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小麦田间试验报告

小麦田间试验报告:田间小麦试验报告大豆试验计划书小麦发芽试验的温度小麦发芽试验破休眠篇一:小麦报告-田间实验报告小麦发育观察总结报告小麦播种播种日期:2012年10月04日小麦品种:中优629(红粒抗穗发芽的强筋品系)播种量:20万株/亩播种深度:5cm操作步骤及观察要求:1. 在已种植小麦苗中选出两段一米长的样段作为研究对象。
2. 在一行的行头整理出三株相对独立的植株。
3. 在行旁边选一段十多公分长的地块,撒下新的麦种。
4. 每隔一星期观察一次。
在小麦进入休眠期前,每次记下观察的时间;三株独立植株的高度和主茎的叶数;每个样段的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开春后,每次观察样段的死苗数、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每次观察时注意留意新麦种的生长状况。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田间观察各生育时期观察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观察的小麦播种期是2012年10月4日。
出苗期:全区有10%以上的幼苗第一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始苗期,全区有50%以上的幼苗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出苗期。
分蘖期:全区有10%的植株第一分蘖露出叶鞘1cm时为分蘖始期,达到50%是为分蘖期。
越冬期: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下,植株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
返青期:越冬后,当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心叶开始转绿是,为返青期(北方有的地区过冬时小麦地上部分死亡,以后在长出新叶)。
拔节期:全区有50%植株的主茎第一节伸出地面1-2cm时为拔节期。
孕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茎秆开始打苞,追后一叶(旗叶)全部抽出叶鞘时为孕穗期。
抽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顶端小穗(不包括芒)从上部旗叶叶鞘伸出时,为抽穗始期;50%的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为抽穗期;80%以上的植株达到标准时的为抽穗盛期。
开花期:全区有50%的植株穗子中部的小穗开花(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成熟期:A. 乳熟期:全区50%的麦穗籽粒已经形成,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乳液。
田间种小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田间种植小麦,验证小麦的种植技术,观察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选用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优良品种。
2. 土壤:实验地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3. 肥料: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4. 工具:锄头、播种机、喷雾器、测产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对实验地进行深耕、耙地,确保土壤疏松、肥沃。
2. 种子处理:选用优良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
4.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实验设计,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亩施3000-4000公斤,氮肥亩施80-90公斤,磷肥亩施50公斤,钾肥亩施17公斤。
5.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管理工作。
6. 采收与测产:在小麦成熟期,进行采收,并采用测产工具进行产量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实验期间,小麦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
播种后30天,小麦开始发芽;60天左右,小麦进入分蘖期;90天左右,小麦进入拔节期;120天左右,小麦进入抽穗期;150天左右,小麦进入成熟期。
2. 小麦产量经过测产,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0%。
其中,济麦20品种产量最高,为每亩780公斤;淄麦12品种产量为每亩740公斤;烟农19品种产量为每亩720公斤。
3.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1)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实验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生长。
(3)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田间实验报告小麦水稻(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为了探讨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提高粮食产量,本实验选取了不同品种的小麦和水稻,在相同田间条件下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过程、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鲁麦15、鲁麦20、金铎1号。
2. 水稻品种: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特优3号、特优4号、特优5号。
3. 实验地点:XX县XX镇XX村。
4. 实验时间: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
三、实验方法1. 小麦种植(1)品种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
(2)播种:3月20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每亩1.5公斤。
(3)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
(4)收割:6月20日,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2. 水稻种植(1)品种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
(2)播种:4月10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每亩2公斤。
(3)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
(4)收割:10月10日,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产量根据实验数据,小麦平均亩产为450公斤,其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产量较高,分别为470公斤、460公斤、480公斤。
2. 水稻产量根据实验数据,水稻平均亩产为650公斤,其中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等品种产量较高,分别为680公斤、660公斤、670公斤。
