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下长三角城市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宁波为例

金融危机下长三角城市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宁波为例
金融危机下长三角城市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一 一
以宁波为例
剥、 鹏 秋
[ 摘要]长三 角是我 国重要 的外 贸 出口地 区,在本次金 融危机 中受到重 大冲 击。同时 ,就 中长期 而言 ,在
未来的1 - 0 中长三 角地 区外 贸城 市将一 直面临 外 贸增 长放 缓 、要 素成 本上升 、产业升级 压力和低 附加值 0 2年
要 体现 在三 个领域 :进 出 口、外商 投 资和 国际 技术经 济 成 品。宁波 出 口产 品 中工业制成 品的 比重达到 9% 6 以上 ,
8 三 江论 坛
21. 01 6
2 0 年 1 以来最高 月份 的比重达 到9 . 5 。初 级产 品出 对 北美洲 市场冲击弱 于平均水平 ,2 0 年3 08 月 75% 0 9 月后 ,北美市
图l :宁波历 年进出 口、出 口增长幅度与全 国 同期数据对 比 ( 9 12 0 )… 19 — 0 8 1 开放型经 济贡 献近半 ,成为 宁波经 济增长 的主动 .
力 。开放型经济对宁波 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 发展 发挥 了主


宁波市对外经 贸发 展的整体情况
力 引擎作用 ,对全市 经济增长 的贡献 率达 5% 0 ,外资和外
3 . 个百分点 。从宁波历年进 出口、出 口增长幅度与全国 资 受到影 响 的程 度也较 为严 重 ,来 自发达 国家 和亚洲 周 11 同期数据对 比 ( 1 图 )中也可窥斑见豹 。外贸对宁波经 济 边 国家 的投 资都大规模下滑 。
拉 动 的作用 还体现 在提升 了 宁波 的经 济实 力和城 市竞 争 理水平 ,增强 了宁波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 。
产 品结构等 方面 都具有 显著 的特 点,在长 三角地 区具 有

基于制造业能级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基于制造业能级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产 业 论
坛 j I
基于制造业能级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以浙 江省 宁 波 市 为例
张 旺 军
( 江 工 商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江 宁 波 3 5 1 ) 浙 浙 10 2
【 摘 要 】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 化, 制造业发展模 式 已经 由范 围扩 张转为分工合作 , 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 已经
资源配置被认 为是 帕累托 (ae ) Prt 有效的。 o 依据该定理 , 企业的 存在是由于组织为降低交易成本而组成的一个团体。 在团体 内 部, 交易成本得到 了最 大程度 的降低。但随着 当今企业外部交 易手段和交易方式 的变革 ,企业之问 的交 易成本大 幅下 降 , 引 发了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悄然变革。 企业 由原来通过规模扩张 降 低交 易成本 ( 如企业纵 向并 购上 、 下游企业 ) 而改为通过市场将 企业 的部分业务外部化 , 通过企业 间的联合 而达到降低成本 的
长 的业 务 , 企业 间的竞 争转 变为对产品标准制定 、 商标权 、 发 研 能力甚 至赢 利模 式创新等的竞争 , 即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的方式 已经 发 生 了转 变 。 不论是 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是相对垄断 的市场环境 , 企 业发展模式 已经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 的推动下发生变化 , 原有 的靠规模 经济创造 利润 的方 式 已经逐 步转化 为通 过企业 间更为广泛的分工合作共同创造利润。正是由于这种分工合作 已经 成 为 当 前企 业 特 别是 制 造 业 企 业 间 的 一 种 日常 发 展 模 式 , 这种企业 间合作 以及一些 企业将 自身的生产性 服务业 务外部 化, 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 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2我 国制 造 业 面 临 转 型 升 级 亟 需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大 力 参 . 与 自改革开放以来 , 国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 , 我 按可 比 口径计算 , 规模 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 长约 1 %。二十多 5 年 来 , 中 国 制 造 业 增 长 速 度 居 全 球 之 首 。 20 0 7年 我 国制 造 业 G P增 加 值 按 美 元 计 算 达 1 0 D 30 0亿 ,在 全球 制 造 业 中 的 比 重 从3 %提高到 1.%, 为世 界第二大制造业大 国, 3 2 成 制造业创造 了 G P总量的 1 , D / 未来 的 1 3 0年 ~ 0年 , 2 制造 业仍将是 中国的 立 国之本 。但处于T业化 中后期 的中国制造业 , 最终要 面临制 造业发展过 程中必 然出现的资源 、 环境 、 劳动力 、 成本等竞争优 势 和技术变革 的因素出现 的不利变化导致 的制造业转 型升级。 近 年 来 , 国社 会 变 革 带 来 的 劳 动 力 成 本 上 升 , 济 发 展 带 来 我 经 的原材 料价格上涨 、 率的提升 、 汇 经济危机 引发的 贸易摩擦等 不断的刺激 着中国制造业 加快转型升级 的步伐 , 转型升级 已经 成 为 中 国 制 造业 发展 的关 键 。 西方发达 国家制造业转 型升级 的成功实践证 明, 过生产 通 性 服务业和制造业 的融合 , 以生产性服务业 为中心将 价值链 的 各个环节整合起来 , 推进我 国新 型工业化建设 的必 由之路 。 是 通 过 发 展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加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现 由 “ 国 制 增 实 中 造 ” 中国创造” 型 , 高我 国制 造业 参与 国际分工 的地位 , 向“ 转 提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内旅游迅速崛起。

