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认为,痿证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 体虚等。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 气血生化不足,或湿热内生,阻
滞经络。
治疗原则
古代中医主张以调理脾胃、补益 气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 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二妙散等。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痿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 肉萎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 、恶寒、出汗、神疲乏力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 象等体征,以及病史和相关检查,可 以做出诊断。
痿证与相关疾病鉴别
与痹证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 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
现代中医认为,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与古代中医基本一致,但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的检查和 诊断。
现代中医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主张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 查和诊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痿证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治疗痿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 、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同时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优势
中医治疗痿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痿证
病例分析
1、朱某,男,20岁, 三天前酒后与同乡口角,即觉两胁胀满,小腹隐 痛,两腿发凉,是夜双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 活动,由人搀扶来诊; 主诉:两腿肌肉痿软不能步履任地,关节疼痛,小便 如油脂状,短赤不利,口渴喜饮,身体困重, 少食,头目不爽,耳鸣口苦,脘协闷满,其人 面垢如烟尘,舌红,苔白腻,脉弦大而缓。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1、治分虚实 实证,以祛邪为主。肺热津伤者,治予清热润燥;湿热 浸淫者,治予清热利湿。 虚证,以补养为主。脾胃虚弱者,用健脾益气法;肝肾 亏虚者,治当滋养肝肾。 虚实兼杂,宜分别主次兼顾调治,夹瘀、夹痰者,酌配 祛瘀、化痰、通络之剂。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2、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出自《素问· 痿论》篇。阳明, 指胃而言,意即治疗痿证当重视调治脾胃
第七章第三节
痿证
一、定 义
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
筋脉失养,以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 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 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 躄”。 痿-指肢体痿弱不用; 躄-指下肢痿弱无力,不能步履;
二、历史沿革
1、《内经》:病机:肺热叶焦, 分类: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 痿, 治疗:治痿独取阳明。
病例分析
辨为:肝胆湿热下注,气机不利,经络受阻 之证; 治法:清泻肝胆湿热,通利气机;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例分析
2、曹某,男,20岁, 自诉因工作关系接触冷水,左脚痿软,不能弯曲, 足趾无力,行走困难,无疼痛麻木,一周有余, 下肢发凉,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腻,脉来沉;
病例分析
辨为:寒湿伤于筋脉,阳气虚弱; 治法:温阳除湿: 方药:桂枝去芍加术附汤
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中医痿证医案
中医痿证医案痿证是指生殖器官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也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认为,痿证是由肾虚所致,主要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等症状。
下面就来分享一例中医痿证医案,以供参考。
患者周某,男性,26岁,主诉阳痿四年,婚后无法完成性生活,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常感头晕乏力。
患者体检发现生殖器无明显异常,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均正常,经西医治疗无效。
于是,他到我院中医科就诊,被诊断为肾阳不足所致的痿证。
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才能保证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肾阳是肾气的主要表现,肾阳不足则会导致痿证等生殖系统疾病。
因此,本医案的治疗重点在于补肾阳。
治疗方案为:四君子汤加减。
君子汤是一种补养剂,含有黄精、茯苓、白术、甘草等多种植物成分,具有补中益气、益肾填精的功效。
但君子汤主要是补气,而本医案的重点是补肾阳,因此要进行加味。
首先将黄精、白术、甘草按原方用量加入煲药,再加入肉桂、干姜、炙甘草和山药等药材。
这些药材都有暖阳的作用,可以起到补肾阳的效果。
另外,针灸也可以用于治疗痿证。
根据病情,可以对督脉、肾俞穴、气海穴等进行针灸,以补肾阳、益气血、通经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
应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吃一些有助于补肾的食物,例如羊肉、鹿茸、淮山等。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痿证症状明显减轻,性功能得到了恢复,情绪也逐渐稳定。
治疗后继续以四君子汤巩固治疗效果,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养,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维持肾阳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对于肾阳不足所致的痿证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不同的病情,中医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很多病症都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或肾的功能疲劳或存在问题导致的,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预防和治疗睾丸无力和其他男性生殖疾病。
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
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
痿证是指身体部位功能失常或无力的症状。
而在中医理论中,痿证病机又分为四个方面。
下面将对痿证的发生基本病机进行详细介绍。
一、肝肾不足型病机
肝肾不足型病机最常见于中老年人。
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或后天劳累引起肝和肾亏虚,导致脑、脊、肢体的功能衰退。
其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下肢沉重、行动困难、性功能减弱等。
二、气虚血瘀型病机
气虚血瘀型病机的主要原因是气血不足或气不运行,导致心气不足,血行不畅。
其表现为肢体无力、下肢冰凉、周期疼痛、脉络闭塞等。
三、痰湿阻滞型病机
痰湿阻滞型病机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气滞痰湿不化,或情志不和导致脾失其健运等。
其表现为肢体沉重、身体困重、脾脏功能减退、口干舌燥等。
四、筋缩失养型病机
筋缩失养型病机的主要原因是筋脉失养或运动过度受伤,导致肌肉无
力、抽搐等症状。
其表现为肢体无力、关节僵硬、四肢麻木等。
总体而言,痿证的病机复杂,治疗也需要个别化。
中医药物和针灸疗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可以对症治疗痿证,恢复身体功能。
因此,预防痿证的发生,从坚持运动、饮食调理、专业理按摩、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入手,将能够切实降低患病的风险。
痿证
辨证论治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1.肺热津伤证 主证: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
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 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 干爆。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2018/12/10
5.脉络瘀阻证 主证: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
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 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 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病机概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湿热浸淫证 主证: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
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 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 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
