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遗传育种(课件)

合集下载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件
二、细胞膜
细胞膜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一切细胞不可缺少的表面结构,是包 被着细胞内原生质的一层薄膜,它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单位,借以调节和维持 细胞内微小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质膜对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 识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胞质
2、螺线管(Solenoid):由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缠绕形成直径约30nm左右的染色质 纤维,即螺线管,为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3、超螺线管:30nm的染色线(螺线管)进一步压缩形成300nm染色线,称为超螺线管。 超螺线管可以看作是染色质的第三级结构。
4、染色体: 超螺线管再次折迭和缠绕形成染色体。 由DNA到核小体——30nm染色质纤维几乎都公认是按螺旋方式缩集的,染色体的最
有一对染色体除有着丝点外还有一个不发生卷曲的、染色很淡的区域,这个区 域称做次缢痕。次缢痕主要位于染色体短臂上。
3、随体(Satellite) 随体是指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随体主要
由异染色质组成,是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二、染色体的结构
(一)、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根据染色反应的不同,可分 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在间期呈高度分散状态(正在进行复制转录 等),染色较浅,光镜下难以分辨。中期时发生螺旋化收缩变短。是产生 Mendel比率和各类遗传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异染色质在间期呈螺旋状态,染 色较深。染色质上缺乏Mendel基因,但并非对遗传没有任何影响。又分为结构 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
第二节 染是遗传物质或基因载体的总称,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的遗 传物质在内。但一般是指真核生物体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的染色质。

林木遗传育种学全套教学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全套教学课件
细胞分裂期间,染色质丝开始反复的螺旋 化折叠,到细胞分裂中期缩到最粗最短。
1.3 染色体数目
各种生物染色体数都是恒定的,在体细胞 中成双,性细胞(配子)中成单,分别用2n和 n表示。
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 体称同源染色体,否则为非同源染色体。
2 染色体核(组)型分析
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特征 等都具特异性,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 染色体核(组)型。对生物染色体进行配对、 归类、编号等分析过程称为核(组)型分析。
3 二种分裂的差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体细胞分裂
性母细胞分裂
不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
一次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 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意义
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确保无性繁殖下的遗传稳定性 为变异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次缢痕
短臂 着丝点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示意图
根据着丝点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中部(M)、近中(SM)、 近端(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着生的位置不同,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形成V
形、L形、棒状、粒状等不同形态。
1.2 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呈纤丝状结构。染 色质丝由DNA长链按一定距离盘绕在组蛋白小 体上构成。
4 林木育种的发展动态
遗种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构造
1 线粒体与质体
线粒体与质体带有自身的DNA,能够独立合成蛋 白质,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但所合成的蛋白 质有限,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2 核糖体
是数量极多、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的微小 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串讲ppt课件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串讲ppt课件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大小、形状构造类似、 代谢和遗传功能一样〕彼此靠拢,配对——联 会。
粗线期:缩短加粗,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 体或四联体。有能够发生染色体片段之间的交 换,产生遗传性状的重新组合。
双线期: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而分别,非姊妹 染色体间的交错——交叉,交叉端化
终变期〔浓缩期〕:缩到最短最粗
们的传送方式也遵照孟德尔式的根本遗 传规律。
;
三 基因的相互作用
加性作用
累加作用效应: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
之间无显隐性关系,基因的作用是按一 定的常数累加
倍加作用效应
非加性作用
显性作用
部分显性作用
超显性作用
;
第二节 遗传力
表现型值〔P〕=遗传型值〔G〕+环境值〔E〕
VP=VG+VE
〔电离辐射、化学药剂〕处置而发生的 突变
;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特征
突变的稀有性: 突变的重演; 突变的可逆性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突变的平行性: 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
遗传物质的变异
突变
基因
染色体构造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数目
重组:染色体的序列发生重排及新的组 合〔独立分配、交换在后代中出现新的 基因组合的过程〕
测交法:把杂种或杂种后代与隐性纯 合亲本交配,以测定杂种或其后代 的基因型。
自交法:以F2植株自交产生F3植株, 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来证明所想 象的F2基因型
花粉直接检查法:玉米、水稻、高粱、 谷子、黍等
;
第二节 自在组合规律 〔独立分配定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单体:2n-1,某一对染色体短少了一条 双单体:2n-1-1,从两对染色体中各短少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南林)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南林)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林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二00六年四月目录上篇:遗传学部分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三章 基因作用及其环境的关系第四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第五章 数量遗传学第六章 遗传物质改变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八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下篇: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 第九章 林木的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第十章 林木改良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第十一章 母树林与种子园第十二章 无性系育种第十三章 林木的杂交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第十四章 林木抗性育种第十五章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第十六章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第十七章 常用林木育种野外田间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上篇:遗传学部分绪论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生物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1 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1 概念远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发现亲代和子代的相似遗传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物遗传现象的简要概括。