革命圣地、纪念地凭借多年来一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发展旅游业。

90年代中后期,抗战胜利 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报道,举办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红色旅游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接待高峰。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更能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还是展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和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这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然而,现如今的红色旅游并不如刚刚开始那样的生机勃勃,红色旅游越来越趋于冷门。

许多旅游者更多的喜欢去主题公园、购物或者去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地。

由此,以宁波为例,对红色旅游现如今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想出相对应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国外旅游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许多规划思想和方法。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仅是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已,它们是互补不斥的。

主要通过综合法、系统规划法、社区法、门槛分析法、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

(二)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模式与机制。

王国梁,帅建平(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已成热潮,目前还存在一些地方景点趋同,缺少特色,很难吸引人;区域协调与合作不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不高等问题。

应发挥政府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整体规划,区域协调;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红色景区的“硬件”、“软件”综合开发;应加快红色旅游由事业接待型向文化产业型转变;加大宣传力度,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六)对外开放呈现新飞跃,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初步 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7年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亿元,其中出口4984亿元, 居全省首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获批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在宁波累计备案(新 批)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6555家,57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或设立了127家企业(分支机构),宁波成为全 国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第一方阵”城市。截至2017年底,宁波累计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697家,约占全省 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全球的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与宁波缔结友城关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5个, 累计境外投资额突破100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宁波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内河小港。1978年,国家确定北仑港区的开发,当年宁波港年货物吞吐 量214万吨。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1996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明确 提出进行港口组合,充分发挥北仑港区的深水优势。2005年12月,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 波梅山港区,当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 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1万TEU,稳居全球第四。现在,宁波港口 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全港创卫示范城市”。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富裕型的阔步跨越
(二)始终坚持突出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探求符合市情的改革发展路径,这是宁波改革开放取得跨越发展的关键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方一崴 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摘 要:在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借鉴了国内外港产城发展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宁波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发展策略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宁波发展的生命线和最大的资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一体化”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1],也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宁波港产城融合发展面临新问题新矛盾,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本文基于宁波港产城发展条件,提出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建议,为宁波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参考。

1.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港口依赖程度持续加深,港口功能不断拓展,不再只具有简单的装卸、搬运功能;港口的定位也由传统的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向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转变。

港产城融合发展包括港口、临港产业和城市三大核心要素,三个要素相互影响、互动发展。

其中,港口是临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则是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的依托。

港口可以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物流等服务,对临港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临港产业为港口发展提供货源保障,对港口功能拓展和城市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城市为临港产业集聚和港口发展提供要素资源,临港产业和港口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形成港产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合力[2]。

2.港产城融合发展经验鹿特丹、汉堡、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港口名城港产城发展已形成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2.1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港口名城均统筹兼顾港口岸线与生活岸线,推动港区和城区相对独立,减少港区对城区的影响,实现港城相对分离;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紧密结合,协同合作,减少物流量,降低物流成本。

“宁波模式”给中国港口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宁波模式”给中国港口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宁波模式”给中国港口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与借鉴宁波港被誉为“东方明珠”,在中国港口经济发展史上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波港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值得其他港口借鉴和学习。

首先是宁波港的开放性。

宁波港实行开放型战略,积极与国内外港口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服务网络,发挥出了良好的合作与联动效应。

同时,还不断探索新型业务发展,积极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

其次是宁波港的服务质量。

宁波港非常注重服务品质,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全球,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和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品质和客户满意度。

在服务质量上,宁波港做到了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使得客户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实物物流的便利,更是心理上的安全与满足。

再次是宁波港的科技创新。

宁波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宁波港三期智能码头设备采用无人驾驶技术、智能集约、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多个船舶同时作业,货物可自动分类、运输和码垛,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了航运安全。

最后是宁波港的文化建设。

在宁波港建设中,文化建设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厚德诚信、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将文化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港口环节中,将文化打造成“软实力”,凝聚起全员的思想力量,形成齐心协力的工作氛围。

宁波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港口的发展提供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要积极推进港口的开放型战略,加强与国内外港口的联动和合作,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其次,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也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注重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后,加强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全员思想力量,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宁波港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港口借鉴和学习。

