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及十三五规划
文化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文化事业“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出阐述。
一、“十二五”规划总结从 2011 年至 2015 年,“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许多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全年增长率分别为 15.6% 和 20.3%。
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这一发展成果归功于“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对于文化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
并且,积极发展文化消费市场,促使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重点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
将文化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从传统的文化产业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是“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一个明显特点。
通过引导企业加大文化创意的创新力度,推广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探索创意经济的新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再次,注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展览等形式,加深国际间的文化了解和友谊,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一带一路国家广泛的交流可能。
最后,加强对文化人才培养的关注。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重点聚焦造就大批有文化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从完善专业教育、支持高端人才培养、留学人员回国培养等多方面引入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进入 21 世纪,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都将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黔西南州“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州文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新推进。
建成兴义市等8个县市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兴义市等8个县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917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点。
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5个。
(2)农家书屋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州已建成农家书屋1097个,数据图书室50个。
(3)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提高。
132个乡镇(街道办)、1097个行政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广播覆盖人口311.11万人,覆盖率95.39%,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07.43万人,覆盖率94.26%。
2.文艺创作精品力作取得新提升。
(1)精品力作取得新提升。
《盘江鼓乐》、《山舞水歌》在全省第三届、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分获金奖、二等奖。
选送绘画、书法作品35幅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比赛,获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
(2)影视作品水平得到新突破。
制作了一批展示贵州特色、展现黔西南州风貌电视剧、电影《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绝不言弃》、《雄关漫道》等。
(3)艺术创作取得新跨越。
出版了《圣地贞丰》、《青年何应钦》等二十多部文学作品集;剧本《查郎白妹的传说》刊载于《剧本》,布依八音“胡喜与南祥”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曲艺大赛,荣获银奖,布依八音《总书记和我们过大年》参加第九届贵州杜鹃曲艺节,荣获曲艺节三等奖,曲艺节目《好风光》参加贵州省第十届杜鹃曲艺节,荣获三等奖。
3.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开展“阿妹戚托”舞蹈大赛,布依族新创歌曲大赛等活动。
(2)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平台,组织开展望谟布依族“三月三”、贞丰布依族“六月六”、兴仁苗族“八月八”等群众文化活动。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全州五年年均超额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任务。
4.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
(1)文物普查全面推进。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通过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各项工作,使我市文化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连年递增。
投资亿元的博物馆、图书馆(含档案馆)建设项目均已竣工,为了加快“两馆”建设,我局先后到国家、省、市及**、**、**等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邀请了省博物馆原馆长**、省图书馆主任**、**市文广新局局长**、**博物馆原馆长**等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指导,并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确定了“两馆”的布展设计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局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文化建设专项奖补资金万元,新建成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二)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依托一年一度的“大鼓花会艺术节”、“群众文化艺术节”和“农民文艺调演”等大型系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大鼓、戏曲、摄影、书法、广场舞等优势项目,每年举办规模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次以上。
为做好油地共融工作,我局与油区积极对接,每年共同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场次以上。
二是围绕重大节庆确定主题。
在“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举办大型歌会、书画、摄影展等20余场次;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大鼓花会等活动40余场次。
三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十二五期间,送文艺演出、书法、摄影作品进乡村100余场;选调文化专业技术人员进农村重点对戏曲、大鼓、秧歌队开展专业辅导,共入乡进村辅导2500多人次;落实国家“2131”工程,每月每村送一场免费电影,每年组织送电影下乡4956场。
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送春联下乡”、“送戏曲下乡”等活动10余次。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和十三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和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和十三五规划一、十二五工作总结(一)圆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今年截至目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增长8.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1亿元,年平均增长8.28%;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80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3.85%;财政收入完成**20万元,年平均增长10.8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万元,年平均增长12.36%;国税完成1457万元,地税完成1063万元,财政系统完成200万元,分别年平均增长7.28%、14.18%和4%。
“十二五”时期是我乡建乡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增量最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快的时期。
