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城市建设史(1)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from ppt

中国城市建设史--from ppt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一.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商(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066 年);周(公元前 1066 年—公元前 771 年)春秋战国(公元前 771 年—公元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二.封建社会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汉(分为东汉和西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三国(魏、蜀、吴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晋(公元 265 年—公元 316 年)东晋十六国(公元 317 年—公元 439 年)南北朝(公元 420 年—公元 581 年)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唐(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五代十国(公元 907 年—公元 979 年)宋(公元 979 年—公元 1279 年)辽(公元 907 年—公元 1125 年)西夏(公元 1032 年—公元 1227 年)金(公元 1115 年—公元 1234 年)元(公元 1279 年—公元 1368 年)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911 年)中华民国(公元 1912 年—公元 1949 年)第一章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城市的产生(续)•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 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城市癿产生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幵向奴隶社会迆渡癿时期产生癿。城市是伴陹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癿。
上古时代癿城市廸设
(夏商周三朝癿城市廸设简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廸设
进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代城市建设 叱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庩——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不偃师县之间) 少庩——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不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廸设癿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癿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 市之制,简而丌伙,约而丌费,故丌以屡迁为劳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有关。据 叱料记载,夏代有六次迁都。
夏代癿生产力低下,当时国圁洪水泛滥,社会面临癿首要仸务是不自然灾宦癿抗争,争取生存 权,城市乊所以能生存下来癿原因是中原地区癿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丏第一代帝王对山川癿有敁治 理。
夏朝癿城市
商朝癿城市
周朝癿城市
夏代城市癿考古记载——平粮台 位二淮阳县城东南、新蔡河西岸癿台地上。平面呈正斱形,长宩各185米。城垣系平地起廸,采 用小版筑堆筑法夯成。南北城墙癿中段均发现缺口和路圁,应为城门。关中南门两侧有圁坯垒筑癿 门卫房。中间路圁下还铺设有陶排水管道。城内发现夗庚廸二夯圁台基上、用圁坯垒筑癿长斱形排 房及陶窑遗址。城址始廸年代当早二距今4500年
进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癿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癿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癿形成
社会第一次分巟促使社会居民点癿形 成,而第二次癿分巟则促使形成了最 初癿城市。
原始居民点 城市癿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一、传统文化与城市营建1、东方文明的进程2、历史地理环境环境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东部(湿润多雨——耕作)、西部(干旱少雨——放牧)1)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2)自然地理环境同城市建设3、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风水流派:南(理气宗)北(形势宗)核心:选址意义: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最佳村址、最佳城址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平原、山系、水系4、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都成选址的考虑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客观需求与风水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两京制的原因中国古代城址变迁的分析:由南向北、由西向东5、古代哲学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周易》(早起朴素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百学:哲学体系的出现——战国时期封建时期:西汉哲学、魏晋玄学(周易、老子、庄子)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继承儒家、排挤佛道)6、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思想体系: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7、宗教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中国古代宗教的特征——不发达、实用、兼容中国古代宗教同城市建设的关系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1、城墙、城郭与都城:城市的原始定义、“邑”、“都”、“市”、“城”、“郭”、“国”城市概念的演变(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现代城市的定义城郭关系:城在郭内(内外两重)曲阜县鲁国都城城附郭于一脚(城郭并置)齐临淄、郑韩城城郭分设(城郭并列)赵邯郸、燕下都后期城郭关系:内城外郭、子城罗城——府县城市宫城皇城、外城外郭;内城、皇城、外城、外郭2、《周礼·考工记》:《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考工记》关于城市布局的阐述《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考工记》营国的王城结构3、古代城市建设变迁:三、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1、发展脉络1)东方文明发展进程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2、第一阶段:夏商周的城市建设特征1)殷周时期:郑州商城、安阳小屯(殷墟)周朝的丰镐二京(东周洛邑)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2)春秋战国时代:主要规划思想:《管子》主要城市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的趋势:3、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咸阳的城市建设:秦咸阳的阶段划分秦咸阳的规划特点秦咸阳时期咸阳古城的规划特点秦咸阳的成就2)汉长安的城市建设:营建背景:营建思想:区域规划思想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特点汉长安城的总体布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东汉洛阳(陪都)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比较秦汉时期的城市特点4、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1)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三国与两晋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规划特点、规划思想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影响3)北魏洛阳:规划特点4)六朝都城建康(建业):规划特点:(玄武湖)5)隋唐长安城:建设背景隋大兴城修建的原因:唐长安的建设特征:唐长安的规划思想:唐长安的道路系统、坊里制度、市肆制度、水系绿化唐长安城的影响6)隋唐东都洛阳:规划背景规划特点洛阳城的规划特征7)8)5、。