只有不断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为我国的港口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意产业的“宁波模式”

创意产业的“宁波模式”

产 业 集 群 战 略 。产 业 集 群 已 经 成 文化创新基金 、创业投资基金 等 ,营
国 外 一 些 先 进 国 家 创 意 产 业 发 展 迅 为我 国 区域 经 济 和科 技 发 展 的 新 思 维 造一个多元化 、高效率 、低成 本的投 和政 策工具。宁波发展 融资环境 。二是积极鼓励 引导 民间资 速,创意产业不仅遍布 各 个 领域 ,并 形成 了一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0. 08 8 0
权 、著作权等 ,发展创意产业应 当设
计 知 识 产 权 战 略 ,并 从 知 识 产 权 战略 中提 升创 意产 业 的品质 。 强 化 三 大 保 障 :政 策 法 规 保 障 、 资金 融通 保 障 、人 才供 应 保障
引进 吸 收 模 式 。 宁波 发 展 创 意 产 波 创 意 产 业 具 有 突破 性 、侧 重 性 、品
业 应 该 引进 吸 收 国 内外 某 些 地 区的 先 牌 性 。
资金融通保 障 。首先设立各类创
意 产 业 发 展 基 金 ,如 科 技 研 发 基 金 、

进 做 法 和 经 验 。英 国 、美 国 、韩 国等
业及其他先进制造业 的文化 附加值 。
草制定 《 宁波市文化创 意产业促进条
可 以综合两个地 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 重 点 行 业 战 略是 宁波 因地 制 宜 、因 时 例 》,通过地方性立法 ,为 宁波创 意 制 宜 发 展 创 意 产业 的表 现 ,可 以使 宁 产业 的发 展提 供正 式 的法 制化 环境 。 优势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
政策法规保 障。首先根据 国家现
有 的 文 化 经 济政 策 ,加 快 制 定 促 进 创 意 产 业 发 展 的政 策 和法 规 ,并 在 项 目 立 项 、用 地 、财 政 税 收 、投 融 资 、资

宁波市镇海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经验做法及投融资模式研究

宁波市镇海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经验做法及投融资模式研究

2022年1月,宁波市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探索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镇海区蛟川示范片区作为宁波11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示范区之一,其工作开展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介绍当前镇海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及投融资工作的基础上,思考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以期为下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启示。

一、概念及现状(一)概念内涵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格局。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解决国土空间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土空间修复任务、实现国土空间格局的主要抓手。

宁波市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是指在空间规划统筹引领下,通过潜力排摸、全域谋划、空间传导等,以农用地、工业用地、村庄、生态修复和低效用地为重点整治任务,划定以功能为主导的整治片区和项目集成式的实施单元,生成整治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在片区范围内统筹资金、指标、政策等要素,由国有企业为主导统一实施,在一定期限内达成既定整治目标的空间治理行动。

(二)体系构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即市全域国土空间整治规划纲要、区县(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单元整治方案和区县(市)年度整治计划。

市级层面编制全市整治规划纲要,规划期十五年,统筹安排全市整治目标和策略,确定重点整治区域、重点整治任务。

各区县(市)编制各地的整治规划,规划期五年,明确整治方向、目标、策略和路径,划定整治片区和单元。

单元整治方案研究项目实施可行性,落实具体整治项目。

根据整治方案编制年度整治计划。

(三)现状基础镇海区位于宁波市东北部,南接北仑港,北临杭州湾,距离宁波市中心约18公里,全区面积246平方公里。

在生态空间上,山水交融、资源丰富,全区林地面积约4556公顷,河流水面约955公顷,水库水面约509公顷,海域面积15606公顷。

低碳经济背景下宁波高端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宁波高端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宁波高端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摘要:低碳经济背景下,高端旅游业是特指旅游业中具有高科技与文化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那些产业部分。

从开发角度,宁波高端旅游分为企业开发、部门开发、企业+部门开发模式;从旅游项目角度,分为高端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奖和体验参与型,采取的具体形式为低碳景区和低碳旅游社区。

发展宁波高端旅游需要政府的政策、人才、科技保障,需要旅游企业制定优质经营和品牌战略;加强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高端旅游;宁波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78-02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笔者认为:高端旅游业是特指旅游业中具有有高科技与文化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那些产业部分。

高端旅游业资源消耗少、污染低,切合中央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宁波高端旅游业供需及发展现状分析(一)高端旅游业需求与发展现状分析1、高端旅游者。

高端旅游者不仅要高水平、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还在于其是否具有高端旅游理念、愿望、行为和效果。

2008年宁波人均gdp已达10079美元,率先跨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高,高端旅游者主要包括白领、成功的商务人士(45%)、政府官员(25.5%)、工薪族中的知识群体(19.5%)、追求品位的“富二代”(10%)。

