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1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凡病皆由血气雍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 行气之法 。” ——《针灸大全·金针赋》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灵枢·根结》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而阳衰,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 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终始》
“留”即留针之义,应当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 温经散寒,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寒者留之” 诸寒证皆宜用灸法(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 深刺而久留针,或温针法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疾”指快速的意思(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 亦指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 多用于实热证。
治疗原则:“热者寒之”“热则疾之”
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 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二、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针灸治疗总论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灸治疗总论ppt
针灸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方向
未来针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包括深入研究针灸机制、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推进 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前景
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针灸治疗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未来针灸将会在医疗保健行 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失眠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快速见效
详细描述:针灸治疗失眠快速见效,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失眠症 状。
04
针灸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和不宜人群
禁忌人群
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皮肤感染、溃疡或瘢痕患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
不宜人群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 ;过度疲劳或饥饿患者等。
等。
操作步骤
针刺技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 、得气、出针等步骤,需要严格 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刺激强 度等。
注意事项
针刺技法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 晕针、防止刺伤重要器官等。
灸法技法
适应症
灸法适用于多种寒性、虚寒性 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
性腹泻、腰腿痛等。
操作步骤
灸法包括手持灸、放置灸、悬 灸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温度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安全性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或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操作,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 异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 交叉感染。
卫生要求
针灸治疗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针灸器具应严格消毒,患者皮肤需 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针灸后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是说气虚下陷以灸治为主。
如子宫脱垂(阴挺)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1)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者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
3.治病求本(1)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
如高热抽搐应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昏迷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
(2)缓则治本即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补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即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如体虚感冒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1)因时治宜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2)因地制宜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状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二、针灸取穴原则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耳聋取听宫,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是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治疗总论
三、治标与治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 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 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盾双方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
1.急则治标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标病处于危急时,如 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 治疗时,应按“急则治标”的法则,先治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2)刺络拔罐法 (3)电针法 (4)穴位贴敷法
【按语】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是目前治疗本 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 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 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如果3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 遗症。
其标病,后治本病。(例)
2. 缓则治本
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 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出现,或表 本同病,表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 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这个法则对于指导
慢性病的治疗更有意义。 (例)
3.标本同治 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有先后。若 标本并重,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 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针灸教研室
王燕
教学目的:
掌握针灸治疗原则与治疗作用;
掌握针灸选穴的原则、配穴的方法;
掌握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概述】
针灸治疗,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 资料,对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 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所在部位、疾病的性质和 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 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行其气血,调和脏腑,使 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下列各项,在五腧穴中属“水”的是()。
A.少府B.大陵C.后溪D.曲泉E.经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阴经“合”穴属水,曲泉为肝经的“合”穴,故属水。
此题考点为五腧穴的(江南博哥)五行配属。
2、名词解释拇指同身寸正确答案: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单选下列各组取穴中,不属于前后配穴的是()。
A.中府、肺俞B.中脘、膈俞C.期门、外关D.天枢、肾俞E.中极、次髎正确答案:C4、填空题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正确答案:足厥阴肝经5、问答题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正确答案: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
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梁丘、脾经郄宏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郄穴水泉、心包经郄穴郄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郄穴跗阳、阴跷脉郄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痛。
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
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
如心绞痛取郄门。
别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梁丘。
6、单选以下各组中,不属于上下配穴的是()。
A.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B.阴挺取百会、三阴交C.咽喉肿痛取鱼际、太溪D.感冒取列缺、合谷E.牙痛取合谷、内庭正确答案:D7、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证选穴的是()。
