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叙事学分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学解析与翻译

《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学解析与翻译

《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学解析与翻译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聚焦于红楼梦隐含的视觉主体叙事学,结合翻译学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揭示与剖析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学的语义和文化意义。

首先,本文将以视觉主体叙事学的角度深入研究红楼梦的主体叙事。

红楼梦的视觉主体叙事联系着叙事主体的情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世界。

在红楼梦的丰富的情感逻辑中,各种视觉元素与叙事的结构交织在一起,让不停奔涌的情感变得更为深刻,让叙述变得更加清晰生动。

其次,本文还将调查红楼梦文本隐含视觉主体叙事语义,以及红楼梦视觉主体叙事所塑造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刻画了家庭关系中的恩怨情仇,矛盾冲击,自我审视以及自身修正,这些都构成了红楼梦中特有的文化内涵。

视觉主体叙事赋予了红楼梦诗意的张力,提高了文本的感染力,也让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得以真实传达。

此外,本文还将聚焦于翻译学的角度,探究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改变与可能性。

翻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学术研究。

翻译研究将会考察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的语义和文化意义,以及这些视觉翻译项目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完成。

其中,文化及主体叙事语义的转换将是翻译者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本文通过红楼梦隐含的视觉主体叙事学的深入探讨,加上翻译学的支撑,将深入剖析红楼梦真实的叙事文本,以及红楼梦中特有的文化内涵,为研究视觉翻译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为红楼梦的更新翻译手段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研究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并结合翻译学,本文将揭示与剖析红楼梦隐含视觉主体叙事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能性,以期加深人们对叙事的理解,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同时也为红楼梦的更新翻译手段提供有力的指导。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隐含的视觉主体叙事学,聚焦于文本隐含视觉主体叙事语义,以及红楼梦视觉主体叙事所塑造的文化意义,结合翻译学进行调研,以增进读者对红楼梦叙事的理解,构建一种基于视觉主体叙事的文学理解形式,为红楼梦的更新翻译提供有力的指导。

红楼梦叙事艺术

红楼梦叙事艺术

(二)、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 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红 楼梦》就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 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把大 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条理清晰,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 ,但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 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 让石头成为主要叙述人,自叙其在“花柳繁 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经历,采用了有限叙事 视角。
一、写实与诗化融合的叙事风格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 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 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 。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写实: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 遵循的创作原则, “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作品。作品“如实 描写,幷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宝玉眼中的黛玉: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 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 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 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像诗一样含蓄、朦胧。 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 整体象征:如石头,既是石又是人的双重含义,造成了小说双 重层次的艺术世界; 情绪象征:如三十六回,宝钗独自走入怡红院,宝玉正在午睡 ,袭人有事走开,“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 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纔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 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这时黛玉、湘云从窗外走过,看 着这种情景,忍着笑走开了: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这里不仅表现出宝玉、宝钗、黛玉和湘云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 ,而且预示着宝玉和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 婚姻悲剧。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摘要:《红楼梦》的叙事者显隐有别、叙事空间以建筑架构故事、叙事逻辑循环往复、叙事结构三线并进,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一部叙事作品是由作者、叙述者、故事、叙事话语、叙事模式、叙事接受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叙事学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几个层面:一是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二是叙事话语层面,包括叙事模式、叙事时间等因素;三是故事的层面,它包括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等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其故事具有独特的讲述风格,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讨论《红楼梦》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一、多角度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各种视角展开故事,包括贾府内外众多角色的参与。

这种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复杂性。

二、夹缝写意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夹缝写意的手法,在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家族命运等元素。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拓宽了小说题材,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三、诗词歌赋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一特色在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通过嵌入诗词,作者表达了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

这种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

四、讽刺与幽默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伤感悲剧,但其中也渗透着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作者借助这些手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对人性弊病进行剖析,并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文学价值1.《红楼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细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成为揭示人性困惑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

2.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塑造。

3.写意夹缝式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4.诗词歌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5.讽刺与幽默为小说注入了活力,使得作品不仅悲剧色彩浓厚,还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结论《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多角度叙述、夹缝写意、诗词歌赋和讽刺幽默等元素相互交融,在描绘人物形象、探讨人性困惑和批判社会弊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叙事技法的运用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探讨其在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中心意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叙事技法在此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交流,作者曹雪芹成功地刻画了众多动态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目睹其真实生活一般。