他们主要是本地游客、省内游客、长三角省市游客和入境游客(港台和外国游客)。

2、高端旅游市场。

宁波高端旅游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游和婚庆蜜月旅游居多;休闲地产游、海钓、高尔夫、滑雪、邮轮旅游、登山、影视旅游发展较快;探险、医疗美容旅游(出境)、考古旅游、宗教朝圣旅游等高端旅游较少,医疗美容旅游(入境)与val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体验基本没有,这是值得加大力度发展和开发的细分市场。

我国转型期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宁波市篮球协会的个案分析

我国转型期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宁波市篮球协会的个案分析

第 2 卷 第 3期 l 20 年 5 08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文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O I G O U I E ST ( I E A R S E I I N) O R A F N N B N V R IY L B R L A T D T O
赛季新设的“ 最佳赛 区推广奖” 协会主席徐定华 同志多次获得全国、 、 。 省 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 在引 进八一男篮落户宁波 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 。协会为八一男篮八度落户宁波做出了卓越的
收稿 日期 :0 7 6—2 2 0 —0 9
基金项 目: 宁波市体育 局资助项 目( 甬体 【 05 1 号 ) 20 】l0 。 作者简介 : 沈国盛 ( 9 7一)男 , 16 , 浙江奉化人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 学院讲师 。
到各 种 主 客观 条件 的 限制 ,难 以满 足广 大 群众 高 层 次 、 样 化 的体 育需 求 ;另一 方 面 ,随 着竞 技体 多
育职业化 、 产业化改革的深入 ,各运动项 目 管理事务的 E益专业化和复杂化 ,对管理者的要求也越 t 来越高 ,但体育行政机关在管理成本增加的情况下 ,却未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解决这一 问题 的有 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单项体育协会组织 ,既可 以减轻政府负担 ,又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 的体育服务 ,满足其 E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t
余 人次篮球爱 好 者参 加活动 ,观众 高达 1 万 余人 次 。协会 帮助 过 2 家企事 业单 位组 织 赛事 , 持 0 0余 支
各企事业单位等成立业余俱乐部 ( ) 队 。为将篮球运动推向基层 ,促进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
了积极 的作 用 。 后 备人 才 的培 养永远 是 保证 篮球 事业 长盛 不 衰 的关键 ,宁波市 篮球 协会 非 常 _注青 少年 篮 球运 爻 动 的发展 ,注重 对篮球 后 备 人才 的培养 。19 年就 举 办青 少年 “ 93 ≯人 制” 篮球 比赛 ,取得 了很 好地 反响 。市 篮 协还深 入 中小学 ,借助教 育 局 的力量 大 力发展 中小学 篮球 运动 ,建立 了联 丰 中学篮 球 试 验 点 ,奉 化 小学 篮球 俱 乐部 目前 ,除承 办 c A八 一 队主场 比赛外 ,市篮 协每年 还举行 多种赛 事 ,使 企业 冠名 比赛 、 少 年 比 B 青 赛等常 年保 持在 2 个 以上 ,并 逐 渐形 成 了传统 。 市篮 协旗 下 的 甬篮 贸易 公 司也保 持 了 良好 的经 济效 0

新宁波模式

新宁波模式

新宁波模式作者:周扬来源:《现代工商》2004年第05期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临苏南。

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宁波模式”__混合经济发展之路。

未来,宁波应当专注于建立自己的城市经济体系。

被当地的学者定义为混合经济发展的“宁波模式”现如今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不仅仅是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飞架南北和北仑港重量级货轮的风光出航;当外资悄悄驶入这片民营经济的海洋时,新一轮的产权变革正在暗中酝酿。

“死企活人”的产权变革太平鸟投资集团的常务副总裁车小方在下海之前是宁波市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主任,他说,“在展望宁波模式的未来之前,有必要回顾宁波经济在过去二十年所走的独特路径。

”这其中有一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线,“更值得注意的是:与浙江的其他城市相比,政府的…无为‟而治在宁波并不完全适用”。

从1979年6月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开始,这座港口之城在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地位就逐步确立。

1979-1983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以年均29.07%的速度递增。

“乡镇企业的较早起步,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成为以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的前奏。

”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巡视员储嘉康评价道。

1987年,国务院决定对宁波实行计划单列,赋予其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古之明州是宋代三大贸易港之一,“商通远国多,酿过东夷少”是宁波昔日商贸兴旺的写照。