(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四年来,全乡投资1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共106个,完成总投资12.4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个,完成总投资7.46亿元。
1、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
投资9500万元的**新铁虎石油机械项目、投资8500万元的丰丽园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投资7200万元的三威通讯扩建项目、投资5200万元的佳普采暖设备项目、投资4900万元的冀威太阳能项目、投资4600万元的利诺通讯器材项目、投资4600万元的福瑞通信器材项目、投资4300万元的乘龙电子项目等均实现了投产达效,总投资1.18亿元的众鑫电缆项目,现已完成部分厂房和办公楼建设。
2、在特色产业方面。
我乡形成了以采暖炉、卫星天线、白钢刀具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
在炉具产业推介方面,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白洋淀采暖博览会”,推动了炉具产业快速发展,现我乡共有炉具生产企业800余家,年产各种型号锅炉、采暖炉260万台,实现年产值20多亿元,被**省农村能源协会授予“**省炉具产业基地”称号。
卫星天线产业方面,现有卫星天线生产企业16家,年产值7亿元,产品销往中东、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到了1800万美元。
白钢刀产业方面,目前发展到拥有大小企业61家,生产产品分高速钢、硬质合金、数控等三大类上万个型号,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年产值达1.1亿元。
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范文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推动了全县文广新事业的大发展。
现就“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情况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一)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文化中心项目建设,3d 影院、图书馆将于##年12月全面完成;二是全面完成文化园决策广场、文化休闲区、毛泽东兵井冈雕塑、亮化、绿化等五大工程;三是完善陈列布展工作,完成一枝枪纪念馆、秋收起义20天陈列布展、甘祖昌将军展览馆、湘赣省“一苏一大”列宁学校、末代帝师朱益藩老宅、花塘村史、陇上改编旧址九大布展工作;四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年以来,国家省文物部门拨付维修资金215万元,其中陇上改编旧址35万元,宾兴馆100万元,仰山文塔40万元,贺录姑贞孝坊40万元,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五是完成发射台改造工程,已完成供水、道路改造、机房改造、铁塔维修工程;六是全面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在努力提升改造文化站的同时,加强了开放管理工作,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
(二)文化惠民活动亮点纷呈。
全县共完成送电影下乡10695场次,观众人次达150万余人次。
剧团送戏下乡720场,尤其针对盲区人群开展了文化惠民活动,为敬老院、服刑人员、工业园区务工人员送上了精神食粮。
自创小戏6台、小品11个、快板5个、器乐曲3首,挖掘创作了以《石门山女人茶》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采茶戏“偷师”、“劝郎”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剧在全县进行了展演。
图书馆从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获赠价值300余万元的图书,先后录入ilas系统,实现图书借阅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方便了读者借阅,##年在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
(三)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承办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乡约》、《我们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贺新春》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全县人民送上了厚重的精神食粮;二是在广场举办了美术、书法、摄影、文明礼仪图片等展览。
全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视察报告范文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最新

全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视察报告范文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最新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一、基本估价视察组一致认为:“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项目建设进展良好,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总结全县“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成效:(一)县域经济平稳增长。
预计到2022年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某亿元,比“十二五”末的2022年某亿元增加某亿元,年均增长某%;人均gdp将达到某元,比2022年的某元增加某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某亿元,比2022年某亿元增加某亿元,年均增长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某亿元,比2022年某亿元减少某亿元,年均增长-某%;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某亿元,比2022年某亿元减少某亿元,年均增长-某%;完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某元,比2022年某元增加某元,年均增长8.3%;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某元,比2022年某元增加某元,年均增长某%;2022年完成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某亿元,比2022年某亿元增加某亿元,年均增长某%。
(二)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目标,全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
通过努力,2022年到2022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某户某人,贫困面由“十二五”末的某%下降到某%。
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共实施易地搬迁某户某人,改造农村危房某户,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三年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某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探索建立了全员覆盖的结对帮扶体系、责任明确的监督管理体系、务实管用的全员培训体系、奖惩分明的督查考核体系、到户到人的政策落实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五年中,文广新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积极履行职责,努力推动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将我局“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文化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我们还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广播影视改革“十二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广播影视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着力推进广播影视业改革创新。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节目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广播影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业态,推动广播影视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
三、新闻出版繁荣在新闻出版领域,我们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加强精品力作建设,推动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
通过优化出版结构,提高出版质量,加强版权保护,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阅读服务。
四、市场监管加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加强了对文化市场、广播影视市场、新闻出版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了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和维护。