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 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4.肝肾亏损证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
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 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呜,舌 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 红少苔,脉细数。
痿证
辅助检查—自身抗体检查
只在炎性肌病中出现的肌炎特异性 自身抗体,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
成酶抗体
抗合成酶综合征
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成酶抗体 。 临床症状 :起病较急的PM和DM, 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 氏现象,技工手。 治疗反应 :反应中等,疾病持续
辅助检查—肌酶谱检查
炎性肌病的分类
特发性炎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儿童皮肌炎或多发性肌 炎 肌炎伴发胶原血管病 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包涵体肌炎 其他类型炎性肌病 肌炎伴嗜酸细胞增多 症 骨化性肌炎 局限性肌炎 巨细胞肌炎 感染引起的肌病 药物和毒素引起的肌 病
流行病学
我国肌炎和皮肌炎并不少见,但发 病率尚不清楚 年发病率: 美英 0.1--0.6人/10万人; 日本 0.5人/10万人. 发病年龄: 儿童期 5--15岁;成人期 40--60岁. 男女比例: 男:女为 1 : 2
免疫抑制剂-1
在激素副作用大,或疗效不佳,或多次减 量后疾病复发的情况下,可用免疫抑制 剂。 MTX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7.5∼25mg/ 每周。 硫唑嘌呤1∼2.5mg/kg/d,必要时可与 MTX合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下肢痿弱不用最多见,但也手足并见, 严重者足不任地,手不能握,后期肌肉瘦 削。 与痹证鉴别:后者以四肢肌肉关节疼痛, 关节肿胀甚则变形为主,但后期肢体废用, 见肌肉瘦削无力。 古云“痹可兼痿,痿不兼痹”并不正确, 二者可并见称为“痿痹”。如皮肌炎/多 发性肌炎。
辨证论治
分虚实:凡其病急,发展快,多属实证;病史 久,起病缓慢,多属虚症;但实证日久转虚, 造成虚实夹杂。 实证以祛邪为主,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化痰 通络;但勿忘扶正;虚症补益肝肾,补中健脾, 填精益髓,但勿忘活血化瘀,以达到筋脉气血 通达。
中医痿证医案
中医痿证医案痿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四肢无力、活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
中医认为,痿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内因和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我们以一个真实的中医痿证医案为例,来详细探讨中医对痿证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小腿无力、行走困难而就诊。
一、病因辨析中医师初步分析,李某的痿证可能是由于多年劳累,导致脾胃虚弱所致。
李某告诉医生,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饮食无规律,经常吃辛辣油腻之物,且爱喝冷饮,容易上火。
因此,可以确定其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气血不畅。
二、辨证论治中医师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点,确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补益脾胃:选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参、黄芪、党参,以增强患者脾胃功能。
2. 活络祛风: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如桑寄生、川芎、红花,以改善患者四肢无力和活动不便的症状。
3. 肝肾养护:选用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菟丝子、首乌藤,以滋养患者肝肾功能,增强体力。
4. 调理补血:选用补血活血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熟地,以改善患者气血不畅造成的症状。
三、用药方法中医师将上述药物配合使用,制成汤剂给患者口服。
同时,还建议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冷饮,增加营养摄入,促进身体康复。
四、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某的痿证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小腿不再无力,行走也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经过随访,患者反馈他的食欲增加,精力恢复,整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中医对于痿证的诊断与治疗是全面、生动且具有指导意义的。
对于痿证患者,医生们首先需要辨析病因,然后根据个体特点进行辨证和论治,采用中药调理患者的脾胃、活络祛风、养护肝肾、补血治疗等方法。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康复也很重要。
经过中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痿证症状能够有效缓解,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希望更多人重视中医治疗,了解并应用中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回复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肉无力、肢体无力或失去活动能力。
在中医中,痿证的治疗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各家医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因此,本文将围绕痿证的中医书籍展开讨论,并逐步回答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痿证?痿证是指由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体质弱,或后天劳损过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肌肉力量减退、功能障碍的一种病证。
痿证可分为外感痿和内伤痿两大类。
二、经典医书中对痿证的论述?在经典中医医书中,有许多对于痿证的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这些书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三、《伤寒论》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痿证的论述。
书中指出,痿证多由于外感邪气入侵,阻碍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肌肉失去力量。
治疗上,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取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金匮要略》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书籍,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对痿证的论述相对较为简明扼要,其中提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等方面。
根据病情特点,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除湿、温阳活血、补益气血等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五、《温病条辨》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该书专门讨论了温病病证及其辨证治疗。
其中,对于温病致痿的论述相对较多。
书中提到,温病致痿多由湿热邪气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上主要选用清热、祛湿、通络活血等方剂进行治疗。
六、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中医对痿证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体质,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力,从而加速痿证的康复过程。
总结起来,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对于痿证的治疗,各科学家和医书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痿证的中医书籍",是指关于痿证(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的中医学方面的书籍。
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痿证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早在古代就有专门的医书进行论述。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回答有关痿证的中医书籍的问题。
一、痿证的定义和分类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指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书中,已有痿证的定义和分类。
1. 阳痿:指男性无法勃起或勃起时间短暂、勃起度不够硬,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
2. 遗精:指男性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夜间或白天梦遗或滑精,甚至在性行为前或后出现滑精现象。
3. 早泄:指男性在开始后很短时间内即出现射精,无法维持足够长时间的。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方面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有下列几点:1. 肾虚:肾主藏精,肾虚是痿证的重要病因。
包括肾阳虚(阳痿多见)和肾阴虚(遗精、早泄多见)。
2. 脾胃虚弱:脾胃是生化水谷精气的主要器官,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精气的生成和输布。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不足会影响到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三、痿证的诊断中医诊断痿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
