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人居环境设计学)
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自然环境及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有志于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高层次专门人才。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于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规划与设计的手法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绘图、制作模型的技能,并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及趋向,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具有与各类规划设计人员合作进行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园林及城市景观设计与单项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园林设计与理论3.城市规划与理论4.园林建筑设计与理论5.园林工程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延长1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同时,要求研究生有一定教学实践或专业的生产实践。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说明(一)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
1. 学位课(18-21学分)(1)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学分(2)第—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6学分(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题3学分(4)园林建筑专题3学分(5)高级园林树木学3学分(6)城市设计3学分2. 选修课(10学分)(1)民族园林2学分(2)建筑构造设计2学分(3)园林植物培植与造景2学分(4)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2学分(5)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2学分(6)中外建筑史2学分(7)城市生态专题2学分(8)中西方建筑美学2学分(9)环境雕塑与壁画2学分(10)艺术设计简史2学分(11)景观环境设计2学分(12)风景名胜区规划2学分(13)景观生态学2学分(14)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含竖向设计)2学分(15)古典园林专题2学分(16)园林手绘图表现技法(非园林专业需再跟读本科课程)2学分(17)城市地理学2学分(18)现代花卉发展动态专题2学分(19)地理信息系统2学分(20)现代传播学2学分(21)地形地貌学2学分(22)区域规划2学分(23)设计艺术心理学2学分(25)文献综述1学分研究生可以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也可以选修有关大学本科课程。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3300,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理论与知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能全面从事城乡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并向相关领域拓展的高素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1.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2.城乡规划与设计;3.城乡规划技术科学;4.社区与住房规划;5.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6.城乡规划管理;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4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7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5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注:本培养计划课程面向全院开放,设计课程选课采取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
1.对课程教学及存档的相关要求(1)理论课程考核校级公共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学科专业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2)补修本科课程补修课程须在入学一年内完成,根据任课老师要求,参照本科课程结业形式。
课程存档:按照研究生课程作业相关要求,自入学起,第三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存档。
(3)“城市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分四个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城市设计研究、小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由指定教师授课,可自由选题,也可由授课教师组织参与相关设计竞赛和实践规划项目。
每个学生必须选择1门城市规划设计课程。
个人工作量要求为:本人作为学生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参加课题;理论研究和规划文字部分不少于10000字,图纸不少于6张规划图纸(或分析研究图纸)。
2.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导师自上)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由研究生的导师自行安排上课时间和考试方式,最终成绩只计通过与不通过。
本课程任课教师为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以研究生参与导师指导的规划设计课题成果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
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选定,可以是各类城乡规划研究与规划设计类型。
城市规划硕士(代码:085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5、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必须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待刊不算);如果在SCI、EI、SSCI、CSSCI检索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待刊不算),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按学校研究生部要求执行
1.0
实践环节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1~3学期内,必须参加为期半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提交一套专业实习图纸和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合格,记6学分;不合格者不计学分。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开题,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6、推荐参评校级及校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必须论文答辩评定为优秀,且研究生在答辩前,在SCI、EI、SSCI、CSSCI检索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待刊不算),并至少是其中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授课
学期
考试方式学分要求A Nhomakorabea类学
位
课
程
********
********
学制:2.5~3年
课程设置:突出城乡规划实践导向,充分反映城乡规划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
********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备较扎实的城乡规划学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较强的规划设计和分析能力;3.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能;4.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和综合素质;5.具备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设计及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城市与乡村发展理论、城市与乡村规划实践、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环境与资源管理、城乡地理信息系统等。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可以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
2.实践环节(1)实习实践: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开设实践性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规划设计,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训练(1)科研导论:培养学生系统的科研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2)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
4.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口试和答辩,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城乡规划学相关,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实践价值。
三、培养模式和方法1.教学模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型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讲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培养保障措施1.师资保障:拥有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学术上的支持。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Final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A.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方向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理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师资。