所有一切生物种都以有性生殖过程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在世代间保持连续,使物种在世代延续过程中得以保存和相对稳定。

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heredity)。

例: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及亲兄妹之间有明显的相似现象。

同时,子代与亲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子代和亲代之间或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完全相同。

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variation)。

遗传与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遗传和变异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质的两个方面,没有遗传就没有变异,相反,没有变异也就不存在遗传。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生物的向前发展。

变异是生物进化必要因素,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源泉,遗传也就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变异不能固定,变异就失去意义,生物就不存在物种。

林木育种学:第三讲遗传与育种资源

林木育种学:第三讲遗传与育种资源
设立于2000年8月,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达15.23 万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 42%。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 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 藏高原腹地。
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 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2、异地保存
指把搜集到的种子、穗条在其他适宜的地区栽培。 也叫迁地保存。
特点:多与林木育种活动结合,如种源试验林、种 子园、收集圃、无性系和子代测定林以及树木园等 都属异地保存,这些是应用较广的保存方式。
保存数量应在数百株到数千株之间。
为了保存林分的“纯度”,也需考虑保存林分周围 的林分状况,这是由于传粉会影响保存林分的基因 组分。
1995年,FAO遗传资源工作的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农业生物多样性 内容,森林遗传资源有一个专家技术咨询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 护和持续、合理地利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心议题。
(二)国际遗传资源保护
芬兰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 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
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制定和发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 《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 区管理法》、《珍稀濒危动植物名录》等保护自然的法律和政策。
2004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成立自然保护区学院,由教育部和国家林业 局共同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培育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 学院。
(一)国际组织建立及运作
世界林联(IUFRO)1981年在日本召开的第17届大会和1986年在南斯 拉夫召开的第18届大会上,呼吁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各国要保存好 现存不多的经不起再丢失的森林遗传资源,在大会的遗传环境部的建 议书中提出要严防基因型×病虫害的负向交互作用,防止“优良品种” 单一化的不良后果。

林木遗传育种授课讲义

林木遗传育种授课讲义

《林木遗传育种》授课讲义段安安许玉兰绪论Introduction主要内容:1.遗伟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2.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阐明遗传学是指导育种实践的基础理论;3.林木遗传传育种的特点和途径;4.林木遗传育种学的任务及趋势。

目的:让学生在系统学习该门课程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弄清遗传、变异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对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趋势有所了解,从而引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林木为什么会产生遗传与变异?它们遵循什么规律?其物质基础是什么?人们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服务于生产,选育或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林木新类型或新品种,为人类造福?重点和难点:1、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概念及任务;2、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趋势和展望。

具体内容如下: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是生命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自然科学(当然包括生命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揭示,或者说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认识。

