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作业课件 第1章 第3节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5. [2024江苏泰州高三一模]我国是世界上啤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啤酒是以大麦芽为 主要原料制成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破碎麦芽有利于释放其中的淀粉酶 B.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会引起发酵罐温度升高 C.要随时检测发酵液中的微生物数量等,以了解发酵进程 D.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啤酒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解析] 麦芽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破碎麦芽有利于释放其中的淀粉酶,充分水 解淀粉,A项正确;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会释放热量使发酵罐温度升高,B项正确;发 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发酵液中的微生物数量等,以了解发酵进程,C项正确;啤酒不需要 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只需消毒,D项错误。
13. [2023江苏扬州高二统考期中]发酵工程以其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 低廉,产物专一,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小和容易处理等特点,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 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及细胞本身 B.发酵工程相比传统发酵技术,其获得的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C.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D.以淀粉、纤维素的水解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工程可以从菌体中获取单细胞蛋白 [解析] 根据发酵工程的概念可知,其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及细胞本身,A项 正确;发酵工程相比传统发酵技术,由于菌种单一,规模大,因此其获得的产品产量 和质量明显提升,B项正确;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重 要手段,C项正确;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细胞本身,D项错误。
6. 青霉菌属于Biblioteka 养需氧型多细胞真菌。下列关于实验室纯化青霉菌,以及利用青霉菌 发酵大规模生产青霉素过程异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
7. 下列有关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可以通过设置生长条件选育优良的目的菌种 B.菌种扩大培养过程一般使用液体培养基 C.所有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菌种都是单一菌种 D.发酵过程中,要随时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及产品浓度等进行检测 [解析] 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可以通过设置生长条件选择出来,从而抑制不符合条件的 菌种的生长,然后从符合条件的菌种中选出目的菌种,A项正确;菌种扩大培养过程 一般使用液体培养基,这样可以让菌体和培养液充分接触,便于菌体大量繁殖,B项 正确;发酵工程中所使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菌种,C项错误;发酵过程中,要随时对 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及产物浓度等进行检测,以便确定合适的加料和出料的速度以 及对发酵条件的控制,D项正确。
发酵工程作业
《发酵工程》作业第1次文献综述(字数要求:600—800字,注明文献):发酵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第2次1氮芥是一种化学诱变剂,由于氮芥极易挥发,通常使用它的盐酸盐。
甘氨酸在碳酸氢钠参与下具有解毒功能,请说明其原理并写出解毒化学反应式。
2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可分为哪五个步骤?3简述氨基酸产生菌初筛的基本操作。
4 诱变育种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5 简述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的对策。
6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聚乙二醇的作用。
7 菌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时添加保护剂的作用。
第3次1 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一般采用哪些措施?2如何控制柠檬酸发酵,使之大量积累?3说明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甘油的原因?第4次1某厂发酵生产60000单位/ml的青霉素G,需要多少苯乙酸前体?若苯乙酸前体单耗为:0.337(kg/10亿青霉素),请计算其实际转化率。
(注:1单位/ml的青霉素G相当于0.6微克/ml)2分别计算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青霉素的理论得率。
3 计算红霉素发酵过程中发酵单位为4000U/mL时,理论上需加入丙酸前体多少?(已知红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33,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4 在发酵过程中,当发酵液pH值和氨氮含量都很低时,可通氨来调节pH值和补充氨氮。
试问工业生产中为何避免使用铜制的通氨设备?5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对铁制发酵罐内壁的处理是涂生漆或耐热环氧树脂,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第5次1某发酵罐,内装培养基40m3,在121℃下进行分批灭菌,设每毫升培养基中含耐热的芽孢为107个,不考虑升温阶段的灭菌作用,求理论灭菌时间?若采用连续灭菌,灭菌温度为131℃,此温度下的灭菌速度常数为0.25s-1,求灭菌保温时间?2某发酵罐,内装培养基40m3,在121℃下进行分批灭菌,设每毫升培养基中含耐热的芽孢为107个,已知升温阶段培养基从100℃升到121℃需要20min,考虑这一阶段的灭菌作用,求保温时间?3在121℃下,枯草杆菌FS5239的比死亡速度常数为0.050s-1,梭状芽孢杆菌PA3679的比死亡速度常数为0.030 s-1,嗜热脂肪芽孢杆菌FS1518和FS617的比死亡速度常数分别是0.013 s-1和0.048 s-1,请列出上述微生物在121℃热灭菌时的受热死亡容易程度顺序并分析原理。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帮助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增强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知识巩固1、名词解释要求学生准确解释发酵工程、微生物发酵、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控制等重要名词。
2、简答题(1)简述发酵工程的基本流程,并说明每个步骤的主要作用。
(2)比较不同类型发酵罐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阐述发酵过程中温度、pH 值、溶氧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二)应用案例分析1、选择几个典型的发酵工程应用领域,如食品发酵、医药发酵、生物能源发酵等,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
(1)要求学生描述案例中所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发酵工艺和产品特点。