具体要求:(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工作;(二)对本学科在掌握坚实的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拓宽文理知识范围,有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并对建筑设计及理论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一)建构文化研究(二)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三)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四)西方当代建筑理论(五)西方批判建筑历史研究(六)中国人居文化研究(七)中国市镇文化研究三、招生对象与方法(一)已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的建筑学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三)已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的工业民用建筑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四)已获得学士学位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五)及相关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以上五类学士学位文凭的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均可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
入学考试分二步,初试与复试。
其中初试部分参见本专业招生目录中的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满足基本要求后均可参加复试,复试分占初试专业课总分的1/2。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前2年修满学分,后1年完成硕士论文。
五、课程设置A类公共课(8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B类学位课(6学分)B01 建筑理论研究2学分B02 城市形态研究2学分B03 计算机辅助技术2学分C类专业课(8学分,☆为必选课,其余2门任选一门)C01 建筑设计研究(1)☆2学分C02 中国建构文化(木构)研究☆1学分C03 中国近现代建筑☆1学分C04 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3学分C05 社会史理论与方法3学分C06 建筑设计实践☆2学分D类选修课(包括D1-专业选修课程,D2-跨专业选修课程)D1类专业选修课程(☆为限选课)D01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1学分D02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1学分D03 材料与建造1学分D06 现代建筑技术2学分D13 建筑史专题☆1学分D08 建筑史方法☆1学分D09 GIS基础与应用1学分D1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1学分D12 建筑前沿理论1学分D14 建筑文献阅读1学分D15 历史建筑物考察与研究☆2学分D2类跨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学分构成为:学位课(A+B+C)=22学分;选修课(D1+D2)≧(7+3)学分;总分≧32学分。
天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校内编号:一级学科:培养单位: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1963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研究生,1981年首批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
城市规划系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含博士生导师)。
本专业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好评。
本专业研究生教育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社会,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城乡规划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素养为目标,在研究方向上聚焦学科发展前沿,聚焦社会重大需求,为国家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端技术管理、建设策划与咨询、国家高等教育师资等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1.0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28学分。
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其中,本科为四年制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3学分。
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补修本科专业课程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写作应符合天津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规定,必须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当前城乡规划学科前沿和导师研究方向,并应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动态,要有创新意识,开题应在第三学期末以前完成,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建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人居环境设计学 )
人居环境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72J1 学科级别: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一、学科简介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各类空间场所的总称,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
人居环境设计学是在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基础上交叉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从设计的角度着重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规律,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等各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
本学科有专职教学与研究人员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另聘有校内外兼职教授及客座教授15名。
学科基于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集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优势,依靠学科交叉,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并以我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建设平台,将人居环境设计学的研究、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建筑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着重在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技术和村镇社区人居环境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服务于我国人居环境设计学领域的特殊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近代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及技术发展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较系统的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实验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环境工程方向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国际视野。
3)应接受至少6周的企业实践训练。
4)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方式(领域代码085229)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依托企业力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打造联合培养体。
通过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4.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原则上用0.75~1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专业实践和硕士学位论文。
5.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学分分配基本要求见表1,其中学位课15学分,选修课8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学位课见表2,选修课见表3。
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表2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录表3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目录(1)学位课学位课总学分为15学分。
085300 城市规划硕士 -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践环节按专业设置城市规划编制与设计实践方向、内容和要求,提交专业实践报告,计4个学分。
七、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研究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业绩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级的依据。
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要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相当数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硕士生不得晚于第三学期期中作公开的选题报告,首次选题未获通过者,可在6个月内补作一次。