例如,李纨、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叙事手法得以完整呈现,读者仿佛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使用视角转换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透过多重视角,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与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

二、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还体现在其对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叙事手法将其融入情节之中,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举个例子,作者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将花木意象与人物形象相联系,以突出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黛玉的描述,黛玉如同一株垂死的花木,形象鲜明地传达了她的忧郁、矛盾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叙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运用叙事技法在《红楼梦》中不仅在人物描写和意象构建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沉浸于细腻入微的叙述,通过渲染情景、交代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例如,在林黛玉生病时,作者以一种暗示与悬疑的描写方式,将读者的焦点由病情延伸到了与其相关的各个人物身上,推动了情节的曲折与发展。

《红楼梦》的叙事技巧与社会生活延伸

《红楼梦》的叙事技巧与社会生活延伸

《红楼梦》的叙事技巧与社会生活延伸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描写而备受瞩目。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的命运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展示了古代贵族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叙事技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延伸。

叙事技巧1. 描写细腻生动《红楼梦》以其细腻、博大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戏份,曹雪芹通过对两人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他们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倒叙与正叙交替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灵活运用了倒叙和正叙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发展和故事的复杂性。

首先,曹雪芹在小说的开头选择了倒叙的方式来引入故事,将主人公贾宝玉的出生和命运与整个故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倒叙的手法使读者对贾宝玉的身世和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其次,曹雪芹在故事的进展中,灵活使用了正叙和倒叙的叙事方式。

正叙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而倒叙则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转折。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故事的复杂性也更加深入人心。

3. 多角度的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但曹雪芹却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展示了故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解读和不同情感,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曹雪芹通过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的不同叙述,将贵族社会的浮华、虚荣和虚伪揭示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物在叙述中透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社会生活延伸1. 对古代贵族社会的揭示《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贵族社会的方方面面。

小说中贾家的繁荣与衰落、家族关系的错综复杂、婚姻和爱情的残酷现实等情节,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叙事艺术与心理描写

《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叙事艺术与心理描写

《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叙事艺术与心理描写引言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以其杰出的作品《红楼梦》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作品以其复杂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叙事艺术和心理描写,以揭示他在小说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内心的能力。

叙事艺术的运用概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复杂情节的小说,曹雪芹在其中巧妙地运用叙事艺术,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视角切换曹雪芹在小说中频繁进行视角切换,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来展现故事的全貌。

他既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又运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事实。

这种视角切换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

前后呼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通过安排巧妙的情节安排和人物穿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层次感和连贯性。

通过前后呼应,曹雪芹能够在不同章节呈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在故事的高潮处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伏笔铺垫曹雪芹善于运用伏笔,通过在前面章节中的铺垫,为后面的情节做好准备。

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也让读者在揭示伏笔的时刻感到惊喜和满足。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伏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精彩。

心理描写的运用概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心理描写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曹雪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多层次的心理描写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心理描写手法。

他通过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状况,如思考、痛苦、愤怒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感受。

同时,他也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辞来暗示他们的内心活动,让读者能够通过细微之处洞察人物的情感。

描写细腻的对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描写细腻的对白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曹雪芹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也透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凭借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沉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然而,这部作品的教学和传承始终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在现代数字时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

叙事学,作为研究叙述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红楼梦》中的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

通过叙事学的视角,我们可以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经典,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

关键词:叙事学;红楼梦;阅读教学1.叙事学与《红楼梦》的关联1.1《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分析《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展现了其独特与复杂的风格。

从叙事的时间顺序、故事的层次性、到多线索并进的叙述方法,此书都为叙事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书中,贾宝玉的成长经历成为主线,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交织了众多角色的命运与故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族史诗。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情节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加深了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认识。

1.2叙事技巧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所展现的叙事技巧是极为高超的。

首先,书中频繁使用的“梦境”不仅是叙事的技巧,更是一种象征手法,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追求。

另外,书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既可以作为旁观者观察,又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运用细腻的内心描写,使得角色形象鲜活,情感真挚。

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就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叙事技巧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其之间的爱恨情仇。

1.3叙事学视角下《红楼梦》的主题和象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红楼梦》的主题和象征都与其叙事结构和技巧紧密相关。