城市建设史部分

城市建设史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1、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势。

(2005年考题)答:1)前期城廓关系:①内城外廓(曲阜鲁城、淹城),②城附之于廓的一角(齐临淄、韩故城)③城郭分设(赵邯郸、燕下都)2)后期城郭关系固定为内城外廓而且城位于廓的中轴线,是“居中为尊”思想的强化。

城廓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进步,从无序到有序。

2、简要说明秦咸阳城的建设特点及在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以法为制建设国家,施法法家,不喜欢儒家文化)答:建设特点:1)扬弃了旧有的城郭配置观念,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以城市综合区;2)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3)“强干弱枝”的思想,发展“郊县”的思想,比郭的形制要进步的多,是经“人”为防御工具;4)秦咸阳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天体观念”,咸阳宫为“帝居”,周围各宫为天上众星,渭河为天上银河。

意义:秦咸阳城的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而是更大范围的规划,也就是“京城——京”的关系3、简述北魏洛阳城平面布局特征(图P30)答:1)多重城墙,设有皇城、轴线;2)轴线是根据主要的殿而设置的,因此它不一定在宫城的几何中心;3)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4)采用封闭的里坊制和集中市制;5)道路成方格形4、简述南朝建康城平面布局特征(图P32)答:1)城市建设不规则,不追求南北向的轴线关系,而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2)皇城与宫城南北并置;3)集市多而分散,利于居民使用,是北宋京城开放式的城市布局的前身;4)没有采用里坊制,而是开放的城市街巷布局;5)开创了“人工湖”5、绘制汉长安复原想象图,并阐述其区域规划的特点(或者说汉长安与秦咸阳规划的区别)。

(图P23)答:1)汉长安城规划有秦咸阳的概念性城市群体组合发展成为实体性城市组。

秦咸阳只能以宫为区域单位,可以说是概念性的,而汉长安是由一些小城有经济等各方面较完善的城的城市组来体验中心城的;2)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2011中国城市建设史(1)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2011中国城市建设史(1)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半坡、姜寨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 周朝
丰京及镐京、王城及成周(陪都制开始)
《周礼》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城以盛民”的思想的先进性
体现
超越诸侯城规模界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3) 城市的形制 正方 反方 《周礼·考工记》 “方九里,旁三门”的规整形制;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淮绳” ,《乘马》
重地利,讲实效,崇尚自然
体现
城市多为不规则形 (春秋战国时期)
丰镐两京,隔水相望,一桥飞架,近在咫尺
b. 板瓦
丰、镐京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 王城及成周(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 地点
王城(洛邑)/洛阳城西涧河东岸
成周:白马寺附近
管制“殷顽民”为由
建设背景
王畿之伊洛及关中
陪都制度的开始
王城特征
不太规则的方形 与“方九里”面积相同 “王城居中”
诸子百家争鸣
老子及管子、墨子的思想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城市概述
(1)第一阶段:“违规建城”(春秋初期及中期)
(2)第二阶段: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末期至秦汉) 新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及墨子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城市规模及数量
新型城市类型出现 (秦汉)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来自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六个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六个历史阶段
• “经济属性”是判断城市起源的重要依据 • 夏、商都城的迁徙不定
• 周代的两次城市建设高潮,其中第二次更 具革命意义,完成了城市起源
Erlitou site (a capital in Xia Dynasty, 2070-
1600 BC): emergence of “Cheng”
• Built 3800~3500 years ago, the earliest site of capital cities of late Xia Dynasty that has been explored
第二阶段(秦——三国):城市物 质秩序的演进
• 战国时期完成了中国古代城市性质的基本 演进,秦到三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最主 要的活动则是物质秩序的演进
• 自由浪漫的秦咸阳 • 渐趋规整的两汉都城 • 承前启后的曹魏邺城 ,形成了中国古代城
市物质形态的基本组织方式或曰主流模式
Xianyang in Qin Dynasty (221-207 BC) : the
Zhengzhou Site (a capital in Shang Dynasty, 1562-1066 BC: emergence of “Guo”
• Built about 3500 years ago, one of capitals of early Shang Dynasty
• Inner city: 3.43 sq. kilometers,
• An ideal city model based on the ideas of urban planning at that time
• Exerting a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urban planning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章节副标题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阶段相照应,每一阶段都城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都城形制的重大变化节点,将西周以来我国都城的发展进程分为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秦汉(西):对旧营国制度的反叛和革新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发展更为健全的朝代,为维护宗法奴隶制度,我国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制,就是传统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下的都城平面形态如下图,这一制度对我国后世都城形态特征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杜会发展由奴隶制转避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期。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时已岌岌可危.原来森严的札制秩序难以维持,出现了扎崩乐坏的局面.旧的奴隶制成为时代潮流冲击的目标,革新旧传统、旧制度是返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流。

