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细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为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方法,需结合多样的教学方式,并重点引发学生对字里行间文字的体会,赏析作者的情感。但针对不同的文体需进行不同方式的品读,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美。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言品味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通过平时的强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能力。[1]文本细读作为语文阅读中的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文本细读能够使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与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这里,文本细读作为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对语言的语句以及含义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文章的整体性,把握住文章的主要情感思想,有效培养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美感。
一、文本细读,进入作者心灵的唯一路径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后,学生均深深地被作者的行为触动了,通过深入的细读品味,陶渊明想表达的那种归隐田园的心情,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情感,让我们崇敬。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笔者安排学生大声朗读文本并将其背诵下来。这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表示对“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不能完全掌握,对其中“孤”字代表的含义也无法深入体会,并提出“此时陶渊明感受到田园的快乐,但又为何‘盘恒’?”这个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由之延伸出了“‘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句中作者为何忧心”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了对文本的细读品味中,有效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对陶渊明当时的情感的分析。随后学生结合前期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背景,通过积极讨论分析得出:陶渊明虽然体会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让他的壮志无法实现,但生命却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无法回头,那满腔的凌云壮志让他的心备受折磨;但他不是迷恋世间的名利,而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天下走向太平。通过文本细读,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也深深地被这种情感所吸引、触动。
二、开展文本细读的有效措施
(一)斟字酌句,以语言活动作为文本细读的基点
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考虑到学生对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感到厌烦,为此,需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改善课堂效果,将文本细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保证课堂的一切活动、情感变化均不离开文本阅读,并利用辩词析句来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氛围,进而有效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从“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中读出贾府并不是一个落败的家族,而是较为兴盛的家族,这“半旧”更是体现出了贾府经过了长久的传承,是一个强盛的家族。
(二)强调整体性,以文本阅读作为文本细读的接入点
通过对整个章节进行通篇细读,进而形成文本意识。[2]在教学《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一课时,由于开篇出现了“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句话,使得学生在理解时产生了疑惑。但从全文来看,这句话却尤为重要,可以突显出当时海伦·凯勒珍惜生命的心境,同时也说明了海伦身残心不残的积极态度,更提醒着世人应当珍惜当下。
笔者通过对海伦·凯勒创作时的情况以及全文的整体构架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当时的海伦因为眼盲,她的世界陷入了“黑夜”,但她却以积极的态度成为生命的强者,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世人。但若不结合全文架构进行理解,必然无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海伦所要表达的心境。
(三)分清文体类型,以文体意识作为文本细读的着手点
不同的文体应当采用不同的文本细读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结合文体类型进行细读引导。例如当下有较多的老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尤为重视对文中曲子的赏析,而忽视了该曲为戏剧而非诗歌。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重点加强了对人物的内心变化、性格特点以及情节冲突等的赏析。又如在进行《守财奴》的教学时,由于该文的体裁是小说,其中主要是对人物进行了描述刻画,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中“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句进行了分析。葛朗台已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这种身手矫捷的行为非常不符合老年人的特点,但就是这种不符合常规的特点,充分展现了葛朗台的贪婪本性。
(四)激发情感,以“披文以入情”作为文本细读的重点
激发情感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披文入情”更是语文阅读中不断强调的对象,也就是通过对文本细读赏析,激发学生对“情”的体会,进而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时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
例如《项脊轩志》一课,在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进行细读赏析时,笔者通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字里行间分析出该句所表达的含义,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该句的氛围中,充分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嘈杂景象,进而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通过文字理解再深入到情感体会,有效地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未闻其声先有情,以“入情以披文”作为文本细读的延伸
在古文的细读中我们运用以上提到的“披文以入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激发其情感。[3]但在文本细读中,以“未闻其声先有情”作为前提,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其深刻地品味语言的美。
例如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到情感氛围中,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细读慢品,进而使学生提前感受到文中所展现的人物及那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同时在文中运用了较多的短句、警句等方式,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关联词,通过反复品味使学生在读中进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并结合自身情感,有效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含义。
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对待文本的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倡导对文本本身的重视以及对文本的尊重。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通过更多充满趣味的方式促使学生感受文本,并逐步认识到文本的个性特点,进而引发其对文本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保持一份好奇、敏感的细读态度主动进入到文本阅读中。通过主动思考,从为什么当中探讨文本,并能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领会到作者的感受,融入到文本的情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