直到宁波计划单列市地位的确立,港口工业的框架才逐步拉开。

“苏南模式”曾是宁波学习的楷模,宁波政府官员和乡镇企业家的“取经”之旅在80年代前仆后继。

“政府主导的…跟进‟策略在当时就体现得很明显。

” 储嘉康说。

到90年代初,以集体产权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宁波工业中“五分天下有其四”。

政府开始“放水养鱼”,对乡镇企业偷漏税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重点企业还给予五年税收返还的鼓励扶持政策,“这些返还的钱被用在技术改造上。

譬如服装制造业的杉杉和雅戈尔”。

关于推进宁波城市化进程研究

关于推进宁波城市化进程研究

露爨 疆 守 掘 腿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波城 市化道路选择
宁波是沿海经济最 发达 的地 区之一 ,城市发展模式应该走中心 城市为 主导的城 低层攻 的 “ 、 、 轻 小 加 格局长期以来 变化不大 , 而宁波
市化道路。
从2 0世纪 8 O年代初开始的农 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 ,现代工业向各类城 市聚集 却没 有 相应发 生 , 导致城 市化滞后于 工业 化 ,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宁波城 市化道路的发 展。宁渡 从 8 0年代 初开始 的农村工业化推进过程 中, 现代工业 向城市 的聚集没有 相 应 发生 , 导致城市化滞后 于工业 化 , 因此在工业生产布局分散 的情况下 , 虽然工 业生
4 市域城镇体系。从规模结构上看 , 级 宁渡市小城镇数量 多、 规模小 , 小城镇建 成区平 均规模仅 1 平 方公 里 , 口平 均 0 . 8 人 . 。从地域分布 上看 , 9万 由于经济 发展水平 的差 异, 中北部姚慈平原上建 制镇数量 占全市 的 3 1 5以上 , 而西部 山区 、 南郊 丘陵 区不 仅
国 家 自髂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准号 : 9 7 0 1 4 7 1 3


维普资讯
自己办 企业或经商 , 他们 完全可 以 外扩散 , 一般 总是首先 扩散至 大城市 , 扩散至 中等城 市 , 后 而很 要 是聘 用他人从 事农业劳动 , 教育 水平更 高 , 通更方便 、 交 环境更 好的 少 出现越级 扩散 的状况 。如上海对江苏苏南地 区的辐射 就远远 在 基础设施 条件更 好 , gg 4 们仍 然选 择居 住在农村 , 很大一部分原因 大于对 宁波 的辐射 ,其 中的一个原 因就是 由于苏南地 区存 在着 宁渡市 区居住 。但: t 0 苏、 、 锡 常这样连绵 的城 市。因此 , 宁波要增 强区域外城市对本地 就 是在农村 的原有 资产不 能转 移到城 市 ,而这些财产 的 8 %左 他们离开 土地 , 财产 中绝大部分 , 立刻 就 区的辐射 , 就应首先发展 中心城 市 , 然后再通过 中心城市 带动本 右是附着在 土地上 的 ,

共创陆海联动发展新模式

共创陆海联动发展新模式

共创陆海联动发展新模式黄荣程【摘要】宁波北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有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西有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东有蓄势待发的舟山群岛新区,在高层政策合围之下的宁波必须审时度势、先谋而动。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1页(P39-39)【关键词】联动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改革试点;国际贸易;舟山群岛;试验区;宁波;金融【作者】黄荣程【作者单位】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经济发展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宁波北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有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西有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东有蓄势待发的舟山群岛新区,在高层政策合围之下的宁波必须审时度势、先谋而动。

一、要在思想理念上求突破,换个眼光看舟山。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都无可争议地选择了宁波。

开发开放看宁波,似乎已成了不破的定律。

而随着舟山群岛新区上升到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舟山完全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乃至中国新一轮政策创新的试验地和示范区。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广东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再到天津滨海新区,每一次国家发展战略的聚焦,都会引发一座城市的嬗变。

如今在这张发展地图上,舟山群岛新区又将留下坐标。

这亟需我们换个角度,清醒冷静看舟山。

一是必须放低身段、转变认识。

要打破“大宁波、小舟山”的惯性思维和固有心态,高度重视舟山、深入研究舟山、主动对接舟山,从陆海联动的大视角,在政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与舟山的全方位对接;二是必须远近结合、趋利避害。

既要注意防止短期内舟山对宁波经济的“虹吸效应”,更应看到在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宁波与舟山共同形成陆海联动经济圈的中长期利好;三是必须着眼大局,科学统筹。

一方面,要坚决服从服务于舟山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在空间、产业、设施规划等方面的高层对接,尤其要重视各类线型工程和临港产业规划布局的衔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宁波果蔬物流发展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

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宁波果蔬物流发展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

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宁波果蔬物流发展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宁波果蔬物流发展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宁波果蔬物流发展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引进物流概念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对物流的研究逐渐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引导人们认识了物流,并了解到其重要性。

