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bf85f9a2aa00b52acfc7cab5.png)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林地保护利用战略,明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
《纲要》是指导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本《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一节保护利用现状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全国林地总面积30378.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森林覆盖率20.36%。
林地中,有林地18138.09万公顷,灌木林地5365.34万公顷,疏林地482.22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32.63万公顷,苗圃地45.4万公顷,迹地(含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709.61万公顷,宜林地4403.54万公顷,林业辅助用地101.36万公顷。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林业发展方针、政策,林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森林资源状况分析
![森林资源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4e564bc850ad02de8041f5.png)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分析1、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1.1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
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
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
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
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2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
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
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体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一个健康的人三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命,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
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
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
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诚然,林木在夜间也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进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间的副作用就很小了。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https://img.taocdn.com/s3/m/65140a25ccbff121dd3683b1.png)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基本情况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
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
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活立木总蓄积14 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 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 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 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中国森林现状
![中国森林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637a61cb307e87101f6966a.png)
中国森林现状作者:蒋高明李勇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6期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全球十大类陆地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红树林和稀树疏林生态系统这六大类,都是以高大乔木为主的,能够构成“林”这一生态景观。
森林在维持地球生物圈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因森林具有较高的直接利用价值,保护与过度开发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森林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中国的森林家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除西南、东北及天山山脉等地还保存有少数的原始森林外,其他地区的森林几乎全部退化了。
据2010年国家林业局新版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介绍,目前全国林地保有量为3037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
这个数据是基于林业普查得出的,应当有一定的权威性。
然而,该规划所指的的林地包括人工林、灌木林、还有一部分宜林地在内,中国境内森林以人工林为主(表1)。
实际上,我国天然林8726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9%;我国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58万公顷,仅占天然林面积的16.7%。
中国目前疏林和灌木林的面积分别是1802万公顷和2970万公顷,两者共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5.7%。
森林中,人工林占据了6200万公顷,占据20%,这些人工林中,北方以杨树为主,南方以杉木为主,山地以落叶松、樟子松、马尾松等为主。
中国现有森林中,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1%,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处于退化或不成熟阶段,其稳定性很差,抗干扰能力低,一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遭到进一步破坏甚至使原有生态系统崩溃。
许多地方以灌木冒充森林,森林生产力大打折扣。
尽管过去25年来,中国森林面积有增加趋势(图1),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平均蓄积量依然很低,仅为83立方米/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
森林资源调查[精选]
![森林资源调查[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3d6e1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f.png)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6、标准地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的境界测量 是指在地面上标出标准地的范围。通常用罗盘仪测 角,皮尺或测绳量水平距(林地坡度大于5°时,要将 斜距改算为水平距离)。要求境界闭合差不得超过 1/200。为使标准地在调查作业时保持有明显的边界, 应将测线上的灌木和杂草清除,同时在边界外缘树木的 胸高处,朝向标准地内标出明显记号,以示界外。为了 方便核对和检查,在标准地四角设临时标桩。如为固定 标准地,要在标准地四角埋设一定规格的标桩。标桩上 标明标准地号、面积和调查日期等。
标准地的形状和面积 1 标准地的形状 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并尽可能使面积为整数,以便于测 量、调查和计算。 2 标准地的面积 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调查结果的精度,标准 地内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林木株数,因此,应根据要求的林 木株树确定其面积大小。我国一般规定:在近熟林和成过熟 林中,标准地内至少应有200株以上的林木;中龄林250株以 上;幼龄林300株以上。在林相整齐的人工林中也不能少于 150株。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2、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简称一类调查) 是全国或大林区为调查对象,要求在保证一定精度的 条件下,能够迅速及时地掌握全国或大区域森林资源总的状 况和变化,为分析全国或大区域的森林资源动态,制定国家 林业政策、计划,调整全国或大区域的森林经营方针,指导 和控制全国的林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森林资源的落 实单位在国有林区为林业局,集体林区为县,也可以为其他 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区划单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 蓄积量、生长量、枯损量以及更新采伐等。一般在国家林业 局的组织下定期实施,复查间隔期一般为5年。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https://img.taocdn.com/s3/m/68ae1f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e.png)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对于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达到0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
其中,天然林面积41亿公顷,人工林面积67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6%,森林蓄积量达到45亿立方米。
我国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其中针叶林是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
森林植被生物量是指森林植被中有机质的总量,包括树木、枝叶、皮渣等。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丰富,根据研究,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达到170亿吨。
其中,树木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150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分布情况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
森林植被净生产量是指森林植被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所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
根据研究,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达到44亿吨。
