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_赵德官

合集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以上是正常腰椎的X线图⽚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正侧位X光⽚(患者,男性,45岁,强脊炎15年余)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强直,英⽂缩写为AS。

是⼀种慢性全⾝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以脊柱和骶骼部位炎症及⾻化为主要表现。

由于1963才命名此病,因此中医历史上不存在此病名,总体上看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内的⾻痹、肾痹、历节风、⽵节风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男⼥差别:发病⾼峰期为男性为13岁—30岁左右,⼥性⼀般要晚于男性6岁左右。

强直多见于男性,据统计数据,之前男⼥发病率⽐例约为10:1。

但随着近年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的提⾼,有许多症状⽐男性患者轻的⼥性患者被发现,使得发病的男⼥⽐例提⾼到3:1—5:1。

男性强直患者相对来说起病急、症状重、进展快,伴有发热、乏⼒、消瘦等全⾝症状,但是早期发病后有⼀段⽐较短的时间感觉不到任何症状;⽽⼥性患者相对来说症状较轻,⽆症状缓解期有时达数年,但⽐男性增加了产褥期感染因素。

所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很强的隐匿性,难以被发现和重视,这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之⼀。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检查(1)骶髂关节改变: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可以这样说,⼀张正常的骶髂关节X线⽚⼏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诊断。

早期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腰椎更具有特点,更容易识别。

⼀般地说,骶髂关节可有三期改变:①早期: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

②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质腐蚀与致密增⽣交错,呈锯齿状。

③晚期:关节间隙消失,有⾻⼩梁通过,呈⾻性融合。

但⽬前仍有学者沿⽤1966年纽约放射学标准,将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Ⅱ级为轻度异常;Ⅲ级为明显异常;Ⅳ级为严重异常,关节完全强直。

(2)脊柱改变: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可见到:①韧带⾻赘(即椎间盘纤维环⾻化)形成,甚⾄呈⽵节状脊柱融合。

②⽅形椎。

③普遍⾻质疏松。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X线平片、C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对2007 年6 月至2010 年6 月收集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强直性脊柱炎60 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60 例均行DR及CT 检查。

对其骨质结构病变的影像学及关节附属结构表进行分析。

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皮质部分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的松质骨增生硬化糜烂、密度不均呈融雪状,骨小梁模糊,随病程延长可向骶骨侧与韧带部发展,关节内软组织肿胀等。

结论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 扫描较X 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

X 线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影像检查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35-02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属全身结缔组织病变的一部分。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肋椎关节等,以骶髂关节最先受累和病变明显,发现两侧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和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即可确定诊断[1]。

A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系统损害,青少年的发病率较高,常见于男性,且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2]。

近年国内外对正常骶髂关节的CT表现进行了研究,骶髂关节CT检查价值得到肯定[3-4]。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率,对于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为提高AS的诊断率,现对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X线及CT诊断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为首次就诊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纽约AS诊断修订标准[5]。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录CONTENTS 1234概述解剖及病理影像表现鉴别诊断l AS是成人常见的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l男女之比约为3-5: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l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

l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及外周大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l90%以上病人RF阴性;90%左右病人HLA-B27阳性,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l早期病理性标志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l肌腱端病(附着点炎)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临床表现:l发病隐匿,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活动减轻。

l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从骶髂关节开始,沿脊椎缓慢向上进展,或同时向下蔓延,累及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畸形。

l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

l¼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

解剖及病理基础:l骶髂关节由髂骨和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前下2/3为滑膜部,后上1/3为韧带部。

l滑膜关节表面被覆关节软骨,骶骨关节面软骨厚2-3mm,髂骨关节面软骨厚0.6-1mm。

l骶骨侧主要是透明软骨,髂骨侧主要是纤维软骨。

l纤维软骨示免疫应答攻击的主要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炎常最先表现在髂骨关节面下(包括骶髂关节滑膜细胞的增生、炎性细胞的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表面侵蚀)。

l AS首先侵犯滑膜,其次是骨髓,而后是软骨。

l晚期出现关节囊的纤维化、韧带的钙化及关节骨性强直。

病理变化:l基本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骨附着性炎症,也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滑膜炎症。

l常以骶髂关节发病最早(主要是髂骨侧),晚期出现关节囊的纤维化、韧带的钙化及关节骨性强直。

l脊柱的最初损害是椎间盘纤维环和椎骨边缘连接处的肉芽组织形成;纤维环外层可能最终被骨替代,形成韧带骨赘,进一步发展将形成X线所见的竹节样脊柱。

l由于慢性炎症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脊柱强直,患者脊柱的弹性下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及MR诊断,分析两者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诊断结果。