自然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永恒的;自然科学理论则是主观的、嬗变的。

遗传学是认识与阐明遗传与变异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然,它也有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概述1、什么遗传学?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界的性状遗传和变异。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早就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英文中有“Like begets like”;松树种子长成的苗子是松树;良种可获得丰产;杨树永远是杨树;一般不会出现种瓜得豆,育柳成杨,养子成龙,养女成凤。

在我国古代流传“生麒麟,牛生象”的传说至今没有科学依据。

所谓遗传(heredity,inheritance)是指子代与亲代相似(resemblance,likeness,similarity)的现象(有人认为遗传是亲代及祖先传递给后代相似性的现象;或亲代与子代相似性的传递过程)。

林木遗传学绪论精品PPT课件

林木遗传学绪论精品PPT课件
• 认为子代具有亲代的特性那是因为在胚胎里集中了 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小代表元素(element)
• 100年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生物的遗 传不是通过身体各部分样本的传递,而是个体胚胎 发育所需的信息传递。

1809年拉马克(Lamarck, J.B)提出了“ 用进
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而得出获得性状
(acquiredcharacteristics)是可以遗传的。

1866年达尔文(Darwin)提出了泛生论
• (hypothesis of pangenesis),为达尔文晚年所提 出,用来说明获得性状能遗传的一个理论。

认为生物体各部分的细胞都带有特定的自身繁
殖的粒子,称为“微芽”或“泛子”。这种粒子可
由各系统集中于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使它们呈
现亲代的特征。环境的改变可使“微芽”或“泛子”
的性质发生变化,因而亲代的获得性状可传给子代。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自wallace) marck(1744-1829)
• 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Weismann A.)
• 做了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否定了泛 生论和获得性遗传。于1883年提出种质学说。认为 生物体由种质和体质组成,遗传必须通过种质,而 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是由种质分化而来。种质 是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存留在生殖细胞的 染色体上,种质可以发育为新个体的体质,但有一部 分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作为后代发育的基础,体质可 以通过生长和发育而形成为新个体的各个组织和器 官,但它不能产生种质。体质受环境影响而获得的 变异性状也不能遗传给后代。体质随个体死亡而消 失;只有种质才能世代传递,连续不绝。
• 一、遗传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基本概念

林木育种学 第四章 林木杂交育种(共27张PPT)

林木育种学 第四章   林木杂交育种(共27张PPT)
5. 杂交技术:分室外与室内杂交
6. 杂种培育
7. 杂种遗传测定与评价:小区试验与区域试验 8. 优良杂种选择:关键是选择方法 9. 良种繁育:从有性与无性二种技术入手。
关键问题之一优良的程序应同选择育种密切结合!
欧洲黑杨 欧美杨杂种 美洲黑杨
选优株
另一问题是杂交家系的别离,生产上如何利原用始?群体
远缘杂交
(5) 无性预接近法
(6) 媒介法
(7) 化学药剂处理法
(8) 组织培养技术
(9) 花粉辐射处理
二、远缘杂种不育性及其抑制
1. 杂种胚的离体培养----杂种胚拯救技术 2. 杂种染色体加倍 3. 回交法
4. 人工辅助授粉与改善营养条件
第六节 杂种优势及其利用
一、杂种优势及其表现形式 杂种优势:指杂种在经济性状、抗逆性、适应性等性状上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2、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间的调整
2、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间的调整
选择亲本
无性系选择
图 意大利欧美杨育种程序
双交种: (AXB) X〔BXC)或(AXB) X (CXD)
直接法、间接法(发芽法、染色法)等
超亲优势(%)=(F1-较改优良亲群本体 值)/较优亲本值 改X良1群00体%
双重交组种 育:种:(A先XB杂) 后X12〔纯0♀BXC)或120(♂AXB)
(4) 柱头移栽与剪短法
近交:遗传型相近的个体间交配称之近交。120♀
120♂
育种目标由生பைடு நூலகம்需求决定,杂交育种目标服从于该种新品种育种总目标。
杂图交意是大生利物欧进美化种杨的内育杂重种种要程子方序代式测,定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 种间杂种子代测定
三交种: (AXB) X C 或 AX〔BXC〕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指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不正常变化,即染色体发生 断裂,断裂后重新连接时,发生差错造成的,又 称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分为四种类型:缺 失(染色体失去了一段片段),重复 ,倒位,易 位。 4.1.3 染色体组型分析 1)染色体组:一个细胞核内含有各种染色体的一整或二倍体生物 中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用X表示。 2)染色体组型:又叫核型,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表型,包括 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 3)组型分析:双叫核型分析,即是对上述特征的描述。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绪论
(三)引种、选种和杂交育种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仍将是林木改良和主要途径。种 子园和插条等无性繁殖方法将因树种、 改良性状、造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 件等不同分别成为良种繁殖的主要方式。 多世代育种、抗性育种、品质育种和其 他副产品育种将日趋重要。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研究。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绪论
三、育种途径
1、引种,是从国内外引进非本地原有的 树种。 2、选种,是在种的范围内的选择,包括 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 3、杂交育种及其它育种方法。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绪论
良种繁育的主 要途径是利用采穗 圃、母树林和种子 园。
复林木育种学遗传学基础课件
绪论
4、遗传物质的变异 4.1 染色体的变异 4.1.1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异 1)恒定:体细胞成对,性细胞中成单; 2)同源和非同源染色体。 4.1.1.1染色体组及染色体组型 1)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中,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x表 示。多数情况下: n=x (二倍体); 少数情况下: n≠ x(多倍体) 2)染色体组型:一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数 目、大小、形态等特征。 4.1.1.2整倍性变异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x为单位的 增减变异。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ppt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ppt课件