(2)探讨该案例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2、给定一个实际的发酵生产问题,如发酵产物产量不高、质量不稳定等,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验设计与实践1、设计一个简单的发酵实验方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发酵产品(如酸奶、米酒等),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等。
2、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所选发酵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文献调研1、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发酵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总结所查阅文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实验设计方案和文献综述等,以文字形式提交。
2、实践作业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复杂的发酵工程问题,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1)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完整。
高中生物第1章发酵工程3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含解析选择性3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
发酵罐内发酵时,一定要控制好发酵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温度的控制可以通过发酵罐上的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进行监测和调整B.若是谷氨酸发酵需要将pH调至酸性C.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缓冲液以维持发酵时pH的相对稳定D.对于需氧发酵通过调节通气量和搅拌速度控制溶氧量【解析】选B。
发酵过程对温度的控制是通过发酵罐上的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完成的,A正确;谷氨酸发酵时,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会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其他产物,因此应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错误。
维持pH稳定的方法是通过加料装置添加酸或碱进行调节,或者在培养基中添加pH缓冲液,C 正确;对溶解氧的控制是通过调节通气量和搅拌速度,D正确。
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
运用发酵工程生产的传统发酵食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B。
大多数酶制剂都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C.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以用作微生物肥料D。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与发酵工程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某些药物的生产成本【解析】选C。
发酵工程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发酵过程对发酵条件严格控制,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A正确;绝大多数酶制剂都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B正确;单细胞蛋白可以用作微生物饲料,而不是微生物肥料,C错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与发酵工程相结合提高了药物的产量,降低了药物的生产成本,D正确。
3.漆酶属于木质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如图是分离、纯化和保存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B.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计数D.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菌株【解析】选B。
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发酵工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学科,是利用微生物、酶或细胞等生物体在适宜的温度、pH和氧气供应条件下,在反应器中合成有用的化合物或产生能量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发酵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生物能源等诸多领域,因此,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的编制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展开阐述。
二、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的目的1. 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内容: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的编制应当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发酵工程实验技术。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三、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1. 选题与内容确定选题与内容确定是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编制的第一步。
应根据学生在发酵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确定适合的作业内容。
可根据课程要求或学生兴趣,选择适合的发酵工程实验课题,如酵母发酵制备啤酒、大豆发酵制备豆腐等。
2.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是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编制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确保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实验。
3. 材料准备和设备调试材料准备和设备调试是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编制的关键环节。
在实验进行之前,应确保所需材料充足,并对实验所需设备进行调试和检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4. 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操作和记录是发酵工程花式作业设计方案的核心内容。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做好实验记录。
《发酵工程》作业讲解2
• 2.连续灭菌与分批灭菌的比较 a) 分批灭菌
概念: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输入发酵罐内,用直接蒸汽 加热,达到灭菌要求的温度和压力后维持一定时间, 再冷却至发酵要求的温度,这一工艺过程称分批灭菌 (实罐灭菌)
优点: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 缺点:营养成份有损失 罐利用率低 不能采用高温快速灭菌工艺
b) 连续灭菌
• 严格控制无菌、无污染。
• 6、种子异常现象及其原因。
• ⑴菌种生长发育缓慢或过快:菌种老化、 培养基不合适、接种量少、染菌易过慢; 培养基含氮量高,接种量过大,菌体生长 快。
• ⑵菌丝结团:搅拌效果不佳、染菌、接种 量少
• ⑶菌丝粘壁:搅拌效果不佳
• 保证罐内为正压,避免因负压吸入空气造 成污染
• 4.易生孢子菌种和不易生孢子菌种扩大培 养工艺有何不同?