3. 小麦品质实验结果表明,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的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合加工面条、馒头等食品。
4. 水稻品质实验结果表明,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等品种的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加工米饭、糕点等食品。
五、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田间条件下,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存在一定差异。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告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告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农业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和纯度检测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一、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1. 实验目的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田间的观察和测量,来估计小麦的产量,并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2. 实验方法(1)选择一块小麦田地作为实验地点,确保田地的土壤质量和环境条件相对一致。
(2)随机选择几个样本区域,确定样本区域的大小和位置。
(3)在样本区域内,随机选择若干小麦株,并记录每株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等关键信息。
(4)收割样本区域内的小麦,并将小麦穗数、穗粒数等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
(5)根据样本区域的面积和收割数据,计算出整个小麦田地的产量。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出了小麦田间的产量估测结果。
以此为基础,农民可以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纯度检测实验1. 实验目的小麦纯度检测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种子的检测,确定种子中的杂质含量,评估小麦的品质和纯度。
2. 实验方法(1)收集一定数量的小麦种子样本。
(2)将小麦种子样本进行筛选和清洗,去除杂质。
(3)将清洗后的小麦种子样本进行称量和计数,得出小麦种子总重和数量。
(4)将小麦种子样本进行人工挑选,分离出不同种类的杂质,并对每种杂质进行称量和计数。
(5)根据杂质的重量和数量,计算出小麦种子的纯度。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出了小麦种子的纯度检测结果。
这些数据可以为农民提供种子选择和种植策略的依据,确保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和纯度检测是两个重要的实验方法,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实验,农民可以科学地管理小麦田地,选择优质种子,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效益。
希望本实验报告对小麦种植和农业科学研究有所帮助。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麦子的种植方法。
2. 了解麦子的生长周期。
3. 探究不同种植方法对麦子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麦子种子:选择健康、饱满的麦子种子。
2. 育苗盆:直径约30cm,高度约20cm的塑料育苗盆。
3. 土壤:田园土、腐叶土、沙土等混合而成的营养土。
4. 浇水工具:喷壶、水桶等。
5.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尺子等。
三、实验方法1. 种植前准备:将麦子种子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为12小时,以促进种子发芽。
2. 育苗盆准备:在育苗盆中填充营养土,厚度约15cm。
3. 种植:将浸泡好的麦子种子均匀撒在营养土表面,用细土轻轻覆盖,覆盖厚度约1cm。
4. 浇水:在种植后立即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5. 管理与观察:a. 温度管理:保持室内温度在15-25℃之间,夜间可适当降低温度。
b. 湿度管理:保持土壤湿度在60%-80%之间,避免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
c. 光照管理:将育苗盆放置在散射光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d.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6. 数据记录:记录麦子的发芽时间、生长周期、生长状况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浸泡后的麦子种子在种植后第3天开始发芽,第7天大部分麦子种子发芽。
2. 生长周期:麦子从发芽到成熟大约需要60天。
3. 生长状况:a. 种植方法对麦子生长的影响:实验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直接播种的方法,另一组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
结果显示,育苗移栽的麦子生长状况优于直接播种的麦子,叶片茂盛、茎秆粗壮、穗大粒满。
b. 土壤湿度对麦子生长的影响:保持土壤湿度在60%-80%之间,麦子生长状况良好;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麦子生长状况较差。
五、实验结论1. 麦子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播种和育苗移栽两种,其中育苗移栽的效果较好。
2.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温度和光照对麦子的生长至关重要。
3. 在麦子种植过程中,要关注麦子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颜寿农学11-1 201161021 实验目的通过对小麦各个生育期的调查,田间取样,室内考种,分析小麦田间生长状况,田间性状,掌握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计算小麦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
2 实验地点及材料地点:惠和村农场工具:直尺、天平、网袋、剪刀等3 方法及步骤3.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记录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3.2 苗情调查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0.15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3.3 小麦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调查3.4 小麦成熟期有效穗调查调查一幅小麦有效穗数(5粒以上可算有效穗),测量调查区域面积,计算亩有效穗3.5 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调查连续取样30株,取3次,3次重复:分别调查株高、穗长、节间长、叶片间距(计算叶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将穗子剪下,脱粒,计算穗粒数,晒干后称量,计算千粒重(两个500)粒;将剩余茎干、颖壳、穗轴合在一起,晒干后称重,计算生物产量,将籽粒产量除以生物产量,得到经济系数。
