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_微生物知识点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微生物重点知识点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微生物重点知识点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微生物复习提纲绪论1.微生物的三大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依赖活细胞繁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微生物,巴斯德证明了腐败和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李斯特创用苯酚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为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郭霍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发现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提出了郭霍法则,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第一种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琴纳创用牛痘预防天花,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3.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4.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定情况下才致病的微生物。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作用。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芽孢: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可进行压力蒸汽灭菌)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意义。

细胞壁的结构:G+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和磷壁酸G-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外膜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和黏附素活性外膜: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脂多糖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是G-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毒性和生物学活性主要组成部分,无种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属特异性。

意义:(1)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的形态(2)物质交换(3)与致病性有关(4)与耐药性有关(5)与静电有关(6)激活机体免疫应答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均可形成,诱发因素有胆汁,抗体,补体或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等。

最常用的细菌L型人工诱导剂为溶菌酶和青霉素。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 (microorganism,microbe):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二、微生物的种类按照有无细胞及细胞组成结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细胞类型。

三、微生物命名微生物学名 = 属名 + 种名 + (首次命名人)+现名命名人+命名年份大肠埃希氏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1970-1972,Arber、Smith和Nathans发现并提纯了 DNA限制性内切酶;1982-1983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Mullis建立PCR技术;1.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自然发生”学说曲颈瓶试验: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2.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a)细菌纯种分离技术、b)悬浮培养法、c)流动蒸汽灭菌、d)细胞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柯赫法则(Koch’postulates)----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从动植物的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物、进行纯培养、回接到同样类型的动植物体,引起同样的病症、再分离得到与第二步一致的菌系。

可能出现微生物考题①艾滋病(AIDS) ②军团病③埃博拉病毒病④霍乱新菌型0139 ⑤埃希氏大肠杆菌0157 ⑥疯牛病第一章原核微生物[基本要求]1.了解:细菌的分类;放线菌代表属。

中国药科大学卓工班微生物复习资料共7页

中国药科大学卓工班微生物复习资料共7页

绪论主要人物事件巴斯德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建立了胚种学说(1861年曲颈瓶实验)初步发酵理论(厌氧发酵)创立了巴氏消毒法研究病原微生物,研制了炭疽菌苗、狂犬疫苗、鸡霍乱杆菌苗柯赫(郭霍)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固体培养基法、细菌染色法分离病原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确定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琴纳首创用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阔途径,免疫学进入实验阶段免疫1、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免疫抗原性最重要的因素:异物性)2、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成为抗原表位,是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抗原决定簇。

3、Ig和Ab的区别Ig是化学结构与Ab相似的球蛋白,不一定具有抗体活性。

4、IgG图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L和CH带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部位,参与补体激活;IgG通过CH2通过胎盘CH3有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部位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Ⅰ型超敏反应5、经典补体激活途径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人类:HLA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分子(抗原)(人类:HLA抗原)7、MHC限制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靶细胞相互作用中,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HLA分子。

这一现象称MHC限制性。

(注意T细胞活化时的双信号学说中运用到了MHC限制性)8、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骨髓(B细胞)9、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呈递个=给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10、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a、Ag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进入体液;b、初次免疫应答,先产生IgM,随后才出现IgG,Ab总量在血清中的滴度低,与Ag亲和力低,维持时间短;c、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Ab主要是IgG,潜伏期短且滴度高,持续时间长与Ag亲和力较高;(直接刺激Bm)d、实际应用:免疫接种时可采用多次接种加强免疫。

微生物工程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工程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工程知识点整理1.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分类,以及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配制。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最大生长速率、最佳生长温度和pH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2.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包括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基因功能预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微生物基因工程:包括基因克隆、转化和表达等常用技术,以及临床应用中的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等。

3.微生物酶工程:-微生物酶的筛选和改良:包括通过自然筛选和分子筛选等方法寻找有用的酶类,以及通过蛋白工程和亲和力改良等方法提高酶的性能。

-微生物酶的应用:包括酶催化的反应机制,如酶催化的底物选择性、催化剂活性和催化效率等,以及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4.微生物代谢工程:-代谢途径与调控:包括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相关酶的功能与调控机制,以及酶的合成和抑制等。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应用:包括微生物代谢途径的构建和功能的调控,以提高微生物对废弃物、有机化合物、药物和酿造食品等原料的利用效率。