• 易生孢子菌种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孢子
• 不易生孢子菌种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 养菌丝体或菌体,常采用液体培养。
• 补: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优缺点?
固体培养
• 优点
• (1)酶活力高。(因为菌丝体密度大) • (2)生产过程中无菌程度要求不是很严格。 • (3)对于固体培养,通常用于固体发酵,由于产物浓度
• 缺点:
• (1)无菌程度要求高,相对生产设备投资较大。 • (2)对于某些种类的发酵,液体培养因投资大、
生产密度大而难以实现。
•
• 5.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有那些,种子质量 如何控制?
• 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要适合种子培养; 成分质量要稳定;尽可能与发酵培养基相 似;要严格控制培养基各成分的产地、品 种、加工方法和用量。
• 培养条件:选择合适温度;控制不同时期 通气量;培养条件要接近发酵条件
• 种龄:种龄过幼造成生长缓慢、发酵周期 长、泡沫多、菌丝结团;种龄过老造成生 产能力衰退;一般选生命力旺盛的对数生 长期
肇庆学院发酵工程作业题附答案电子版(2012年10级生技用)
第一章发酵:泛指培养生物细胞(含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来制得产物的所有过程。
包括:1)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
2)通气(有氧)培养的生产过程。
发酵工业: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酶、无机或有机原料进行酶加工,以获得产品的工业。
发酵工程: 是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技术。
生物技术: 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发酵工业的范围:1、以微生物细胞为产物的发酵工业2、以微生物酶为产品的发酵工业3、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产品的发酵工业4、生物转化或修饰化合物的发酵工业5、微生物特殊机能的利用第二章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诱变育种: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航天育种:利用空间环境高真空、微重力和强辐射的特点,在宇宙射线辐射的作用下,使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从而选育出优良菌种杂交育种: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的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就是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裹着的球状体(称原生质体)。
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混合,由聚乙二醇(PEG)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聚,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
DNA重组技术:是指按人的意志,将某一生物(或供体)的遗传信息在体外经人工与载体相接(重组),构成重组DNA分子,然后转入另一生物体(受体)细胞中,使被引入的外源DNA片段在后者内部得以表达和遗传1、什么是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2、试述从自然界中筛选工业微生物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调查研究,试验方案设计,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方法:1)采样2)样品的预处理3)纯种分离4)生产性能的测定3、简述诱变育种的主要程序。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发酵工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发酵工程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了解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简述发酵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2、列举发酵工程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并分别说明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描述发酵工程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发酵培养、产物分离纯化等环节。
(二)案例分析1、以啤酒发酵为例,详细分析其发酵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控制以及产物的形成机制。
2、探讨抗生素生产中发酵工程的应用,包括菌种改良、发酵工艺优化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三)应用拓展1、调查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案例,如功能性食品的发酵生产,并撰写一篇报告,阐述其原理、工艺和市场前景。
2、研究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如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设计1、设计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发酵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2、假设要利用发酵工程生产一种新型生物燃料,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菌种选择、发酵条件优化和产物检测方法。
三、作业形式(一)书面作业1、完成上述知识巩固部分的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要求书写规范、逻辑清晰。
2、撰写应用拓展部分的报告和实验设计方案,报告字数不少于800 字,实验设计方案应包括详细的步骤和说明。
(二)小组作业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发酵工程在某一领域的应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制作一份 PPT 进行展示。
2、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发酵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作业时间安排本次作业分为两周完成:第一周:1、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知识巩固部分的学习和答题。
2、学生分组并确定小组作业的主题。
第二周:1、学生完成应用拓展部分的作业和实验设计。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使学生深入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培养学生运用发酵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发酵工程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应用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要求学生总结发酵工程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以书面形式提交。
2、让学生绘制发酵工程的基本流程框图,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发酵过程控制、产物分离纯化等环节,并标注每个环节的关键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具体的发酵工程应用案例,如啤酒酿造、抗生素生产、生物燃料制造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发酵原理、工艺和技术创新点。