而近年来,我国开始对农民给与重视,努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物流与现代化农业结合一起,将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又一种有力手段。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关系到发展优势农业,关系到农业规模经营,关系到农民收入多元化,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关系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果蔬产业是我国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果蔬现代物流对于促进果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果蔬农产品因其营养价值、新鲜程度、质量安全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果蔬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大力发展果蔬农产品物流,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意义重大。

发展现代果蔬农产品物流,降低农果蔬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果蔬流通速度,减少果蔬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果蔬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卖难问题,使其在流通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由此可见,通过过对果蔬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预期目标:以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和物流模式理论为基础,研究宁波市果蔬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宁波果蔬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宁波的物流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并再次基础上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宁波果蔬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

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

五 、望 海 茶 产 业 化 发 展 模 式 的启 示
望 海 茶 用 五 年 的 日 问 从 一 个 名 不 见 经 传 的 茶 叶 地 方 I f
品牌成 为首届 浙江 省十大 名茶 , 发展过 程 中独特 的 “ 其 金
体的茶叶区域品牌 的实施过程 中, 某一龙头公 司作为品牌的
实 施 主 体 , 得 非 常 重要 , 的 作 用 是 在 协 会 的统 一管 理 下 , 显 它 在 具 体 的 市 场 行 为 中起 到 市场 主 力 的作 用 。 外代 表 区域 品 对 牌 的 市 场 形 象 ,对 内通 过 公 司 + 厂 的形 式 带 动 农 户 和 基 地 农 1
略 成 功 的 核心 所 征 。
共 资 源 的 管 理 作 用 , 须 安 排 专 门 的 机 构 进 行 管 理 , 入 必 投
资产进行 产业整 合 、 品牌 保护 、 品牌宣传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关 系活 动。
品睥 战 略 初期 , 由政 府 部 门牵 头 组 织 成 立 宁 海 县 茶 业 协 会作 为望 海 茶 品睥 的管 理 机 构 。 虑 茶 叶分 散 生 产 缺 乏 龙 头 考 的现 状 , 立 宁 波 望 海 茶业 发展 有 限 公 司 作 为 望海 茶 品 睥 战 成 略 的 市场 主 体 , 其 为 龙 头 , 施 望 海 茶 品 牌 发 展 的有 效 市 以 文 场 行 为 ? 就解 决 了 “ 地 悲 屠 ” 题 : 订 《 海 茶 系 列 这 公 l问 J 制 望 标准 , 由宁 波 市 质 监 局 发 布 文 施 , 为 宁 海 县 第 一 个市 级 地 成
区域 品牌也 称为 “ 区域 性 公 共 品 牌 ”, 定 了 它 具 有 决 公 共 特 性 , 者 理 解 这 种 公 共 性 体 现 了 它 是 一 种 政 府 的公 笔

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宁波被列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将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先行探索,提供实践经验。

调查和统计表明,在“十五”期间,浙江G D P增长年均为15%左右。

然而,从浙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看,总体上废物排放年增长率略低于G D P的增长,或与G D P增长持平,说明废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在持续。

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如何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量化”?“循环经济”成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词之一。

宁波市作为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对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Reduc 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 yc l e)、可再生(R enew abl e)、可替代(R ep l ace)、恢复和重建(Recover y)”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六R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1)发展循环经济的主线——生态工业链。

根据生态链的原理,从信息的高度上建立一种生态整体观,对所有的工业层次进行有机的整合。

这种整合包括从企业层次的“废物排放最小化”,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口周慧燕能量的循环。

宁波天一商圈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宁波天一商圈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商管理宁波天一商圈发展研究城市商圈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企业集群模式,是实现宽松、舒适、和谐消费环境的基础,是城市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保障,是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更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商圈也是一个城市的文明读本与生活读本,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无不有着傲立于世的知名商圈。

比如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东京的星宿大街,上海的徐家汇等等,无不以它鲜明的特色、独一无二的经营模式、景观风格标示他的存在,并促进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商业、旅游、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商圈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商圈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国外关于商圈的理论研究商圈理论是关于某一商业区域或商业设施对周围顾客辐射范围的理论。

最早的商圈理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特勒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即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理论。

他认为,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务,其中有许多商贸网点的商业中心,可以是一个村庄、一个城镇或城市。

克里斯特勒正式提出了商圈和开设点的概念,后者是指在某个区域设立商贸点所必须的最低顾客(购买力)数量,这为以后的商圈模型打下了理论基础。

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商圈下过定义。

总结概括后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从企业微观角度下的,认为商圈一般是指单个零售商业企业吸引顾客的所及的空间范围或一定的商业地域,实际上是距离不等的消费者与顾客的一个需求圈。

国外学者大多倾向于此种微观定义。

哈夫(D·L·Huff, 1964)正式以大型商贸企业而不是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了详细调查,认为消费者会选择在多个商贸点进行购买,我们只能估计出消费者去某一特定商店购买的概率。

