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握的几个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握的几个特点作者:刘移河来源:《企业文明》2016年第03期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条件,阐述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这部伟大理论正是因为其具有五大鲜明特点,才使之成为人类思想的永恒丰碑的。
这五大鲜明特点是:革命性。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也正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伟大著作都充满着昂扬的革命精神和火热的战斗激情,它们通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成为人民群众手中变革现存世界的有力武器,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历史进程。
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就是它始终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始终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实质进行深入缜密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最终必然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深刻道理,号召无产阶级承担起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总结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法国巴黎公社失败的历史经验,并亲身参加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些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思想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特点
马克思主义特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革命理论和社会学说,它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体,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类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它将阶级斗争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社会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形态。
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的决定性地位,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革命思想。
它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解放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对社会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而其革命性则在于对社会变革的呼吁和实践。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五、国际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和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论,强调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联合斗争,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来、指导实践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六、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1.3.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教学录像讲座文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及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0.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本节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的问题。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主要讲授两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我们通过这一部分主要就是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哪些特点。
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思考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在什么地方,显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断是根据他们当时的历史环境,根据当时的具体经验而得出的结论,显然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有些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断就是科学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是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有着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共产党宣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
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运用、创新和发展。
今天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仍会获得颇多教益。
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特点》一文中说:“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十分广泛,因此它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也就不能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其中有一个思想,虽然不能说现在已经提到首要地位,却也是过去长期被忽视而现在值得关注的思想。
这个思想就是“在旧社会中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是这样讲的:“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人们谈到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这里的“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的因素”,不仅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
这里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形成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不是偶然提到的,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还曾多次谈到。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
”“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曾跌入低谷,各种国际性的研讨会也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如下:1 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大量出现,(2)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著作逐年增多,(3)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整理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读著作也稳步增加,(4)新一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纷纷出现。
这种情况与苏东剧变时期有了根本性改变。
苏东剧变初期,全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处于低谷状态,社会主义运动也处于休眠状态。
但这种局面仅仅在苏东剧变大约五年后就发生变化,“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至今十几年,这种趋势一直未变,而且有接近苏东剧变前的态势,有的方面甚至超过苏东剧变前的态势。
2 新涌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十分活跃。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各个马克思主义派别继续活跃在理论界。
例如,英美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马克思学”的众多学者,上述的学派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的趋势。
近几年,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等均发表了大批质量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性著作。
当然这其中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总体上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十分活跃。
拿日本来说,有重视黑格尔的见田派、新古典马克思主义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制度学派、演化学派、讲座派、调节学派和民主革命派等等。
学派纷呈,这是苏东剧变前所没有的。
3 大型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研讨会频繁举行。
自1995年法国“国际马克思大会”首次召开以来,大型国际性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频频举行。
现已成为例行会议的有: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主办的“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美国纽约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每年举办一次;其他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左派大会有:在南美巴西阿雷格里港发起的“世界社会论坛”,继之响应的有“欧洲社会论坛”、“非洲社会论坛”和“亚洲社会论坛”等(有的是“世界社会论坛”的分会场)。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今年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从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今也有108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呈现出哪些特点,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问题。
列宁在1910年写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3年写出《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这两篇短文,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线索。
发展的无止境和传播的广泛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限的,后继者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其发展,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列宁在1913年所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阐述了在这三个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
“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
”“1848年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
”到这一时期的末尾,“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
”第二个时期,从1872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905年俄国革命。
这时,在西欧工人运动中,“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内里腐朽的自由派,试图在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形态下复活起来。
”(以上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3版第305—308页)第三个时期,从1905年俄国革命至列宁写作此文时。
我们可将其延续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通过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理论特征
结课论文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哲学)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理论特征任课教师杨丽娟(副教授)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郇志松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班级研0806学号 2008020238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理论特征【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理论特征,为在全球化时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理论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㈠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的,是在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产生。
作为共产主义精神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一边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一边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并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
(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进行理论研究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9-11月,合著了《神圣家族》,1845年9月—1846年8月,他们又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标志意义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着马克思生前未尽的事业,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整理这两卷《资本论》,是一件很费力的工作。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说得很对: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
”②(2)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他们没有忘记用他们的先进理论去指导工人运动,他们于1947年,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然后又于1848年一起编辑出版了《新莱茵报》,后来马克思创立并领导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恩格斯参加了这个协会的工作。
hgtf hgf
心得体会几个星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我们组这次仔细研读的是《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
这篇文章是列宁为反对俄国“取消派”和“召回派”,为了动员和团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而写的一篇论文。
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根据社会政治形势、具体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列宁的这篇文章业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认识到: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死的教条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就在于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不断分析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理论结论。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毛泽东同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
从建立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新中国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又从三方面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它融合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是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史学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7 年是第一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
李大钊是第一位奠基人。
他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把它跟一些具体的史学工作结合起来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
1927—1937 年是第二阶段。
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观察中国历史的进程并同当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这10 年中,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
1937—1945 年是第三阶段。
1946—1949 年是第四阶段。
在这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富有成果的,并在科学水平上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在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 1、2 卷。
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侯外庐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 1 卷,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同种种错误的或反动的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2.1广泛传播阶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时期。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要义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要义解析作者:梁齐勇来源:《前线》2016年第03期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