A.胃火牙痛选合谷、内庭B.肾阴不足选肾俞、太溪C.风火牙痛选风池、地仓D.中气不足取百会E.腰痛取委中正确答案:E8、名词解释郄会配穴正确答案: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9、填空题一夫法是()寸。
正确答案:310、填空题任脉的英文代号是()正确答案:CV11、填空题下合穴共有()个穴位。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 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 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大 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之 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 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二 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 疾病。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化。 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 后扶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理论依据: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举例 鼻病:迎香、上星 眼病:睛明、风池 痔疮:长强 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围针法
2、远部选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 理论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举例 四总穴歌:口面合谷收,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 高血压头痛:涌泉贴蒜泥 脱肛、子宫下垂:灸百会穴 腰骶疼痛:刺龈交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
治疗经过:
前医一至三诊,泻间使、三阴交,施用行气活 血之法,反而加重; 四至六诊针泻肾俞、阿是穴,改用舒筋活络止 痛之法,腰及骶部酸痛等更明显。 前医请求会诊,方知患者怕羞而未诉说带下之 病。患带下病2年,白带多而稀薄,淋漓不断, 小腹觉凉,腰酸如折,甚时影响行走及扭转活 动,尿频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略迟。 改用针补带脉、肾俞、命门,温补肾阳,固涩 止带之法,针治10次带下及腰痛等诸症治愈。
③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举例: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头针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针对病变部位 辩证对症取穴:针对疾病的证候或症状 临床应用: 单用:中暑昏迷:人中 合用:
面瘫:地仓、颊车、合谷 腰痛:大肠俞、肾俞、委中、阳陵泉
(二)配穴方法
什么叫配穴? 依据选穴原则,针对具体情况,把主 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 配合使用。
目的:加强疗效。
标本主次、轻重缓急---关键环节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 谓妄行。” 《素问· 标本病传论》
1、急则治其标
针对急重的标病(权宜之法)
例: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抽搐—阳陵舒筋
2、缓则治其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
例: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 补肺 健脾 益肾 化痰 肺俞 脾俞 肾俞 丰隆
针用泻法
2、寒则留之
病证:寒性病证 治疗原则:留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 行” 深刺而久留针
方法:深刺久留针 艾灸
三、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头痛----疾病外在表现
外感--风池解表 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 痰阻--丰隆化痰 肝阳上亢--太冲平肝
举例
泻其有余
阳盛高热:委中放血、针外关 阴盛寒凝:阴陵泉、神阙(灸) 阴虚阳盛: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阴盛: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其不足
多寐: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 不寐:补照海、泻申脉(补阴泻阳)
足内翻:
阳经缓 阴经急 (病机)
补阳经 泻阴经 (治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腰痛、带下病案
摘自李世珍《针灸临床辨证论治》
王×,女,60岁,1984年6月15日初诊
病候:患者5个月前因行走不慎扭闪腰部 而出现腰痛。经用行气活血药后,剧痛 及咳嗽、扭转时痛剧治愈,后出现腰及 骶部酸痛、空痛,无固定痛点,严重时 影响行走及弯腰活动,在当地医院久治 无效。
四、针灸诊治规律
五、针灸处方(重点掌握) 六、特定穴的临床应用(重点掌握)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第六章 治疗学总论
内容提要:
一、针灸治疗原则 二、针灸治疗作用 三、针灸治病特点 四、针灸诊治规律 五、针灸处方 六、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重点掌握)
内容提要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1)上下配穴法
定义:指在患者机体上下部选穴配伍。 上:上肢、腰以上 下:下肢、腰以下 举例 胃火牙痛:合谷、内庭 子宫脱垂:百会、三阴交 ※八脉交会穴
(2)前后配穴法
定义: 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多用于脏腑病证。 前:胸腹部 后:腰背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举例: 气喘: 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俞募配穴法
第三节 针灸治病特点
一、激发经气 自身调节 二、起效快捷 适应证广 三、无毒性 作用安全
第四节 针灸诊治规律
一、辨证论治 二、辨病论治 三、辨经论治
病候辨经 病位辨经 :经络望诊、经络切诊
如何应用针灸治疗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
理----法----方----药
针补足三里、绝骨、阳陵泉 针泻三阴交、太溪、照海
三、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通过补虚泻实而实现的
针灸方法: 祛邪:面瘫初期(放血) 扶正:面瘫后期(艾灸) 补泻手法:祛邪: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 扶正: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
腧穴作用:补法: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
泻法:委中、水沟、十宣、合谷
下篇 针灸治疗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经络 腧穴) ※中篇: 针灸技术 ※下篇: 针灸治疗
本课程的特点:
临床学科
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泛
经络腧穴、针灸技术
中西医基础
内、外、妇、儿、五官科
针灸治疗的内容
第六章 治疗学总论 内容提要:
一、针灸治疗原则(重点掌握) 二、针灸治疗作用 三、针灸治病特点
针灸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
理----法----经----穴----术
第五节 针灸处方(重点掌握)
什么是针灸处方? 完整的针灸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 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 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针灸治疗方案。 穴位 刺灸法
完整针灸处方的二大要素:
一、穴位的选择(针灸处方第一要素)
(3)同名经配穴法
定义: 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 理论依据: “同气相通”、“同气相求” 举例: 阳明头痛: 合谷、内庭 落枕: 后溪、昆仑(太阳经) 耳鸣: 中渚、侠溪;耳门、听会
2、按部位配穴法
依据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配伍
(1)上下配穴法
(2) 前后配穴法 (3) 左右配穴法
辨析
本案误治有三: 1、犯虚实之戒 扭伤性腰痛与虚亏性腰痛 2、标本缓急失用 3、三因失宜,问诊不详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讨论问题: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内容提要: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参考:
附篇 针刺治疗作用与原理研究概况 上篇 经络的作用 P13
P354
一、疏通经络
3. 辩证选穴
辩证选穴: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而辨证选腧穴 举例 腰痛: 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肾虚+志室、太溪
4 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针对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腧穴 举例 发热—大椎、外关 痰多—丰隆 昏迷—人中、十宣 失眠—神门 奇穴
选穴原则小结
(3)左右配穴法
定义: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的方法。 依据:十二经脉分布特点
对称分布 左右交叉
方法: ①左右对称取:内脏病多用 例: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②左右交叉取 例一:偏头痛 同侧取太阳、头维 对侧取外关、足临泣 例二: 面瘫 病侧取地仓、颊车 对侧取合谷
例:阴虚阳亢
治则:育阴潜阳 补太溪、复溜----滋养肾阴 泻太冲、行间----平肝潜阳
二、清热温寒
热证、寒证的针灸治疗原则: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经脉》
1、热则疾之
病证:热性病证
治疗原则:疾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刺诸热者,如以 手探汤” 手法轻巧快速 方法:浅刺疾出、点刺出血 手法轻快、不留针
要求:切中病情、组方严谨、主次分明、 用穴精练、效果满意。
1、按经脉配穴法
(1) 本经配穴
(2) 表里经配穴法 (3)同名经配穴法
(1) 本经配穴
定义:
脏腑经脉病变,取该经脉的腧穴配合使用。
举例:
咳 嗽 : 肺 经 之 中 府 ( 近 ) 尺泽、列缺(远) 耳鸣耳聋: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近) 中渚(远)
3、标本同治
针对疾病表现、本质同时治疗 (标病本病并重)
例:高血压之头痛(阴虚阳亢) 标--百会治头痛 本--太冲平肝熄风 太溪滋阴潜阳
四、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而制定治疗 方法。 因季节制宜 春夏病邪浅表—浅刺 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因时辰制宜 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灵龟八法
疏通经络: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经络闭阻不通-------基本病理环节 例:针灸为何能止痛?
“不通则痛” 针灸--→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
二、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偏盛偏衰-----→阴平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