结果CT 检查结果显示3例为0级,4例为Ⅰ级,MR检查结果显示7例为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CT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检出率均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分级判断准确性较高,MR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CT;MR;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蚀脊柱累及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分支,易造成患者中轴关节慢性炎症病变。

传统医学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早期确诊难延误治疗,加重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给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医学上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受遗传、环境引起自身免疫影响,病变多始于骸骼关节,向上累及脊柱引起柱韧带普遍硬化导致骨性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缓,全身呈局部轻微症状。

该研究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50岁,平均年龄(27±2.1)岁;病程0.1~11年,平均(1.9±1.5)年;32例患者经检查均排除外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及感染性疾病等;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关节不适或僵化,包括下腰背部,其中4例出现低热症状;实验室检验:3例RF呈阳性;16例ESR加速,21例CRP呈阳性,29例HLA-B27呈阳性。

1.2 方法1.2.1 CT 检查患者进行CT检查过程中,仰卧进入扫描仪,从头开始扫描整个骶髂关节,120 kV电压,350 mAs电流,对患者采取骨窗观察法,要求窗宽2 000,窗位500,层间距2.5 mm,层厚度2.5 mm。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后挺)的活动皆受限。 (2)胸腰部或腰椎疼痛或疼痛病史。 (3)胸廓扩张受限,在第4肋间隙水平测
量,只能扩张2.5cm或小于2.5cm。 分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Ⅱ级轻微改 变,Ⅲ级中度异常,Ⅳ级全部强直。
2020/1/10
31
确诊AS: ① Ⅲ—Ⅳ级,双侧骶髂关节炎,同时至 少具备一项临床标准。 ② Ⅲ—Ⅳ级,单侧骶髂关节炎,并具备 临床标准1或具备2和3两项。 疑诊AS: Ⅲ—Ⅳ级,双侧骶髂关节炎,而不具
4、狼疮细胞试验阴性。
2020/1/10
15
5、周围关节渗出液呈黄色,呈轻 度至中度混浊, 白细胞总数 较RA低,以单核细胞为主。
6、lgA、 lgM也可增加。 7、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 8、心电图检查20%为传导障碍。
2020/1/10
16
六、骶髂关节解剖特点:
1.解剖: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 骨构成,两个耳状面覆盖关节软 骨,周围衬有滑膜,呈裂隙状。 骶侧为透明软骨,厚度为髂面软 骨的2—3倍,髂骨面为纤维软骨, 厚度不足1mm。
2020/1/10
38
2、强直性髋关节炎的CT表现: I期:有髋关节症状,髋臼、股骨头有囊 变, II期:髋臼、股骨头囊变,关节边缘骨赘 或/和关节间隙变窄, III期:髋臼、股骨头囊变,关节边缘骨赘、 关节间隙狭窄,消失,髋关节骨性强 直。
2020/1/10
39
(三)AS脊柱改变
1、普遍性骨质疏松。 2、椎间小关节:早期受累,表现小关
2020/1/10
4
三、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主要为附着病, 其次是滑膜炎。
2020/1/10
5
滑漠炎附着病是AS的主要病 理特征,表现为以关节囊、 肌腱、韧带与骨附着点为中 心的慢性炎症。

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诊断中MRI与CT的临床价值比较

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诊断中MRI与CT的临床价值比较

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诊断中MRI与CT的临床价值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骨盆骶髂关节,引起慢性的关节炎和骨质变化。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本文将从MRI和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能力。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MRI可以清晰地显示骶骼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和骨骼变化,包括关节面的炎症、关节囊肿胀和骨质增生等病变。

