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_赵德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5《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第 11 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一种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态,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病程长、致残率高,因此,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影像表现报道较少,尤其是早期病变期间。CT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密度分辨能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重叠干扰,有利于硬化、侵蚀及囊变等骨质变化的观察。MR在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的诊断中更为优越。本文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0至Ⅱ级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分析本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检查诊断的作用,以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风湿科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5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3
2.6岁,病程两个月至两年,均在就诊两周内完成CT和MR检查。选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腿后部、下腰部以及骶髂部隐痛不适或僵硬,久坐后起立或晨起时明显,在活动后均有所减轻,且多数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呈现两侧交叉性或间歇性,夜间或阴雨天较为严重。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52例患者人体白细胞抗原均为阳性或弱阳性,22例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阳性,30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26例进行MR检查。
1.2.1 CT检查 CT扫描机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其球馆旋转速度为0. 4r/s,准直径0.7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采取自动毫安控制,螺距为1mm,扫描层厚0.75mm16层。患者扫描时采取仰卧躺位,以腰椎体上缘作为基线,从头侧向足侧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的腰4、腰5椎体以及骶髂关节。重建参数间隔0.7mm、层厚1mm薄层骨窗重建,横断位薄层骨窗连续放大进行观察。
1.2.2 MR检查 MR检查采用的是SS1.5T超导MR扫描仪,方位与CT相同行SET1WI、T2WI、SE脂肪抑制T2WI扫描,并进行冠状位FS-T2WI检查。
1.3 诊断标准 CT表现依据美国纽约修订标准进行强直性脊柱炎分级,0级为正常,关节面光整、间隙没有变形;Ⅰ级表现为关节面较为模糊,骨皮连续性不足,没有关节面囊性变、硬化增生、无骨破坏、无关节间隙改变;Ⅱ级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斑块状脱钙和模糊不清,骨皮质局限硬化,软骨下毛糙、侵蚀和软骨下微小囊变,关键间隙基础正常。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发于骶髂关节,MR主要表现为骨质结构以及骨髓信号方面的改变。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MR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分类标准,因此,本组患者将形态及信号均无异常者定为0级,无形态学方面异常单有信号异常的患者改为Ⅰ级,如关节缘骨质破坏、关节面模糊、信号改变以及软骨下出现小囊变者归类为Ⅱ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完成了CT和MR检查,分别比较CT与MR的临床检查诊断符合参数,MR显示发现病变显著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对Ⅰ、Ⅱ级的区别较C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与MR检查结果对比(例)
级别 0级 Ⅰ级 Ⅱ级
CT 12 10 19
MR 3 18 20
表2 52例强直性脊柱炎CT与MR影像分级对比(%)
级别 CT MR X2值 P值
0级 26.8 0% - -
Ⅰ级 36.68 42.56 4.72 <0.05
Ⅱ级 38.11 57.87 0.28 >0.05
3 讨论
CT作为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方法,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有效避免双重干扰,尤其是早期患者对X线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可使本病的诊断相对提前,使治疗尽快开始。但CT不能明确显示出软骨的病变情况,而骨质修复可以在CT上表现出来,为此,对于临床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进行CT检查结果表现为硬化时,需要进一步仔细观察硬化的边界及密度,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病情。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各具备特点,有一定的差别性。影像学检查作为其诊断方法之一,具有较明显的优势,MR比CT可更早地发现病变和发现更多的病变,但与CT相比,Ⅰ、Ⅱ级病变的区分不具备优势。
总之,在实际临床检查中,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可首选CT进行检查,如未发现阳性,可采用MR进行复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首先行MR检查,以便为病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医学佐证。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游勇,王就欣.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200例临床影像学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10).
[3]王芳,王青.平扫CT与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
赵德官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这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2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CT检查组(26例)和MR检查组(26例),分别对两组检查方法在0至二级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中的检出率进行评价,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Ⅰ至Ⅱ级病变中,MR检查组比CT检查组发现病变的几率更高,两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6%和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MR检查方法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MR比CT发现病变更为显著,影像学综合检查对确诊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CT;MR;影像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radi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CT and MR and compare these two methods to diagnos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Methods: Choosed 52 patients of AS from Jun. 2010 to Jan. 2012 to divide into CT group (26 cases) and MR group (26 cases). And compared detection rate of these two methods of AS to analyze.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 group was 94.6%, CT group was 58.6% (P<0.01). There was difference in CT group and MR group. Conclusion: There was some characteristic in these two methods, but detection of MR was more sensitiveness to diagnosis.
【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CT;MR;radiography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2)11-04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