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手段和方法,推动市场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五、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通过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等手段,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新常态下,自治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指出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民族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并且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使全区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成效(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多,吸纳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2015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1893个,其中经营性企业法人8367个,比2010年增加2722个,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70.4%;公益性事业法人(包括社团、基金会)3526个,比2010年增加1721个。
同期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65万人,比2010年增加7.45万人,在文化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企业从业人员15.43万人,占文化法人单位71.3%,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社团和基金会)从业人员6.22万人,比2010年增加1.44万人,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3.1%。
“十二五”时期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新兴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广告行业,2015年从业人员分别达6.45万人、4.32万人和4.29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4.3%、23.0%和22.8%,占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9.6%。
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201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42%,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某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计划

**县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8年5月)为了深入发展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我县文化体育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按照国家、省、市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情况1、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增速最快的五年,也是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成绩最为突出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文化系统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管理,重点突破,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全方位推进文体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进步明显,获得了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级文化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文体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县加大了“两馆一站”建设力度,投资5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500余1 / 15平M,集电子阅览、图书借阅、多媒体放映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图书馆;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县剧团综合排练楼;建设面积1000余平M的室内标准体育馆1座;建设占地70余亩,内设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城市运动公园1个;重新建设了鹿苑镇、泾渭镇、耿镇等乡镇文化站6个,每站建筑面积300平M,室外活动场地1000平M;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50余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0%;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4个;建设城乡全民健身广场100余个;建设农家书屋工程30余个;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站6个,行政村服务点80余个,覆盖率达95%以上。
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县文体广电局机关办公楼,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对县级博物馆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工程即将动工兴建。
——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十一五”时期全县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300余场次,年均放映公益性电影1200余场次,年均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春节系列文化活动、重大节日文化活动、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和夏日纳凉文化活动等每年固定开展的活动形式深受城乡群众喜爱。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文广新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牢牢把握树立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亮点、彰显文化特色、优化惠民服务的工作方向,全面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城乡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进一步加深。
一、持续增大优秀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力度,增容文化内涵(一)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取得新突破。
一是**府署复建工程。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定府衙恢复建设课研报告和初步规划,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府署实行了整体规划建设,协助文化旅游公司完成内部展陈工作。
20**年5月,**府署正式对外开放,20**年**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
当前,**府署已接待游客16万人次。
二是光明戏院修缮工程。
委托**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完成修缮设计方案,通过对屋内与主体构件破损部分的拆除与加固,光明戏院焕然一新,于2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与**府署遥相辉映的文化标志。
三是冯国璋故居和国葬墓复建工程。
成立了冯国璋故居筹建办公室,制定了《冯国璋故居建设规划》,完成了复原效果图、工程预算、项目建议书等相关手续,并举办了冯国璋逝世90周年冯氏家族清明祭祖活动。
当前,已修建完成东西门楼仿古建造工程、4间门楼耳房和27间倒南房。
四是白求恩手术室纪念馆保护工作。
积极向省文物局跑争到每年50万元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对纪念馆院内安装监控设施并实行了绿化、美化以及对纪念馆前广场实行铺幔,聘请专业人员对纪念馆的观察室、消毒室实行充实,完善纪念馆功能。
(二)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组织骨干力量对非遗项目皮影戏、西河大鼓及省级非遗项目**大鼓、左把大奇枪实行整理、保护和传承。
