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

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教育;纳粹历史教育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2-0063-06第31卷第2期Vo l.31No .22015年4月Apr .2015收稿日期:2015-02-11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岳伟(1982—),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史。

①学术界主要有两个领域的成果涉及西德纳粹史观教育问题:一是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如阮一帆等的《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Joachim B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等;二是德日战争态度比较研究,如宋志勇的《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等。

②Joachim D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S.122.战后西德在中小学教育中对纳粹思想和罪行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这是它能够走上自由民主发展道路、重新为欧洲邻邦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相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而言,国内对联邦德国如何讲述法西斯和二战历史却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照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了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

从16世纪末起,德国的众多封建邦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于19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

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在很长时期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德国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德国教育的古典主义突出地表现在文科中学上,文科中学在德国一直是最受重视的中学,它那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虽然在洪堡德改革时略有改变,但后来又一度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

德国较早产生了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也较早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洪堡德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的传统,早在18世纪普鲁士就创建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师已改由高等学校的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员则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须经过国家考试,因此师资水平较高。

应该指出,德国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二章德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教育世俗化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德国教育特色

德国教育特色

德国教育的启示通过德国社会文化课程学习我感受颇深,其中对德国教育的介绍唤起我对于教育的沉思;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相关书籍并有了更深的体会;首先我认为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引用一名着所说,是一种“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教育,但是许多教育特点、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对一些德国教育案例的研究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一个总体理解;下面我介绍几条令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触的几点内容: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小学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有不错的成绩;德国小学生毕业后,如果学生将来想读大学,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绩也非常不容易,学生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大学“宽进严出”,不容易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很高;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大学,反倒轻松,中国很多大学生“躺着都能毕业”;的确中国的大学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之一;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德国学校“没有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学生不是商品,不能靠学生赚钱”;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免费的教育,普通民众不用太操心孩子的“学费”问题; 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班,这个和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德国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也买没有借读费、赞助费等,只要孩子在德国,就可以免费上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四、德国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德国学校写写、画画、剪剪、贴贴的学习方式比较多,枯燥的练习比较少;大家关心的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有意思,课程设置要吸引孩子,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问题引领,四步自学”教学模式;五、德国学校文学学习不把时间浪费在“咬文嚼字”上;看重学生阅读,图书馆处处有,阅读的活动无所不在;写作内容“杂”,从练习写菜谱到让孩子自编通话故事,不抒情,不矫情,客观清楚的表达;学语言,背诵的活不多;对于阅读,很赞同这一点,在我们二年级大阅读中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好处,比一般孩子更有想法,更善于表达,更加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大量的阅读,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习惯,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为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六、成绩不好,不是学生不够努力德国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成绩好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当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不够勤奋时,很多家长不会把问题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家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是否安排了足够吸引孩子的学习内容,因为德国家长认为,如果上课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那么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学习的;因为劳动、学习都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就是从不断的劳动学习中发展进步的,所以喜欢学习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等,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时,德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各式人物都有,但整体来说德国家长有下列特点:比较文明,不会在公开场合训斥孩子;不像中国家长那么高度重视“学习成绩、刻苦程度”等;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重视规则胜过语言;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地方;七、德国学校评分“人为”因素大成绩排名这事离学生比较远,德国不喜欢凡事都搞评比排名;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能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成绩是隐私,没有排大榜;对于排名,我们也一直强调不排名,不公布分数,甚至只给A B C 的方式,但在我看来,只有还有高考,家长就不可能不关注分数,要想转变这种想法,短时间无法完成;八、让孩子一生热爱运动德国人的运动情结很浓,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密度大、设施好,盖房子先想着给孩子留块地方玩耍,学校运动课丰富,目标简单:孩子热爱运动,这就够了,增强人民体质靠运动协会,无需付太多费用,运动协会就能满足一家老小对运动的不同需要;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运动课项目,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学习,首先让我羡慕的是德国浓厚的学术氛围浓厚;如季羡林书德国印象中他的老师们,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羡林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中,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德国的大学自由也令我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如此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使人神而往之;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很多大学生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通过阅读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德国人,虽然他们的教育随着社会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充分给孩子自由,其基础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孩子保持对世界好奇,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也让我对现代教学教育手段有了更深的启发与思考;。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看,17、18世纪德国的大学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处于持续的衰退之中,传统大学形式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大学的端倪开始初现。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

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然,也受到哈勒和哥廷根两校成功改革的影响,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图为1735年的哥廷根大学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1德国早期大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创办于1349年的布拉格大学(Prague),它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