硕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6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九、学位论文工作检查与考核每年10月中旬,对所有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由二级培养单位负责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十、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依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的《中南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规定》,研究生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增刊除外)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方可申请授予学位。
发表的论文应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未达到要求者,可准予毕业,但必须等达到以上要求后才能申请授予学位。
十一、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用中文撰写,且从事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表明研究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位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3.文化建筑文化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方向强调对文化建筑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4.教育建筑教育建筑是当代建筑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本研究方向强调对教育建筑中出现的各类型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5.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研究方向强调对高层建筑中出现的各类型新问题以及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段。
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
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
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生课程及学分设置表程学习及学分123类别学时学分考核方试要求学位课程(必修课)不得少于23 学分公共学位课程(9学分)(3361讲授考试平均75分以上542讲授外语(6学分)基础外语英语(一)1602讲授3401讲授(14(2402讲授建筑设计理论402讲授专业课(2门)建筑设计专题1 1605指导1605指导学分必修环节文献阅读1考查通过(导师考核) 学术讲座202讲授1040任选课居住建筑与社区301.5讲授60分以上名师名作评论301.5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建筑艺术问题研究--建筑形态学301.5讲授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案例研究1.5讲授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402讲授402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城市案例专题研究301.5讲授区域规划研究301.5讲授城市交通学301.5讲授201讲授201讲授301.5讲授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301.5西方古典建筑研究301.5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301.5讲授建筑法规30讲授仪器与测试201讲授301.5讲授401.5讲授401.5讲授空间句法与城市和建筑空间分析201讲授造型艺术201讲授40讲授考试40讲授建筑法规40讲授建筑结构讲授建筑构造40讲授40讲授40考查通过(课程免修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
设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
应掌握坚实的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的动态及发展趋势;熟悉设计艺术的基本设计程序和方法,掌握设计艺术某研究方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具有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协调平衡设计中各项因素和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组织能力。
3、可胜任设计艺术学科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设计及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4、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并能查阅、翻译国外专业资料。
二、主要研究方向1、产品设计(产品系统设计、民俗文化创意设计):以非遗传承、文化创意、服务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立足于用户需求、产品结构、前瞻性进行设计研究与实践。
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电动车设计研发中心等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承办并参与设计大赛,累计获含德国红点奖在内奖项200余项,以2项国家社科艺术学及16项省级科研、19项横向科研支撑。
双导师培养机制,师资有天津市教学名师、知名企业设计总监、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成果转化明显,专业影响力突出。
2、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以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立足于社会学、艺术学、工程学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设计实践,高度强调理论研究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形成了“建筑人居环境设计方法”、“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研究”、“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传统手工艺与装饰设计”四个富有实践性的研究关注点。
与企业建立设计工作坊、双导师培养机制,近五年接受大量环境设计委托项目,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完成多项重大横项课题。
环境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的进展与动向,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能独立从事一般性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
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计部门以及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研究方向:A:城市人居环境B:水环境规划与管理C:环境质量评价学习年限:三年培养方式:脱产。
前一年半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三年撰写论文。
教学实践: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习,主要是授课、辅导答疑,授课不少于4学时。
论文开题:论文开题安排在第四学期。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论文题目和大纲。
学位论文:根据开题报告的要求,撰写论文,要有创新,积极从事前沿课题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A城市人居环境 B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C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外语8 144 1、2 考试自然辩证法 2 36 1 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2 考试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与模糊数学 3 54 1 考试水环境理论与方法 3 54 2 考试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3 54 3 考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3 54 3 考试专业研究方向课A城市人居环境 2 36 1 考试环境质量评价 2 36 2 考试B水环境模拟技术 2 36 1 考试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2 36 2 考试C环境系统工程 2 36 3 考试环境质量评价 2 36 2 考试D非学位课程指定选修课计算机理论与实践 4 72 2 考试专业外语 2 36 3 考试任意选修课所用教材及参考书(硕士)学科专业:环境科学序号研究方向名称备注1 ABC 水环境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金腊华、徐峰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参考书2 ABC 环境学,陈英旭,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3 ABC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刘满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参考书4 ABC 现代水资源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丛书——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应用),夏军、黄国和、庞进武、左其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参考书5 ABC 水资源环境管理与规划,黄河水利出版社,陈伟主编,2001.11参考书6 ABC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李祚泳,化学工业出版社参考书7 ABC 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8 ABC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左其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参考书9 ABC 水环境科学,陈震,科学出版社参考书10 ABC 现代水资源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翁文斌,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11 ABC 地下水管理,林学钰,地质出版社参考书注:备注注明是教材或参考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业设计工程—城乡规划学方向)-(2)