MRI还可以对骶髂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和炎症进行准确显示,有助于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MRI和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的诊断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清晰显示骶骼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和炎症病变;CT对骨骼结构和骨性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准确显示骶骼关节的骨性病变。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结合MRI和CT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的病变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以结合代谢成像和解剖成像,对病变组织的生物学代谢活动进行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骶骼关节的病变和评估炎症活动程度。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可以对骨髓炎进行准确显示,有助于早期发现骶骼关节的炎症和骨质变化。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必要结合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摘要: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早期在x、ct、mri上的表现,并比较三者的临床影像价值,早期发现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32-02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一种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的免疫系统性疾病[1]。

其中,骶髂关节是早期主要累及的关节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上或下次序发展,早期一般以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活动后好转,逐渐发展为脊柱僵硬,强直,畸形和严重的功能障碍[2]。

针对本病病因目前不明确,较有一定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是hla-b27[3],而临床上影像学的诊断却能早期发现,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我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情况报道如下:1x线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一侧或是双侧的关节间隙变窄或是完全无间隙,关节面的骨质可被吸收,关节面模糊改变或呈锯齿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硬化[4]。

关节软骨下呈现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带,界线模糊,或者是囊状改变,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区。

脊柱则正位片见椎体有骨密度降低、椎间小关节模糊不清,椎旁韧带钙化,骨桥形成,侧位片则见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5],这些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来。

2ct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边缘模糊,皮质的白线消失,关节面中下1/3以下呈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虫蚀样骨质破坏[6],伴有边缘糜烂不整,在破坏区周围均不同程度有骨质硬化,下部腰椎表现为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糜烂破坏,椎旁韧带不同程度的钙化,下部腰椎小关节间隙消失。

3mri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周围的信号出现异常[7]。

t1wi呈现低信号表现,压脂t2wi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面呈现虫蚀样骨质破坏,间隙模糊,关节软骨缺损信号在t2wi增高、不规则增厚,在t1wi、t2wi上骨质硬化表现为低信号,而囊变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 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部分或完全强直[8]。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的早期影像学特征,相应的诊断方法与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利用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影像科于2007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100例影像资料。

这100例患者都进行了DR 检查,同时还对40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此外还有11例患者的骶髂关节进行了MR检查。

结果:首先,DR平片的检查结果显示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此外还包括肋椎、踝、膝、肩和髋等其它关节,上述相关检查的影像特征均表现出关节面的侵蚀,并伴有破坏区周围的软骨下骨硬化,或是关节内小骨突出,亦或是称之为小骨桥。

而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滑膜与肌腱出现水肿和浸润现象,即使未发现任何的骨破坏。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通常表现了一定的共性,通过对影像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临床治疗,有利于提早诊断出强直性脊柱炎。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CT;X线;影像诊断;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病,该疾病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

但至今病因仍不是十分的明确。

然而,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率大大提升。

因此,对该疾病的时期诊断,并按照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疾病的发展与扩散,大大地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所带来的致残率。

本文利用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影像科于2007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100例影像资料,对相关资料加以详细分析、总结,并进以上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所表现出的特征。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提高当前医学界对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采用的100例患者时,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为11例,男女比值为8.09。

所有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4岁,年龄跨度为18岁~47岁,且主要以青年男性为主。