2、要求学生对比不同案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策略,探讨其对产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给定一个发酵产物(如酸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菌种选择、培养基配方、发酵条件优化等,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2、鼓励学生提出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文献调研1、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当前发酵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简短的综述,总结所查阅文献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见解。
(五)创新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工程在未来可能的新应用领域,如环境保护、太空探索等,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2、让学生设想如何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现有发酵工程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总结、框图绘制、综述等。
2、实验报告: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报告。
3、小组讨论:针对创新思考等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报告。
四、作业评估1、基础知识巩固部分,根据学生的总结和框图绘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
2、案例分析部分,依据学生的分析深度、逻辑清晰度和对关键问题的把握程度进行评价。
3、实验设计部分,重点评估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力。
4、文献调研部分,考查综述的内容质量、对文献的理解和个人见解的独到性。
课时作业2:1.3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第3节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知识点1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1.(2020·河南高二月考)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 A.温度控制 B.溶氧控制C.pH控制D.酶的控制解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溶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发酵产物的生成,都需要加以控制,酶由微生物细胞产生,对微生物细胞的代谢有催化作用,通常不需要加以控制。
答案D2.(2020·南阳市五中高二期末)发酵工程由一系列工艺环节构成,下列不属于发酵罐内发酵这一环节的是()A.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B.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C.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D.对选育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解析对选育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属于接种前的技术环节,不属于发酵罐内发酵这一环节。
答案D3.(2020·长安区一中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可以利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手段B.虽然青霉素是抗生素,但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严格灭菌C.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pH呈酸性时产生乳酸或琥珀酸,pH呈碱性时产生谷氨酸D.发酵工程的产品可以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提取解析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中,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会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
答案C4.(2019·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二期中)沼气发酵是指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足够数量含优良沼气菌种的接种物有利于启动沼气发酵B.为防止发酵产热导致池温过高,应定期打开池盖进行散热C.发酵原料不仅要充足,而且需要适当搭配,保持一定的碳、氮比例D.沼气发酵的依据主要是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解析让优良沼气菌种快速成为优势种群,有利于沼气发酵的启动,A正确;沼气菌属于厌氧微生物,不能通过打开池盖进行散热,B错误;发酵原料相当于沼气菌的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要搭配适当,保持一定的碳、氮比例,C正确;沼气是在甲烷菌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的,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使学生深入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流程。
2、帮助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作业类型1、理论知识巩固作业(1)布置相关知识点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目,考查学生对发酵工程概念、微生物代谢调节、发酵条件控制等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2)要求学生绘制发酵工程的流程图,并标注出关键步骤和控制要点,加深对整个流程的理解。
2、案例分析作业(1)提供一些具体的发酵工程应用案例,如啤酒酿造、抗生素生产、酸奶发酵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发酵条件优化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针对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3、实践操作作业(1)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发酵实验,如制作泡菜或果酒,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实地参观发酵工厂,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撰写参观报告。
4、拓展阅读作业(1)推荐一些与发酵工程相关的科普文章、学术论文或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要求学生关注最新的发酵工程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通过新闻报道、学术期刊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1、基础层次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简单应用,适合对发酵工程理解较浅的学生,占作业总量的 50%左右。
2、提高层次涉及到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占作业总量的 30%左右。
3、拓展层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思考,如对新型发酵工艺的设想或对现有发酵工程应用的改进建议,占作业总量的 20%左右。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 发酵工程作业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发酵工程作业1.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解析:选D在高压灭菌的操作过程中,加热结束后应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待压力表的指针指到零时,打开放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
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而不是完全取下放到一边。
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用其挑取菌落。