例如,书中的“红楼梦”不仅是贾宝玉的梦境,更是对封建社会的隐喻,象征着整个家族和社会的衰亡。

再如,书中的许多人物,如王熙凤、贾母等,他们的命运和性格都是通过叙事技巧巧妙地展现出来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以清代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预叙艺术手法,将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铺陈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预叙艺术的概念预叙艺术是小说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它在小说的开头或中间,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的提前预设和交代,为后续的叙事打下基础,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预叙艺术通常有多种形式,如开头的前言、序言、引言,以及中间的插叙、回忆、联想等,都是预叙艺术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1.开篇前言《红楼梦》的开篇前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预叙艺术手法。

在前言中,作者曹雪芹先是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和写作经历,然后又对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概述。

他说:“此书原名《石头记》,因见说‘石头难得为情’,故改名《红楼梦》。

凡人间有情皆为苦事,常见世上婚姻多不如意,此皆本末倒置之故。

……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段前言,不仅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了概括,而且通过“石头记”和“红楼梦”的对比,也暗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幻莫测,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习性的影响,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行为表现提供了基础。

这种开篇前言的预叙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后续的叙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插叙回忆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曹雪芹还运用了插叙和回忆的手法,来交代人物的过去和背景,为后续的叙事打下铺垫。

例如,在小说的第十五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中相见,林黛玉看到了贾宝玉的“葫芦”,便想起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艺术手法

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艺术手法

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艺术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方面的独特之处。

一、叙事结构的独特性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宝玉及其他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展开叙述,但并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呈现。

相反,它采用了错综复杂的回溯、穿插和跳跃结构,独特地将故事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

在前半部,作者以宝玉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贾府的繁华与朝堂的荣辱。

其中,对黛玉和宝玉的“金钏袖,罗帕裙”之间的情感纠葛进行了深入描写,展现了世俗对于真爱的摧残。

中半部则着重描写了宝玉与黛玉、薛宝钗等女主角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和宝玉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虚荣和道德沦丧。

后半部则呈现了贾府的兴衰及宝玉的心灵归宿。

宝玉逐渐觉悟,并最终明白了世俗欲望的虚幻和生命的无常。

整个叙事结构既有前后贯通的重点人物线索,又有穿插和跳跃的章节,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与命运的无常性。

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1. 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异常细腻,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鲜活而立体。

无论是贾府的众多人物还是外来的富商豪绅,作者都用精心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例如,黛玉的病弱和情感纠葛使她成为小说中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

2.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红楼梦以富有意象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为其情节增添了深邃的艺术内涵。

作者通过花卉、宝石、诗词等形象的运用,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社会背景。

例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红玉、薛宝钗的银钗都代表了宝玉和黛玉情感的复杂性和无奈。

3. 非线性叙事与多角度描写红楼梦的叙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进行,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和复杂的故事情节。

通过时间的错位叙述、人物的回忆和作者的跳跃插叙,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为小说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叙事艺术:1、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2、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特征_简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是什么_红楼梦的结构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3、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

4、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

5、《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特征_简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是什么_红楼梦的结构6、《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叙事结构评价赏析

红楼梦叙事结构评价赏析

红楼梦叙事结构评价赏析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这《红楼梦》啊,可真是一本超级厉害的书!你们可能会问,啥是叙事结构呀?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讲故事的方法和顺序。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我觉得吧,那叫一个巧妙!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迷宫,弯弯曲曲,到处都是岔路,可有意思啦!它不像有些故事,从头到尾一条线走到底。

《红楼梦》里有好多条线同时在发展,就像好多根绳子缠在一起。

比如说,这边林黛玉和贾宝玉在闹别扭,那边王熙凤又在管家,忙得不可开交。

也许有人会觉得乱,可我觉得这才真实嘛!生活中不就是好多事儿一起发生的吗?而且啊,这书里的故事一会儿讲这边,一会儿讲那边,就像电视换台一样。

有时候我都在想,作者是不是故意逗我们,让我们跟着他的笔头到处跑?可能是吧,哈哈!还有哦,《红楼梦》的开头也特别有意思。

它不是直接就开始讲主角们的故事,而是先来了一堆神话啥的,搞得神神秘秘的。

这就好像是在给我们一个大悬念,让我们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到底咋回事。

再说说它的结尾,哎呀,好多人都觉得可惜,因为好像没写完似的。

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写作文,写到一半老师说时间到了?不过呢,也许这样反而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自己在心里给它编个结局。