5.微生物发酵工程:-发酵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包括发酵产物、培养基和工艺参数等在发酵过程中的优化调整,以提高产量或降低成本。

-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包括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监测,以及对发酵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6.微生物资源和环境微生物工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存,以及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微生物工程:包括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物和生物修复环境污染等技术,以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只是微生物工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简单整理,实际上微生物工程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入的领域,涉及到生物技术、工程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考研是许多药学学子追求的目标,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整理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的知识点,以便考生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一、微生物药学知识点1. 基本概念微生物药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药物生产、药物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学科。

其主要分为微生物药品生产与微生物药理学两个方面。

2. 微生物药品的分类根据微生物药品的生产方法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发酵药品、转基因药品和生物合成药品三类。

3. 发酵药品生产发酵药品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对药物原料进行发酵生产的药品。

常见的发酵药品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等。

4. 转基因药品的研究与应用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使其表达出所需的特定功能。

转基因药品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制备的药品。

5. 生物合成药品的制备生物合成药品是通过生物合成的方法制备的药品。

此类药品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控合成途径中所需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药品的高效与规模化生产。

二、生化药学知识点1.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与消除过程,而药物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的药效学与药物靶点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而药物靶点则是药物产生生物学效应所作用的具体分子。

3. 酶促反应与酶的抑制剂酶促反应是指酶作用于底物,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而酶的抑制剂则是一类能够抑制酶活性的物质。

4. 蛋白质与药物结合蛋白质与药物的结合过程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理效应的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传输系统药物传输系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方式。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的知识点,其中微生物药学包括发酵药品生产、转基因药品和生物合成药品等;生化药学主要涉及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药物的药效学与药物靶点、酶促反应与酶的抑制剂、蛋白质与药物结合以及药物传输系统等。

6-7-病毒-1(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课件 考研复试)

6-7-病毒-1(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课件 考研复试)

(Potato spindle fuber disease,PSTV)
(2) 拟病毒(Virusoid) —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又称卫星病毒
定义:包被于病毒衣壳内的环状RNA(ss-RNA)分
子,RNA-2
特性:只有和真病毒核酸RNA-1合在一起才能感染
和复制(依靠辅助病毒的存在才能复制)。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需要拟病毒的存在。
存在形式: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宿主细胞外,
病毒基因组(核酸)—宿主细胞内
严格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
基上增殖
在宿主细胞协助下,以自身基因组为模板,以复制方
式进行增殖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具感染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病毒的大小
极小,以纳米计,一般为10~300 nm
1-1 病毒形态学术语
(1)病毒粒子(viron):成熟的,结构完整的,有 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衣壳(capsid):包围和保护病毒 核酸的蛋白 质外壳
(3)衣壳粒(capsomer):构成衣壳的形态单位, 由多肽链组成 (4)核心(core)基因组(genome):病毒粒子的 中心部分,由DNA或RNA 构成
病毒的电镜照片-1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心脏病毒 Cardiovirus: Molecular surface of Mengovirus, radially depth cued, as solv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只含单独侵染性RNA组分
大小:比一般病毒(真病毒)小,
eg:马铃薯纺锤型块茎病(PSTD)为50nm长。

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实验重点

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实验重点

1显微镜的分辨率与油镜的使用:分辨率R是指能够将非常靠近的两点进行区分的能力。

分辨率越小,其分辨能力越高。

R=0.61。

NA=n*sin。

n为物镜与样品间折射率。

普通明视野显微镜不能观察病毒。

分辨率R≈0.2um>d病毒。

2.细菌单染色法染料:一般采用带有阳离子发色团的碱性燃料。

由于在一般生理条件下(pH7.左右)细菌菌体都带负电荷,从而更容易与碱性染料相结合。

常用结晶紫、美蓝和碱性复红。

3.制片过程为什么要固定?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使细菌粘于载玻片上,染色与水冲时不易脱落;且细菌为蛋白质,被热凝固可保持完整形态。

4.细菌革兰染色法原理、过程:步骤:①结晶紫初染②碘液煤染③.95%酒精脱色30s④稀释复红复染⑤镜检。

原理:①革兰阳性菌等电点低(pI=2~3),在革兰阴性细菌等电点高(pI=4~5),故在生理条件下(pH=7.4),革兰阳性细菌所带负电荷要比阴性细菌多,从而与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