由于封建制度刚刚建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的都城建设制度,各诸侯嗣处于纷争抗衡阶段,各种学术思想包括建城思想也异常活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的城市撬划建设思想的广泛实践,使这一时期诸候国都城建设出现了种种僭越旧制、因地制宜的形态模式,各诸侯国都城改变了过去纯粹的政治军事堡垒功能,经济功能日渐增强。

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形态,一个共同点是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郭”之分的形态结构。

大抵宫室、官府手工业作坊和权贵眉里,即政治活动中心布局在城内:市、民营手工业作坊以及工商者居里,即经济活动中心均置于郭内:其次大小两城的组合形态和整个都城的形态呈多样化。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城郭轮廓类型图。

诸侯国都城内道路网虽继承了传统的经纬涂制,但道路数量、等级以及道路瞬规划根据实际要求而定,不为旧制所约束,道路网形态有自由布设之倾向。

这反映出了都城建设一方面继承旧营国制度精华,更重要的是对旧营国制度的大胆革新。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图3-16 画像砖上的长安城内的市场
图3-17 四川东汉墓画像砖
图3-18
古代市场印章
图3-19 东汉邺城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图3-20 北魏洛阳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 雄厚的国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 弘壮阔的城市.
图3-28 元大都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 地方城市,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 的城市是北京和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改建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 的变化。经过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 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就总体布局而言,明清两代的城市一方面继 承了宋元以来的街巷制和沿街设市的布局原则, 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在因地制宜和以城市空间 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建筑大师郭守敬(1231——1361):元代的水 利、天文学家,为元大都成功的规划了水系,并 亲自设计建造了观象台。郭守敬为大都从西郊和 北部山区引来新的水源,且疏通了连接大运河的 通惠河。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新水源注入通惠 河后,南方的漕运物资可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没有郭守敬的聪明才 智,就不会有繁荣了700多年、自元至今基本都 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
一是洪武四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放弃了元大都 北部比较荒芜的部分;
二是朱棣迁都北京后,扩大了宫殿,将元大都南城墙南 移1里;
三是嘉靖年间,为了增强防卫,将当时的北京城外围再 兴建一圈外城,将金中都旧址的大部分都包括了进去。但由 于财力不济,外城只完成了南部一面,由此形成了北京城独 特的“凸”字形平面格局(图3-33)。

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

福州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Fuzhou University
⑵道路布臵 东西干道通向东城门迎春门及西城门金明门。
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门雍阳门,通向
宫门及宫殿建筑群,以北城正中的齐斗楼为终点;西面一 条干道,由铜雀苑大门通至凤阳门;东面一条干道,由军 政中心的司马门通向广阳门,两旁也有一些官署。 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 座止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形的广场。
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夏、商、周、春秋、 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明德至诚
博学远志
1.原始居民点一
窑址 壕沟
公共墓地
1.选址:靠近河流 2.功能分区:居住、 手工业、墓地 3.防御:河流与壕 沟共同防御
居民点
河流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福州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Fuzhou University
2.周代的城制
福州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Fuzhou University
②汉长安城规划与《考工记》
——有人说汉长安城规划参考了《考工记》 但是只有门和道路的数量一致,其他地方很难相似。 ——汉长安城建设,实际上是对秦代首都南扩计划的某种继 承,是在秦宫殿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王莽比较崇尚《周礼》,后期力图使长安城符合《考工 记》,但是城市内部已经建成,他只好在城外南郊建庙、 树社稷,结合城北的东、西市,符合“面朝后市,左祖右 社”的理想蓝图。 ——由于《周礼》经典的儒学思想,在以后儒学思想占统治 地位后,城市规划就越来越体现《考工记》,曹魏邺城、 隋唐长安城、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都体现了《考工记》
福州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Fuzhou University
福州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Fuzhou University