在微生物的培养中,一般将培养皿倒置,在皿底上用记号笔做标记。
2.(2019·滨州模拟)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无菌操作。
现代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方面也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
请分析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③无菌繁殖脱毒苗时,植物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④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进行灭菌⑤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⑥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⑥解析:选D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
需进行消毒处理的有植物的外植体及操作人员的双手等,需进行灭菌的有器皿、培养基、添加剂(指示剂或染色剂)等。
煮沸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属于消毒;为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所利用的微生物是葡萄表面的酵母菌,故不能灭菌;培养基常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故④⑥操作错误。
3.(2019·乐山联考)下列关于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多次反复冲洗,这样才可以洗得彻底B.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的作用是在酒精发酵时排出二氧化碳C.豆腐上长满毛霉后,需加盐腌制8天左右,这样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又能使豆腐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D.制作泡菜时要选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盖子吻合好的坛子,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解析:选C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冲洗葡萄,然后再去除葡萄的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冲洗以洗去灰尘为目的,不能多次反复冲洗,以防洗去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方案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过程。
2、熟悉发酵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包括食品、医药、化工等。
3、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对发酵工程领域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简述发酵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要求:解释清楚发酵工程的概念,列举其与传统发酵方法的不同之处,以及发酵工程的优势。
2、描述发酵工程的基本流程。
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发酵过程控制、产物分离提取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简要说明其主要任务和操作要点。
(二)应用案例分析1、选择一种食品发酵产品,如酸奶、啤酒或酱油,详细分析其发酵生产过程。
包括所用菌种、发酵条件、工艺流程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
2、探讨发酵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抗生素的生产。
介绍一种常见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方法,包括菌种来源、发酵工艺参数以及药物提取和纯化的步骤。
(三)实践操作1、设计一个简单的发酵实验方案。
例如,利用酵母发酵制作酒酿,要求写出实验目的、材料准备、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注意事项。
2、进行一次微生物发酵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可以选择酸奶发酵、泡菜制作等简单易行的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差异。
(四)拓展研究1、调研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如废水处理、生物修复等。
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其原理、应用案例和发展前景。
2、了解发酵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
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对未来发酵工程发展的影响。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知识巩固和应用案例分析部分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书写工整、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2)提交实践操作部分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内容。
2、口头汇报选择拓展研究部分的一个主题,进行课堂口头汇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思考。
发酵工程作业
发酵工程作业11、再分批发酵过程中,按细胞生长与生产形成的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Ⅰ型:生长偶联产物生成——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在相同时间出现高峰。
产物形成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Ⅱ型:生长与产物生成部分偶联——在生长开始后并无产物生成,在生长继续进行到某一阶段才有产物生成。
产物形成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Ⅲ型:非生长偶联产物生成——在生长停止后才有产物生成。
产物形成与碳源利用无准量关系。
2、在单级连续发酵过程中,μ=D意味着什么?稳定状态,此时可通过稀释率调节比生长速率3、生物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生物热大小与如下因素有关:(1)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2)培养过程中生物热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生物热的大小与呼吸作用强弱有关:a、在培养初期,菌体处于适应期,菌数少,呼吸作用缓慢,产生热量较少。
b、菌体在对数生长期时,菌体繁殖迅速,呼吸作用激烈,菌体也较多,所以产生的热量多,温度上升快,必须注意控制温度。
c、培养后期,菌体已基本上停止繁殖,主要靠菌体内的酶系进行代谢作用,产生热量不多,温度变化不大,且逐渐减弱。
(3)培养基营养越丰富,生物热也越大。
4、发酵过程中的温度的选择有哪些依据?根据菌种以及生长阶段选择、根据培养条件选择、根据菌生长情况、5、为了确定最佳的PH值,我们该如何实验?配置不同初始PH的培养基,考察发酵情况6、如何确定发酵罐中的溶氧以及发酵罐的KLa?基于极普原理的电流型测氧覆膜电极;平衡法KLa (Ca-cL)=Qo2X7、对于粘稠的发酵液应选择何种类型的消泡液?较稀的呢?GP的亲水性差,在发泡介质中的溶解度小,所以,用于是稀薄发酵液中要比用于粘稠发酵液中的效果好。
其抑泡性能比消泡性能好,适宜用于基础培养基中,以抑制泡沫的产生。
如用于链霉素的基础培养基中,抑泡效果明显,可全部代替食用油,也未发现不良影响,消泡效力一般相当于豆油的60~8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第一章
发酵工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
1 试比较传统发酵工程和现代发酵工程的异同
2 试阐述发酵工程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以及四个转折点
3 按发酵工艺流程可以将发酵分为哪些类型?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
代谢控制发酵
1工业化菌种的要求有哪些?
