此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中通常由教育目的来描述,然后经由课程标准——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这一逐渐解释和分解的过程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而从教育目的到课堂教学目标都是判断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实依据,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必然体现出与它们相适应的特征,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变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征都必然随之变化。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
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新特征。
一、开放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
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1.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
学生的异端思想和行为大多来自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无论异端的思想和行为来源于何处都是学生创造性的释放过程,而且学术学习中的许多异端思想和行为是其理性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接纳异端的实质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空问,对学生的成长极具价值。
新课标课堂上应具备6种基本特征
新课标讲堂上应具备 6 种基本特点在使用浙江版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传统讲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讲堂“乱糟糟”,学生夸夸而谈,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科学课同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犯错,表达能力不强,思想不严实等等。
这些与传统讲堂情形和“成效”形成鲜亮比较,让很多学生家长内心不安:学生究竟学到些什么?其实,新与旧的分歧,最根本的仍是表此刻基本理念上。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适用性和发展性,尊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 人人都能获取必要的数学 ’ ,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一样程度的发展的 ‘ 普通化数学 ’ 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的讲堂教课较传统教课应有根本的改革。
联合使用新课程的实质,自己以为其讲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1、数学讲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讲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引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倡导在讲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老师的教课活动过程大概是:①精心设计教课过程,完美课程设计,累积教育素材,提升教育水平;②供给背景资料,指引、部署研究内容,参加议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沟通;④完美评论系统和实行评论。
学生应进行察看、实验、猜想、考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
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课”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谛的化身、绝对的威望,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
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敬”、“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水同样,谨小慎微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2、数学讲堂是活动的讲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授课、做练习以外,也可经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质检查研究,剖析解决实质问题;也可着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能够经过察看、研究、概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具有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和解放性特征,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出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此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发展目标在实践常由教育目的来描述,然后经由课程标准——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这一逐渐解释和分解的过程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而从教育目的到课堂教学目标都是判断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实依据,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必然体现出与它们相适应的特征,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变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征都必然随之变化。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
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新特征。
一、开放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
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1.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
学生的异端思想和行为大多来自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无论异端的思想和行为来源于何处都是学生创造性的释放过程,而且学术学习中的许多异端思想和行为是其理性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接纳异端的实质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空问,对学生的成长极具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往往源于打破常规,教师以新的方式或视角来解决问题,“异端”则有可能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所以在必要时追求“异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2.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
一是容纳其他学科知识。
新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因此,教学行为中所负载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所教学科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对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教师不能以与所学课程无关而拒绝回答,应以积极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
二是重视学生生成的知识。
自我生成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生成的知识,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存在、获得及使用的条件等线索也被一起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存在,不为学习者所意识到,一旦环境中提供了相通或相似的刺激线索,缄默知识就被激活,促使以显性知识方式存在的主体部分与情境作用,于是就表现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即实现了自我增值。
外在灌输的知识往往缺乏情境中的线索,孤立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即使存在着知识能够运用的环境也无法被有效利用,更无法实现自我增值。
知识的自我增值过程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是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自我生成的知识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点。
3.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
学习有正式的学习和非正式的学习,前者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而后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场所。
非正式学习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它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提供了实现的“机会空间”。
非正式学习的容十分广泛,不仅体现在知识学习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社会技能(社会性)、人格、品德和情感的发展上。