4 计算内容4.1 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4.2 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4.3 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4.4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4.5 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4.6 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4.7着粒密度=穗粒数/穗长5 调查与考种结果5.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见表一表一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播种出苗三叶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开花灌浆成熟10.31 11.9 12.17 1.9 1.20 2.7 3.10 4.5 5.85.2 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见表二表二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编号 1 2 3 4 5 平均(cm)基本苗数(cm)58 55 57 53 52 55最高苗数(cm)26.16 26.38 26.71 26.70 26.47 26.485.3 主要病虫害田间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5.4 调查区域面积:4×1m2=4m2调查区域总穗数:613亩有效穗=总穗数/区域面积×666.7m2=613/6×666.7=68114.5167≈6.81万穗/亩5.5 从田间中取样的30株×3次重复小麦,在实验室测得其穗粒数、千粒重和农艺性状等,记录表格,算得其平均值,记录下表。
小麦长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研究小麦生长过程中草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本实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观察不同除草剂对小麦长草的防治效果。
二、实验材料1. 试验地: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农田作为试验地。
2. 试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
3. 除草剂:选用以下三种除草剂进行试验:(1)高效氯氟氰菊酯(亩用50毫升)(2)异丙甲草胺(亩用50毫升)(3)苯磺隆(亩用20克)4. 实验工具:土壤样品采集器、GPS定位仪、喷雾器、量筒、称重器等。
三、实验方法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
2. 处理设置:(1)处理1: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2)处理2:喷施异丙甲草胺(3)处理3:喷施苯磺隆(4)处理4: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甲草胺(5)处理5: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苯磺隆3. 施药时间:在小麦返青期进行喷施。
4. 施药方法: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按照推荐剂量均匀喷施。
5. 观察指标:(1)草害发生程度:观察喷施除草剂后30天和60天的草害发生程度。
(2)小麦产量:在收获期测定每个小区的小麦产量。
(3)小麦品质:测定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容重等品质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草害发生程度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甲草胺和苯磺隆均能有效控制草害发生,其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甲草胺组合效果最佳。
喷施除草剂后30天和60天的草害发生程度见表1。
表1 喷施除草剂后30天和60天的草害发生程度处理 30天草害发生程度 60天草害发生程度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2. 小麦产量喷施除草剂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甲草胺组合产量最高,其次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异丙甲草胺单独喷施。
喷施苯磺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的小麦产量处理小麦产量(公斤/亩)1 580.22 570.53 565.34 590.65 570.23. 小麦品质喷施除草剂对小麦品质影响较小,各处理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均无显著差异。
关于小麦种植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小麦种植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农业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于2023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 wheat种植实习。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小麦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并学习了小麦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
二、实习内容1. 小麦播种:我了解到小麦播种时间一般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事安排而定。
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和施肥,以保证小麦的生长。
播种时,要确保播种深度适宜,种子间距均匀,以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2. 施肥技术: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
同时,我还了解到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因此要注重科学施肥。
3. 灌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较大。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以保证小麦的水分供应。
同时,我也了解到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和浪费水资源,因此要注重合理灌溉。
4.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识别和防治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包括锈病、白粉病、蚜虫等。