你们想想,要是《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像我们写日记一样,今天做了啥,明天做了啥,那得多无聊啊!它这样弯弯绕绕的,才让我们读起来像探险一样,充满了惊喜。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那叫一个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

但是慢慢地,我就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

小朋友们,你们读《红楼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难道只有我觉得它的叙事结构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捉弄我们吗?反正啊,《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真的是太独特啦,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说不定我们能从中学到好多讲故事的好办法呢!好啦,今天就跟你们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红楼梦》里的其他有趣的地方!。

红楼梦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解读

红楼梦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解读

红楼梦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

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的微观细节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

本文将从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两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解读。

一、宏观叙事红楼梦以林黛玉、贾宝玉和其他众多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家族的史诗式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

整个故事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和社会背景,以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

首先是贾府的家族兴衰。

起初,贾府风光无限,贾宝玉、史湘云等年轻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府逐渐衰败,家族成员们也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凸显了封建社会中家族衰败的普遍性。

其次是对社会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的揭示。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有的虚伪狂妄,有的善良忠厚,有的生性淳朴。

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由于利益关系而迷失自我的现象。

这种宏观叙事从整体上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固化与虚伪。

二、微观细节红楼梦不仅在宏观叙事上有着精彩的展现,也在微观细节上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阅读乐趣。

首先是对细节的精细描写。

每个人物形象、每个场景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特征。

例如,林黛玉的“脆弱”和“忧愁”总是与花朝月夕相联系,刻画了她的感性和情绪的脆弱。

王熙凤的细腻人物形象则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与权谋心机。

这些微观细节不仅仅是形象的塑造,更透露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是对细节的象征性运用。

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象征与隐喻,比如宝玉手中的紫饰隐含了他的独特身份,黛玉头上的犀角梳暗示着她的悲剧命运。

这些微观细节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和幻想色彩。

最后是对细节的情感共鸣。

通过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描写,读者能够与红楼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题为《邯郸先破后全书》的诗歌,通过对宝玉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共鸣。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精髓。

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
一部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叙事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抒情性叙事
《红楼梦》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无论是叙述人物的内心
感受,描绘环境的气氛,还是展现情节的发展,都以抒情性叙事为
主要手法。

例如,在描写探春的忧郁和哀愁时,曹雪芹通过她的思维、言谈和行为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象征性叙事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像,其中不乏象征性的人
物和场景。

例如,黛玉和宝玉,一个象征着质朴和纯真,一个象征
着世俗和浮华。

又如,所谓“怡红院”,除了是一个居住区,更是
一个意味深长的代号,在这个代号中,曹雪芹借用了一种西方化的
场景说明了清朝的废弛败弊。

三、多元叙述
《红楼梦》采用多元叙述的方式来展示故事和人物,不仅是以
正叙、回叙、旁叙等方式,而且还采用了诗词歌赋、寓言童话、小
说等多种文学形式来叙述。

通过这种多元叙述的手法将不同的观点、情感、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真实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四、现实主义叙事
尽管《红楼梦》充满许多幻想、童话、神话元素,但是其叙事形式却以现实主义为主。

作者不仅能够精准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物的身世、环境等细节,达到了对社会风貌的展示和对世俗道德的批判。

《红楼梦》的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它不仅展示了曹雪芹的文学造诣,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它以细腻的描写、精妙的叙述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叙述手法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红楼梦以多线叙事为特点。

小说中涉及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命运,通过这些家族的兴衰叙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作者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红楼梦采用了插叙的手法。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曲调和故事,以及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思考。

这些插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例如,故事中出现的《葬花吟》一诗,通过描写葬花的情景,抒发了贾宝玉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预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

第三,红楼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对比鲜明,通过对比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例如,贾府和王府的对比,贾府奢华繁复,人情冷漠,而王府则注重家风家训,人伦关系和谐。

这种对比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贾府的虚伪和王府的真实。

第四,红楼梦注重细节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细节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例如,林黛玉的形象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如“那人儿生得白净,宛然如一朵含露的芙蓉花”、“泪眼婆娑,娇容如花”等,使得读者对她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