稍后又有了维也纳大学(1365年)、海德堡大学(1385年)、科隆大学(1388年)、爱尔福特大学(1392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

由于布拉格和维也纳已不在德国境内,人们习惯于把海德堡大学看作是德意志境内第一所古老学府。

上述大学受南欧和西欧影响颇深,是德意志本土诞生的第一批大学。

从1456~1506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又有第二批9所大学出现,它们是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6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巴塞尔大学(1459年)、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472年)、特里尔大学(1473年)、美因茨大学(1477年)、蒂宾根大学(1477年)、维滕贝格大学(1504年)、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等。

虽然较之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国大学,德国大学是相当年轻的,但德国大学后来居上,对中世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统计,到16世纪初期,德国共有在校大学生4200人,与14世纪通常的1200人相比,增长数相当可观。

这种大量的增长被16世纪20年代爆发的社会和宗教纷争所阻止。

1526~1530年间,大学生总数降至650人,许多大学发现其接纳的学生降至以前的三分之一。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延边大学第一章测试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孟子》B:《大学》C:《论语》D:《学记》答案:《学记》2.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答案:苏格拉底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苏霍姆林斯基B:凯洛夫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夸美纽斯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答案:《普通教育学》5.在西方教育史上,主张学生中学、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答案:杜威6.教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

A:对 B:错答案:对7.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演说家的培养》( )。

A:对 B:错答案:对8.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

A:错 B:对答案:对9.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克鲁普斯卡娅( )。

A:错 B:对答案:错10.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即强调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首要地位()。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关于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错误是否定了()A:教育的系统性B:教育的科学性C:教育的社会性D:教育的生产性答案:教育的社会性2.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末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封建社会初期答案:奴隶社会初期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的是()。

A:教育的国际化B:教育的终身化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人性化答案: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人性化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以上观点体现出了()A:教育的相对独立性B:教育的永恒性C:教育的历史性D:教育的阶级性答案:教育的永恒性5.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读书笔记:第斯多惠(德)《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读书笔记:第斯多惠(德)《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读书笔记:第斯多惠(德)《德国教师培养指南》(2007-10-31 13:44:56)分类:【博览推荐】标签:学习公社教师的崇高任务教师不但本身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同时还要教育别人。

教师应当以教育事业为终身职业,自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因此意义更为深远。

教师要使别人获得真正的生活,就得发动别人去追求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资和智力。

认识了这一崇高的任务,教师就得首先开始自我修养。

教师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不但要倾听真理,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内心拥护的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与意志紧密地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这是教师的自我完善,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真正的人。

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1、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3、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一个好教师从个人和别人的许多宝贵经验中切身体会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与其说是用本身的知识去影响人,还不如说是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培养教育人。

为真理而奋斗是一种种快乐无穷的事业,这事业明明赐给了人们,让人去探求全部的真理,并献身于这种纯洁的事业。

谁认识到这一点,真理就会为他打开大门。

文化的兴衰取决于教育事业。

我们应当为了文化和教育事业而追求更高尚的事物。

谁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别人也会分享幸福。

因为真正的教育能和上帝的王国相媲美,能变成上帝的尘世王国。

在追求真、善、美的征途上,肯定会由于人类的弱点或种种原因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但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不要气馁,不要心灰意懒,要鼓足勇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健康的人就是精神重于肉体的人,人类的使命超出尘世的一切。

一个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人,只要满足了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他就会感到无比的欢乐,找到了真正的生活。

这样崇高的人即使不要报酬也无关紧要,包括尘世上的一切,甚至财宝。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辨证地对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和研究从而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最优化:
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发展性目标获得 最高水平。
二是时间消耗,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额。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心智 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 并很快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前教育改革重要 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
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975年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的涵义:克服障碍 学生的努力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克服重复,以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 的深度
理论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5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相对于那些直接反映在 技能和技巧中的知识而言的。
从现实来看:
荷兰1993—1994年在中学引进新的国家课程 方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 向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论及其类似的主张为什么难 以走向实践?
理论本身的局限: 建构主义教学忽视了学校教
育实践的制度化特征。 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主观 的建构行为,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备条 件。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基础。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一)提出的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德国教育特色

德国教育特色

德国教育特色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德国教育的启示通过德国社会文化课程学习我感受颇深,其中对德国教育的介绍唤起我对于教育的沉思。

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相关书籍并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我认为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引用一名着所说,是一种“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教育,但是许多教育特点、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对一些德国教育案例的研究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一个总体理解。

下面我介绍几条令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触的几点内容: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小学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有不错的成绩;德国小学生毕业后,如果学生将来想读大学,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绩也非常不容易,学生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大学“宽进严出”,不容易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很高。