这100例患者的病程跨度为6个月~8年。

临床表现为脊柱畸形,或晨僵,亦或间歇性腰痛。

由于上述所有病例是经过临床确认,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这100个病例进行实验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CT与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CT与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614
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ꎬJune 2020ꎬVolume 13ꎬNumber 6
临床论著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 CT 与 MRI 影像学特征分析
李维超
作者单位: 276000 山东ꎬ临沂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作者简介: 李维超(1983 - ) ꎬ女ꎬ大学本科ꎬ学士学位ꎬ主治医师ꎬ研究方向:骨肌系统影像诊断ꎮ E ̄mail:2583013739@ qq. com
high signal changes of the entire and partial vertebral bodies in 30 casesꎬ that uneven structure of nucleus pulposus
的诊断特点进行评价ꎮ 结果 48 例 AS 患者 CT 检查中 28 例椎体边缘骨质增生ꎬ25 例椎体呈“ 方椎” ꎬ8 例脊
柱呈“ 竹节椎” ꎬ21 例椎小关节炎ꎬ其中 5 例椎小关节骨性连接ꎬ11 例椎间隙变窄ꎬ密度增高ꎮ MRI 检查中胸
椎 11 例ꎬ腰椎 39 例ꎮ 其中 18 例显示椎体终板前上、后上角 T1WI 低信号ꎬT2WI 及压脂高信号改变ꎬ30 例显
示整个及部分椎体 T1WI 低信号ꎬT2WI 及压脂高信号ꎬ11 例椎间盘 T2WI 显示髓核结构不均一ꎬ信号减低ꎬ椎
间盘高度降低ꎬ21 例椎小关节局部骨质及周围滑膜 T1WI 低信号ꎬT2WI 及压脂高信号ꎮ 结论 AS 活动期的
MRI 及 CT 检查都具有一定的特点ꎬ但 MRI 检查对 AS 活动期显示更具特征性ꎬ应优选 MRI 检查ꎮ
treatment. Methods The data of 48 patients with AS spinal involvement diagnosed by the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诊断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诊断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

回顾性分析87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的骶髂关节DR、CT表现征象分析。

结果 AS骶髂关节改变的D R正、斜位显示单侧骶髂关节改变17例,双侧改变19例,关节面硬化致密5例,囊性骨质吸收5例,关节间隙变窄21例,关节面毛糙4例,关节强直9例,钙化7例。

C T显示;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可见关节软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骨硬化或吸收及骶髂关节韧带钙化等改变。

结论对AS骶髂关节改变DR作为最基本方法, CT对AS细微病变和复杂部位病变显示优于RD,所以CT扫描能提高对本病的正确率【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计算机体层摄影骶髂关节放射摄影术 HLA—B27【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87-01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侵犯中轴关节和髋关节,几乎100%累及骶髂关节,并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累及上位脊柱和四肢大关节。

好发于30岁男性,90%以上病人H LA—B27(人类白细胞)抗原阳性。

病理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和纤维环附近结缔组织骨化,椎间盘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样改变。

脊柱和髋关节的慢性、炎性疾病。

确切的病因不明,但与感染遗传和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过去曾经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被公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1973年,SchLosstein发现强直性脊柱炎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 L A—B27相关。

A S基本病变不仅是非特异性滑膜炎,更主要的是肌腱韧带的骨附着处炎症。

在骶髂关节、关节软骨被肉芽覆盖,关节翳形成较轻增生的纤维组织可呈软骨化生或进一步骨化,临近的滑膜也呈反应性增生,最后导致骨性强制。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7例经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AS。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引言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AS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尽管X射线无法直接观察到早期AS的病变,但在病情进展到晚期时,X射线可以显示出典型的AS特征。

主要的X射线表现包括脊柱关节的骨质增生、骨膜增厚、韧带骨化和椎体骨质侵蚀。

还可以观察到脊柱弯曲、椎体融合和骨质疏松等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AS诊断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工具,尤其对早期AS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MRI可以显示出脊柱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韧带和滑膜等的病理改变。

早期AS的MRI表现主要为椎间盘炎症、滑膜炎症和韧带炎症。

随着病情进展,MRI还可以显示出脊柱关节的骨骼改变,如骨融合和骨侵蚀等。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便捷、无创和低成本的影像学方法,近年来在AS的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可以观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如滑膜炎症和韧带炎症。

超声还可以评估脊柱关节的活动度和弹性,并帮助确定AS的活动性和病情进展。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在AS的影像学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窗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脊柱关节的骨质病变,如骨质增生和骨膜增厚等。

CT还可以观察到脊柱关节的骨骼融合和骨侵蚀等改变。

摄影术(Radiography)除了常规的X射线检查外,摄影术也被用于AS的影像学诊断。

摄影术可以提供全面的脊柱关节图像,并对病变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摄影术可以显示出更多细节的改变,如骨融合的程度、关节间隙的变化和韧带的钙化等。