其中,树木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54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的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的分布情况也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不同树种的净生产能力差异较大,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高,如落叶松、樟子松等,而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低,如云杉、冷杉等。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都十分丰富,这为我国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在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采伐、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采伐和环境污染行为。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经营,采取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和经营模式,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6a690d7e1711cc7931b71683.png)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会议文字整理)以下是贾治邦局长对此次资源清查结果的总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a,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
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a,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ha,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m3,年均净增2.25亿m3,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ha,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m3。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ha,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m3。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ha,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 m3,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 m3,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t。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_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_](https://img.taocdn.com/s3/m/748f32fc551810a6f5248692.png)
2010年2月第1期林业资源管理F O R E S TR E S O U R C E SM A N AG E M E N TF e b r u a r y2010N o.1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摘要:在系统分析第七次(2004-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5个特点;从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 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 m2,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
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基本情况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物种和净化大气环境,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木材、药材和食品等多种林产品,还为人类提供森林观光、休闲度假、生态疗养和传承文化的场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为了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省(区、市)为单位,采用世界公认的连续清查方法,依据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系统布设样地,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定期复查样地获取数据,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获得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组织实施,各省(区、市)负责清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制定,组织技术培训,组建调查队伍,开展外业调查等工作;国家级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对清查方案的审查、技术指导、外业和内业检查验收、统计分析以及全国汇总工作。
我国天然林现状与变化分析
![我国天然林现状与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df6d3a783e0912a3162a51.png)
2013年6月第3期林业资源管理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June 2013No.3我国天然林现状与变化分析蒲莹(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摘要:根据1973—2008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对我国天然林的现状、结构变化以及需抚育的面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973—198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明显减少,15年间面积减少10%,蓄积减少11%;1989—200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20年间面积和蓄积分别比1973年增加25%和34%。
同时,林种结构变化明显,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比例大幅降低,中幼龄林面积剧增,需抚育的面积巨大,全国约3780万hm 2。
关键词:天然林;森林结构;抚育中图分类号:S75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622(2013)03-0119-03An Analysis on Natural Forest Status and Changes in ChinaPU Ying(Academy of Forestr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surveys of forest resources from 1973to 2008and 7assess-ments of nationwide forest resou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wide natural forests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and potential areas that need tending.It is found that between 1973and 1988there had been obvious decrease of both area and stock volume of natural forests ,10%in area and 11%in stock uolume respectively.Between 1989and 2008,however ,there had been steady increase in both ar-ea and stock uolume of natural forests ,25%in area and 34%in stock uolume in these 20years compared to those of 1973.In additi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forest category are promin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ture and overmature forests decreased sharp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apling and half -mature forests increased strikingly in terms of area and stock uolume ,which shows that the areas that need tending are tremendously large ,amounting to 37.8million hm 2.Key words :natural forests ,forest structure ,tending 收稿日期:2013-05-02;修回日期:2013-05-23作者简介:蒲莹(1977-),女,甘肃天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浅谈森林的作用
![浅谈森林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4243c2a1c7aa00b52acb4f.png)
浅谈森林的作用作者:李德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2年第11期[摘要] 本文从森林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从森林与生态、森林与各个行业,森林与经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对森林的依赖,及保护森林使其充分发挥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关键词] 森林生态气候变暖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森林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地球多一片森林,人类与大自然就会多一份和谐。
保护森林,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的号召,并在全党上下、全国各地形成了重视绿化事业的大气候。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一、森林与生态当森林出现于地球上时,便与诸多物质构成了庞大的自然界,且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高,具有多功能、多价植的生态系统类型。
它不只是树木的集合体,而且还包括各种乔灌木、草本植物及蕨类、苔藓、地衣、鸟类、兽类、昆虫各微生物,于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
森林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许多林副业产品,还对维持大气中CO2和O2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地球上约有500-3000万种生物,半数以上在各类森林中栖息繁衍。
森林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然资源像森林那样在人类早期文明生活里具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森林成为人类繁衍进化的发源地。
在人类脱离森林后的社会中,森林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4000多年前,我国已学会种桑养蚕,古代以竹筒、木记事,到南北朝用树皮造纸,继而唐宋以桑皮、青檀皮和工艺较难的竹类造纸;我国华南、华北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水果发源地;西汉时期就有了烹茶、卖茶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约有7类180种药用木本植物;染料的发明与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和聪明才智;还有古代的建筑、机械、车辆、船舶、战舰等,无不以木材为材料。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a3b622166edb6f1aff001f8d.png)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确定的森林资源范围不尽一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凡疏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实有木材蓄积量或断面积与当地同树种最大蓄积量或断面积之比)在0.3以上的天然林;南方3年以上,北方5年以上的人工林;南方5年以上,北方7年以上的飞机播种造林,生长稳定,每亩成活保存株数不低于合理造林株数的70%,或郁闭度(森林中树冠对林地的覆盖程度)达到0.4以上的林分,均构成森林资源。
