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肖冬华

2012

摘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水环境持续恶化、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当下恶劣的人水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居民健康安全。人水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其根源在于人为。为此,当下,我们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人水和谐思想,重建当下人水关系。

关键词:人水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90-03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9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度研究项目(JD117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周末年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春秋末期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尚书·虞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和理想状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一文化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语言文字,抑或是儒释道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水和谐因子。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孜孜追求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是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共同诉求。

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作为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折射出了人水和谐思想的萌芽。在上古的创世神话中,水被视为创世的圣物。“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开天辟地的美丽神话,说明华夏初民重视水,把水视作生命之源。在古老的泉神话和酒神话中,人们则形成了水有灵异的基本认识,水被赋予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名城酒泉因此得名。中国古代治水和抗旱的神话故事,则折射出华夏初民在与水的相互关系中力图谋求和谐与平衡的努力。洪荒年代,沧海横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华夏初民对洪水极端恐惧,进而将水予以神化,塑造出女娲这一治水英雄。除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也是流芳千古的治水佳话。“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史记·李斯列传》)。古代先民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并力图找到人水关系和谐发展的规律。从被神化的水中,人水和谐的思想得以萌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大事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同样浸透着人水和谐的声韵。从汉字的产生看,正是水,启蒙了中华文字,水是中华文字之母。《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河图洛书这一水文化宝典诠释着中华语言文字和水的密切关联。从中华文字的造型看,一笔一画都能书写出人水和谐的意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①古人依流水之貌造出了许多甲骨文字。如以河流中回旋的水流之态造出“亘”字,以雨点从天空降下之态造出“雨”字,以溪流从山谷中疾驰而下之形造出“谷”字,以深潭中回水之貌造出“渊”字等。据统计,甲骨文中,表示河流、山川的文字约占7%。②由是观之,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古代先贤清楚地认识到水的重要意义,将水摆在了突出位置,使浩瀚的中华语言文字宝库积淀了人水和谐的独特意象。

儒释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无不流淌着人水和谐的精神基因。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而水则是儒家伦常道德之化身。孔子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孔子提出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九德,并将水之九德与君子的品德一一对应。孟子进一步发挥,以水的特性阐发了性善论思想:“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注重以水比德,而佛家则倡导以水观佛,以水修心。水对于佛家而言,是观佛的方式,自水中可以看到理想的佛国世界。不仅如此,佛家还认为水是佛家智慧的体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③佛家学者借水启迪智慧,并将水直接比作了佛家智慧。与此同时,佛家学者还极为重视以水修心。佛家主张“心静如水即是佛”,佛学弟子大都喜欢在远离喧

嚣、绿水环绕的佛教圣地修行修心,许多佛家寺院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家,较之于儒家、佛家,似乎更倾向于以水喻道。他们受水的启示发现“道”,并认为“水几近于道”,因而常用水的形质来阐释“玄之又玄”的“道”。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道德经》第八章)在以水喻道的同时,道家哲人还赞赏水以柔克刚的精神,从中体悟“无为”。庄子曰:“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外篇·田子方》)人水和谐的因子,深入到儒释道三种文化的骨髓,共同构筑起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历史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

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将水视作生命之本、万物之源的华夏先民自古就有着依水而生的强烈意识。《列子·汤问》记载:“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国语·晋语》写道:“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和水密不可分。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也曾留有华夏先辈的足迹。广阔的水资源共同哺育了中华民族,滋养了中华文明。

水是治国之枢。恩格斯曾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④。列宁也曾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⑤许多国家机器因战争或阶级斗争而产生,而在古老的中国,国家机器的诞生由大禹治水促成。治水英雄禹开启了建立国家机器的征程。“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左传·襄公四年》)“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水不仅促成了夏王朝的诞生,也是之后朝代变更的脉搏。管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管子·水地篇》)水关乎国家兴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征。由于旱涝灾害引起农民起义而导致朝代更迭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元朝末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历时1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对元朝统治的瓦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明朝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次农民起义最主要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但直接的导火索则是至正年间的黄河决口。这一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国运、水运紧密相系。

水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开启了夏王朝,而且也开启了灌溉农业的时代。《孟子·滕文公上》言:“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疏通了九河,将水道挖得更深更宽,水流不再堵塞,农作物的灌溉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在治水成功后,一些荒地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农作物的种植。《国语·周语下》写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尚书·禹贡》记载:“桑土即蚕,是降丘宅土”。大禹治水让中国的农业文明得以发端,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常出现水业之兴、百业之旺的局面。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工程,不仅消除了严重的岷江水患,而且使年年泛滥成灾的成都平原变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积粟如丘山”的繁荣局面。(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时期,水利的兴修掀起了历史性的高潮。汉武帝先后开凿了漕渠、灵轵渠、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漕运和灌溉渠道,渠水经过之地都成为沃野,百姓赞之:“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恤志》)

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水为其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驻足江边,吟出了如此雄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散文,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借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构思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完成了《桃花源记》。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也充满着水的美妙音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名曲《春江花月夜》盛满了游子思乡的哀情。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水成就了很多传世名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清明节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京城汴梁的繁荣景象。

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社会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中国筑城而居的历史久远,最早的城市因水而成。“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训》)鲧是禹的父亲,为遏制滔天洪水,建造了很多的堤防,包括城与郭,这些城郭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雏形。不仅如此,正是水,让古代的中国社会走向融合。“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吕氏春秋·用民》)为成功治水,禹让几近孤立的各部落团结了起来,社会逐步走向大融合。此外,水还影响并塑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班固:《汉书·地理志》)风俗二字因水而得名。在农历24个节气中,很多都以水为名,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等。不仅如此,人们还将24节气和水结合起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气候谚语,如“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夏不下,无水洗耙”。

三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1)水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国内每年都会发生工业废水污染、生活污染、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一些重大水污染事件,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6年甘肃徽县血铅超标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8年辽宁阜新自来水污染事件,2009年广东癌症村事件,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废水泄漏事件,2011年曲靖铬渣事件,2012年广西镉污染等事件,无不为我们敲响了环保警钟。(2)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2009年我国22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95人死亡,21人失踪。自2009年末至2012年4月,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旱情。2012年7月,暴雨致北京37人死亡,7人失踪。恶劣天气造成的重大灾害波及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