结论影像学检查在AS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X射线检查、MRI、超声检查、CT和摄影术等影像学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AS影像学信息。

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AS、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⒈强直性脊柱炎概述
⑴疾病简介
⑵流行病学特点
⑶病因与发病机制
⒉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⑴影像学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作用
⑵影像学诊断的优势
⒊影像学检查方法
⑴ X线检查
⒊⑴多发关节的骨质破坏
⒊⑵椎体发生变化
⒊⑶骶髂关节病变
⑵ CT检查
⑶ MRI检查
⑷骨扫描
⒋影像学表现
⑴早期特征
⑵进展期表现
⑶晚期表现
⑷关节、韧带和滑囊炎症的影像学表现⒌影像学诊断标准
⑴国际强直性脊柱炎协会 (ASAS) 标准
⑵马德里标准
⑶肌腱骨化病变标准
⒍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⑴强直性脊柱炎与椎间盘炎的鉴别
⑵强直性脊柱炎与肿瘤的鉴别
⑶强直性脊柱炎与感染的鉴别
⒎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与预后评估
⑴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
⑵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评估
⒏研究进展与展望
⑴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⑵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影像学研究
⑶个体化医学的前景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光影像图集
附件2、强直性脊柱炎患者MRI影像图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强直性脊柱炎:少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椎和骶髂关节。

⒉ ASAS标准:国际强直性脊柱炎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与评估。

⒊马德里标准:一种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光影像学表现的标准。

⒋肌腱骨化病变标准:用于评估肌腱骨化病变程度的标准。

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析

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析

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析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椎炎(AS)骶髂关节受累的X线平片、CT和MRI 的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4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

结果:X线检查23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17.4%;CT检查32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59.4%;MRI检查40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90.0%。

MRI显示AS骶髂关节受累的检出率优于X线平片和CT(P<0.05)。

结论:X线平片对典型AS能作出准确诊断,但对AS的早期诊断不如CT、MRI;MRI能显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AS骶髂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滑膜炎所致的少量积液和滑膜异常强化是骶髂关节受累最常见的MRI表现。

标签: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放射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骨关节的慢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

AS可累积滑膜关节,软骨关节及肌腱和韧带在骨的附着部,易发生于躯干,多从骶髂关节开始向上发展,依次累计腰、胸、颈椎。

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发病多为青壮年。

在AS的骨关节病变中,骶髂关节是最早累计部位,全面认识AS的骶髂关节解剖、病变的MRI表现,对改善病情,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X线平片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但X 线平片不利于AS早期病灶的显示。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地显示X 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软骨、滑膜、骨髓和肌腱改变,在病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3-4]。