1.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情况和脏腑功能,例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可以判断气血不足引起的痿证。
2. 问诊: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等,了解病人的病因、发病过程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3. 切诊:通过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了解病人的脉象,例如脉弦细、脉沉弱等,可以判断肾虚导致的痿证。
4. 闻诊: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等,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例如嗅出一种特殊气味,可能反映出体内湿热之气。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是指人体肢体、躯干或身体某一部位的功能丧失或无力现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
根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有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治疗原则及其具体应用。
首先,调理阴阳是痿证治疗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痿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调理阴阳可以促进机体的整体平衡。
针对阴虚或阳虚的痿证,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调理,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枸杞子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
其次,益气固表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
痿证通常伴随气虚,导致肢体无力或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益气固表可以增强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肢体活动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应用。
温补肾阳也是痿证治疗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弱是引发痿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温补肾阳可以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痿证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菟丝子等,可通过内服或者外敷的方式使用。
活血化瘀是治疗痿证的辅助原则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痿证常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肢体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最后,扶正祛邪也是痿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痿证通常与外邪入侵有关,因此,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清除体内的病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促进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总之,素问痿论中提出的痿证治疗原则包括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这些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指导痿证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具体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一、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痿证多与肺热叶焦、津伤失润,或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等有关。
虽然痿证不一定都直接由上部脏腑引起,但肺热叶焦作为痿证的一个重要病机,确实与上部脏腑(尤其是肺)密切相关。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喘证的发生多与肺失宣降有关,而肺为华盖,居于上焦,因此喘证多责之于肺,即“上”部脏腑。
当然,喘证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肾不纳气等,但在此语境下,“皆属于上”更多地是强调肺在喘证中的重要性。
三、呕证
呕证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
虽然呕证主要涉及的是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但在中医理论中,也有“胃气上逆”的说法,且肺胃之气相互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如肺气不降、肺胃不和等,也可能导致呕证的发生。
因此,“皆属于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部脏腑(尤其是肺)的功能失调对呕证的影响。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上部
脏腑(尤其是肺)在痿证、喘证和呕证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痿证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疾病。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西医学中的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瘫痪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痿证”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对痿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都有详细论述。
“痿”之病名首见于《素问·痿论》,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思想无穷、热伤五脏、有渐于湿、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病机是“肺热叶焦”,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异。
在治疗上,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认为湿热也是痿证的成因之一2.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曰:“痿则属五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近世差玄说》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躄”,并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
3.元·朱丹溪认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
”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则,创二妙丸、虎潜丸等方剂,沿用至今。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痿证》谓:“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
5.清代《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曰:“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创有振颓汤,以补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治疗痿证。
痿 证
痿证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病因:内因: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打损伤。
外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
病机:由于五脏虚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筋脉肌肉失养,而发为痿证。
病位:在筋脉肌肉,但根底在于五脏虚损。
病性: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鉴别诊断1.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证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
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辨证要点: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实证宜祛邪和络。
“治痿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袪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
转归预后:痿证的预后与病因、病程有关。
外邪致痿,或可骤发,务要及时救治,免成痼疾。
多数早期急性病例,一般病情较轻浅,治疗效果较好,功能较易恢复;内伤致病或慢性病例,病势缠绵,脏气损伤加重,多数沉痼难治。
年老体衰发病者,预后较差。
预防调摄: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适寒温,慎起居,调情节,饮食有节,劳逸有度,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1.肺热津伤证主症: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生甘草、阿胶、苦杏仁、炒胡麻仁、生石膏、霜桑叶、炙枇杷叶。
2.湿热浸淫证主症: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1. 痿证的概述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四肢不收、行走困难等症状。
根据《素问·痿论》的记载,痿证可以分为阳痿和阴痿两种类型。