吉林建筑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业设计工程—城乡规划学方向〕一、适用工程领域工程领域名称:工业设计工程----城乡规划学方向领域代码:085237二、学科简介城乡规划是以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工程领域,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特点,既涉及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既涉及到各类城市建设工程的总和部署,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布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领域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其核心涉及到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和城乡开发策划及组织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本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所在的用人单位或可适应的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了这样三种类型:城乡规划设计单位的规划设计人员、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如建筑设计企业、房地产企业和市政设计或管理部门等。
从学科和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联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城乡建设相关的设计与工程企业等都将形成对城市规划与设计人员的需求。
我校城乡规划学科是吉林省最早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等领域研究的学科,已形成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研究、寒地社区建设理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和地域建筑文化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特别是在吉林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城市形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吉林乡土建筑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之中,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本学科在吉林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东北地域人居环境研究的基地和摇篮。
三、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813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813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特色具有理科特色的工学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1)具有工程技术设计素质与技能,胜任城市规划设计工作;(2)具有地理科学理论基础和区域科学、城市科学学术素养,能从事城市发展研究;(3)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能应用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广泛知识基础的复合型城市规划设计人才。
二、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富于创新能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高级人才。
要求研究生做到:(1)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纪,品行端正,求实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2)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坚实理论基础知识和有关科学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要求(1)掌握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及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安排《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研究》、《典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四门课程。
学位论文阶段对研究生在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城市研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培养。
(2)掌握《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了解《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安排课程《城市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居环境科学》、《资源法》和通过课程设计、规划实践掌握和了解有关法律法规。
(3)了解现代建设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安排课程《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人居环境科学学》和课堂设计实现培养要求。
(4)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了解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安排课程《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典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等课程和区域规划实践体现这一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3001)一、培养目标1、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学风正派,身心健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能够面向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了解国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创新;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
3、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熟练查阅中外文专业文献,并能撰写环境科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污染化学2、环境分析化学3、环境功能材料4、环境生物学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大约用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至少获得34学分;另约二年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如果研究生在三年中尚未完成学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研究生的必修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为考试课程,选修课可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并签名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登记在《研究生成绩登记表》中。
六、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及研究提纲。
由研究生本人在第三学期以书面形式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须公开答辩,接受检查,获得认可后,方可实施。
研究题目应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整个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
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期间,导师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定期向院系报告。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1303)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的、同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应用性的复合型高层次城市规划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要求是: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意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问题。
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学生能在专业领域读博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1.规划理论与方法2.区域规划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详细规划三、修业年限本专业修业年限为2-3年,其中,全日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非全日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非全日制硕士生允许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5年,而且在学期间应当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总分不少于27学分,毕业论文3学分(含开题报告、进展报告、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其他方面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参加实践课题研究工作为主,兼顾学术交流、讨论、实习等过程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与专业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按目前本专业师资情况,指导小组成员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构成),配合导师,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前来授课,或尽可能地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多种方式学习或见习科研,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独立学习和科研能力。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以下是 9 条关于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1. 哇塞,你知道吗?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那可是在打造未来美好居住的魔法钥匙啊!就像你想盖一座超级酷炫的城堡,它能教你怎么从设计到实施都做到完美无缺。
想想看,以后你就能亲手打造出人人都羡慕的居住环境啦!比如打造一个生态花园小区,多棒呀!2. 嘿,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可不简单哦!这就像是给你一个超级装备包,让你在改善人居环境的战场上勇往直前!它教给你各种技能,像怎么让房子变得节能环保,怎么让社区充满活力。