非正式学习是自发的学习,一般在行动中产生,通常是隐性的,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的一些无法言传和解释的行为倾向往往是非正式学习的结果。
对学生来说,非正式学习可以起到促进或加深正式学习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学生自发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对新课程有效的教学行为不仅应能引发传统的正式学习,更要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供合适的条件。
4.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用情感性行为。
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年幼的儿童往往无法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其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利益对他们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
学校生活有趣,他们就愿意上学,否则就排斥上学。
但学生的兴趣在初中及初中之前几乎都与其对教师的认可相联系,儿童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导致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因此,教学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
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使作为客观精神产品的知识恢复其人性化的特征,促使儿童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成“乐学”。
二、个体适应性特征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
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的目标是把学生发散的行为集中,使学生行为趋于统一,而新课程则要求把学生过于集中、一致的行为发散开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是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共同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下列途径表现的。
1.教学行为多样化。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当多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为,以保证自身权威和地位不受到威胁,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表现出一种惯性,那些不适应这种条件的学生就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学习者”。
教育中的活动大部分是共同活动,当学习者出现边缘情况时,所有的社会力量都会对其进行谴责,致使边缘学习者要受到双重惩罚:一方面自己感到有挫折感,另一方面被他人贴上不好的标签。
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能为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台的学习条件,减少“边缘学习者”出现。
由于在改学过程中教师惯性化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积极性、思维参与水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教师使用某种教学行为学生必然以某种相应的行为去应对,其中各种积极、消极的因素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即使优秀学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发展水平也是相对确定的。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师生双方近乎凝固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
所以,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满足有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需要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要求。
2.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照是现代社会平等、公平价值观的要求。
真正的公平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而不是全体相同。
它要求教学适应儿童的各种差异。
从发展的眼光看.差异的存在使教学活动免于沦为机器加工厂,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使学生能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获得自我概念。
“个体的差异是的力量源泉”,差异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使个体间优势互补在需要学生自主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个体学生总能遇到一些超出其个人知识能力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存在使问题的解决成的可能,个体学生则在他人或者群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发展,如果千人一面,新问题的出现必定导致整体学习的阻滞。
因此,教师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发展。
保持课堂的活力。
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
信息技术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教学无异于空想。
因为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在组织群体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在一个生理年龄为六岁的学生群体中,其心理年龄是从三岁到十一岁.在同一时间满足差异如此巨大的学生需十分困难的,所以有学者提出:“没有任何东西比学生不按同样的速度或方式学习这一无情的事实更让教育者发疯了。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机交互作用成为可能,可以将教师从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个别指导。
三、反思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反思性特征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
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过如下方式表现。
1.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身行为负责,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中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思考其后果。
教师了解自己所选取的每一行为的意义,教师选择某一行为时在其部总有一个声音在提示他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为。
那种为消磨时间而选取的行为被负责任的行为代替,机械模仿他人的行为转换为批判地吸收,他人的经验因此对教师更具借鉴意义。
2.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口头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最有说服力因为有权力和威望的人很容易被他们周围的人模仿,孩子们很容易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自身必须首先拥有会发现的眼睛;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思想者,自身必须首先是思想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自身必须是一个研究者。
随着课程管理和课程设计权力的逐渐下放,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度的同时教学的难度也逐渐加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仅取决于教师是否“会教学”,还取决于教师是否会研究”。
因为对课堂和学生最有发言权的是教师,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和研究容同意,就可以设计出适切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
任何教学经验只有转化成实践的智慧才能对教学行为的转变产生影响。
深层的价值观和人性观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也是以实践智慧为中介进行的,它们只有转化成实践的智慧才能对教学真正产生影响,否则只是一种外在于实践的知识。
然而“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
反思是经验从无理性根据的常规转化为关于实践的真知灼见的唯一途径,它以经验感悟的方式——“一个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深掘开去,直达普遍真理之流”——实现了经验到实践智慧的升华。
4.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
他人的理论,即由政府、教育专家所倡导的或强迫灌输的理论。
自我的理论是从教师自身的实践中生发出的理论或找到了实践之根的他人的理论。
真正决定教师行为选择、为教师提供行动力量的是自我的理论。
教师拥有的他人的理论是教师对理论的理性认识,与自己的实践是两回事,教师从理性上认可了有价植的他人的理论,但在实践中仍然以自己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主体性夸夸其谈,但在实践中却不给学生任何主动权,教师可以在述说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实施填鸭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