2常用工业微生物可分为哪些类?
(第一组)
7以乳糖操纵子为例阐述分解代谢阻遏的机制。
8以色氨酸操纵子为例阐述末端产物反馈阻遏的机制。
9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有哪些?
10次级代谢的特征是什么?
11前体的作用是什么?发酵中前体的如何添加,为什么?
12前体与诱导物的区别是什么?
13在代谢控制中如何克服微生物自身的反馈调节?
14诱导作用的克服方法有哪些?
15如何克服分解代谢阻遏效应?
16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7提高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8代谢工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章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一种技术。
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微生物变异株通过代谢调节。
1. 传统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过程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集成。
现代发酵工程:是将DNA重组及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术、组学及代谢网络调控技术、过程工程优化与放大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发酵工程融合,大大提高传统发酵技术水平,拓展传统发酵应用领域和产品范围的一种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体系(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强调现代生物技术、控制技术和装备技术在传统与现代发酵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
传统发酵工业:酿造及食品业、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现代发酵工业: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疫苗;替代石油工业的大宗量的生物基化学品等,以及传统发酵工业升级。
2.发酵工程的发展历史:发酵现象→酿造食品工业→非食品工业→青霉素→抗菌素发酵工业→氨基酸,核酸发酵(代谢控制发酵)→基因工程菌→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藻类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动物
第一个转折点:非食品工业
第二个转折点:青霉素→抗菌素发酵工业
第三个转折点:切断支路代谢:酶的活力调控,酶的合成调控(反馈控制和反馈阻遏),解除
菌体自身的反馈调节, 突变株的应用,前体、终产物、副产物等
近代转折点:基因、动物、海洋
3.按发酵工艺流程可分为: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又可分为: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多级恒化器连续发酵、带有细胞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第二章
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1.(1).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的合成产物;
(2).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
(3).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5).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6).生产特性符合工艺要求。
2.常用的工业微生物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四大类。
第五章
7.分解代谢物阻遏是指两种碳源(或氮源)分解底物同时存在时,细胞利用快的那种分解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分解酶合成的现象。
例如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由于细菌生长优先利用葡萄糖,lac操纵子的表达就会被葡萄糖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分解代谢物抑制。
这种抑制作用是一种随着细胞的生理状态变化而使基因同步表达的作用,即只要存在可利用的葡萄糖,大肠杆菌就会优先代谢葡萄糖。
分解代谢物抑制可确保在葡萄糖耗尽之前那些了替代能源,例如乳糖代谢所必需的lac操纵子维持在被抑制的状态。
分解代谢物抑制可消除可能存在的任何诱导物的影响,防止乳糖等能源酶系统的浪费。
8.末端产物阻遏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引起的阻遏。
色氨酸操纵子的末端产物阻遏机制:E.coli色氨酸操纵子也是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3部分组成的。
启动基因位于操纵子的开始处;结构基因上有5个基因,分别编码“分支酸→邻氨基苯甲酸→磷酸核糖邻氨基苯甲酸→羧苯氨基脱氧核糖磷酸→吲哚甘油磷酸→色氨酸”途径中的5种酶。
其调节基因(trp R)远离操纵基因,编码一种称为阻遏蛋白原的调节蛋白。