阳痿是指男性由于精气不足或肾阳虚弱而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性生活质量。
阴痿则是指男性或女性由于精气亏损或肾阴不足而导致的性欲减退、生殖功能减退等问题。
2. 痿证的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治疗痿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治疗原则。
2.1 补益肾气肾主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对于阳痿和阴痿来说,补益肾气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有人参、淫羊藿、杜仲等,这些药物具有温补肾阳、补益肾阴的作用。
2.2 活血化瘀痿证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供氧情况。
2.3 调理气机气机调理是中医治疗任何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痿证也不例外。
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机,增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
2.4 理顺心态心态对于治愈任何疾病都非常重要。
对于患者来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加重痿证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治则与举例根据痿证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症状,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则和举例。
3.1 阳痿的治则阳痿是由于肾阳虚弱导致的,因此治疗上需要补益肾阳。
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
例如:方名:金匮肾气丸组成: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牡蛎、枸杞子等。
功效:补益肾气,温补阳气。
用法用量:每次9克,每日2次。
3.2 阴痿的治则阴痿是由于肾阴不足导致的,因此治疗上需要补益肾阴。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例如:方名: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茯苓、泽泻、牡蛎等。
功效:补益肾阴,滋养精气。
用法用量:每次9克,每日2次。
痿证护理总结
痿证护理总结1. 引言痿证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痿证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痿证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病因、症状以及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痿证的定义和病因痿证是指肢体无力、肌肉无力或肌力下降的病症,常伴有衰弱、疲倦等症状。
痿证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神经肌肉系统的病变、代谢障碍、缺血缺氧等因素。
常见的痿证病因有神经源性痿证、肌源性痿证、获得性痿证等等。
3. 痿证的症状和分类痿证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无力、行走困难、肌肉酸痛、脱力感等。
根据临床表现,痿证可分为肌力缺乏型、全身性痿证、纯运动痿证等。
不同类型的痿证症状有所不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护理措施4.1 痿证患者的生活护理痿证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坐卧不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参与轻度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
定期进行腿部的按摩或理疗,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4.2 营养护理痿证患者需要合理的饮食安排。
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
同时,患者要限制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以防止肥胖和加重痿证症状。
4.3 康复训练痿证患者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4.4 心理护理痿证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自卑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
5. 护理效果评估对痿证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肌力是否增强、行走是否更轻松等,可以判断出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以全面了解护理效果。
痿证(教材)-针灸治疗学
【附注】
1.明确诊断,多种方法配合治疗
痿证所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很多,其严重程度及 预后大不一样。针灸治疗痿证的疗效与病种关系 密切,对痿证中某些疾病有较好疗效,对某些疾 病针灸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2.预防与护理
痿证发病的外因以感湿多见,故平时应居住干燥 环境,若为水上作业,应及时换去湿衣。痿证患 者应加强肢能,防止积 湿生热。
配穴
•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 • 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 • 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 • 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 • 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
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 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 泻法操作。
2.《内经》对痿证的论述
《内经》论述痿证的病因、分类及针灸治疗原则,对现代临床仍有参考 价值。 在病因上指出悲哀、入房、水湿、劳倦、湿热等皆可导致痿证。 《素问·痿论》说:“五脏使人痿”,将痿证分为皮毛痿、脉痿、筋痿、 肉痿、骨痿五类。 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及“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的治疗原则。 记载了痿证的针刺方法,如《灵枢·根结》说:“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视其有余不足”。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 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痿证
广西中医药大学
【概述】
01
1. 含义 痿,同萎,犹如草木枯萎不荣。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 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一类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软弱 无力,肌肉失去收缩功能,呈松软状态,无疼痛感觉,抬举、起坐、 行走、蹲站、持物软弱无力,不能运动,日久则肌肉萎缩,肢体瘫 痪废痿不用,概言之肢体无力、瘫痪、萎缩是其临床特征。因多数 发生于下肢,故古人也称本病为“痿躄”、“软风”。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痿证的治疗原则进行了阐述。
根据《素问·痿论》的观点,治疗痿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补益法:补益法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益气、补血、养阴、固精等方法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目的。
2. 调理心神:心神失调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时应注重调理心情,舒缓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 强壮脾胃:脾胃功能弱、消化吸收能力差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健脾补气、和胃开塞的方法,增强脾胃功能。
4. 温经理气:阴虚阳亢是痿证的常见证候,治疗时应采用温经通络、理气固表的方法,调和阴阳平衡。
5. 按摩推拿:中医治疗痿证也常用按摩推拿的方法,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功能,改善痿证症状。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综合运用上述治疗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规律以及避免劳累过度等方面的措施。
痿证教学查房课件
痿证的症状与表现
01
02
03
04
肢体痿软无力
患者感到肢体软弱无力,无法 支撑身体重量,甚至无法站立
和行走。
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肢体肌 肉逐渐萎缩、变细,甚至消失
。
皮肤干燥
患者皮肤干燥、脱屑,失去光 泽和弹性。
精神不振
患者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 、头晕目眩等。
02 痿证的中医治疗
CHAPTER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肌肉传导障碍,引发痿证。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疲劳、无力、 运动后加重等。治疗上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改善神经传导为主,如使用免疫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 剂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等手段,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谢谢
THANKS
痿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湿、热等外邪 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 塞,气血运行不畅,引
起痿证。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不和,引发痿证。
饮食不节
久病体虚
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 肥甘厚味等导致脾胃受 损,气血生化乏源,形