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森林资源统计中,只包括疏密度在0.2以上的郁闭林,不包括疏林地和灌木林。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
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编辑本段中国森林资源概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77~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中国森林面积共11528万公顷,立木总蓄积量102.6亿立方米(包括零星树木),其中森林蓄积量9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五位。
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5.8;人均森林蓄积量9.1立方米,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8.2。
据森林资源1977~1981年清查资料与1973~1976年清查资料相比,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从12.7%降低到12%,森林面积有所减少,主要林区森林过伐。
全国森林资源年消耗量约29410万立方米,而立木总生长量为27532万立方米,年赤字为1878万立方米。
国有林区“两危”的现状分析
![国有林区“两危”的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8bf5e0f8c75fbfc77db2a3.png)
林业经济学论文题目国有林区“两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国有林区“两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国有林区已经成为绿化荒山的中坚力量、资源保护发展的成功典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林业体制、国民思想意识以及缺乏科学指导原因所造成的我国国有林区“两危”即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问题的产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我国森林面积位列世界第五,森林蓄积量位列第六。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1]。
一、我国林区基本概况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国有林场4507处,经营面积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2]。
国有林区已成为绿化荒山的中坚力量、资源保护发展的成功典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
(一)国有林区“两危”的表现与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长期面临着木材生产上的压力,随着过度的开采与砍伐,使我国国有林区产生了困扰国有森工企业的“两危”即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问题[3]。
正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采用“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做法,导致了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
1、国有林区经济危困国有林区经济危困主要指的是我国林业企业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由于林业经济过于轻视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方面,使得林业企业具有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布局重复的特性[4]。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得林业企业面临的经济问题越来越严峻。
目前,林业行业的工资仍为全国最低,属于特困行业。
森林资源及林业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及林业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3a80b6e0242a8956aece418.png)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问题: 1.森林覆盖率,是否越高越好? 2.南方的某省曾把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63%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否科学?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三)社会文化功能 指人们通过精神满足、认知发展、思考、
消遣和美学体验而从森林生态系统获得 非物质惠益。 包括文化多样性、知识系统、教育价值、 灵感(文学、艺术、广告、建筑设计 等)、美学价值以及消遣和生态旅游等。
(四)支持服务功能 指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支持和
条件的功能。 特征:对人类影响的间接性或漫长性。 包括初级生产(合成有机物)、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养分循环、水循环和提 供栖息地等。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森林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产品提供功能
木材 纤维 薪材 生物质能源 食物 药材 遗传基因库
生态调节功能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二森林资源的功能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品提供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社会文化功能支持服务功能木材纤维薪材生物质能源食物药材遗传基因库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消减噪音生物多样性精神和宗教消遣和休闲旅游知识系统科技和教育美学灵感文化遗产初级生产固定碳产生氧养分循环孕育物种总结
森林资源及林业的重要性
后自然恢复成林的森林。 人工林:林业经营的主要目标。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2.按森林分布的地域性(从南往北) 热带季雨林、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等。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3.按构成森林的优势树种的形态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竹林(竹丛); 灌木丛(灌丛)。
的各种惠益,包括产品(如食物)和服 务(如同化废弃物)两个方面。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项目:(1)供 给功能;(2)调节功能;(3)文化功 能;(4)支持功能,等等功能。
上海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8f23a1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1.png)
上海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林业局•【公布日期】2009.02.04•【字号】沪林[2009]13号•【施行日期】2009.0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上海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的通知(沪林〔2009〕13号)各区县绿化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有关规定和《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开展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做好2009年清查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8〕250号)的工作要求,我局决定组织开展本市第七次(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思想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明确要求: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公益林和商品林要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沪委发〔2008〕18号)也强调,要遵循生态优先、因害设防、确保重点、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组织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
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摸清资源现状,对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科学把握林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林业政策措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也是建立与生态公益林相适应的资源培育方式、组织经营形式,完善生态公益林投资体制、经营机制、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决策依据。
为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本次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做好本市第七次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公益林区划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一)主要目标: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摸清生态公益林的区位、现状,为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准确评价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提供依据。
(二)主要任务:一是做好2004年上海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的3361个固定样地的复查工作;按规定建立3361植被调查样方;遥感目视判读调查按0.5×0.5公里网交叉点系统抽样原理布设的35685个遥感调查样地。
2009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2009中国十大绿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c3d182d1f34693daef3e50.png)
2009中国十大绿色事件作者:来源:《绿色中国》2010年第01期编者按:每年一度春草绿。
在2010年的年首,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光,发现心绪已经趋向开朗。
由2008年到2009年,中国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以更加开明和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
而在国内,中国将政策的焦点始终对准了亿万百姓,使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的基层民众。
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梳理2009年发生的事件时,心中怀着更多的温暖。
无论是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的发言,还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新医改方案、新农保方案的普惠政策,都让人感觉到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骄傲和自豪。
