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进化学科学——鲁科化学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走进化学科学
——鲁科版必修1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作者:史学强Email:suifengpiaoguo@20011年3月15日
§1-1走进化学科学
【学法指导】化学记忆九法
1.理解记忆法。记忆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之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内在规律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其效果远远超过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2.有意记忆法。记忆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目标并采用一定方法和步骤,经过一定努力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要求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脑细胞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得快且牢固。
3.分散记忆法。对于一些繁多,但必须直接记忆的化学知识,要采取各个突破、分散记忆的方法,以提高兴趣和信心,增强记忆的效果。
4.联系实验记忆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获得丰富的大量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5.对比记忆法。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了。对比记忆又分相似对比记忆,相反对比记忆和列表对比记忆等法。
6.形象记忆法。用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来记忆的方法是形象记忆法。有些基本概念是比较抽象且又难以用实验直接观察到的,可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7.趣味记忆法。即寓知识于趣味之中的记忆方法,通常利用谐音、顺口溜、歌诀等帮助记忆。
8、改错记忆法。改错是正确认识的开始。改错能提供新的深刻的信息反馈。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改错加深记忆。
9.复习记忆法。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和遗忘总是相伴存在的一对矛盾。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复习时要注意及时性、经常性和综合性。
【知识梳理】1物质变化的分类与化学反应的特征
1、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2、化学反应的特征
(1)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守恒定律,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归纳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五个不改变”:从宏观上分: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种类不变。从微观上分:③原子种类不变。④原子数目不变。⑤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①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上看:②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知识梳理】2化学科学的涵义
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在理解化学科学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等;
(2)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等;
(3)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知识梳理】3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约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
公元前8~6千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器
约公元前2千年——中国已会铸铜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学说
公元前140~87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国《本草经》成书,书中记载动物、植物、矿物、药物达365种
公元十世纪——中国(宋代)把火药用于制造火药箭、火球等武器
1661年——英国的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
1772年——舍勒制得了氢气
1773年——舍勒制得了氧气
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推翻了燃素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11年——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60年——分子学说得到世界公认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周期表
1911年——英国的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
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42年——中国的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出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
2002年——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正式启动
【知识梳理】4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在化学科学领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进行分子扩展,以及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如碳纳米管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磁体、分子电路、分子计算机)等。
2.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有了化学科学,人类能够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能源和资源,既能得到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又能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在材料科学方面:化学将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4.在环境方面:化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人类能够使用无害的化妆品和生活用品,既优化了环境,又提高了生活质量。
【考点点击】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典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研析: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的“野火烧不尽”、B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都牵扯到物质的燃烧,都有“CO2”这种新物质生成;D 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牵扯到火药的爆炸,当然也有新物质生成;只有C中的“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拓展∙变式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溶洞的形成过程 B.物质的燃烧
C.合成高分子材料 D.矿石的粉碎
1.研析:在溶洞的形成过程中,CaCO3变为Ca(HCO3)2,部分Ca(HCO3)2随水流走,部分Ca(HCO3)2又变为CaCO3,形成了石笋、石柱和钟乳石,是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一般是物质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合成高分子材料属人工合成新物质,也是化学变化。矿石的粉碎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考点点击】2有关化学发展史的常识
典例2: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为现代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以下发明或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①造纸②印刷技术③火药④指南针⑤炼铜、炼铁、炼钢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⑧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A.①②③④⑧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 D.⑤⑥⑦⑧
研析:造纸、印刷技术、火药、指南针、炼铜、炼铁、炼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都属于中国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印刷技术、指南针与化学关联不大。
答案:B。
拓展∙变式
2.与近代化学的诞生无关的是
A.化学元素的概念 B.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
C.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D.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
2.研析: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学的产生离不开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1661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而爱因斯坦是上一世纪的人物,他出生时,近代化学已诞生两个世纪了。
答案:C。
【专项训练】走进化学科学
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是()A.不锈钢B.青霉素C.农药和化肥D.电话和电视机
1.研析: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答案:B
2.为防止污染环境,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酒精B.氢气C.天然气D.CO 2.研析:酒精、天然气都是含碳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