笔者通过对48例AS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影像诊断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6月-2012年7月本院的AS患者48例,均符合修订后的纽约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8例,年龄20~50岁,平均35.5岁,病程6个月~20年。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晨起时腰骶部有僵硬感,夜间疼痛加重,经抗炎或活动后症状均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5—1 4 )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的 X线 及 C T影 像 学 诊 断 分 析
舒 小钢
[ 摘要 ] 目的
结果
探讨强直性脊柱 炎的 x线及 c T表现 。方法 收集 1 0 0例强 直性脊 柱 炎患者 x线及 c T资料。
9 4例有骶髂 关节表现异 常, 包括 : 早期 , 关节 面侵蚀 、 骨 皮质局 限性增厚 、 硬化 , 关节 间隙正常 ; 后期 , 关节 诊 断强直性脊柱炎 X线及 C T检查 已成 为重要 的途 径。 【 文章编 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4 . 1 1 . 0 4 1 柱炎患者 1 0 0例 , 其中男 8 3例 , 女 l 7例 , 男女 比例约 4 . 9 :
因 动脉 瘤 破 裂 出 血 而 导 致 的 致 残 和 死 亡 。
裸架成形 弹簧 圈栓 塞技 术 治疗 的 9例颅 内多 发动 脉 瘤患者 中 , 致密栓塞达 9 0 %, 部分栓塞 8 %, 并 发症 少 , 其 中 支架 塌陷 1例 , 无血 栓形成 和支 架移 位 , 亦 无动 脉 内膜撕 裂, 术后恢复 良好 ; 成篮 弹簧 圈栓 塞技 术治疗的 1 6例 , 其 中 致密栓塞 达 8 5 %, 部分栓塞 1 3 %, 其 中有 一例弹簧圈弹 出, 其 余恢 复 良好 。除 3个患者 的微小 动脉 瘤未行 栓 塞治疗 外, 其他动脉瘤均一次性栓 塞治疗 。2 5例 M I A患者术后 6 个月行 D S A复查 , 未见原动脉瘤复发和新生动脉瘤 。
的难度和风险 , 建议保守 的血 管 内治疗 。颅 内多发动 脉瘤 的血管内治疗有 诸多 优点 : ① 减少 损坏 正 常 的血 管 ; ② 减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诊断MRI诊断精品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诊断MRI诊断精品
类风湿因子(-) 血沉↑
HLA-B27的意义
HLA-B27的定型,是了解AS的 一大进展,但它不能作为AS的 诊断试验。有症状的骶髂关节炎, 虽然HLA-B27抗原(-),仍可诊断 AS。诊断的证实主要依靠影像 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
骶髂关节常为最早受累的关节
AS骶髂关节受累率几乎100%。 双侧对称发 病为其特征,是诊断的
关节骨性强直
64层CT显示的各层面的骶髂关节骨性融合强直
AS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先起病于手足小 关节,类风湿因子阳性。
AS与致密性骨炎 鉴别诊断
致密性骨炎:多见于女性,关节面硬化,
边缘整齐,更重要的是关节间隙平滑清 晰无骨质破坏,血沉正常。
Osteitis condensans 致密性骨炎
主要依据。
腰椎平片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 诊断意义:
一般的AS病人多以腰痛就诊,因此,此 类病人在病变早期多只进行腰椎正侧位 摄片。因病变早期多无腰椎改变,因此 往往漏诊。但腰椎平片也能包括大部分 的骶髂关节。我们通过观察腰椎平片, 检出了许多未累及腰椎的较早期的AS病 例。
正常对照 AS
骨盆平片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意义
骶髂关节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
腰痛 背痛 脊柱活动受限 晨僵 周围关节活动障碍 行走困难 青年男性好发
AS的实验室检查
HLA-B27(+)
HLA-B27 即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AS者90%为HLA-B27(+),然而在HLA-B27(+) 人群中,发病的危险性为20%。有骶髂关节炎 者HLA-B27(+) 率远高于无骶髂关节炎者,推测 HLA-B27(+) 与骶髂关节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X线摄影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以下是X线摄影中常见的诊断特征:
脊柱骨质变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常出现脊柱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的特征。

这些变化主要出现在骶髂关节、脊椎关节和骶髂骨连接处。

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常出现炎症,即骶髂关节炎。

这种炎症可以引起骨质破坏和韧带钙化等严重的改变。

脊柱骨关节可见性:X线摄影可以观察到脊柱的关节可见性,即关节的存在和关节腔的清晰度。

关节可见性的减少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之一。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非常有帮助。

以下是MRI中常见的诊断特征:骶髂关节炎:MRI可以显示骶髂关节的炎症迹象,如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和滑膜增生等。

脊椎关节炎:MRI可以显示脊椎关节的炎症,包括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等。

脊柱骨关节可见性:MRI可以显示脊柱骨关节的可见性,包括
关节的存在和关节腔的清晰度。

睡眠特征核磁共振成像(DTI)
睡眠特征核磁共振成像(DTI)可以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脑白
质中病变的特征。

DTI可以显示脑部神经纤维束的连通性和水分子
的扩散方向。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DTI中常常显示较高的扩散方向
不一致性。

请注意:鉴于医学诊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上描述仅为一般
情况,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确切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
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无删减范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无删减范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1. 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炎性的疾病,以慢性脊柱炎症为特征。

影像学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

2.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在早期发现和评估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