②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有外膜结构,含有较多脂质成分,对酒精作用敏感。

脂质被酒精溶解,造成细胞壁破损,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抽提出来而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脂质低,对酒精作用不敏感。

且含有大量肽聚糖和带负电的磷壁酸,故结晶紫—碘复合物与细胞壁结合紧密,不易脱色。

结果:G+——带紫色G———带红色5.为什么细菌芽孢需采用加温染色法?由芽孢本身物性决定:壁厚且质密,常温下染料不易进入。

染色后:芽孢:绿色;细菌:红色。

6.检测细菌是否有动力的方法有哪些?鞭毛染色法(染色后用明视野观察) ,电子显微镜,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悬滴法,免疫法方法(抗原抗体法), Ex:金葡无鞭毛——做布朗运动,枯草芽孢有鞭毛——运动7.为什么美蓝可区别活/死酵母菌:(注: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无性繁殖主要以芽殖或裂殖的方式;有性繁殖主要形成子囊孢子)由于酵母菌的活细胞新陈代谢的作用,细胞内具有致密的还原能力,经染色的酵母菌活细胞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而呈无色;由于死细胞或代谢慢的细胞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弱,从而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第七章抗原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抗原的概念: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层次类型:抗原细胞、分子、决定簇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反应原性(抗原性antigenicity):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以成熟淋巴细胞是否识别为标准。

二、理化状态:一般,蛋白质、复杂多糖具有免疫原性;脂类、核酸不具免疫原性。

三、完整性四、其他因素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1、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中的特异性。

Eg:(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所特异性识别、结合的配体。

)Eg:(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所特异性识别、结合的配体。

)2、意义与功能: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

3、重要抗原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受体TCR BCRMHC递呈必需不需决定簇类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识别方式被MHC分子递呈给TCR被BCR及抗体直接识别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共同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可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若不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则该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2、交叉反应:抗原除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外,也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Eg:(外斐反应是用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用来诊断斑疹伤寒。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部分)—中国药科大学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 (microorganism,microbe):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二、微生物的种类按照有无细胞及细胞组成结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细胞类型。

三、微生物命名微生物学名 = 属名 + 种名 + (首次命名人)+现名命名人+命名年份大肠埃希氏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1970-1972,Arber、Smith和Nathans发现并提纯了 DNA限制性内切酶;1982-1983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Mullis建立PCR技术;1.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自然发生”学说曲颈瓶试验: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2.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a)细菌纯种分离技术、b)悬浮培养法、c)流动蒸汽灭菌、d)细胞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柯赫法则(Koch’postulates)----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从动植物的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物、进行纯培养、回接到同样类型的动植物体,引起同样的病症、再分离得到与第二步一致的菌系。

可能出现微生物考题①艾滋病(AIDS) ②军团病③埃博拉病毒病④霍乱新菌型0139 ⑤埃希氏大肠杆菌0157 ⑥疯牛病第一章原核微生物[基本要求]1.了解:细菌的分类;放线菌代表属。

8-病毒-2(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课件 考研复试)

8-病毒-2(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课件 考研复试)

在病毒疫苗的制备和预防接种上有重要意义。如病毒
的减毒活疫苗能阻止毒力较强病毒株的感染;机体被毒 力较弱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在一定时间内对另一些 病毒不易感。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1-定义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之间的干扰现
象时,发现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
药物 构建假病毒,用于抗病毒药物的定向筛选 (target-靶点)
4 结构 头部 二十面体 尾部 尾领、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尾丝
图3-33 大肠杆菌T4噬菌体结构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是蝌蚪形
的典型代表
头部为稍长的二十面体对称
型,大小约为80 nm×110 nm, 内部含有双链、线状DNA分子, 分子量为1.12×108 Da;
尾部由尾领(collar)、尾鞘
图3-39 温和噬菌体和宿主的生活周期
噬菌体生活周期
烈性噬菌体
吸附穿入
裂解性循环
增殖
成熟
裂解
溶源性循环
温和噬菌体
整合
同步复制
自发或诱导
(自发几率10-2-10-5)
多次循环传代
3 溶源转变—溶源菌表型发生变化
白喉棒杆菌(不产毒)→ß 温和噬菌体
→产毒株
肉毒梭菌→温和噬菌体→产C型或D型
(4)培养(eg:37℃) (5)定时取样,测噬菌体效价。 (6)以噬菌体效价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 制一步生长曲线
2 三个阶段
潜伏期(1atent period)—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
后到释放前的这段时间; 突破期(rise phase)或裂解期—菌体破裂,噬菌 体数目增加,直至达到最高值; 平稳期(plateau)—突破期后噬菌体数目不 再增加,达到稳定值。 平均收获量(average yield of phage)或爆破量 (burst size)—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的新的噬菌 体平均数。