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阐发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一经典性的论点包含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层要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正如后来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指出的,不能“忽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之间的联系,即马克思主义需要与特定的时代任务相结合,才能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
这些都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胜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要地位正是现在,在那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命运的人们中间,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
然而谁都知道,俄国近年来发生的急剧变化异常迅速、异常剧烈地改变了形势,改变了迫切地、直接地决定着行动条件,因而也决定着行动任务的社会政治形势。
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总的基本的任务,只要各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没有改变,这样的任务是不会随着历史出现转折而改变的。
非常明显,俄国经济(不仅是经济)演进的总趋势,也像俄国社会各个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一样,近几年,比如说近六年来并没有改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哲学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哲学基础作者:杨雄英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摘要:任何社会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总是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我国的重要制度。
它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制度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确立、完善和发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客观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艰辛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果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它是由近代中华民族命运、人民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P12它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导读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写作背景本文最初发表在1910年12月23日《明星报》第2号上。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进入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
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这时,由于沙皇政府的高压政策和自由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无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纷纷退党,出现了取消派和召回派等机会主义派别。
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曲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小资产阶级空谈也广为流行,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内部危机。
列宁为了说明这种内部危机盼原因以及这种危机对当时革命运动的严重危害,为了动员和团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便写了这篇论文。
内容说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的行动指南。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根据社会政治形势、具体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它旺盛的活力,使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特点。
当时,时代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任务就是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此文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特点。
第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第1段)恩格斯在给他的朋友弗·阿·左尔格的信中曾经批评有人是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并不是把他们的学说当作行动的指南。
列宁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问题。
他说,应该把这句话看作是一个经典式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应持的根本态度。
因为,客观形势和现实的革命任务是在不断变化的,革命的行动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我们的行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分析社会矛盾,确定相应的任务。
00绪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八、西方马克思主义 及其历史演变
绪论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它由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世代相 传的基本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 对它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学会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第二, 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 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 论体系的整体性。
•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这是和 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 分不开的。
• 19世纪德国的两位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 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他们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 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了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简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简述小伙伴们!今天咱来聊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哈。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不像有些哲学理论,光靠想象或者主观臆断。
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就比如说,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是瞎猜,而是通过对大量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承认物质第一性,又强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它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是有着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哦!它不仅仅是坐在书斋里研究的学问,而是要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新社会。
它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而且,它还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三、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同时,它又指导实践,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比如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指导着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和以往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的哲学往往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五、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历 史 发 展 中 的 几 个 特 点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
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目标。
全球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发布: 2010-3-18 10:48 | 作者: 红日欲出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5927 | 回复: 1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11年1月5日〕)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66、576页。
--278。
)。
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
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
正是现在,在那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命运的人们中间,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
然而谁都知道,俄国近年来发生的急剧变化异常迅速、异常剧烈地改变了形势,改变了迫切地、直接地决定着行动条件,因而也决定着行动任务的社会政治形势。
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总的基本的任务,只要各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没有改变,这样的任务是不会随着历史出现转折而改变的。
非常明显,俄国经济(不仅是经济)演进的总趋势,也像俄国社会各个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一样,近几年,比如说近六年来并没有改变。
◎第278页◎但是在这一时期,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我们且看看近六年来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马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时期划分为两个三年,前三年大约在1907年夏季结束,后三年大约在1910年夏季结束。
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前三年的特征是俄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点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进展很不平衡,向两边摆动的幅度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有人做过统计,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继承是哪个国家做的最好,我想大家都会知道答案,那么就是中国了,在我的认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我们伟大的老毛,然后是邓小平爷爷,在最近十年是我们得江泽民爷爷,在中国的讯速崛起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体现的最好。
但是,大家又有没有想过呢?是哪个国家、哪个人首先继承,借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是俄国,是列宁首先踏出这一步啊!
1910年12月23日,列宁发表了一篇文章《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展中的几个特点》,在文章中,列宁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事马克思主义,在每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所赋予人民的历史任务,以及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
现在我想对于这几个特点进行一下总结和见解
发展的无止境和传播的广泛性
19世纪下半期,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阐释和宣传,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其中有些人的一些观点还有这种那种错误,但这不是主要的,也是难免的。
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们推动了这一思潮的第一次浪潮。
马克思、恩格斯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限的,后继者们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其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对于这句话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每一种主义,都应该有其的先进性,而其先进性的生存之道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懂得继承,但还是要发展,发展是哦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行动的纲领,它要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所以,它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更多的信徒,传播需要更广的范围。
发展主线从西往东移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相连,不断从西往东移。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德国诞生了,指导着当地的革命,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从西往东移,从德国移至俄国。
俄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证明自己的地方。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列宁是正确运用和发展这个理论的典范,他在俄国条件下,把马克思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故乡20年代以后,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继续东移,由俄国移至中国。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马克思主
义的到来给了中国某些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
中国某些知识分子果断的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他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独创性贡献。
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并且在往后的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中,中国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理论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要地位
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它的基本结构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许多基本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应当把不同方面提到首要地位。
引用列宁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动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它总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所赋予的任务也会不同。
在中国这种特点表现的最明显。
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它赋予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进过毛泽东的发展,以及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变成了解放全中国,主要的是阶级的斗争;中国解放后,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任务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到首要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批判和斗争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以变革社会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告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批判过无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的错误思潮,批判过工人运动内部形形色色的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潮和路线。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主义,它的诞生和发展肯定要经过很多人的认同和反对,没有一帆风顺的路,而且没有经过风雨的主义,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一种新的主义,肯定有其不完整性,需要一个批评继承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批判”,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讲的“扬弃”,既有对错误观点的抛弃,又有对有价值的因素的吸纳和发扬。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平凡和艰辛,也让我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的出现伴随着新生的同时也有一种苦难,其实没有什么事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批评继承才发展到现在这样,同时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只有有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不怕被困难打倒,你就是个成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