我了解到,防治病虫害要注重预防,及时监测和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小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小麦的生长习性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同时,我也明白了在农业生产中,科学管理和合理操作的重要性,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实习期间,我还与农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巧。
这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农民的实际困难,为我以后从事农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习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我也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多种因素,才能获得好的产量和效益。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栽培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小麦栽培实践,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比较,探讨适宜本地区小麦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冬小麦“郑麦9023”。
2. 土壤:沙壤土,pH值6.5-7.0。
3. 农药:多菌灵、灭幼脲等。
4. 肥料:复合肥、尿素、磷酸二铵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深耕20-25厘米,施足底肥,底肥以复合肥为主,亩施用量为50公斤。
2. 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时间为10月20日,播量每亩1.5公斤,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
3. 田间管理:- 施肥:小麦返青期亩施尿素10公斤,拔节期亩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
- 灌溉: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各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返青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拔节期防治蚜虫、吸浆虫,孕穗期防治赤霉病。
4. 收割:小麦成熟后,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割,确保籽粒饱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经测定,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较对照田块增产20%。
2. 品质分析:本实验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好,品质优良。
3. 栽培技术分析:- 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 施肥: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 灌溉: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提高产量。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在本地区,冬小麦“郑麦9023”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适宜推广种植。
3.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注重播种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建议1. 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田间实验报告

田间实验报告田间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 掌握田间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2. 相同大小的盆栽3. 已经测量好的不同类型肥料:有机肥、化学肥、无肥料。
实验方法:1. 将相同数量的小麦种子埋在每个盆栽中。
2. 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肥料,实验组分别添加有机肥和化学肥。
3. 每天浇水并记录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对照组没有添加任何肥料,小麦生长缓慢,仅有几片叶子。
2. 添加有机肥的实验组生长最快,植株高度明显高于其他组。
3. 添加化学肥的实验组生长稍慢,但比对照组有显著增长。
4. 综合考虑生长速度和植株健康状况,有机肥对小麦作物的生长效果最好。
实验分析:有机肥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制成,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这些营养物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化学肥料则主要以化学方法制成,只含有少量的营养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而对照组没有添加任何肥料,小麦生长缓慢且营养不足,影响了正常生长。
结论:通过本次田间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机肥对小麦作物的生长效果最好,其次是化学肥。
有机肥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并且不会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有机肥料,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和质量。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1.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了结果,例如温度、湿度等。
为了减少这些干扰因素,以后可以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2. 实验组的选择只包括有机肥和化学肥,未涉及其他类型肥料,可以增加更多类型的实验组,以便得到更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1] 朱政淮,杨瑞花,李家耀.不同施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83-285.[2] 高素珍,冉林,刘永胜.不同施肥对麦冬生长及药材品质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农业历史考古学版,2016,69(1):77-83.。
田间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比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地:选取一块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田地,面积为100平方米。
2. 试验品种:选用我国小麦主推品种“中麦936”。
3. 试验肥料:氮肥、磷肥、钾肥。
4. 实验工具: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测产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为4个区组,每个区组设置3个处理,重复3次。