下面将介绍强直性脊柱炎在X线影像上的表现:- 骶髂关节炎表现: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累及的关节之一。

X线影像上可见骶髂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融合、关节面模糊和关节间隙狭窄等表现。

- 脊椎炎症表现:影像学上,强直性脊柱炎可导致脊椎骨质吸收和骨质增生,使脊椎骨体变矮。

此外,椎间盘骨质的增生和硬化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之一。

3.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评估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下是MRI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早期骶髂关节炎表现:MRI可以显示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软组织炎症反应,包括关节囊肿、关节积液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等。

这些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 脊椎炎症表现:MRI可以清晰地展示脊柱的炎症改变,如椎体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和椎间盘的水肿等。

此外,MRI还可以评估脊椎关节囊、韧带和肌肉的炎症变化。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通过多个切面重建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评估强直性脊柱炎的骨质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以下是CT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骶髂关节炎表现:CT可以显示骶髂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融合、关节面模糊和关节间隙狭窄等病变。

CT的高分辨率使得这些骨质改变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 腰椎和胸椎炎症表现:CT可以检测腰椎和胸椎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的变化。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以脊柱椎骨关节和髂骨关节为主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特征是脊柱关节的炎症和骨质改建,可导致脊柱僵硬和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影像学诊断是AS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X线摄片1.骨盆及髂骨骨盆的X线摄片是进行AS影像学诊断的首要步骤。

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髂骨关节的破坏、髂骨侧增生、髂骨骶关节的强直和骶髂关节的炎症。

对于早期AS患者,骨盆X线摄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长期随访可发现骨盆关节的改变。

2.脊椎脊椎的X线摄片是评估AS的关键方法之一。

常用的摄片方位有正位摄片和侧位摄片。

正位摄片可以观察到脊柱侧凸、椎间隙狭窄、钩骨、斜椎关节的病变。

侧位摄片则可以评估椎体骨质改建、椎体并列状态和韧带饰带骨化。

结合这两个方位的摄片可以全面了解脊柱关节的炎症畸形情况。

3.其他骨骼部位除了骨盆和脊柱,还应该对其他的骨骼部位进行X线摄片。

这些部位包括胸廓、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

这些摄片可以帮助发现AS的外关节病变。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适用于早期AS和中晚期AS的鉴别诊断。

MRI可以评估炎症活动、脊柱骨质改建情况,对于AS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早期AS的MRI表现早期AS的MRI表现主要包括椎间盘炎症、椎间盘水肿、椎体骨髓炎、椎间关节炎和韧带饰带附着点的炎症。

这些表现在X线摄片中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

2.中晚期AS的MRI表现中晚期AS的MRI表现主要包括骨质增生、骨桥形成、椎体附着点的滑膜炎和骶髂关节的炎症。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在AS的诊断中主要用于评估骶髂关节的骨质改建,了解关节畸形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CT扫描对于AS患者的关节手术规划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
应汝君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4(033)004
【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来院就诊的3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及MR诊断,分析两者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3例为0级,4例为Ⅰ级,MR检查结果显示7例为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67,P<0.05);CT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检出率均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分级判断准确性较高,MR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总页数】3页(P10-11,26)
【作者】应汝君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三岔中心卫生院放射科,四川简阳6414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J], 邱冬妮;黄闰月;谭希;何羿婷
2.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
及临床观察 [J], 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3.CT灌注原始图像与CT血管原始图像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J], 王效春;高培毅;林燕;薛静;刘光锐;马丽;王晨
4.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其骶髂关节影像学研究 [J], 李玉清;李石玲
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J], 吴佳;李胜吾;梁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5《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第 11 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一种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态,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病程长、致残率高,因此,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影像表现报道较少,尤其是早期病变期间。

CT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密度分辨能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重叠干扰,有利于硬化、侵蚀及囊变等骨质变化的观察。

MR在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的诊断中更为优越。

本文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0至Ⅱ级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分析本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检查诊断的作用,以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风湿科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5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3
2.6岁,病程两个月至两年,均在就诊两周内完成CT和MR检查。

