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设计
再好的配件不经组装就无法成为豪华轿车;再好的大楼不经装修就无法成为温馨居室;再好的璞玉不经雕琢就无法成为稀世珍宝……世间万物都能说明最后一道工序的重要,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充满艺术性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因此要用心设计语文教学的结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方法:一、设置悬念结尾法
“悬念”能激起人的兴趣,能引发人的思考,语文课堂的结尾用悬念法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有了思考,才能使语文学习持续进行,而不至于在课堂结束时就将语文学习画上句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全文的内容:1.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 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3. 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让学带着问题读课文,并解决这三个问题。课结束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作者叶圣陶眼中,苏州园林是一幅美丽的国画,又无论你身在何处都犹如在画中游,那么同学们想知道苏州园林的画中美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下节课就走进苏州园林体验这如诗如画的美!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并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方法。而这些还不够,既然是体验中国园林艺术美特色,那么设置的结尾是这样的:为什么在叶圣陶眼中苏州园林像一幅国画而不是油画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不但培养了学生乐于动脑思考的习惯,也将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
二、续编故事法
对于学生来说对听、编故事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在语文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像这一类的文章,结尾都可以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续编故事。这样就与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吻合”。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个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么样?学生在课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菲利普夫妇会极力巴结于勒;也有的说菲利普夫妇会扑过去紧紧抓住于勒的手……学生兴致特别高。于是老师就顺水推舟留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这样的结尾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外延伸法
课外延伸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问题,力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实现真正的大语文。而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抓好课堂教学结尾这一环节,能使教材前后连贯,知识环环相扣,并从旧知引发出新知。好的课堂教
学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燃烧点。课外延伸就是要求教师抓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作业练习中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四、调动情感结尾法
关注“情感的体验”,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也是三维目标之一。现今的阅读,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外界的关注,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书,要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听、说、读、写训练都不能离开思想教育。就像人的肉体不能离开灵魂一样。无论是亲情、友情,总能掀起情感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
说到底,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不应该是知识的一个终结点,而应该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望的激发点。结尾的设计还有很多种方式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去探索,细心地去总结,灵活地去运用,从而能让学生收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