药物微生物复习资料.doc

药物微生物复习资料.doc

一、名词解释:1.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2.阿维菌素:阿维菌素为农用兽用杀虫、杀嚇剂、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

3.糖肽类抗生素: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坏肽母核与2~7个糖以糖背键相连接的一类抗生素总称。

4.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细胞产生的能以低浓度杀死其他生物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或调节其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5.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6.选择性毒性: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它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性毒性。

7.植物内生菌:是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

& 唾诺酮类抗生素:又称毗酮酸类或毗噪酮酸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唾诺酮基本结构的抗菌药。

9.肽类抗生素: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组成的一大类抗生素。

绝大多数由细菌、放线菌产生, 少数是真菌代谢产物。

10.防御素:防御素是一类可杀死细菌、真菌或者病毒等微生物并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

11.定向生物合成:12.利福霉素:由地屮海链丝菌产生的一类抗生素。

13.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屈、种范围。

14.组合生物合成:指在了解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有关生物合成、调节等基因的基础上,在体外对这些不同来源(种内或种外)的基因进行删除、添加、取代以及重组, 然后导入到一个适当的微生物宿主中并定向合成所需的一系列化合物。

15.平板霉素: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广谱、强效抗生素。

16.赚白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念珠菌具有快速的杀真菌作用,包括一些对卩坐类耐药的菌株,对于大多数曲霉有抑真菌作用,对于镰刀菌、接合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无抑制作用。

17.细菌菌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血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化学 重点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化学 重点

蛋白质的化学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含氮量×6.25;天然蛋白质基本氨基酸皆为L-型必需:缬Val;亮Leu;异亮Ile;甲硫(蛋)Met;苯丙Phe;色Trp;苏Thr 赖Lys非极性:丙Ala;缬V al;亮Leu;异亮Ile;甲硫(蛋)Met;脯Pro;苯丙Phe;色Trp极性:甘Gly;丝Ser;苏;半胱Cys;天冬酰胺(天胺)Asn;谷氨酰胺(谷胺)Gln;酪Tyr。

带负电荷(酸性):天冬(天)Asp;谷Glu。

带正电荷(碱性):赖Lys;精Arg;组His。

含巯基:半胱;甘。

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Gly的R=H非手性无旋光性维持蛋白质构象的空间作用力a.盐键b.氢键c.疏水键d.范德华力e.二硫键f.配位键等电点(pI)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值时,使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成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肽键:是蛋白质分子中基本的化学键,它是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脱水而成。

肽单位:肽键与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称为肽单位或肽平面①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②肽单位的六个原子同处于一个平面③肽单位中与C-N相连的H、O 与α碳原子呈反向分布氨基酸残基: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由于参与肽键的形成,已非原来完整的分子。

寡肽(十个以下) 多肽(十个以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由不同种类、数量的氨基酸,通过肽键而构成的排列顺序。

它是蛋白质作用的特异性、空间结构的差异性和生物学功能多样性的基础。

蛋白质的构象:又称空间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上的排列、分布及肽链的走向。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的主链骨架中若干肽单位,各自沿一定的轴盘旋或折迭,并以氢键为主要的次级键而形成有规则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等,无规线团。

α螺旋(α-helix):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键平面通过氨基酸α碳原子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骨架沿中心轴盘曲成稳定的α螺旋构象。