就好像给一个老街区注入新生命,让它绽放光彩,你不想试试吗?3. 哎呀呀,这个专业培养方案可太重要啦!它就像为你开启了一道通往理想人居世界的大门!能让你懂得怎么把混乱的空间变得井井有条,怎么让居住环境更宜人。
比如说把一个杂乱的院子变成温馨的小天地,那得多有成就感呀!4. 哇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那可是引领你走向精彩未来的指南!它好比是给了你一张地图,带你探索如何创造舒适又美丽的生活环境。
像利用科技手段让室内空气清新如森林,想想都觉得酷吧!5. 嘿呀嘿呀,可别小瞧了这专业培养方案哟!这可是让你化身为人居环境大师的秘密武器呀!你能学会怎么让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都变得让人陶醉。
就如同把一个破旧的小镇改造成梦幻般的地方,你难道不想成为那个改变的人吗?6. 天哪,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真是太神奇了!它就如同给你注入了无穷的创意和能量,让你可以在人居领域大展拳脚。
能教会你如何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好像打造一个被大自然环抱的美丽家园,这有多妙啊!7. 哟呵,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厉害啦!它像是为你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你在营造美好人居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让你知道怎么给空间增添温暖和乐趣。
就比如创造一个孩子们能尽情玩耍的欢乐社区,是不是超有趣呀!8. 哎呀,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简直就是宝藏啊!它能让你成为那个让人们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魔法师!学会如何让居住空间既实用又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72J1 学科级别: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一、学科简介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各类空间场所的总称,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
人居环境设计学是在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基础上交叉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从设计的角度着重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规律,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等各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
本学科有专职教学与研究人员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另聘有校内外兼职教授及客座教授15名。
学科基于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集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优势,依靠学科交叉,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并以我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建设平台,将人居环境设计学的研究、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建筑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着重在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技术和村镇社区人居环境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服务于我国人居环境设计学领域的特殊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近代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及技术发展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较系统的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实验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能独立解决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及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可胜任本专业领域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简介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简介1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建筑设计及其与人居环境关系的特征、规律和建构方法,将建筑个体置于人居环境的整体中,将单体建筑的设计延伸至人居环境的构建层面,探讨适宜人居环境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室内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室内环境艺术和科技应用,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更好地为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服务,在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下,挖掘和弘扬湖湘地区室内装饰艺术文化,探索适合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室内设计特色之路。
3村镇社区人居环境设计针对当前村镇城镇化和“空心化”现象,研究通过统筹规划,进行村镇住区的科学选址与布局,规划村镇中心社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集中完善水、电、路、通信、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散居村镇人口向中心社区适度集中,改变当前村镇人口散居、公共设施和服务难以全面覆盖、人居环境治理难度大的困局,大力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
4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本研究方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绿色生态可持续节能型建筑设计技术,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等绿色建筑技术、材料和设备的集成,实现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工建筑微气候。
四、学制与学分1.学制为3年。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总学分课程总学分学位课程选修课实践环节学术活动公共课专业课3230912911五、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立学科方向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考核。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教学实践为培养本学科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理论表达和教学组织能力,要求研究生在第二到第三学期协助导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工作量要求不少于32课时。
如果入学前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年以上,经原单位证明和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2.社会实践要求研究生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进行项目合作或工程实践,目的是锻炼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对于入学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1年以上项目研发,经原单位证明和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都达到要求者,计实践环节1学分。
3.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是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洞悉学科最前沿技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其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参加宣讲会、作专题报告、参与学术沙龙等,要求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0次,并且每个学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前,需就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至少做2次学术报告或技术报告。
由指导教师和学位点对其学术活动进行考核并报学院存档,对考核合格者记学术活动1学分。
七、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并力求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接轨;所选题目必须符合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2.论文开题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工作,未修满学分的不能开题;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其内容应当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预期成果、实施方案与工作进度、主要参考文献等。
3.论文写作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第六学期初写出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五月一日前写成论文正稿;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应该逻辑严谨、论证有据、资料翔实、图表清晰、行文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学位论文格式必须符合国家学位委员会和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的具体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0字。
4.论文答辩第六学期五月下旬到六月初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湖南工业大学的有关规定执行。
5.发表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注:必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6.申请提前答辩,应满足以下条件(1)综合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优异;(2)要求所学课程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平均成绩应在85分以上;(3)发表SCI、EI收录论文1篇或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发表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