• 二、实验原理
• 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 有同样的时机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交配。 假设某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 体出现的频率为p,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 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D,基因型Aa在 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 率为R。群体〔D,H,R〕交配是完全随机的, 那么这一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 D=p2 户 H=2pq R=q2
裂中的联会笼统以及染色体组、核型及染 色体数目、构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 二、实验原理
•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形状和构造都是 恒定的。染色体组型,也称为核型,指一 个个体或物种的特有的染色体构成,包括 染色体数目以及每一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 状特征〔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的位置、 臂比值、随体的有无、次级缢痕的数目及 位置、异染色质的分布等〕。核型是物种 最稳定的性状和标志,通常在体细胞有丝 分裂中期时进展核型的分析鉴定,也可利 用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进展分析鉴定。
学特点,了解同源多倍体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 秋水仙碱能抑制纺锤构成丝。常用的有效 浓度为0.01%~1.0% ,木本植物采用的 浓度相对较高,可达1.5% ,而蔬菜或处 置幼嫩资料等适用的浓度那么较低,普通 不超越0.5% 。处置方法可用水溶液浸渍、 涂抹或点滴植物的分生组织,使每个复制 为二的染色体不能向两极分开,同时细胞 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内染 色体添加一倍,构成多倍体细胞。
• 2、察看比较多倍体和正常二倍体捍卫细胞大小、气孔密 度、捍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以及花粉粒大小等特征。
• 3、察看蚕豆根尖中期分裂细胞(15~20个/人),记载其 中染色体加倍及未加倍的细胞数目,综合全班(组)结果, 测算秋水仙碱诱发多倍体细胞的频率。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细胞工程在加速杂种纯合度,缩短育种周期,脱 毒快繁,创造新变异及诱导外源基因渗入,克服种、 属不亲合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林木分子遗传标记
林木分子遗传标记和分子育种技术是20世纪90年 代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对一些重 要模式树种的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对来自
树木本身的有用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并以此来了 解控制树木重要性状的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 控制树木重要性状的特殊遗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育种。分子标记可以真正代表物种本身遗 传特性,不受环境条件和发育时期等因素的影响, 借助分子标记进行性状选择准确性好、速度快,因 此,它将成为林木育种研究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发展迅猛,并且逐渐在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今 已有10余种分子标记技术相继出现,并在各个研究 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分子标记主要应用在 基因标记、基因图谱绘制、DNA指纹图谱分析、基因
基因型鉴别等方面。 1. 分子遗传标记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 基因定位(简称QTLs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可为基
方面:
1.林木重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人工林的培育需要抗性、适应性强和高产优质 的遗传改良材料,为此,要对造林树种实行遗传改 良和基因调控,认识基因对重要经济、抗病虫和抗 逆性状的决定机理,遗传表达与传递的行为规律。
2.林木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性状遗传调控将向着微观的分子基因调控方向 发展,因而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
第六章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第一节 林木遗传育种概述 第二节 我国林木遗传进展 第三节 现代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 育种中的应用
第六章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第一节 林木遗传育种概述