中国药科大学细菌学

中国药科大学细菌学
多糖部分:核心多糖 O-多糖(抗原成分,O抗原) 类脂部分:类脂A(内毒素成分) 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 细胞膜表面酶活性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内毒素):类脂A的致热 作用 o-抗原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 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细菌的染色法
细菌染色 活菌染色 正染色 普通染色 简单染色法 复杂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死菌染色 负染色 特殊染色 细胞壁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
一致(M-G)
四肽侧链
交联方式
结构
结构紧密,交联度 结构松散,交联度 大,三维立体结构 小, 二维平面结构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作用
与转肽酶结合,使该酶 失活,抑制了侧链末端 的丙氨酸与五肽桥的连 接,破坏了细菌细胞壁 的完整性(即抑制肽聚 糖合成最后阶段的交联 作用转肽反应,对G+和 G-都一样),故仅对生 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 G+菌。
Gram Stain
Figure 1 - A Gram stain of Gram + Staphylococcus cells.
Figure 2 - Gram stain of Gram E. coli cells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缺壁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或宿主 体内形成 人工去壁 部分去除——圆球体(G-) 基本去尽——原生质体 (G+)
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单体
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单体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
肽聚糖网格状结构
G+和G-肽聚糖
G+(S.aureus)
双糖单体 L-Ala D-glu L-Lys D-Ala 有肽桥(5Gly)
G- (E.coli)
L-Ala D-glu Meso-DAP D-Ala 无肽桥,四肽侧链 直接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学概论国际命名法则(双名法):1753,瑞典,林奈(Carl von Linne)提出,第一个拉丁词是属名,首字母大写,第二个拉丁词是种名加词,首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的姓氏。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苏云金芽胞杆菌鲇泽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Aizawai。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的形态:球状:球菌(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杆状: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n Pekinensis,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螺旋状:螺形菌(弧菌,螺旋菌,螺旋体)。

一般情况下,同一种杆菌的宽度比较稳定,但它的长度经常随培养时间、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基本结构(所有细菌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及内含物,细胞壁,核物质。

特殊结构(部分细菌细胞所特有):荚膜,芽孢,鞭毛,菌毛细胞壁:除支原体外,所有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是细胞膜外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壁套。

(1)作用: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对细胞起保护作用②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第一屏障:能阻止胞外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的通过,而不妨碍溶液和小分子或小颗粒的进入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特异敏感性④对具有鞭毛的细菌来说,细胞壁的存在是鞭毛运动的必要条件,即细胞壁对鞭毛的运动起着力学支点的作用⑤正常的细胞分裂所必需。

(2)基本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此外还含有磷壁酸、脂多糖等特殊成分。

依据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不同,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

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AG,简为G), N-乙酰胞壁酸(NAM,简为M),短肽(聚合而成多层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1)双糖单位:G-M重复交联构成骨架(2)短肽侧链:4个aa组成:L-丙氨酸(Ala),D-谷氨酸(Glu),L-赖氨酸(Lys)[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Ala)。

短肽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3)肽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5个甘氨酸(Gly)构成的短肽,大肠杆菌(E.coli):无,短肽直接相联。

G+细胞壁特有成分:磷壁酸生理功能:(1)贮藏磷元素(2)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3)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4)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5)调节细胞自溶(6)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黏附性。

G-细胞壁特有成分:脂多糖(LPS):多糖部分:核心多糖:O-多糖(抗原成分,O抗原);类脂部分:类脂A(内毒素成分)①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②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内毒素):类脂A的致热作用③o-抗原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④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作用:与转肽酶结合,使该酶失活,抑制了侧链末端的丙氨酸与五肽桥的连接,破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即抑制肽聚糖合成最后阶段的交联作用转肽反应,对G+和G-都一样),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溶菌酶对细胞壁的作用:专一性地切断NAM和NAG之间的 -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对Gˉ菌,在EDTA存在下,受溶菌酶作用。

溶菌酶处理后的菌细胞应保存在弱高渗(0.1-0.2M)蔗糖液中。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细菌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菌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在于细胞壁的结构和特殊化学组成。

G+菌,G-菌:结晶紫(CV)初染:紫色,紫色;碘液(I)媒染:紫色,紫色(形成不溶性复合物,CV-I复合物);酒精脱色:保持紫色(乙醇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径变小,由于CV-I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细胞壁),脱去紫色(乙醇处理不但破坏了胞壁外膜,还可能损伤肽聚糖层和溶解脂质,被乙醇溶解CV-I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番红复染:紫色,红色。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1)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缺壁突变-L型细菌:①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②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③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人工去壁:基本去尽-原生质体(G+),部分去除-球状体(原生质球,G-)(2)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细胞膜作用:(1)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运送(2)在原核微生物中,参与生物氧化和能量产生(3)与细胞壁及荚膜的合成有关(4)鞭毛着生的位点(5)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细胞质:细胞膜内除核质体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可总称为~。