2. 处理方案:(1)处理A:常规栽培技术,播种量为150kg/hm²,底肥施用尿素225kg/hm²、过磷酸钙300kg/hm²、氯化钾150kg/hm²,追肥施用尿素150kg/hm²。
(2)处理B: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播种量为150kg/hm²,底肥施用尿素225kg/hm²、过磷酸钙300kg/hm²、氯化钾150kg/hm²,追肥施用尿素150kg/hm²,灌溉方式为滴灌。
(3)处理C:有机肥栽培技术,播种量为150kg/hm²,底肥施用有机肥3000kg/hm²,追肥施用尿素150kg/hm²。
(4)处理D:生物防治病虫害栽培技术,播种量为150kg/hm²,底肥施用尿素225kg/hm²、过磷酸钙300kg/hm²、氯化钾150kg/hm²,追肥施用尿素150kg/hm²,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3. 实验过程:(1)播种:于2019年10月20日播种,播种量为150kg/hm²。
(2)施肥:底肥施用尿素225kg/hm²、过磷酸钙300kg/hm²、氯化钾150kg/hm²,追肥施用尿素150kg/hm²。
田间技术小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索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田间技术,我们于2023年在XX县XX镇XX村开展了小麦田间技术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小麦品种为XX,供试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7.5。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播种密度为3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2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2:播种密度为4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0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3:播种密度为5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4:播种密度为6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45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5:播种密度为7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5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3. 实验方法:- 播种:于2023年10月20日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2-3cm。
- 施肥: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施入。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害。
- 测产:于202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样点,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处理1、2、3、4、5的产量分别为7890kg/公顷、8100kg/公顷、8300kg/公顷、8550kg/公顷、8750kg/公顷。
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但超过600万株/公顷后,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最新田间实验报告

最新田间实验报告
在本次田间实验中,我们专注于评估新型肥料对小麦生长周期的影响。
实验设计包括对照组和四个不同处理组,每组均在相同的土壤和气候
条件下进行。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三的小麦在生长初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速度,
其根叶比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通过土壤分析,我们发现处理
组三的肥料配方增加了土壤中的可用磷和钾,这可能是促进小麦早期
生长的关键因素。
进入中期生长阶段,处理组二的小麦表现出更强的抗病性。
通过对植
株的病害调查,我们观察到处理组二的小麦对叶斑病和锈病有较好的
抵抗力。
这表明,适当的肥料配比可以增强作物的自然防御机制。
在收获期,处理组一的小麦籽粒重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
进一
步分析表明,处理组一的肥料中添加了微量元素,如锌和硼,这些元
素对于小麦的生殖生长和籽粒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我们还记录了各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
处理组四虽然在产量
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表明该肥料配方有助于作
物在干旱条件下保持生长。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建议农民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
料配方。
同时,我们也建议进一步研究肥料对土壤健康和环境影响的
长期效应,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本次田间实验为优化肥料使用和
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植物田间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本实验选取了常见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田间环境中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变化。
2. 分析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 探讨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土壤、肥料、水等2. 实验方法(1)播种: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小麦种子,按照一定的密度均匀撒播在实验基地,覆土后浇水。
(2)田间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3)观察记录:从播种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株高、叶片数、分蘖数、穗数、产量等指标。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1. 播种期(1-2周)播种后,小麦种子开始发芽,出土的幼苗呈现出嫩绿色,茎干细弱,叶片较小。
2. 育苗期(3-4周)随着生长,小麦幼苗逐渐长大,茎干变粗,叶片增多,分蘖开始出现。
此时,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大,需要及时浇水、施肥。
3. 分蘖期(5-6周)小麦进入分蘖期,植株开始迅速生长,分蘖数量增多,株高逐渐增加。
此时,应注意控制水分和养分供应,防止植株徒长。
4. 拔节期(7-8周)小麦进入拔节期,茎干迅速伸长,叶片展开,分蘖数量达到高峰。
此时,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达到最高峰,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5. 孕穗期(9-10周)小麦进入孕穗期,穗部开始形成,植株高度达到最大。