在没有末端产物色氨酸的情况下,阻遏蛋白原处于无活性状态,因此操纵基因的“开关”是打开的,这时结构基因的转录和转译可正常进行,参与色氨酸合成的酶大量合成;反之,当有色氨酸存在时,阻遏蛋白原可与辅阻遏物色氨酸结合成一个有活性的完全阻遏蛋白,它与操纵基因相结合,使转录的“开关”关闭,从而无法进行结构基因的转录和转译。
9.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色素、维生素
10.(1)种类繁多,常含有不寻常的化学键,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
(2)一种菌可以产生结构相近的一簇抗生素,也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
(3)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可以产生多种在分子结构上完全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的微生物可以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4)微生物由生长期向生产期过渡时,菌体在形态上会发生一些变化;
(5)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对环境因素敏感,受环境因素调节;
(6)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受多基因调控,包括核基因和核外基因;
(7)初级代谢为次级代谢提供前体化合物,次级代谢受初级代谢的调节;
(8)次级代谢产物一般在菌体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生长期即菌体生长后期合成,通常不参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1.前体的作用:(1)起抗生素建筑材料的作用;(2)诱导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作用前体的添加原则:(1)有些前体物质对菌体会产生毒性,有些菌体还有将前体氧化分解的能力(2)生产中常采用加入少量多次地加入前体(3)总的加入量可按一个产物分子,进入几个前体分子,按等摩尔计算前体加入量,在总的加入量中,还应考虑菌体氧化,分解的那部分前体。
12.(1)概念区别:前体是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而诱导物是促进某反应或者促进某基因转录的物质。
(2)一般可把那些能在生产期内生产期前促进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合物看做诱导物,而前体往往只在生产期内起作用。
(3)诱导物可以被非前体的结构类似物取代。
13.(1)降低末端产物浓度①营养缺陷型的利用:利用营养缺陷型积累直链代谢途径中间代谢产物;利用营养缺陷型积累分支代谢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利用营养缺陷型积累分支代谢途径末端产物。
②渗漏缺陷型的利用。
③提高细胞渗透性(2)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利用在以积累末端产物为目的的发酵生产中,如果代谢途径单一无分枝,往往不能选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要提高产量,最好采用抗反馈调节突变株。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一种解除合成代谢反馈调节机制的突变型菌株。
其特点是所需产物不断积累,不会因其浓度超量而终止生产。
14.(1)添加诱导物类似物在诱导物就是酶的底物的情况下,添加底物类似物来加强诱导作用是最好的。
因为底物类似物不易被所形成的酶分解,而在细胞中始终保持较高的浓度,能够持续地诱导酶的合成,获得较高浓度的酶;
(2)添加辅酶或辅助因子在有些情况下,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辅酶才会产生诱导作用;(3)利用组成型突变株突变可以除去酶合成时对诱导物的依赖,组成酶突变株在没有诱导物存在时,能照常合成诱导酶。
在生产中使用组成酶突变株时,可不必在发酵液中添加诱导物,且产生的诱导酶活性也比原菌株强。
15.(1)避免使用有阻遏作用的碳源和氮源;(2)流加碳源或氮源;(3)利用抗分解代谢阻遏的突变体。
16.(1)使用诱导物;(2)除去诱导物——选育组成型产生菌;(3)降低分解代谢产物浓度,减少阻遏的发生;(4)解除分解代谢阻遏——筛选抗分解代谢阻遏突变株;(5)解除反馈抑制——筛选抗反馈抑制突变株;(6)防止回复突变的产生和筛选负变菌株的回复突变株;(7)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8)筛选抗生素抗性突变株;(9)选育条件抗性突变株;(10)调节生长速率;(11)加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17.(1)补加前体类似物;(2)加入诱导物;(3)防止碳分解代谢阻遏或抑制的发生;(4)防止氮代谢阻遏的发生;(5)筛选耐前体或前体类似物的突变株;(6)选育抗抗生素突变株;(7)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
18.(1)改变代谢途径即改变分支代谢途径的流向或流量,阻断其他代谢产物的合成,达到提高目标产物的目的;
(2)扩展代谢途径引入外源基因后,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后延伸,产生新的末端产物,或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前延伸,可以利用新的原料合成代谢产物;
(3)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将催化一系列生物反应的多个酶基因,克隆到不能产生某种新的化学结构的代谢产物的微生物中,使之获得产生新的化合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