放弃沉重,开朗心胸,2009年的绿色事件让我们在现实层面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期待明年和读者分享十大绿色事件时,阳光更加温暖,心情更加晴朗!——本刊编辑部温家宝出席气候变化大会彰显负责任大国风范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
有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经过连续13天的讨论,最后形成了由26国达成,没有减排目标和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定》。
12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
温总理在大会上作出重要发言,并与各方密切接触,沟通协调,不畏艰难,因势利导,既坚持原则,又显示灵活,尽最大努力和一切可能,推动谈判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点评: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同时,一部名叫《2012》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灾难状况。
为了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公民都不成为被飞船留下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
在气候问题日渐严峻的今天,人类一直在寻找减排和经济发展刚性需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减排和经济发展,一个是梦想,一个是现实,二者的博弈在近几十年来从未停歇。
哥本哈根会议告诉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温总理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森林资源及林业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及林业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3a80b6e0242a8956aece418.png)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一)产品供给功能(物质和能源产品) 森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森林资源的现状
4.营造林难度增大 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
(1)森林是由树木组成的; (2)具有一定的面积; (3)形成一个集团(群落),具有一定
的密度; (4)树木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具有一
定的生态服务功能。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2.何谓森林资源? 广义: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可被人们认识
和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包括林木资源、林地资源、林副特产品资
源(根、茎、叶、花、果、树脂;皮、 毛、肉、骨、角和血等)、生物质能源、 遗传资源、旅游景观资源、森林文化资 源等。 狭义:仅指森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 成本较低的温室效应减缓措施。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当前十大全球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 氧空洞、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 荒漠化、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 污染和酸沉降、噪音污染以及热带雨林 危机等,都与森林资源锐减的减少有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问题:
1.为什么要区分“森林”和“森林资源”? 2.《森林法》保护广义还是狭义的“森林资
源”? 3.林业法保护广义还是狭义的“森林资源”?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二)森林资源的分类(以下无特殊说明, 所指森林资源均为狭义)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b97679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6.png)
特别策划PECIAL THEMES WondErFul生命是如此的精彩文/摄 本刊记者 耿国彪SPECIAL THEM E特别策划最近,在网络上盛传着这样一则视频:一位法师在峨眉山布道讲法,一群猴子在他身边嬉戏。
这位法师是河北佛教协会的延参法师,他所讲的是:生命如此辉煌,生命如此精彩……让生命多一些精彩,生命是如此地美好,让我们祝福这所有,让我们祝福这生命。
这则视频在网络上走红除了延参法师的口音和表情外,就是猴子和人的互动。
这是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也是生命之美。
特别策划PECIAL THEMES山雨欲来 梁庆文 摄特别策划SPECIAL THEM E圈,它通过无数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的代谢活动,以物理和化学的形式与大气层、地层和水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得人类在内的无数物种都可以生存在这个体系当中。
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一个支撑地球生命的系统,是指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一项能够脱离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出现可呼吸的空气、可饮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高产的农田、富饶的海域、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都充分显示了生物体的作用。
可见,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每一滴水中。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惠益,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是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物、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是间接价值。
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
第三是未来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未来潜在价值指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候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
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
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活立木总蓄积14 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 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 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 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
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
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
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 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
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从本次清查结果看,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
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清查间隔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
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对策措施
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
一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确保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的目标。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进程。
加快构筑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建设。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
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充分挖掘森林资源增长潜力。
二是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
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
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科技支撑森林经营。
改革和完善采伐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
三是立足国内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给能力。
在南方集体林区,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形成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
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尽快将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战略储备基地。
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四旁植树,建成以人工林为主体的补充木材供给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是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
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
尽快颁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08-2020年)》,编制并落实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及早出台《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对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监管。
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大力培育碳汇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
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
严格林业行政执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
尽快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监测能力。
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强化各级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
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专门机构,增强综合监测与评价能力。
加快林业数表修编进程,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化体系。
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