此时,应注意防止倒伏,及时防治病虫害。
6. 抽穗期(11-12周)小麦进入抽穗期,穗部逐渐展开,形成花药。
此时,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逐渐降低,应适当减少浇水、施肥。
7. 成熟期(13-14周)小麦进入成熟期,穗部逐渐变黄,籽粒饱满。
此时,应及时收获,防止籽粒脱落。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1. 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了解小麦田间产量和纯度是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小麦田间产量进行估测,并对小麦纯度进行检测,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2.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2.1 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收集,估测小麦田间产量,为农民提供决策依据。
2.2 实验步骤1.选择代表性的小麦田地作为样本区域。
2.在样本区域内随机选择若干个小麦株进行观察和测量。
3.测量每株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粒数,并记录。
4.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株小麦的产量。
5.对样本区域内的小麦株数进行统计,并计算田间平均每株小麦的产量。
6.根据田间平均产量和小麦田地的面积,估测小麦田间总产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样本区域小麦株数株高(cm)穗长(cm)穗粒数1 10 80 15 502 12 85 18 553 8 78 14 454 11 82 16 52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每株小麦的产量:样本区域每株小麦产量(kg)1 0.12 0.123 0.094 0.11通过对样本区域内的小麦株数进行统计,得到总共有41株小麦。
根据田间平均每株小麦的产量,估测小麦田间总产量为4.09kg。
3. 小麦纯度检测实验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对小麦纯度进行评估,为小麦品种选择和种植提供参考。
3.2 实验步骤1.收集小麦样本,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对小麦样本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杂质。
3.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样本,检测杂质的类型和含量。
4.根据杂质的类型和含量,评估小麦的纯度等级。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室检测,得到以下结果:小麦样本杂质类型杂质含量样本1 石子5%样本2 土块3%样本3 杂草2%样本4 纸屑1%根据杂质的类型和含量,评估小麦的纯度等级如下:1.样本1:纯度等级为一级,杂质含量较高。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土壤: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 肥料:有机肥、碳铵、过磷配钙、氯化钾等。
- 浇水设备:喷灌、浇灌等。
2. 实验方法:-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华北地区一般是在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播种,东北地区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播种。
- 选种整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的种子进行种植。
整地时至少要深翻土层三十厘米左右,并将土块整细,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农家肥,再翻耕一次土地。
- 合理播种:在整好的地中按照每行间隔三十厘米的距离起一条小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用土掩种即可。
- 田间管理:- 施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
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麦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在不同种植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
在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旺盛,植株健壮,叶片翠绿。
- 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数、茎数、穗数等均较高,产量也相应提高。
2. 产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产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 中低产田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
-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3.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农科院小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深入了解小麦的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农业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6月至8月在XX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主要在小麦研究所的田间实验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参与了小麦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并对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播种与施肥实习的第一阶段,我参与了小麦的播种工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播种机操作技巧,掌握了播种的深度、密度等关键技术。
此外,我还学习了小麦的施肥技术,了解了不同肥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 田间管理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我负责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记录株高、叶色、根系发育等情况。