林木育种计划和多世代参考PPT

林木育种计划和多世代参考PPT
(2)近交降低生殖力,据多数树种自交试验表明,约有一 半的无性系不能得到种子。
(3)近交可以使有害的隐性基因纯化,也可以增加亚群 体间的遗传方差,在特殊配合力显著的情况,是可以加以 利用的。林木中没有得到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从播种到开花 结实所需时间长,多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更长。
25
5、加速育种世代的遗传增益
③策略要合理地运用育种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 间的衔接和配合;
④育种策略要能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具备灵活 应变和适应的能力,要保持种内遗传多样性;
⑤在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各项试验设计,应就简不就繁, 以达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目的。
10
三、制定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多世代育种是育种策略的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 改良性状的遗传增益,维护育种群体广泛的遗传基础,防止 育种群体内亲缘关系发展过快,以便实现长期改良目标。
• 第三,两个群体的基因是双向交流的,通过调节交流材料 的比率,控制共祖率。
19
图12-5 辐射松育种方案中基因双向流动的主群体和核心群体结构
20
3、多世代育种的交配设计
设计达到目的: (1)评定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或特殊配合力,或其两 种配合力。为可靠地评定一般配合力,通常对每个 亲本要用4-5个亲本交配; (2)评估遗传增益; (3)提供遗传参数值,包括半同胞或全同胞家系的 方差或协方差值; (4)提供适合继续选择的基本群体。
②作多性状选育时群体要大; ③在育种开始的头几个世代改良中,为达到
较大的增益,往往要作强度选择; ④同时具有基因保存和对环境和社会需求改
变的应变能力。
14
2、群体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 采用统一的大群体:诸如亲缘关系难于控制;选择强度受 限制,增益小;群体大,育种进程慢;不能依据育种地区、 生产目标等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变动,灵活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遗传育种学一、林木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一)概念林木育种(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 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1、优良品种的选育选种:利用种内存在的丰富变异,在种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种源选择(群体选择)林分选择(群体选择)优树选择(个体选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没有的树种。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

多倍体育种: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等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生物技术育种:(花药(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程等)。

原生质体融合植物基因工程育种2、优良品种的繁育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采穗圃:是由优树无性系营建的,用以生产优质种条(插穗和接穗)的繁殖圃。

3. 遗传测定(二)林木育种工作的特点1. 育种资源丰富2、育种周期长(1) 早期预测早――晚期生长相关分析形态――生长的早期鉴定生理――生长的早期鉴定法(2) 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 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3、树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回顾林木引种可追溯到2000年前,大规模的引种工作是从19世纪50年代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引种松树开始的。

杨树、桉树、云杉、花旗松及落叶松等树种都已远远超越了各自的自然分布区,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造林树种。

种源试验是开展最早的林木遗传育种活动。

法国学者De Vilmorin于1823~1882年首先进行了欧洲赤松种源试验,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林学家对落叶松、云杉、松、橡等树种作了种源试验,证实了种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开展了许多树种的种源试验。

