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 +3”、“KENC+4”等。
心理课程教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为了探讨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本实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
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分析实验效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某大学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以下教学方法:a.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b.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理困惑,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c. 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问题,学会应对策略。
d. 心理测评: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2. 实验期间,实验组按照上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比较两组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2)实验组学生的心理测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2. 实验分析(1)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2)讨论法有助于学生分享心理困惑,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模拟法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问题,学会应对策略。
(4)心理测评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著名的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个体是否会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是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如何做出判断。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以下问题:1.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容易从众?2. 从众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 不同背景的个体在从众行为上的差异?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群体压力:高、低)× 2(被试类型:真实被试、假被试)的混合实验设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画有一条标准线X,另一张卡片上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与标准线X等长。
实验共进行18次判断,每次展示一张卡片,被试需要判断哪条直线与标准线X等长。
3. 实验步骤(1)招募被试:实验共招募了两组被试,每组18人,其中一组为真实被试,另一组为假被试。
(2)实验分组:将两组被试随机分为9个小组,每组2名真实被试和7名假被试。
(3)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真实被试坐在假被试的后面,以便他们无法看到假被试的选择。
实验者首先让假被试做出选择,然后询问真实被试的选择。
实验分为高群体压力组和低群体压力组,高群体压力组中,假被试会给出错误的选择,而低群体压力组中,假被试会给出正确的选择。
四、实验结果1. 从众行为的发生实验结果显示,在高群体压力组中,约37%的真实被试至少有一次给出了与群体不一致的选择,而在低群体压力组中,仅有1%的真实被试给出了与群体不一致的选择。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更容易从众。
2. 从众行为的原因被试在实验结束后的问答中,主要给出了以下原因:- 有些被试对自己的答案不够自信,觉得有必要参考别人的选择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答案。
- 有些被试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只要和别人不一致,那么自己就一定是错的。
心理压力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模拟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压力,观察和分析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
2. 分析不同心理压力水平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3. 为减轻心理压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三组分别为:(1)低压力组:模拟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实验对象观看动画片、听轻音乐等。
(2)中压力组:模拟具有一定压力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高压力组:模拟高度紧张、焦虑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任务,并面临失败的威胁。
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在实验前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
(2)实验对象分别进入低压力、中压力、高压力情境,每组实验持续30分钟。
(3)实验结束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
四、实验结果1. 低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
2. 中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有所下降。
3. 高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明显下降。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压力越大,认知功能下降越明显。
2. 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个体应学会调整心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心理压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学研究报告范文六篇
心理学研究报告范文六篇研究报告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领域。
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对注意力、记忆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情境下存在差异,而环境、情绪和研究经历等因素对认知过程有显著影响。
方法我们招募了100名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一系列认知任务的训练,而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训练。
我们使用了注意力测试、记忆回忆实验和研究任务等方法来评估参与者的认知水平。
结果实验组的参与者在注意力、记忆和研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受试者的情绪和研究经历也被发现与其认知能力相关联。
讨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强调了环境和情绪对认知过程的重要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在不同人群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报告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研究了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和观念。
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认同、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法我们选择了一百名参与者,并采用了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关注参与者在互动中的行为和态度,并分析了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和情感。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的社会行为受到社会认同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此外,社会影响也对个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规范和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
讨论本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行为,以及个人认知和决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报告三: 发展心理学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研究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因素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法我们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法收集数据。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心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学生压力应对策略研究实验目的:探讨不同压力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对象: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学生实验时间: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0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人,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压力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组、消极应对组、中立应对组。
2. 实验材料:采用《学生压力应对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施测,问卷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中立应对三个维度。
3. 实验过程:(1)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3)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1. 描述性统计(1)积极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21.3±3.2。
(2)消极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12.5±4.1。
(3)中立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15.8±3.8。
2. 相关分析(1)积极应对组与消极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5)。