同时,我还学习了小麦的灌溉技术,掌握了灌溉的时机和方法。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了解了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并参与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 数据分析与总结实习期间,我定期对小麦的生长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对小麦的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撰写了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1. 技术提升通过实习,我对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小麦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农业实践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小麦生长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实习体会与建议1. 实习体会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农业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农业技能。
2. 建议(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小麦实习报告

篇一:小麦生产实习报告小麦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分别各种小麦的形态2. 掌握小麦田间生长发育特性3. 掌握小麦分蘖特性4. 进行小麦成熟期产量测定及经济性状考察二.小麦的分类及形态特征2.1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遍及全国。
小麦的种类很多,按照小麦播种季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冬小麦冬小麦系指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
冬小麦按其产区可分为北方冬小麦利南方冬小麦两大类。
北方冬小麦白麦较多,多系半硬质、皮簿,含杂少.面筋质含量高,品质较好,因而出粉率较高,粉色好,主要产区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多为红麦,质软,皮厚,面筋质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北方冬小麦差,含杂也较多,特别是含荞子(草籽)多,因此,出粉率比北方冬小麦低,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一25%。
(二)春小麦多,一般为红麦,皮较厚、籽粒大,多系硬质,面筋质含量高.但品质不如北方冬小麦。
2.2黑麦、燕麦、大麦的区别黑麦黑麦是禾本科小麦族黑麦属中的栽培作物,抗逆性较强,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区、瘠薄的沙性或酸性土壤,北欧是黑麦的主要产区,中国的黑麦品种由国外引入,零星分布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黑麦种子的成分与小麦类似,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和酿酒,也可用作饲料和牧草。
燕麦燕麦不属于小麦族,泛指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燕麦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莜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超过小麦面粉、大米、荞麦粉等常用粮食,我国北方常见。
另普通燕麦可以制成燕麦片或燕麦粥,加工成的燕麦粉也是制作饼干和糕点的原料。
大麦大麦的麦芒比小麦要长,外壳不易剥离,且蛋白质中不含麦胶蛋白,不能形成面筋。
大麦可以制麦芽酿制啤酒,也可以压成麦片食用或制成麦芽糖等。
麦芽可以入药,具有健胃和消食作用。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 3.1 田间记载3.2 小麦茎蘖数和叶龄的调查从四叶期至越冬期,小麦冬前分蘖旺盛发生,进入越冬期分蘖发生停滞,春季温度回温后分蘖发生速度加快,从而在年前及春季各形成一个分蘖盛峰,起身拔节以后随着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分蘖开始发生两极分化,只有那些在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自身根系,能够保证独立生长以致拔节、抽穗的分蘖,才能成为有效分蘖。
小麦田间除草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小麦田间除草实习,了解小麦生长周期及田间管理技术,掌握小麦田间除草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县XX乡XX村小麦种植基地三、实习内容1. 小麦生长周期及田间管理技术(1)小麦生长周期小麦生长周期可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本次实习主要关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
(2)田间管理技术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其中,除草是田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2. 小麦田间除草方法及技巧(1)化学除草化学除草是利用除草剂对小麦田间的杂草进行防治。
常用的除草剂有麦草畏、草甘膦、唑草酮等。
以下为化学除草的注意事项:①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杂草种类的除草剂。
②根据除草剂说明,合理配制浓度和用量。
③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进行化学除草,避免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
④施药时,注意风向,避免喷洒到邻近的非目标作物上。
(2)人工除草人工除草是指利用人力对小麦田间的杂草进行清除。
以下为人工除草的注意事项:①选择适宜的除草工具,如锄头、镰刀等。
②在小麦生长前期进行人工除草,避免杂草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
③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 田间调查与记录在实习过程中,对小麦田间的杂草种类、分布、密度等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
同时,关注小麦生长状况,记录生长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四、实习心得1.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小麦田间除草的重要性。
除草不仅可以减轻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的方法及技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3. 实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解决田间问题时,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发育观察总结报告
小麦播种
播种日期:2012年10月04日
小麦品种:中优629(红粒抗穗发芽的强筋品系)
播种量:20万株/亩
播种深度:5cm
操作步骤及观察要求:
1.在已种植小麦苗中选出两段一米长的样段作为研究对象。
2.在一行的行头整理出三株相对独立的植株。
3.在行旁边选一段十多公分长的地块,撒下新的麦种。
4.每隔一星期观察一次。
在小麦进入休眠期前,每次记下观察的时间;三株独
立植株的高度和主茎的叶数;每个样段的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开春后,每次观察样段的死苗数、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每次观察时注意留意新麦种的生长状况。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田间观察
各生育时期观察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观察的小麦播种期是2012年10月4日。
