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二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被列在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版块。

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二、学情分析到了必修四,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字词句的用法,基本上能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以及翻阅工具书阅读文言文了,但是阅读只是限于表层的阅读。

本篇文章选自《论语》,因为初中也接触学习其中的名句,所以对于《论语》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初中的学习又多是学习知识层面的,高中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抓住孔子在对话中阐发的思想以及要求学生所要树立的高尚情操,这些学生还需要多加以认识。

三、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孔子主张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六、教学资源:多媒体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牟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二)、孔子与《论语》1、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一、引导自学(一)知识衔接1、《论语》简介《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

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孔子幼年丧父。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论语》二则优秀教案

《论语》二则优秀教案

《论语》二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正确地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里面所讲道理。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论语》三、教学具准备:课件四、课时安排:2五、板书设计: 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正确地默写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2分钟教师活动时间8分钟一、导入: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论语》主要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这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27、《论语》二则二、学习课文内容27’(一)初读课文:1、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2、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学生自学,默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

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

2、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冉有、季路等人的对话,讨论了君臣关系、道德修养等问题。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孔子的思想观点。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论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5 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6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 写心得体会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心得体会教师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6.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3.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5. 实践提升(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氛围。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中的两则原文及其翻译。

3、学习《论语》中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理解《论语》中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深入理解两则故事。

难点:剖析《论语》中一些深入理解的词汇、掌握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学生最在意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逐渐转移到本课话题。

3、大致介绍一下《论语》和作者孔子的背景。

第二步:短文阅读1、分组阅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文,然后互相讲述各组的读后感。

第三步:交流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重点讲授关于“学”,“友谊”的思想。

2、解释《论语》中一些比较深奥的词汇,比如“内省”、“认知”等词汇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第四步:思考拓展1、让学生思考:“学习”和“友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2、让学生和家长们协作完成一份短篇作文,写出有关自己深受启发的人或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友情经历。

第五步:巩固提高1、继续引导学生探索《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2、分组进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梳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足够的知识点。

四、教学后续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实践《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探索。

3、通过反复讲授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记忆与消化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开展《论语》的教学,以学习与友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原文、交流讨论、解释词汇、思考拓展和口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拓展知识面,提升表述能力和记忆消化能力。

论语之季氏篇教学设计

论语之季氏篇教学设计

《论语·季氏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分析:《论语·季氏》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共14章,内容主要谈论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朋友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君子的三畏和九畏等等。

此外,本篇著名的语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教导学生的结友原则及其反对战争,主张礼治的思想,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掌握《论语》的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句流畅、简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课文,默写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能熟记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积累富有哲理的格言名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讨论、听讲述,逐步疏通课文大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大意,理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学原则。

《论语》中心是讲做人的道德。

二、新课教学1、板书课题:季氏2、教师范读课文(1——7章)3、学生诵读课文(1——7章)(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停顿恰当。

)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

(投影):季氏、冉有、季路、求(冉求)、周任。

5、讲读课文(1——7章)(1)找个别学生朗读第一章课文。

师:“季氏将伐颛臾”句中的“伐”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可能说“砍伐”。

师:说不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关于政治和道德的重要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季氏、颛臾以及孔子。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1.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国家间应该如何处理纷争?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引言、论述、结论。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如“颛臾”代表弱小国家,“季氏”代表强大国家。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引言、论述和结论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解释其含义。

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第三章:综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论证。

第四章: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2 教学内容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案和见解。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季氏篇教学设计

季氏篇教学设计

《论语.季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同学们认识到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兴趣,建立适合自己的交往圈。

学习过程
一、阅读全文,理解文意。

二、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内相互交流,小组间交流。

三、合作探究: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不能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诗礼传家”证实了孔子的话。

爱学生如同爱自己儿女一样,对自己儿女和对学生一样。

这就是一种教育上没有私心的做法。

从这里,你能看出孔子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吗?(通过探究孔子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懂得老师的辛苦,对老师存有感恩之心。

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


四、课外提升
怎样培养高尚的人格?。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本文背景: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季氏企图并吞颛臾。

教学步骤:1. 简要介绍《论语》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文化。

2. 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境。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主题。

第二章:生词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重点生词。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本文中的重点生词。

教学步骤:1. 讲解本文中的重点生词,解释词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巩固记忆。

第三章:句子解析1. 让学生理解并翻译本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本文中的重要句子。

教学步骤:1. 解析本文中的重要句子,解释句意。

2. 引导学生翻译句子,巩固理解。

第四章:文章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大意。

2. 文章的结构。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的大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

第五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1. 文章中的观点。

2. 学生的思考。

教学步骤: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六章:课后作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内容:1. 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步骤:1.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2. 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重点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文章概述《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以及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

2.2 文章内容解析详细解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第三章:生字词学习3.1 生字词列表列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3.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4.2 讨论话题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是否合理?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4.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2 学生反思5.3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儒家思想简介6.1 儒家思想的概念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2 儒家思想与《季氏将伐颛臾》分析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观点的哲学背景。

第七章:文章主题讨论7.1 主题讨论:孔子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探讨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看法。

7.2 主题讨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分析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政治领袖应有的道德品质。

