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概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辞”或“辞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

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楚辞含义及成书过程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2、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增辑者为淮南王宾

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3、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增辑者为刘向。

4、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惜誓》《大招》,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5、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九思》,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

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二、楚辞的特点

楚辞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风格、情调和表现方法上。楚辞的风格和情调奠定了南楚文学那种缠绵、迷茫、惆怅的艺术风格。

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以其奇幻的想象、崇高的思想、激越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第一座高峰。楚辞本身特点看:

1、作楚声(念出来的是楚国的方言)

楚辞中楚国的方言本来就很少。汉代王逸说有21个,郭沫若说有24个,游国恩说有31个,杨白桦说有30个,也有人说有64个或66个。周校长主编了一本《楚辞学通典》,结果一共找到217多个,而楚辞本身的字数是很多的。这足以证明楚国的方言在楚辞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

我们知道孔子之《论语》用的是“雅言”,孔子用的是中原当时地区流行的普通话。我们可以说,“屈子亦雅言”。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只有极少数词语用得是楚国的方言。所以,我们通过简要

的统计学的方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2、关于楚辞中的“兮”

第二个标志就是有人说楚国方言中有一个重要的具有特征性的字——“兮”,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这个字了。以往的许多楚辞学者认为,“兮”是楚辞的一个重要的南方特征,是楚辞地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然而,经过学者们研究发现,“兮”并不是楚辞专用的词汇。

据清代一个学者统计,《诗经》用“兮”285次,《国风》用“兮”258次,《小雅》27次,经过发展,《离骚》用“兮”186次,《九章》用了338次,《九歌》用了262次,《九辩》用了143次。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兮”字的运用非常流行,非常频繁,比如,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地处现在河北省的古燕国是典型的北方国家,但这两句诗绝对有楚辞的情调,可见当时“兮”字不仅流行在南部楚国,而且也流行在北方,因此也不能说“兮”字就是南方楚文学的基本特征,屈原

作品的特征。

3、名楚物(写的都是楚国的事物)——以屈原作品中写到的历史人物为例

再一个就是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所讲到的历史人物,据精确统计共有81个,而真正的楚国历史人物在他的作品种只有3个。屈原作品中的写了众多的神话人物,真正属于楚国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两个。所以我称屈原的创作坊法是舍近求远,他是放下现实生活的苦难,而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神话,悠久的历史,渺茫的传说,以之再现自己内心的苦痛。这种写法很特殊,所以说它的地方性并不明显。有人说屈原作品是“南方文化其表,中原文化其骨”,这是非常中肯的。

三、楚辞的文化渊源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所以,一般言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

诸方面的差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

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

四、屈原作品的分类

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离骚》为代表,通常称为《离骚》类。这类作品都是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包括《离骚》、《九章》,其内容都是略带自传性的,但就其体裁来说属于政治抒情诗。在《离骚》、《九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的人生经历,他的部分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思想。

第二类以《天问》为代表,故称《天问》类。它反映了屈子的学术思想和哲理智慧。虽然也有人认为《天问》中也有屈原的人生轨迹,因为《天问》是屈原被流放到汉北时在楚先王宗庙中看到了天地山川神灵先祖的壁画时的呵壁之作。但他在《天问》中所问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看起来很枯燥,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