(2)积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5)。
(3)消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无显著相关性(r=0.07,P>0.05)。
3. 方差分析(1)积极应对组、消极应对组和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6.24,P<0.05)。
(2)积极应对组与消极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4.89,P<0.05)。
(3)积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12,P<0.05)。
实验结论:1. 在面对压力时,积极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消极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3. 中立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不显著。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个人特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二、引言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维护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研究工具(1)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成人情绪调节能力问卷(Chines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四个维度,共25个项目。
(2)生活事件量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家庭、学业、人际关系、健康等15个维度,共48个项目。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项目。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由研究者现场发放和回收。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1. 描述性统计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情绪调节能力: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15、2.98、2.91和2.83。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心理实验报告示例(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某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随机抽取的3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实验材料:情绪调节问卷、购买决策问卷、实验场景模拟材料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在实验前均需完成情绪调节问卷和购买决策问卷,以了解其情绪调节能力和购买倾向。
2. 情绪诱导:- 积极情绪组: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展示美景图片等方式诱导被试进入积极情绪状态。
- 消极情绪组:通过播放悲伤音乐、展示恐怖图片等方式诱导被试进入消极情绪状态。
- 中性情绪组:通过播放普通音乐、展示日常生活图片等方式保持被试中性情绪状态。
3. 购买决策模拟:- 每组被试在情绪诱导后,均需参与一个购买决策模拟实验。
实验中,被试将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分别代表高价值、中等价值和低价值商品。
- 被试需在限定时间内,根据自身情绪状态和商品信息,选择购买意愿最强的商品。
4. 数据收集:- 记录每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购买决策结果以及情绪调节策略。
实验结果:1. 情绪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积极情绪组被试在购买决策中倾向于选择高价值商品,且购买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 消极情绪组被试在购买决策中倾向于选择低价值商品,且购买意愿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 中性情绪组被试的购买决策结果与积极情绪组相似,但购买意愿略低于积极情绪组。
2. 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积极情绪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转移注意力等。
- 消极情绪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情绪调节策略运用较少。
- 中性情绪组被试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积极情绪组相似,但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略低。
讨论:1. 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自我心理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心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心理测试- 我参加了多个在线心理测试,包括人格测试、情绪状态评估、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等。
- 在测试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力求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2. 自我反思- 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3. 记录与分析- 我将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格特征- 通过人格测试,我发现自己具有以下特征:外向、开放、随和、谨慎。
这表明我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好奇心和适应能力。
2. 情绪状态- 在情绪状态评估中,我发现自己情绪较为稳定,但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可能与近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3.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压力承受能力一般。
在面对压力时,我倾向于通过倾诉、运动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缓解。
4. 应对机制- 在自我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合理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会寻找客观原因,避免过度自责。
- 倾诉:遇到困扰时,我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
- 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1. 结论- 本次实验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
-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和应对。
-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及不同情绪类型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差异。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30名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实验材料:1. 情绪诱导图片:选取了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四种情绪类型的图片各10张,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5秒。
2. 消费者购买决策问卷: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购买意愿、购买价格敏感度等指标。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向所有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7-8人,分别对应四种情绪类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3. 对每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诱导,每组依次观看10张与对应情绪类型相关的图片,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5秒。
4. 情绪诱导结束后,立即对实验对象进行消费者购买决策问卷的测试。
5. 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1. 快乐情绪组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购买意愿、购买价格敏感度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情绪组(p<0.05)。
2. 悲伤情绪组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购买意愿、购买价格敏感度等指标上均显著低于其他情绪组(p<0.05)。
3. 愤怒情绪组和恐惧情绪组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购买意愿、购买价格敏感度等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结论:1. 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快乐情绪能够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而悲伤情绪则会抑制消费者购买决策。
2. 愤怒和恐惧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表明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2. 快乐情绪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进而增加购买意愿和降低价格敏感度。
3. 悲伤情绪则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进而减少购买意愿和增加价格敏感度。
4. 愤怒和恐惧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情绪类型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小。
个体心理差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个体心理差异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
为了探究个体心理差异,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个体在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2. 分析个体心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3. 为教育、心理辅导等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3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1:1。