第八章:案例分析8.1 案例选择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政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把握孔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分析孔子言论的内涵,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理解孔子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其“礼治”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准确把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深入理解孔子的言论。

2.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对比分析、案例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感受文本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孔子言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篇章,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5. 案例教学:(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孔子言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礼治”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等因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1.1.2 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1.1.3 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2.2.1 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2.2 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

2.3.2 探讨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论语》及本文作者孔子。

3.1.2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4.2 解析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3.5 课堂练习3.5.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并解释文中的句子。

3.5.2 教师点评练习成果,及时纠正错误。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礼治”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课文。

4.2 深入研究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

”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

(正音)四、揣摩台词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

“有事”,指用兵。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

)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

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

季路,即子路。

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欣赏《论语》的语言特色,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理解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理解。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分析。

3.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孔子观点的深度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论语》教材。

3. 参考资料:有关《季氏将伐颛臾》的译文、解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章节,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分析孔子的观点和态度。

(2)讲解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

4. 案例分析(1)教师举例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典型句子和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阐述自己对孔子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8.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和儒家思想。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问答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实行以德服人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导入: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作者简介与《论语》回顾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__春秋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_20_篇,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四书__”。

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要讨伐颛臾: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正音:请你读准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 )⑨椟(dú)⑩费()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

教学过程:一、研讨第一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1.解释重点实词1)伐2)见3)有事古义:今义:4)过5)以为6)是2.归纳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何以伐为?”一、研讨第一组对话——明态度(一)、孔子对季氏攻打颛臾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答:对二人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理由:(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2)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3)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二、研讨第二组对话(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主题:《论语季氏》
教学内容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教案背景: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七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已经对论语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论语》一书二十章、一万余言,非《论语十则》所能涵盖。

故利用阅读课、选修课时间,给学生系统地讲了论语(共12课时,取题为《走近论语》)。

下面选取其中的《论语季氏》教学设计,其中第二板块《诵读文本,理解内容》和第三板块《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均以积累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孔子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所阐释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三友、三乐”的内涵,感悟孔子的智慧。

学情分析:
小学生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功底较浅。

在熟悉并掌握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讨论、引导,加深对《论语》的理解;感悟一点处世、为人、交友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知人论事、话说孔子
1、导入语:清史记载,雍正十三年,河南总督田文镜因为与当地读书人关系搞得不好,导致当年发生一件朝野震惊的事件:乡试罢考。

田文镜于是率领百官、士兵前去捕拿闹事生员,剑拔弩张之际,身无长物、手无寸铁的众儒生是如何应对,甚至最后制服田文镜呢?
最终,他们是凭借手持的一块牌位‚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位‛迫使在场所有官吏收敛,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结:由此可见,孔子在历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力,崇高的人格魅力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季氏》两则。

板块二:诵读文本,理解内容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1 请学生读课文
2.2 老师订正字音便(pian2)礼乐(yue4)
2.3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2.4 老师读译文,学生对照
2.5 老师提问:本则讲了什么?——交有益的朋友——板书
2.6 老师讲解‚谅‛、‚便辟‛,‚善柔‛,‚便佞‛等词语。

2.7穿插问题:结合文本谈谈,历史有有哪些名人的友谊?管鲍之交、魏征、马恩、周毛、负荆请罪等。

----------------------------------------------------------------------------------------------------------------------
每个人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对方很好,那你值得交往吗?于是,孔子又给我们的自身修养或者说培养有益的爱好方面提出了三条建议:——板书
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3.1 老师泛读
3.2 学生读译文,其余对照原文。

3.3 大家齐读
3.4 老师讲解‚节礼乐‛、‚多‛、‚佚‛、‚宴乐‛
3.5 穿插问题有人说:“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一天呢?”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快乐固然能让人忘记痛苦、忧伤,但一味寻求而不加节制,则会对人有害!
小结:孔子用凝练的语言,把如何交友、如何培养爱好告诉了我们。

我们能做的就是消化它。

4、挑战自我,看谁背得又快有准确.
板块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衔接语:刚才大家背得挺累了,休息一下,欣赏一组图画。

5、“快乐的十三个技巧”
5.1 老师列举的快乐比孔子都多,你怎么认为?
明确:老师列举的是十三个技巧,是在孔子“三乐”基础上延伸而来。

“言约而意
丰”正是论语的特点,也是孔子的智慧!
6、古人言‘择友须胜己,似己不如无。

’你如何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分小组辩论:
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正反方:各自陈述观点并通过交流来得出结论。

正方:择友须胜己
反方:择友勿须胜己
教师归纳:本句源自“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是孔子跟弟子谈论如何学习知识的、
而不是如何交朋友的。

衔接语,你们表现的很优秀,很聪明,这让老师想起一个人,据说他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一次,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最终,他找到了答案“恕”。

学完本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字概括本课?——仁(仁者爱人)
7、小结: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时做了这样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8、本课学习即将结束,但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才刚刚开始,你们的人生长路也才刚刚开始。

但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心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用爱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很幸福、很快乐!
作业
不仅有生活中的贤友,而且时空隧道的另一端也有贤友。

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你不妨买来读一读。

你能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伟人谈谈心?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四则之1则)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
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

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

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

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

“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

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

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