宜黄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宜黄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县是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的汇集、交融之地,素有“赣东明珠”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戏”的发源地。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宜黄戏为代表的戏剧戏曲文化;以有1200年历史的江南古寺曹山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以江西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棠阴古建筑群、谭坊大司马牌坊、谭纶墓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东陂、黄陂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主战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赣东屋脊”军峰山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为手段,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培育文化产业企业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坚持项目化操作,努力把宜黄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宜黄城市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立足我县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生态优势,以文化产业项目为主,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努力形成“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联动发展”的发展模式,通过积极落实项目任务,逐渐构筑起全县各乡镇文化产业板块联动、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均衡发展、规模发展、特色鲜明、活力竞发的新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力争使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
1、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相协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创造条件,做到“两加强,两手硬”。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十二五”完成情况及“十三五”工作思路

**市委办: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关于报送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报告如下:一、“十二五”规划期间工作完成情况(一)文化方面。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我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阵地覆盖率由“十一五”的40%增加到100%,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在昆明乃至云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区域发展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发展水平与**的经济实力、总体地位基本做到了相适应。
一是文化艺术全面繁荣。
“十二五”期间,“螳川文化艺术节”、“和谐大舞台”、《螳螂川》等**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同时,我局积极组织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花灯艺术周”、省文化厅组织的“彩云奖”评选比赛、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等省、市文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密马龙苗族农民合唱团参加了东南卫视举办的全国合唱比赛并分获得两银、一铜好成绩。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三级覆盖。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一个标准,狠抓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市建有部颁一级图书馆1个、街道图书馆(室)9个。
国家一级文化站3个、二级文化站5个、三级文化站1个,村(社区)文化室9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市)级支中心1个、乡镇级基层站点9个、文化信息资源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站点62个、农家书屋103家;在建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即:**市城市文化中心“五馆一中心”)1处,文化细胞已渗透到全市各个角落。
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从2011年起每年按人均1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全面实施“三馆一站一室”免费开放。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540万元。
四是文化市场体系进步健全,管理机制日臻完善。
及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市本地实际的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了多管其下、标本兼治的目标。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促进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和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文化发展特色及现状,编制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
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以城乡文明共建、共促、共享活动为契机,大力争取支持,加强村级文体设施建设。
目前,建有镇文化中心一处,图书馆一处,4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31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
全镇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50多人,群众健身点50多个;成立体育协会5个,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二是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总量偏少;三是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匮乏;四是文化站(中心)编制、机构、活动阵地未完全落实,管理体制不顺。
五是现有剧文艺表演团体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已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1个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扶持建设5个村剧团, 3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培育发展20个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镇.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文秘“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根据会议安排,简要汇报三个内容,一是“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二是目前“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及下步打算,三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框架。
下面依次汇报。
一、“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保持了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围绕主题主线的转型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五年来,我市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预计我市地区达到XX.41 亿元,比2010 年近翻了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
财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
预计达到14 亿元,是2010 年的3 倍,年均增长25%,比《纲要》预期目标高5 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了12 亿元的规划目标;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XXX.56 亿元,是2010 年的3.3 倍,年均增长XX%,将超额完成223 亿元的规划目标;预计外贸出口达到XXX 万美元,是2010 年的2.5 倍,年均增长20%,提前一年完成5450 万美元的规划目标。
五年来,我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农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农产品加工强县、畜牧强县、生态林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不断涌现,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