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大学,反倒轻松,中国很多大学生“躺着都能毕业”。

的确中国的大学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

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德国学校“没有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

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

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学生不是商品,不能靠学生赚钱”。

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免费的教育,普通民众不用太操心孩子的“学费”问题。

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班,这个和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德国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5、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2、私人办学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有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第二十二章现代外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现代外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现代外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的一些问题。 掌握各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探索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学现要代求外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 一、一些问题: • 1、现代教育特点: • 在教育目的上: • 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需要的有用人才。
教学要求1、现代教育特点
教学要4求、美国教育特点
• 4)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理论流 派传播较广;
• 5)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普遍; • 6)普及教育年限达12—14年;
教学要4求、美国教育特点
• 7)初等学院发展迅猛,影响广泛; • 8)以法治教育成绩显著; • 9)但美国又是个多移民国家,实行多
元化文化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歧视有 色人种民族问题的倾向。
• 金融信贷发达国家。 • 1)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管理; • 2)学制上实行双轨制; • 3)课程内容上重视理性思辨学科; • 4)传统的2求、法国教育特点
• 5)学制实行5—4—3制,高中毕业就 可获得学士学位;
• 6)年级排列顺序与常规排列相反; • 7)幼儿教育居世界领先; • 8)教师视为国家官员,等级森严。
教学要求1、现代教育特点
• 在教学方法上, • 更加灵活多样,讲究实际有效,因材施教,联系
实际,形成一整 科学的,完备的教学体系; • 在学制上, • 有更完备的学制系统,它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等各种学制。
教学要求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 1)教育概念从狭义向广义发展; • 2)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交错出现,相互影
•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上: • 要求前者必须是受过专门职业训练并掌握
比较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 教师,后者则扩大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 成员的子女,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 身潜在的能力和创造自己的末来。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大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高等教育内涵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内涵(一)高等教育的内涵(二)高等教育的特征知识点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一流大学建设(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和学生选择权(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五)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融合创新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近代大学的由来,及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理念。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才培养职能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知识点二:科学研究职能与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一)科学研究职能的早期发展(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三)科学研究职能的拓展知识点三:社会服务职能与威斯康星理念(一)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二)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三)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知识点四:文化创新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早期发展(二)文化创新职能的确立与认同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所反映的大学理念。

教学难点:四大职能所反映的大学理念第三讲: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掌握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掌握其功能,重点掌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第九章(上)英国教育、法国教育、德国教育

第九章(上)英国教育、法国教育、德国教育

(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 19世纪末,英国还没有建立起对学校教 育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体制。 • 根据1899年的教育法,英国政府成立教 育委员会,以取代原来的教育署、科学与艺 术部和慈善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和检 查初等、中等和职业教育,分配教育补助金。 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 基础。 • 但该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其主要权 利为监督权,行政权利不够。


• •

3、《福斯特法案》 在以上背景下,英国政府在1870年 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 法案》)。它规定: (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 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 育;

(4)在缺少学校地区设公立学校, 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 费数额不受限制; • (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 离。 •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 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 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 形成。
19世纪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经历了拿破仑军事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7991815复辟王朝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国18481852第二帝国18521870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与第三共和国初期18711898共七个历史时19世纪的法国既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又确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获得了发展
• •
(五)高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主 要体现在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上。 • 1、新大学运动——城市学院的兴起 •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成立,揭开了新大学 运动的序幕。学院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 自然科学学科,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 • 1829年,国教派成立英王学院 。1836 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851年,约有 六十所医学院和二十九所普通学院附属于 该大学,学位向所有附属和不附属于它的 学院开放。

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义务教育的的起源和发展是教资教招考试中的常考点,常以客观题考查。

对于涉及的考点,接下来进行一一讲解:一、西方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兴起阶段:16世纪义务教育起源丁德国。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1483—1546) 为了争取人民信仰新教,提倡公费设立学校,强迫人民送子女上学。

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共和国率先尝试通过立法的手段,以国家权力强制全体适龄儿童接受初步的国民教育,规定送6--12岁儿童入学,一般认为这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2、初具雏形:17世纪至19世纪50年代顺着宗教、政治上的原因,慢慢发展,初步具有义务教育的形态。

3、大规模发展: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大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不但要求大大增加劳动者的数量,而且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质量。

从事机器生产的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因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普及初等教育就成为急迫的问题。

到19世纪半期,一些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在1852年,英国在1880年,法国在1882年,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令。

到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旧中国的义务教育1、拟议和提出我国义务教育的拟议和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其中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 岁人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