他认为在数个商店集中于一地时,顾客到哪个商店购物的概率是由商店的规模和顾客到该商店的距离决定的,即商店对顾客的吸引力取决于两个因素:规模和距离。

但是随着现代零售业的发展,我们发现,决定一个零售商店吸引力大小的因素可能还会包括商品的价格、商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甚至可能还包括店内的环境和商店周围的环境,所以零售商店吸引力因素若仅有营业面积和距离两个因素,显得有其局限性了。

建构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建构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往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 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特别 是依靠劳动力与资本。 但宁波在改革开放2 多年后的今天, 0 迅 速地从一个 自然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大市,活力十足,引起 国内外瞩 目,被中央媒体称为 “ 宁波活力”现象,国内各地访 问团及海外人士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其原因何在? “ 宁波活 力”之谜是什么?解读宁波,可以发现,正是经济因素背后的
维普资讯
20 ・ ■■ 02 9
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平衡与资源的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主要是 土地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而环境承载力又是与资源承载力联 系在一起的。 要保证宁波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环境承载力出发, 首先得从总量上控制建设用地 ( 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 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合适的比例得通过科学测定城市对环境的 影响程度并进行科学分析测算来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建设用地占 总用地的比例应是少数。从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数据分析,一般市 区与郊区面积之比为 l 6 l 7 : 或 : 或更小的城市, 其环境构成、 农 村对城市的支撑都比较合理。可以预见,生态城市其城市占区域 总面积之比要求将更高,比 例应更小。 环境的人口承载力除了控制合理的建设用地总量, 还必须控 制单位用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反映人类生活 条件、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重要变量。人群过于集中,正如动 物植物群落种群密度过大,会产生反常一样,人本身也是小污染 源。因此,必须维持适度的人口密度使城市发展和环境容量相一 致。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西柏林、华沙、维也纳 3 市人口密度 平均值是 37 人/ 国内城市相对比较高, 53 k 。 m 北京建成区为 1 8 49 0 人/ 2 k 、上海 377 k 2 m 07 人/ 、广洲 118 k : m 62 人/ ,宁波目前中心城 m 人口密度为90 人/n 其中三江片为 1 2 人/n 宁波的人口 80 k I, 2 0 k2 8 I, 密度远远高于国际上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城市。要建设生态城 市就要把远景规划的人口密度降下来。当然合适的人口 容量与人 口密度的确定要在能保持良 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符合我国国 情 与宁波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与人口密度条件 下,可以肯定,宁波无论都市区还是城市规划区内人口规模的扩 大将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宁波发展模式研究2007-02-10 16:46:23一、宁波模式的内涵与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宁波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的模式,它将经济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指遵循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经济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一系列经济文化特色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形成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形态——经济文化力为目的,实现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经济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整合同构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

(一)主导思想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经济科技一体化”主张,构成了宁波模式的主导思想。

(二)基本思想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离不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发展思路、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人本新发展观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构成了宁波模式的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提出的、邓小平大力倡导的一种发展观。

按照联合国的解释,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发展的可持续为重点,以公正、公平地处理代际、区际、人际关系为保障;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可见,可持续发展观重在社会诸要素包括经济与文化两大要素的兼容互补、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宁波模式正是上述思路影响之下形成的。

而与可持续发展观有密切联系的以人为中心(人本)的新发展观,强调以人的素质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尽力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最终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通过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而在人的发展中,科技素质与人文(文化)素质占据重要地位,要我们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发展。

这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借助于文化力的内源式发展。

这种思路同样对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遵循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与人本新发展观的区域发展模式。

至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是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潮流中形成的,主张经济与文化、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观。

它反对经济与文化“两分”、隔离,主张二者的联合、一体,主张经济文化系统整体观,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孤立部分功能之总和”。

对于宁波来说,就是要将建设文化大市与经济大市加以综合规划,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种发展观,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宁波模式和基础思路。

(三)主要内容一系列经济文化特色工程,构成了宁波模式的主要内涵。

它们是对宁波发展至关重要的、构成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核心内涵的特色工程。

分别是:科教工程宁波的“科教兴市”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1999年市九次党代会将科教发展列为“四大突破”之一,提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近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技政策、加强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高新技术发展、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园区、科技兴农、科教兴工等方面,在促进各类教育全发展特别是高校发展、建设南北高教园区、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科教发展道路,尤其是浙江万里集团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这一模式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经济的成本概念与评价机制,又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发展迅速。

待到中央领导以及教育部领导的赞赏,认为这是一条富有创新意识与借鉴意义的新路子。

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2年3月宁波被国家科技部评为1999~200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在考核中,宁波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通率名列全国之首,江东区、鄞县、慈溪市、余姚市和奉化市同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就是将信息产业、网络产业作为一个大工程来建设,实现信息文化力与经济力、生产力的结合。