中国城建史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建史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 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 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 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 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
四、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
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 工。
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 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
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
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
封建制的兴起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
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1.城市建设的“违制”现象
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
体制和措施
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
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3、新的城市类型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 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 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 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
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 城的规模。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
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 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
周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 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城市发展也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今日中国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所体现的价值和影响。

一、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阶段之一。

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是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都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遵循了严谨的脉络,城市的布局以太一为中心,各种公共设施和住宅区划分清晰,有利于治理和社会秩序。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安城。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便捷和军事防御,城市布局严谨有序,以城墙为界分割了官民区。

三、宋代的都市规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达到了巅峰。

北宋的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城(今浙江杭州)都是城市规划的典范。

宋代的都市规划注重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城市主要分为官衙、商业区和居民区,各个区域的功能布局合理,道路宽敞整洁。

四、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的城市以京城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有特色。

城市规划注重宫殿和寺庙的布局,同时也加强了市政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了许多市场和有序的街道。

五、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始于19世纪,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推动,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大,现代化设施也日新月异。

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分期:
一、夏商周——城市的起源(“城·市”——政治军事·经济。

“市”是本质的差
别。


1.都城迁移造成“多都”
2.西周“分封建国”:第一次建城高潮
3.东周:第二次建城高潮,完成了“城”与“市”的结合。

二、秦汉三国——城市形式上的定形:物质秩序的演进。

(区别于:性质上的演进)
秦:自由烂漫,与天同构
汉:渐趋规整。

三国:曹魏邺城,承前启后。

三、两晋,南北朝——特征:南方城市的兴起。

原因之一:北方战乱,引起南迁。

标志:建康城。

四、隋唐——“一座高峰的崛起”
特征:1.规模上:城市数量多 2.制度上:更规范的坊里制
代表:长安,洛阳
五、五代,宋——商业带来的又一次革命!(这是老师的研究成果!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坊里制被打破——》街巷制,商业街市的产生。

六、元明清——大整合:思想融合,空间整合。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相关资料

城市建设史相关资料西周城市发展。

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

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中央统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据史料记载,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

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历时549年),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据资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尽管经过诸侯间的互相兼并,仍存有140多个诸侯首邑城市。

与商代中国早期城市数相比,城市数量无疑有了急剧的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城市由萌芽、起源走向成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从总体上来看,到春秋时,城镇分布向南扩展,达到了汉水谷地,甚至山东半岛也出现了许多都城。

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重庆)、蜀(成都)、吴(苏州)、越(绍兴)、楚郢(江陵)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秦汉时期城市发展与分布。

自秦统一天下到东汉末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新兴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

至东汉永和年间,全国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县二级城市网。

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五省),其城市数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次为淮河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城市发展与分布。

魏、晋、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经济基地。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逐渐超过了其它流域,成为全国首富的农业地区。

至唐末,中国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出现了沿运河和沿长江两条城市发展轴线:①运河城市发展轴线。