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八、中期考查环节1.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4月-5月,学院根据学校文件《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试行办法》(修订),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等方面,进行中期筛选。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第五学期10月-11月,学院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具体规定执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九、学位授予毕业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初审认为符合答辩要求,可由本人申请并填写《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审核申请表》,导师推荐,交研究生处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相似性低于25%为合格,超过40%为不合格;相似性在25%-40%之间者,经修改还有一次检测机会;检测合格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申请书》申请送审,由研究生处组织双盲审,盲审结果出现一个以上(含一个)的“不允许答辩”,则视为盲审不合格,需修改论文,至少半年后才能重新申请评审;盲审结果出现“修改后答辩”,则研究生须针对修改意见作修改,且给出修改说明。
合格者需填写《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经二级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批准,报学校研究生处备案,然后由二级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专家组成,须满足以下要求:(1)由相关学科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2)必须有外单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参加;(3)学位申请人的导师原则上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4)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由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导师组提名,填写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学校研究生处审批,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组织答辩。
对于符合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有关管理规定和硕士学位授予者,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统一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十、课程设置人居环境设计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备注学位课公共课91002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361研究生处考试9学分91002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182研究生处考试91003001研究生英语阅读与写作3601,2研究生处考试91003002研究生英语视听说3481研究生处考试专业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2322土木学院考试12学分环境景观设计理论2322建规学院考试现代建筑设计导论2322土木学院考查人居环境学2322建规学院考查室内设计方法2321建规学院考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321城规学院考查选修课学科前沿讲座2322建规学院考查9学分环境心理学2321建规学院考查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2322土木学院考查建筑环境生态学2322建规学院考查城市景观概论2322土木学院考查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2322土木学院考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322土木学院考查必修环节91000001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1研究生处考查必修2学分91000002学术活动1研究生处考查补修课建筑史按本科教学计划执行,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机械学院考试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学生补修建筑设计(1)十一、必读的著作、学术期刊1.主要学术专著[1]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 培根(Edmund N. Bacon),黄富厢译. 城市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 I.L 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 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 凯文·林奇著,宋伯钦译. 都市意向. 台北:台隆书店,1981.[5] 扬.盖尔著,何可人译.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斯皮鲁·科斯托夫著,单皓译.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0] 谭纵波. 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洪亮平. 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 王建国. 城市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5]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Architecture: the AIA journal. 建筑师.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建筑与环境.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建筑研究与信息.Building research journal. 建筑研究杂志.Building servi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 建筑服务与环境工程师.Building Simulation.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pringerBuilt environment. 建设环境.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中国城市规划学会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建筑与建筑材料.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in china. 中国土木与建筑前沿.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ousing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国际住宅建筑科学及其应用杂志. Journal of building physics. 建筑力学杂志.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建筑复合材料杂志.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设计史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美国规划学会志.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城市规划与发展杂志.Solar today. 今日太阳能.Progress in planning. 规划进展.The American city & county. 美国城镇.The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城市工程杂志.The Singapore architect. 新加坡建筑师.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城镇规划评论.Town & country planning: the journal of the Town &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 城乡规划. Urban studies. 城市研究.3. 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太阳能学报.中国太阳能学会.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北京规划建设.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世界建筑.清华大学.中国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华中建筑.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照明工程学报.中国照明学会.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规划师.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经济地理.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遥感学报.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文物.文物出版社.测绘学报.中国测绘学会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上海大学文学院.古建园林技术.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时代建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光源与照明.上海照明学会.室内设计与装修.南京林业大学.住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照明设计.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欧洲照明设计师协会ELDA.风景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小城镇建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建筑学报杂志社.建筑创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技艺.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十二、主要参与专家黄春华、周跃云、吴卫、王志勇、刘建文、李晓勇、李灿、唐西娅、胡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