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四城”:港城、绿城、水城、e城(即电子信息城)。

在宁波“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建设“数字宁波”的要求,并将为此投入70亿元。

“数字宁波”在广义上是指宁波的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宁波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流通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实现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

如今在宁波,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公开化、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宽带架起数字小区、托普国际软件园横空出世、交通指挥系统走向智能化,“数字宁波”蓝图初现,并将领先于国内同等城市。

信息工程在宁波模式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物流工程现代物流业是包括物流科技(如网络信息化技术)、物流载体(包括海陆空运输中心及工具互联网络等)、物流专业人才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科技文化、信息文化与特流经济的综合体。

现代物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及效益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宁波是京杭甬大运河的终点。

杭甬运河沟通了三江口、钱塘江、长江的水上运输,宁波通过水路可北达会稽、杭州、扬州、淮阴、济宁、临清、沧州乃至北京,为宁波和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来往创造了条件。

杭州湾大通道的建成,宁波将成为交通枢纽。

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宁波可以成为沿海的一个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工程也是宁波模式中的重要内容。

节庆会展工程举办各种经济文化节、发展会议业与展览业,既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又叫“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经济与文化、节庆活动与会展活动相辅相成,同样构成了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中极有潜力的一大工程。

节庆会展活动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它不但具有强大的集聚力与辐射力,而且还是最有效的城市广告。

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一次会展带来相关产业的产值与会展本身收入之比可达到9∶1。

因而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成为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国际形象的“无烟工业”。

节庆会展离不开文化,能否提炼、赋予体现时代经济文化潮流的主题决定成功与否。

近年来宁波除主办了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外,还成功举办了许多全省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节庆会展活动,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还体现出宁波特色。

国内一流水准、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落成,宁波会展产业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宁波的节庆会展具有广阔诱人的发展前景,在宁波模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旅游工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东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的丰富旅游资源和众多景区、景点。

近年来宁波已将旅游确定为支柱产业,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第三届浙洽会万商云集之际,宁波还推出了以“时尚港城,浪漫水都”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整体形象。

仅上半年全市就接待国内外游客68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64亿元,创历年最好水平。

宁波还主办了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活动。

宁波还有三项活动(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国际服装节)已列入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主要活动表。

总投资22亿元的“世界和平城”工程已在江东启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与慈城“江南第一古县城”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余姚“天下玉苑”项目即将完工;跨杭州湾大通道的建成,宁波将成为上海的又一“后花园”。

市里已确定了发展旅游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努力在“十五”期间建成旅游大市,2010年内建成旅游强市,2020年内发展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国际性港口旅游城市。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宁波旅游风光无限。

这一切说明旅游工程是构成宁波模式的核心要素。

绿色生态工程这是包括建设绿色城市、绿色海洋、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如生态经济农业)、生态社区、生态景观,开展绿色旅游,生产绿色产品等在内的一项大工程,是生态文化与生态经济的综合体。

绿色是21世纪的主色调。

可持续发展观呼唤绿色工程,第三代海港要求建设绿色工程,宁波作为走向世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呼唤绿色工程。

多年来宁波在国际生态林建设、绿色农业、绿色海洋、绿色形象等建设方面成绩不小。

2001年6月,宁波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生态文化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是宁波面向21世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加快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发展节能、高效、清洁、的生态产业,把宁波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和把宁波建成“建成生态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三江文化长廊、东钱湖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公益林等一大批绿色工程已开始建设。

由此可见绿色生态工程在宁波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为六大重要工程,构成了宁波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产生的宁波模式,具有四大鲜明的特征:(一)综合性和系统整体性。

如前所述,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些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与经济、文化相隔离的传统思路不同,宁波模式是依据新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思路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将经济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系统,实现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经济力与文化力的系统综合、紧密结合,实现1+1>2的系统效应,形成一种系统合力——经济文化力。

这种正是“宁波活力”的内在源泉。

(二)功能互补性。

与上一特征相联系,宁波模式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功能互补性。

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功能是不同的:文化活动重在创造人文价值、文化价值,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经济活动重在创造交换价值、商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经济利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物力支持。

作为经济社会“起飞”的两翼,必须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产生功能的系统质变。

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可以把土地、资本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那么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以知识、信息等文化要素作为核心要素,并与经济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功能互补。

宁波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思路。

多年来宁波的发展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很好地实现了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的互补。

(三)异质兼容性。

宁波模式除了多种所有制及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异质兼容之外,还突出体现了经济与文化、多种经济资源与多种文化资源以及多种经济文化特色形态(如会展节庆、形象文化、企业文化等)的异质兼容、协同合作,体现了宁波模式的兼容并包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