出苗期:全区有10%以上的幼苗第一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始苗期,全区有50%以上的幼苗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出苗期。
分蘖期:全区有10%的植株第一分蘖露出叶鞘1cm时为分蘖始期,达到50%是为分蘖期。
越冬期: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下,植株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
返青期:越冬后,当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心叶开始转绿是,为返青期(北方有的地区过冬时小麦地上部分死亡,以后在长出新叶)。
拔节期:全区有50%植株的主茎第一节伸出地面1-2cm时为拔节期。
孕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茎秆开始打苞,追后一叶(旗叶)全部抽出叶鞘时为孕穗期。
抽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顶端小穗(不包括芒)从上部旗叶叶鞘伸出时,为抽穗始期;50%的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为抽穗期;80%以上的植株达到标准时的为抽穗盛期。
开花期:全区有50%的植株穗子中部的小穗开花(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成熟期:
A.乳熟期:全区50%的麦穗籽粒已经形成,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乳液。
B.蜡熟期:全区50%的植株籽粒颜色逐渐变黄,内部呈蜡状,易被指甲划裂。
C.完熟期:全区籽粒已具有本品种正常的大小和籽粒颜色,内部变坚硬,手搓
不碎。
小麦群体动态观察
1.基本苗数调查:越冬过程中会有部分麦苗因为耐受不了低温而死亡,所以在
越冬期过后基本苗的数量会下降。
2.小麦单株定株观察数数据记录:
3.每周定期考苗记录
(1)定期考苗数据记录表:
201303 12 201303
26
20130409 20130416 201304
23
1 2 3 1 2 3
株高(cm)27.3
5
29.7
5
27.05 40.
65
36.4
3
38.8
7
38.60
分蘖 4 7 7 8 10 3 4 5 2
春生
叶片
数
4 17 2 2 2 3 3 4 3
主茎
叶数
3 6
4
5 5 4 5
6 6
初生
根
8 6 3 3 6 4 3 4 4
次生
根
4 11 23 33 22 28 2
5 38 25
生育
时期
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拔节期(2)考苗照片及草图
2013年3月26日2013年4月9日
(3)手绘小麦发育
4. 总茎数动态调查:
小麦总茎数调查数据记录表 观察日期 样段1总茎数 样段2总茎数 20121028 167 189 ******** 200 304 20121112 335 378 20121113 454 567 20130309 401 650 20130315 506 455 20130323 436 475 20130330 419 488 20130407 400 416 20130415 383 395 20130423
368 374
100200300400
500600700总茎数调查日期小麦总茎数动态变化曲线
样段1
样段2
第一高峰 第二高峰
在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的15~20天开始分蘖,以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到10月底——11月上旬形成冬前分蘖高峰,并产生了第一个峰值。
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滞生长,并有一部分分蘖被冻死,产生了一个分蘖数的低谷植。
随着冬季的结束,温度的回升,春季分蘖开始,进入三月底、4月初分蘖出现第二盛期,也就有了第二个峰值期(起身至拔节期)。
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分蘖不再发生,且小蘖集中死亡,进入我们所说的“两极分化”阶段。
这时的分蘖数又呈现了一个下降态势,出现了第二个低估值。
如此的反复变化,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含有高峰和低谷的坐标线曲线。
5.成穗数、成穗率调查:
(1)调查日期:2013年6月7日
(2)调查结果:
(成穗数/总茎数*100%)
6.麦穗调查:
在样段内随机抽取10个麦穗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2 7,75 16 24
3 6.23 1
4 21
4 6.78 16 17
5 7.05 1
6 22
6 7.55 14 25
7 7.30 16 22
8 6.95 18 20
9 6.85 14 23
7.产量估测:
两个一米样段内的穗数的平均值为218,查阅资料得知小麦播种的行距为25cm左右,小麦的千粒重约为40g,根据麦穗调查可以得知平均每个麦穗的有效籽粒数为21.5粒,所以估算此种小麦的亩产计算为:
667/1/0.25*218*21.5/1000*40=500196.64g=500.2Kg
生长锥连续观察总结
观察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伸长期:生长锥明显伸长,长度大于宽
度,呈光滑透明的圆锥形。
生长锥停止
节和叶原始体,小麦茎节和叶片数已固
定。
北京麦区开始返青,但尚未长出新
叶。
观察日期:2013年3月26日
单棱期:在已经伸长的生长锥基部,由
下而上分化出苞叶原基,形状像棱,所
以叫单棱期。
苞叶原基的生长是向顶式
的。
查阅文献可知北京地区该时期发生
在3月下旬。
观察日期:2013年4月9日
小花分化期:在幼穗的中下部最早形
成颖片的小穗原始体上出现小花的外
稃和小花生长点时,即进入小花分化
期。
小花分化的顺序,在一个幼穗上
先由中下部小穗开始,然后向上、向
下发展;在一个小穗上则是向顶式的,
即由基部开始,逐步向上发展,此期
北京地区一般出现在四月中旬初,与
春生第三叶片的伸展相对应,基部节
间伸长约1~2cm。
观察日期:2013年4月16日
小麦幼穗处于雌雄蕊分化期:当幼穗
中下部发育最早的小穗出现3~4个小
花原始体时,其基部第一个小花分化
出三个半圆形的雄蕊突起,进入雄蕊
原基分化期,随后在三个雄蕊原基之
间形成雌蕊原基。
内服与浆片原基也
同时出现。
北京地区一般在四月中旬
出现,于春生第四叶片的伸展过程相
对应。
此时基部节间伸长约3~4cm,用
手摸已可感觉到茎节已伸出地表。
是
农学上(生产上)的拔节期。
观察日期:2013年4月23日
药隔形成期:当幼穗中下部发育最早的
小穗出现第5朵小花是,基部第1朵小
花的雄蕊突起,由球状变为圆柱状,并
自顶端向下出现向下凹陷的纵沟,形成
药隔,进入药隔形成期。
与此同时,雌
蕊原基顶部也出现凹陷,逐渐分化出两
枚柱头原基,并继续伸长,形成羽状柱
头,孢原组织开始分化。
北京地区一般
在四月二十日前后。
与春生第五叶同
伸。
此时基部第一节间已伸长约
4~6cm。
此后不久,颖片、内外稃、芒
等复盖器官及穗轴节片迅速伸长,幼穗
体积也迅速增大,进入复盖器官伸长
期。
北京地区出现在四月下旬,与春生
第六叶(旗叶)同时伸出。
本学期田间实验小麦生长观察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对小麦的生长进行了定期的观察,见证了小麦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包括发芽率、千粒重的测定,生育时期的观察,小麦动态特征的观察,幼穗分化观察等。
通过这些观察对小麦有了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小麦总茎数变化的统计分析和幼穗分化的连续观察使我更加直观的从视觉上直接认知了小麦总茎数的变化规律和小麦幼穗分化的过程。
在这学期的课程当中不仅对许多常见作物有了了解,而且了解了许多应用的知识,我们不能只是学习知识,要加强一步去考虑应用,如此才能用知识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