成痿证。
长期慢性疾病或久病不 愈,导致正气耗伤,脏 腑功能衰退,形成痿证。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身体的代谢和 废物的排出。
控制糖分摄入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量。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痿证典型病例分享
CHAPTER
病例一:脊髓损伤后痿证
脊髓损伤导致的痿证
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受阻,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引发痿证。常见症状包括 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感觉异常等。治疗上以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为主 ,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 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
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 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 客于经脉; 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 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 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 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病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 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 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 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 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 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痿证
1· 痿病的定义是什么?
2· 谁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 3· 痿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4.病因病机主要有哪几类?病性有何特点?病位和主
要有关脏腑是什么? 5· 痿病和痹病的区别是什么? 6. 治疗原则是什么?“治痿独取阳明”含义? 7· 痿病常见哪几个证型?各证型如何辨治? 8· 肺热津伤型痿病治疗时有哪些注意点? 9· 矮病的调摄有哪些主要内容? 10· 重症肌无力有何治疗进展?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伤及
肝肾,精损难复; 或劳役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 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 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 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 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定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
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 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蹙”。
源流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
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 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 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 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 的关系。 在发病原因上,《素问· 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 想无穷”、“焦虑太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 太过等,《素问· 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 在治疗上,素问· 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独取阳 明”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 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 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痿证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外感温热毒邪,
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室不节、 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 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 脉失养,而发为痿证。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
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 风痹痿厥近世差 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痿 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 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 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其临床表现为“四末之疾, 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在 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 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 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 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 痿论》指出,痿证实际上并非尽
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 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 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 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 疗,庶得治痿之全。”
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
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足少
阴脉贯行舌根,足太阴脉上行夹咽,连舌本, 散于舌下。脾肾精气虚损则舌体失去支持, 脾气虚损,无力升清,肾气虚衰:宗气不足, 可见舌体瘫软,呼吸和吞咽困难等凶险之候。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
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 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
虚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 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 相互影响。 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 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 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 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 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 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伤津
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 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热
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 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 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 脉失于滋养而成痿。 正如《素问· 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 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 而不仁,发为肉痿。”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
实夹杂者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 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 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 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 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已, 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 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 之候。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 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