经几十年努力,国外主要造林树种都已开展了种源试验。

种源试验虽由来己久,但迄今仍是树种改良的基本方法。

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工作活跃的中心。

德国植物学教授Klotzch 于1845年最早进行了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间的杂交。

20世纪30年代后,掀起过杂交育种高潮,美国、意大利、德国、丹麦、日本等对杨树、落叶松、松树、板栗榆树等作了大量杂交。

取得成效最大的是杨属树种,其中意大利的成就尤为显著。

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林业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林业界的重视。

除杨、柳、桉等阔叶树种外,近20年来营养繁殖在辐射松、柳杉、欧洲云杉等针叶树种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达到了规模化扦插苗造林的要求。

种子园:20世纪30年代,丹麦林学家C. Larsen把选择出来的落叶松、欧洲白蜡等优树通过嫁接生产种子。

随后,瑞典、美国等一些林学家完善并发展了这一技术,成为今天的种子园。

到50年代种子园逐步为世界各国认可,并普遍采用。

约50个国家建立了种子园,建园树种约有90个,多为针叶树种。

美国、瑞典、芬兰、日本等国家主要树种的造林用中已全部或部分由种子园提供。

已由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种子园、1.5代和第2代种子园,现在已有第三代种子园的报道。

育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赋予了林木遗传育种新的内容。

对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适应性状的研究加强。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于1963年成立植物资源考察专家小组,组织并制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交换条例。

1968年成立森林遗传资源专家小组。

生物技术育种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进展很快。

组织和器官培养于80年代取得的成绩大,几乎所有树种都能获得完整植株。

但迄今通过组织培养能达到实用目的的树种仍仅局限于桉、杨等少数树种。

花旗松胚种生产过程冷冻保存~有胚种子~胚培养~扩大繁殖~播胚种~苗木生产~胚苗造林90年代,杨、枫香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取得成功。

不同树种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报道极少。

林木花粉植株(单倍体)培养于70年代掀起过高潮。

已有200多种植物培养出了花粉植株,其中包括杨树等。

林木遗传转化试验开始于80年代中期.迄今已转化的树种有火炬松、北美黄杉、白云杉、刺槐、杨树等约30多种。

有些项目品种开始或已经进入商业化操作阶段。

研究领域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盐、耐干旱、耐冻、改善木材品质等基因工程。

三、中国林木遗传育种现状筛选并逐步推广了20多个有希望的外来树种,如南方地区的桉树、相思、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木麻黄等和北方地区的杨树、刺槐、日本落叶松等都已成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尾松、杉木、油松、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白榆、侧柏、黄山松、檫树、香椿等约40个树种中陆续开展了种源试验,筛选出优良种源。

于1988年对油松、杉木、马尾松、落叶松、侧柏等13个树种作了第一次种子区区划。

在各主要树种的分布区范围内,广泛选择、收集并研究了优树,在13个针叶树种中选择优树1.1万株以上,建立种子园9千多公顷。

在针阔叶树种中开展了杂交和无性系选育、无性繁殖技术和营建采穗圃,提高繁殖系数和苗木品质等研究,选育了大量优良无性系。

在主要造林树种中已选出优良种源1284个,优良家系2550个,优良无性系475个,材积增益多在10~15%以上,优良繁殖材料已开始在生产中推广。

分布比较合理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到本世纪初我国已建成林木良种繁育中心23处,良种基地697处,总面积9.47万公顷,采种基地520处,面积108万公顷。

在树木多倍体育种、花粉植株的诱导和胚胎发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我国学者于70年代首先在杨属中获得花粉植株。

培育出三倍体毛白杨转基因林木商品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四、林木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势1.在改良目标上,由单一目标向多个目标发展,由综合目标改良向为较明确的目标定向选育发展在林木改良的初级阶段,一般为综合性改良,而且主要集中在生长速度与材积增长上。