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

但这个章程因故未能实行。

2、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

3、第一道正式法令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十条,规定“幼童至7岁须令人学,及岁不人学者,罪其父兄”。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1.德国的社会状况:①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制阶段,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③文化上制定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古典哲学及随后的马克思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有新表现,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的源头都产生于此。

2.康德的政治思想:①生平:(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小工业者家庭出身,深受卢梭的影响。

认为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又把革命与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改革。

他向往革命的原则(自由与平等),但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

于是推向了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总之,矛盾、妥协、调和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②伦理学说:a.他的伦理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

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认为人的行为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喜好;而要与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一致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道德法则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又称“绝对命令”。

同时,这种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b.既然道德法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政治就必然屈从于道德。

法律和政治都要受“道德法则”的指示。

到的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

法律是道德的外壳,因此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于是,理想的制度无需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可通过道德的完善来实现。

③国家学说:a.在国家起源上区分了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

契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又是“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

b.认为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护国家本身的存在。

因此,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类没有国家是不行的。

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可见,其国家管体现了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矛盾。

德国教育对我国国民教育的启示_郭洋波

德国教育对我国国民教育的启示_郭洋波

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法国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接近总数的一半。

换一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1]45-46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

研究德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立法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德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

头脑中塞满了过多的知识会阻碍孩子的思考,使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教育机构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1]45-46。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

在这期间,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2]43其实,欧洲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

在德国,不仅仅幼儿园的孩子不能提前教育,小学生也不允许实施超过其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

与此相对比,我国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密集的知识灌输导致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被削弱,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西方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中国的学生最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目的尽管更改变化过多次,但其基本精神没有改变,即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具有独立个性。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 以及因材施教。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 内心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的人。肖川博士认为,超强 社会 化的消极后果,一是消除独特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 变得平庸、卑琐、谨慎和盲从,缺乏冒险、开拓、创新 的意识和能 力,缺乏责任承担能力;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使人具有以掩饰真实 的自我为代价的过强的“社会适应力”,造成言 不由衷,表里不一。 某教育家曾极为尖刻地疾呼: “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不收场!” 当然,笔者坚信中国教育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绝 非无懈可击。 最有资格比较中西方教育的人应该是那些在中西方生活多 年、 有着丰富感性体验并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仔细比 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调把孩子 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 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 兴趣、爱好,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会 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
3、研究范围
教育学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 生 教 师 课 程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德 育 学生评价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教育实践理论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问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热点领 域及教育研究方法等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ﻫ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威登堡大学等九所大学。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又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等)的内容,教学上允许使用德语(以前只能用拉丁语或希腊语),并注意进行学术探讨。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ﻫ
▇概述(返回索引)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从16世纪末起,德国的众多封建邦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于19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在很长时期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德国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德国教育的古典主义突出地表现在文科中学上,文科中学在德国一直是最受重视的中学,它那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虽然在洪堡德改革时略有改变,但后来又一度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德国较早产生了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也较早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洪堡德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的地位。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的传统,早在18世纪普鲁士就创建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师已改由高等学校的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员则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须经过国家考试,因此师资水平较高。应该指出,德国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教材(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十二章 德国教育的发展
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ﻫ(一)教育世俗化ﻫ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ﻫ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就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16世纪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占居优势,路德派和虔信派等新教教派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改为国家管理。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ﻫ至于中等和高等学校则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由教会管理,直到1787年,普鲁士才正式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使普鲁士境内的中等和高等学校也由国家管理起来,其他各邦很快仿效。普鲁士1794年颁布的《民法》明确规定,不论公立学校还是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都得按照国家既定的立法行事,学校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在政府。这表明了到18世纪末期,德国学校教育在向世俗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
(三)中学和大学ﻫ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ﻫ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除了现代语言(当时欧洲通行的语言和法语等)、拉丁文和神学外,还有数学、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伦理等学科,并且重视训练举止礼仪、舞蹈、骑马、角力、射箭等等。这种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二)初等学校ﻫ早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了初等学校,后来经过虔信派的努力和倡导,这种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特别在乡村)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德意志学校那样的初级小学),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高等小学)。这种高等小学,很快传到俄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ﻫ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的设备甚为简陋,最初设在乡村教堂附近,由牧师任教,但教师更多的是教堂的仆役、裁缝、鞋匠、退伍士兵等等。教育质量很差,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教义问答、赞美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的初步知识。接受这种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他们没有升学的权利,因为中学、大学与初等学校是不衔接的。
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
———————————————————————————————— 作者:
———————————————————————————————— 日期:

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照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了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