规模工业继续壮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120 家左右,比2010 年(59 家)翻了一番,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XX.09 亿元,是2010 年的2.5 倍,年均增长20%。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90 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服务业较快发展。
五年间,“李白故里、银杏之乡”的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银杏节和国际李白文化节,完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及十
三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文明育县”战略为己任,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除18年成功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之外,先后荣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文化执法十佳案卷”办案单位、“六安市第六届文明单位” 、“六安市第七届文明单位”、“六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上土市镇被命名为(2011-18年度)安徽民间(民俗活动)文化艺术之乡。
XX县汉风徽韵演艺传播有限公司、佛子岭民俗艺术团先后荣获全省民营艺术“百佳院团”称号。
单龙寺、太阳、磨子潭等6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被评为全省一级站。
四顾冲村农家书屋被评为“2012全省百家书屋”。
XX 玉石公司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安徽柯林印铁被评为“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
XX玉石文化产业园、安徽柯林印铁有限公司、XX县雁江印务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城区,除先后建成了以文峰公园(文峰书院)、文庙东西广场、红源广场、淠阳湖公园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外,对县“三馆”进行了维修改造,不断完善其功能。
XX文庙成功争创国家AAAA旅游景区,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三级馆评估验收。
在乡村,狠抓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159家,广电“村村通” 10654户,公共电子阅览室(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17个,农民文化乐园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3个,美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农民文化广场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覆盖面达100%。
18年3月26日我县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18年6月28日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免费对外开放,标志着全
县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目前,县“三馆一站”严格按照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健全服务项目、完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功能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县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在国家要求3项的基础上已拓展为7项;县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中严格做到“免费不免责任,免费不减服务,免费不降质量”;县图书馆围绕“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宗旨,坚持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对外开放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每年完成送戏下乡任务134 场,每年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608 场以上。
二、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将“群众自娱自乐、政府引导服务、打造特色文化、弘扬健康向上”作为主题,坚持“政府买单、群众看戏”。
“送戏进万村”、“美好乡村欢乐行”、“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元宵灯会”、“黄芽茶文化节”等已成为我县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工作开展也保持连续性,逐步形成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民间文艺社团发展迅速。
全县已发展各类民间文艺社团22家,拥有个人会员15000人,通过民政部门注册并领取《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的民营文艺表演院团6家。
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先后开展巡演展演活动500多场(次)。
积极参加了2014XX县文化惠民暨迎新年文艺晚会、“盛世中国梦?舞动新XX”城乡群众广场舞展演、“美好乡村欢乐行”、每年的春节文化周和“送戏进万村”等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文艺创作成果令人瞩目。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培养文艺人才,繁荣文艺创作为已任,精心创作了一批弘扬主旋律,品位较高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荣获国家、省、市级比赛等级奖240多件,出版各类艺术专著100余本(篇),30余人获国家、省、市级表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安徽卫视、安徽日报等国家、省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为积极引导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实行订单采购和评比表彰,县委政府建立了文艺创作精品奖励制度,已连续表彰三届“XX文艺创作十佳”。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
我县文物古迹众多,现有省保单位6个(宋代下符桥窑址、明代XX文庙、清代四望堡寨址、佛子岭水库连拱坝、文峰塔和狮山中学玉玺楼),市保单位4个(决兴庵、西镇暴动旧址、青枫岭磨子潭战役纪念碑和赵士湾南遗址),县保单位39个。
县博物馆文物藏品1090件,其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10件、三级品423件。
我县“红色文化”特色鲜明,XX作为红33师的发源地,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大量文物珍迹,著名的诸佛庵兵变纪念馆、漫水河西镇暴动纪念亭、鹿吐石铺大捷旧址、野猪岭会议旧址、舒传贤故居、列宁小学、烈士陵园等多达30余处。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累计登记文物普查点183处,其中,新发现135处、复查48处;古遗址22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106处、石窑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文物34处。
在文物安全方面,我们坚持把“三防”工作放在首位,实行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配备了专职安保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从未发生过珍贵文物、重要文物藏品被盗案件,连续18年安全无事故。
在各级重点“文保”单位保护方面,我们不断加大了对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文保工作法制化进程。
进一步完善了“四有”工作机制,更好实现了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档案、有保护范围、有控制地带保护标志、有专人看管”。
建立健全了群众性文保自治组织,形成了专业性与群众性并存的文保工作网络,不断加强了对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巡查和检查力度。
此外,我们在做好XX文庙内部维修保护、南岳庙维修保护、博物馆陈列布展升级改造等工作的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文保单位修缮工作。
投资3000多万元,全面修复了省保单位XX 文庙古建筑群,新建了文庙东西广场,使之成为全省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开发利用最好的文庙之一;投资2000多万元,及时整修了省保单位文峰塔,并建成具有汉代风格的文峰广场,随后拓展为文峰公园,目前文峰书院布展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省保单位狮山中学玉玺楼维修复建工程;新建了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修复了市保单位西镇暴动旧址等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使之成为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县已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4个(XX黄芽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XX石斛泡制技艺、四弦书、迎驾酒传统酿造工艺),“市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