2. 实验工具:(1)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能力测试: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3)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4)情绪测试: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5)学习方式测试: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6)社会角色测试:社会角色问卷(Social Role Questionnaire)。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质差异:通过EPQ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内向型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表现较好,而外向型个体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表现更佳。
2. 能力差异:通过WAIS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言语理解、数字推理、抽象思维、记忆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言语理解能力较高的个体在学术研究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较好,而数字推理能力较强的个体在理工科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3. 性格差异:通过Big Five人格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开放性较高的个体在创新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较好,而责任心较强的个体在学业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思维心理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2. 实验材料3. 实验设计4. 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2. 结果呈现六、讨论1. 结果分析2. 与已有研究的比较3. 实验结果的局限性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七、结论八、参考文献思维心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思维心理实验: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二、实验目的探究认知偏差对个体判断力的影响,验证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信息产生错误解读和判断的现象。
认知偏差可能源于认知负荷、情绪、社会文化等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设计一组判断任务,包括认知负荷任务、情绪调节任务和社会文化任务。
3. 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负荷 vs. 低负荷)× 2(情绪调节:积极情绪 vs. 消极情绪)× 2(社会文化:中国文化 vs. 西方文化)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a. 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进行不同类型的判断任务。
b.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记录实验对象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c.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呈现:a. 认知负荷对判断力的影响:高负荷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低于低负荷组。
b. 情绪调节对判断力的影响:积极情绪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c. 社会文化对判断力的影响:中国文化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西方文化组。
六、讨论1. 结果分析:认知负荷、情绪调节和社会文化均对判断力产生显著影响,验证了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
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
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
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
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
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也即被试进行连续减3的作业的时间分为6种:3s、6s、9s、12s、15s和18s。
但每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
这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测验,在延缓期间进行额外的干扰作业。
试验进行多次,每次应用的字母和数字都不同,试验的被试是大学生。
结果: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
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6、Waugh和Norman的实验--企图分开痕迹消退与干扰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
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
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置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置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
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量的间隔数字和间隔时间。
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
结果: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7、Podgoray和Shepard视觉定位实验--验证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实验分为3组:(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如I、L、F、E,或字母组合IF;另有一个同样的5×5栅格,在其中的任一方格内画有蓝色圆点作为测试点。
在正式实验时,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是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要试验多次,测试点在全部25个方格中至少出现一次,其顺序是随即的,测试点安排在字母之内和之外的次数也是相等的。
(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
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而构成的。
实验时先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是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
待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带测试点的同样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在测试点呈现之后推论出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其他程序同前。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8、Paivio的实验--验证表象是与言语相平行和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这些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图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P212 图7-6 两个图对和两个字对),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中,究竟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不是指画出来的大小,而是指人的原来印象中的两个东西的实际大小),记录反应时。
Paivio作出如下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定要慢于对字词作出反应,因为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另一方面,如果长时记忆也包含视觉表象或视觉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的反应就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得到,无须再作转换。
该实验不仅为表象的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提出了表象表征不同于语言的一些特点。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9、人工概念形成实验(81卡片实验)--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实验材料是画有图形的卡片,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数是构成每一特定卡片的4个维量。
每个维量又分3个水平,即各有3个属性或值。
如形状维量有十字、圆形和方块3个属性;颜色有绿、黑、红;图形数和边框数也各有3个值。
每张卡片都具有这4个维量的各一个属性,因而每一张卡片都与任何其他一张卡片在1-4个维量(属性)上有区别。
这样就有81张(3×3×3×3)不同的卡片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量的属性(如红色圆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以这些维量和属性构成某个人工概念,它们被称作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其他的则称作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
凡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则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否则为否定实例。
但实验者事先并不将某个人工概念(即其有关属性)告诉被试。
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然后由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被试则要从摊在他面前的所有卡片中,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实例,一次选出一个,每次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反馈,指出他选得对或错。
实验如此进行下去,直到被试发现这一概念,即表现为能正确地选择全部肯定实例并能说出这个概念是什么。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10、四卡片问题--证真和证伪给成年被试看4张卡片,其中两种的正面各有一个字母,一张卡片有元音字母(E),另一张卡片为辅音的字母(K);另两张卡片的正面各有一个数字,一张卡片为偶数(4),另一张卡片为奇数(7)。
同时告诉被试,每张卡片都有一个字母在一面,有一个数字在另一面,并提出一个规则:“若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
要求被试说出为了证实这个规则的真伪而必须翻看哪些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