隋开凿大运河,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与仍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黄河流域以通畅便捷的水运联结起来,成为中国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经济发展的命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井田之制 经 济 发 展
城市的方格网系统规划
百亩 一夫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殷商青铜
青铜制造鼎盛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3) 周代都城 • 丰京及镐京——西安都城历史之起点 地点 建设背景 特征 西安西南丰水两岸
文王作丰,武王活镐
a. 双子城
北宋汴州/南宋杭州/明清北京城
前言 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 200万~2000 B.C )
200万B.C 170万B.C 70~20万B.C 1.8万B.C 5000~3000B.C 3500B.C 2600~2000B.C
巢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旧 石 器 时 代
原 始 人 群
10万B.C
1万B.C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治国》; “国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民,民之守在粟” 《权修》
反方
城市起源于政治和军事 体现
发展经济是立国之本 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
城市经济分区的比例增大(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 城市的分级 正方 反方 《周礼· 营国制度》王城、诸侯城和都三等城市划分; “千室之都,万室之国” , 《乘马》
洪灾的预防
a. 建设好城市的堤防和沟渠排水系 统 b. 加强组织与管理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城市形态的分类
a. 按照《周礼·考工记》形制规划 b. 顺应自然、城内河道多,城墙曲折 c.城与廓基本并列分设的
曲阜鲁城 楚都郢 齐临淄 燕下都、赵邯郸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3 春秋战国时期重要都城
前言 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 200万~2000 B.C )
山顶洞人
狩猎渔捞/装饰品/人工取火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上游/农业种粟/编织/彩陶/母系繁荣期
前言 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水稻/农具骨耜/干栏式房屋/ 水井 北纬30度
中国古代城市之雏形
(1)西安半坡遗址 居住区及墓葬区
诸子百家争鸣
老子及管子、墨子的思想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城市概述
(1)第一阶段:“违规建城”(春秋初期及中期)
(2)第二阶段: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末期至秦汉) 新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及墨子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城市规模及数量
新型城市类型出现 (秦汉)
工商业城市及边塞城市(高昌、交河、锁阳)
(2) 殷商时期的城市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c.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都邑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增大/但规模较小—分封制度:授权者拥有姓氏、土地、人民,还有都邑据点 都邑分级变化
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 经济发展受限制 考工记/发明了瓦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新 石 器 时 代
母 系 社 会
3000B.C
父 系 社 会 2000B.C
2000~1200B.C
三星堆文化
前言 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 200万~2000 B.C )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 有巢氏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元谋人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打造石器/最早的人类/直立人 北京人 狩猎采集/用天然火及保存火
(5) 城市的密度 土地 等级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 《乘马》
“夫国城大而田野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
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城乡协调)
城市的开发强度
处理好人——城市——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6) 城市的选址 重视 地利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 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乘马》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此城郭之始也。” ——《吴越春秋》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一.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070B.C~平王东迁770 B.C )
1.1 综合背景 夏启继禹 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 商汤革命 社 会 变 革 夏的灭亡及商的出现(公元前1600年) 武王伐纣 周的建立及封建社会的开始 (公元前1046年) 王权为尊 礼制和宗法的结合《周礼》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4 周礼与管、墨 2.4.1 伟大的思想家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都把城市营建纳人国家的基本制度当中,视城市 营建为立国图霸的根本。
周礼· 考工记
孟子
管子
墨子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4.3 管子的营建思想 (1) 城市的功能 正方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赵王城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4) 淹城
地点
江苏常州市南
特点
a. 三重城墙圈套 b. 宽广的护城河
c. 仅一旱路城门 “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金城,三套环河四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 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坝,通道惟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半坡、姜寨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 周朝
丰京及镐京、王城及成周(陪都制开始)
《周礼》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城以盛民”的思想的先进性
体现
超越诸侯城规模界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3) 城市的形制 正方 反方 《周礼·考工记》 “方九里,旁三门”的规整形制;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淮绳” ,《乘马》
重地利,讲实效,崇尚自然
体现
城市多为不规则形 (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最早的车辙痕迹 最早的排水系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来自市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悬念:夏都?商都?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1.2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概述—— 中国古代文明从何开始? a. 文明的四个标准 都邑、文字、礼制建筑、冶金技术 b. 我国考古学界对夏商遗址的发掘 夏 商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王城规划特征:
(1)形制方正、中轴线对称 (2)井田方格网系统 (3)宫城与其他功能关系
(中央方位为尊/礼制秩序)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二. 春秋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770 B.C ~ 220)
2.1 综合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 社 会 发 展 大鱼吃小鱼 商鞅变法 ( 770 B.C ~ 221 B.C.)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变”
中国城市发展史
Urban History of China
课程的构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史
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 (2070B.C~220)
殷墟/周王城/秦咸阳/汉长安
魏晋至隋唐时期 (220~907)
宋元明清时期 (907~1840)
近现代时期 (1840~)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及洛阳
(1)曲阜鲁城
地点 曲阜 形态及功能 较典型的“礼制城市”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3)楚都郢(纪南城) 地点 湖北荆州市长江北岸
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第一大都会/“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特点 a. 城制规整 b. 城廓环形相套 c. 墙隅的切角设计 d. 河道纵横,水系发达
城市功能军事政治据点 城市建设有一定规制
城市的主要驱动力:王权
周礼营国制度:城的政治性及计划性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周代城建制度
《考工记》记载:“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 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政治经济双重职能的城市

城市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铁器的出现
战国铁器代替青铜器(牛耕/铁农具/兵器) 农业水利工程的进展(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轴心时代 文 化 进 步 孔孟之道
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 希腊/印度佛教/以色列的犹太先知
孔子 周礼的继承人“克己复礼”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4) 城市的功能布局
最早的城市功 能分区思想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大匡》
宫城布局
“天子择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度地》
以角色不同划分土地
形成了以功能分区作为规划结构的基本组织单元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城市选址的要素
内:农业供给 外:政治防守/有险可依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7) 城市的防洪问题 自然 灾害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 虫,一害也,”;进一步指出“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度地》

“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地高则沟之,下则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