以后逐渐发展成多用途、多目标的定向改良。

2.育种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加速林木育种进程。

生理生化分析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3.普遍开展种源试验和遗传测定,逐步搞清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遗传参数。

种内的地理变异模式、性状的遗传力、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正交和反交效应,家系和家系内个体间变量组分的大小等都是重要的参数。

控制杂交、配合力育种与无性系选育工作,在整个林木改良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4.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育种群体建立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的资源工作虽已有一定基础,但仍需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对性状的研究和评定要深化;对新开发的树种,特别是具有生态效益树种,要扩大资源的收集。

5. 加强良种繁育技术和原理的研究保证母树林、种子园高产、稳产,提高种子的遗传品质,树木开花、传粉、授精、结实习性的机理,以及土壤管理等措施尚需作大量深入的观测和研究。

无性繁殖中老龄植株的复壮、繁殖系数的提高、最佳繁殖条件等探索仍然是主要课题。

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在一些树种中有可能成为实用的繁殖方法。

6.林木遗传改良策略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树种特性、育种目标、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状况等,对育种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出最有效、最合理的安排,以便取得最佳的改良效果。

各种育种方式、方法应当协调配合,相互衔接,形成系统,以便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树种资源和种内遗传变异。

第一章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一、概念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育种资源(breeding resources)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因此,种质资源与育种资源的涵义既相关,但又有区别。

野生植物有30万种以上,我国木本植物约9000余种,其中乔木约2800余种,灌木树种6000种,乔木树种中优良用材和特用经济林树种达1000余种,还有引种成功的国外优良树种约100种。

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

但目前我们利用的植物种类只有约3000余种。

其中中草药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栽培作物只有175种,其中16种,提供了人类食物的2/3。

有一半以上没有研究过,有许多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前就灭绝了。

人工栽培过的树种有约1000种,主要造林树种约210种。

1•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林区,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红松、臭冷杉、水曲柳、紫椴、糠椴、黄波罗、胡桃楸、春榆、辽杨、大青杨、赤杨、蒙古栎等。

2•在华东、华中区,有杉木、柳杉、马尾松、水杉、黄杉、金钱松、柏木、油茶、油桐、鹅掌揪、棕树、擦树、乌桕、毛竹、刚竹等,其中有些树种是中国特产。

3•华南区,树种组成丰富,除华东、华中部分树种延伸分布到该区外,尚有木荷、火力楠、格木、竹柏、米老排、蚬木、金丝李等有发展前途的用材树种。

4•西南区是世界公认树种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云南油杉等已有较广泛的栽植,尚有许多树种没有利用,潜力很大。

5•西北地区树种较少,但也有不少重要的用材树种,如新疆落叶松、新疆云杉、青海云杉、新疆冷杉、新疆五针松、新疆杨等,在广阔的干旱沙漠地区,有胡杨、白刺、柽柳、多枝柽柳、柠条、花棒、沙棘、沙柳等适应性强的灌木,可用于生态建设。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1. 现有的品种都起源于野生植物。

育种所需要的基因,广泛蕴藏于自然资源之中,遗传资源是创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野生猕猴桃2.集约经营和育种过程使遗传基础变窄, 必须补充新资源在集约经营和选育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经济性状上,从而使群体或个体的遗传基础变窄。

为选育优良品种,必须具备丰富的资源作后盾,不断地引进,补充新的资源,多世代育种工作才不会受到很大制约。

防患于未然,必须重视遗传资源的调查、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

保存林木遗传资源是保存基因多样性,绝不仅仅是眼前认为的优良种质的保存。

3. 对林木新品种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艺过程的改革,对林木新品种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只重视当前所需性状,对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滥砍滥伐,任其毁灭,育种工作将会面临“无米之炊”。

4. 现有的遗传资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来之不易今天复杂而丰富的物种和遗传资源是生物经历6亿多年自然演化中形成的,是生物适应繁杂、变化的自然环境的结果,是进化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药品和工业原料,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十分珍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