选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腿后部、下腰部以及骶髂部隐痛不适或僵硬,久坐后起立或晨起时明显,在活动后均有所减轻,且多数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呈现两侧交叉性或间歇性,夜间或阴雨天较为严重。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52例患者人体白细胞抗原均为阳性或弱阳性,22例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阳性,30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26例进行MR检查。

1.2.1 CT检查 CT扫描机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其球馆旋转速度为0. 4r/s,准直径0.7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采取自动毫安控制,螺距为1mm,扫描层厚0.75mm16层。

患者扫描时采取仰卧躺位,以腰椎体上缘作为基线,从头侧向足侧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的腰4、腰5椎体以及骶髂关节。

重建参数间隔0.7mm、层厚1mm薄层骨窗重建,横断位薄层骨窗连续放大进行观察。

1.2.2 MR检查 MR检查采用的是SS1.5T超导MR扫描仪,方位与CT相同行SET1WI、T2WI、SE脂肪抑制T2WI扫描,并进行冠状位FS-T2WI检查。

1.3 诊断标准 CT表现依据美国纽约修订标准进行强直性脊柱炎分级,0级为正常,关节面光整、间隙没有变形;Ⅰ级表现为关节面较为模糊,骨皮连续性不足,没有关节面囊性变、硬化增生、无骨破坏、无关节间隙改变;Ⅱ级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斑块状脱钙和模糊不清,骨皮质局限硬化,软骨下毛糙、侵蚀和软骨下微小囊变,关键间隙基础正常。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发于骶髂关节,MR主要表现为骨质结构以及骨髓信号方面的改变。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MR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分类标准,因此,本组患者将形态及信号均无异常者定为0级,无形态学方面异常单有信号异常的患者改为Ⅰ级,如关节缘骨质破坏、关节面模糊、信号改变以及软骨下出现小囊变者归类为Ⅱ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完成了CT和MR检查,分别比较CT与MR的临床检查诊断符合参数,MR显示发现病变显著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MR对Ⅰ、Ⅱ级的区别较C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与MR检查结果对比(例)
级别 0级 Ⅰ级 Ⅱ级 
CT 12 10 19 
MR 3 18 20 
表2 52例强直性脊柱炎CT与MR影像分级对比(%)
级别 CT MR X2值 P值 
0级 26.8 0% - - 
Ⅰ级 36.68 42.56 4.72 <0.05 
Ⅱ级 38.11 57.87 0.28 >0.05 
3 讨论
CT作为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方法,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有效避免双重干扰,尤其是早期患者对X线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可使本病的诊断相对提前,使治疗尽快开始。

但CT不能明确显示出软骨的病变情况,而骨质修复可以在CT上表现出来,为此,对于临床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进行CT检查结果表现为硬化时,需要进一步仔细观察硬化的边界及密度,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病情。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各具备特点,有一定的差别性。

影像学检查作为其诊断方法之一,具有较明显的优势,MR比CT可更早地发现病变和发现更多的病变,但与CT相比,Ⅰ、Ⅱ级病变的区分不具备优势。

总之,在实际临床检查中,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可首选CT进行检查,如未发现阳性,可采用MR进行复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首先行MR检查,以便为病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医学佐证。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游勇,王就欣.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200例临床影像学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10).
[3]王芳,王青.平扫CT与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
赵德官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这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2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CT检查组(26例)和MR检查组(26例),分别对两组检查方法在0至二级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中的检出率进行评价,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Ⅰ至Ⅱ级病变中,MR检查组比CT检查组发现病变的几率更高,两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6%和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检查方法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MR比CT发现病变更为显著,影像学综合检查对确诊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CT;MR;影像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radi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CT and MR and compare these two methods to diagnos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Methods: Choosed 52 patients of AS from Jun. 2010 to Jan. 2012 to divide into CT group (26 cases) and MR group (26 cases). And compared detection rate of these two methods of AS to analyze.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 group was 94.6%, CT group was 58.6% (P<0.01). There was difference in CT group and MR group. Conclusion: There was some characteristic in these two methods, but detection of MR was more sensitiveness to diagnosis.
【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CT;MR;radiography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2)11-044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