细胞质功能:含丰富的酶类,是细菌合成和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

颗粒状内含物:简称内含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的生理功能:(1)保护细胞,抗干燥(2)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3)荚膜可以抵御外界细胞对菌体的吞噬作用(4)荚膜具有抗原性(M抗原);与致病力有关(5)堆积代谢废物。

芽胞:某些细菌,特别是G+杆菌,生长到稳定期后,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多层壁膜包围、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胞。

特性:(1)具有很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能力(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3)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4)一个芽胞萌发产生一个个体。

芽胞的抗热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芽胞中的酶分子量小,比较耐热。

过去认为芽胞抗热与DPA有关,现在已否认了这种假设鞭毛:某些细菌表面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化学组成:主要:鞭毛蛋白,还有少量的多糖、脂类和核酸等。

鞭毛的结构:丝状体,钩状体,基础小体。

功能:a.细菌的运动器官;b.细菌鉴定的指标;c.鞭毛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菌毛:某些细菌表面纤细中空、短而多的丝状物。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菌苔:大量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

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运用(1)用合适的菌种、菌龄、接种量和培养条件,缩短迟缓期(2)在迟缓期灭菌,保证制剂质量及减少热原质污染(3)对数期细菌广泛用作生产种子和科研材料(4)稳定期采取补加营养物质、移去代谢产物等延长该期,收获更多次级代谢产物(5)芽胞于对数生长期末期开始形成、稳定期大量形成、衰亡期释放,有利于菌种保藏。

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G+为主,G-;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LPS);释放时间:一般随时分泌,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致病特异性: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毒性:强,弱;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抗原,弱;制成类毒素:能,不能;热稳定性:差,强。

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定义:大部分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属单细胞,革兰氏阳性。

真菌学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构成,无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

真菌的形态结构:①细胞核完整,有核膜和核仁②细胞质中细胞器完整(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③有丝分裂: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繁殖方式④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⑤在形态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

出芽繁殖是酵母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病毒学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只含一类核酸、在活细胞内进行专性寄生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对干扰素敏感,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的化学组成:(1)蛋白质:作用:①构成衣壳,保护内部核酸②决定感染寄主的专一性③决定病毒的抗原性④有些是酶,与感染和复制有关(2)核酸:植物病毒:RNA,细菌病毒DNA,动物病毒(含昆虫病毒)部分为DNA,部分为RNA(3)脂类和糖类:包膜中。

亚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粒病毒的增殖:(1)吸附(2)穿入①吞饮②融合③直接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组装成熟与释放。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一种病毒增殖可抑制另一种的增殖。

干扰素(IFN):病毒诱导细胞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糖蛋白。

细胞病变效应(CPE):体外将病毒接种到易感细胞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包括细胞肿胀、变圆、坏死、脱落等。

空斑形成单位:PFU.噬斑形成单位:PFU噬菌体的应用:①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耐药性细菌的治疗③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基因克隆载体④遗传工程-噬菌体展呈文库,人工筛选抗体⑤发酵中严防噬菌体污染微生物的控制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

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不包括芽孢。

防腐:用理化因素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化疗:利用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无菌:即不含活菌,灭菌是一个过程,无菌是一种状态。

高温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②微生物的种类③微生物的数量④有机物的存在⑤温度⑥pH微生物遗传与变异遗传性:指生物的亲代特性在子代中重现的现象。

变异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性。

基因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或基因。

质粒的基本特性:(1)绝大多数是CCC双链DNA(2)能自主复制,一般采用滚环复制方式;根据拷贝数的多少分为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3)不相容和相容性;两种不同类型的质粒若能稳定地共存于一个宿主细胞内,这种现象称为质粒的相容性(4)质粒基因常赋予宿主细胞某些特性(5)质粒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但消除频率很低。

某些理化因素,如高温、紫外线及吖啶类物质,可大大提高(6)质粒可以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根据转移方式分为:接合型质粒,可通过两个菌细胞的直接接合而主动转移如F因子;非接合型质粒,必须通过噬菌体转导才能转移质粒DNA,如青霉素酶质粒。

F质粒:致育因子(F因子),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三个主要功能区:自主复制和不相容区,转移基因群区,重组区。

R质粒:抗性因子(R因子),耐药质粒: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耐药转移因子(RTF),非接合型耐药质粒(r质粒)。

转座:转座因子从染色体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或者在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转移的过程,即转座因子改变其在DNA分子上位置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