同时,小说中还对细节进行了精确的描绘,如宴会场景、服饰细节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第五,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手法。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被赋予了超越尘世的意义,代表了纯洁和美好;而贾宝玉的病态和林黛玉的早逝,则象征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悲剧。

这些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三、叙事角度和方位

小说的全部叙述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 有限人物叙述角度。全知叙述是有权从任何角度对 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有限叙述角度,是只允许自己 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对受述者进行观察叙述。 叙述角 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权利自限问题,叙述者 是叙述作品的创造者,他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 解释、选择、处理讲述的全权,而在叙述中,他的 这种权利分配在主体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不 管叙述者最后采取何种形式,底本从定义上就是 “全能全知”的,这是叙述者可以选择的前提。因 此,如果叙述被限制于一定的意识范围之中,表面 上看起来“全能全知”的权威被取消了,但实际上 这只是为了特定目的的一种自我限制。
Hale Waihona Puke 《红楼梦》的叙述者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叙 述的时候,在叙述视角上选择了自我限制, 而在叙述方位上则选择了全知式方位。如 在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叙述者就是借用 黛玉的眼去描绘宁荣街的景象以及荣国府 的景象。后来村妇刘姥姥进贾府时,叙述 者又借用刘姥姥的眼去描绘之前的景致。 同是一个地方,但是叙述者借用不同的人 的视角,所叙述的景象便有所区别。
一、叙事隐含作者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常会想象另一个人来帮 作者叙述故事情节,从中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一些观 念、思想、价值观等等,被想象出来替作者说话的 这个人一般情况都是作者的代理人,即作者的“第 二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自我”是作者 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格,这样一种支 持作品的价值集合的人格被现代文学理论称为“隐 含作者”。因为他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推论归 纳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合的《红楼梦》虽然成书于 两个人,但后面的作者几乎是延续着前一个作者思 想脉络进行创作的,因此,《红楼梦》的隐含作者 仍然只有一个,并且具有前一个作者即曹雪芹的观 念、思想和价值观。

《红楼梦》有什么叙事艺术??

《红楼梦》有什么叙事艺术??

《红楼梦》有什么叙事艺术?一、写实与诗化融合,既显示了生活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感,既是高度写实又充满理想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激情。

(一)批评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

1.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渗透作者个人血泪感情,“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现实生活多样性、丰富性。

2.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离析、败落趋势。

3.其人物打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4.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而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

(二)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诗化,唱出美被毁灭的悲歌。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使宝对黛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诗意的描绘,使人物更添神采,景物更具气韵,作品叙事由于渗入抒情因素更具空灵、高雅、优美的风格。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诗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红楼梦》除一般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的孤标傲世的人格,用花谢花飞象征少女离情伤感和红颜薄命外,更创造性的运用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1.整体象征如石头,既是石又是人的双重含义,造成小说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一个是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使作品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出多义性。

2.情绪象征如36回,宝钗绣鸳鸯,表现出宝、钗、黛、湘间的感情纠葛,且预示着宝、钗的婚姻悲剧。

二、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一)突破单线结构,采取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1.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人间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在全书形成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2.在神话世界的统摄下,以大观园为舞台,着重展开宝、黛爱情悲剧,同时体现贾府及整个社会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叙事策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无意识意义的运用红楼梦中,无意识意义的运用广泛而深刻。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描绘以及事件的发展,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人物的思想、心理以及梦境等手法,揭示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无意识情感。

比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纠葛,他们之间的各种梦境和意象都寓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

此外,宝玉对黛玉的眷恋和不能得到的渴望,也揭示了他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欲望。

其次,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更加深入地表达了无意识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就代表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形象,她们之间的各种羁绊和纠葛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另外,作者通过描绘贾府的荣华富贵和虚荣心理,暗示了贾府命运的转折和崩溃。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红楼梦的象征手法同样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象征意义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社会意义融入到小说的各个层面中。

首先,作者通过物象的象征,勾勒出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贾宝玉所对应的石头,象征着他悠闲自得的性格;而林黛玉所对应的花卉,则代表着她娇弱多情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补充,更是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深化。

其次,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了红楼梦中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着荣华富贵,白色象征着清纯和无欲无求,黑色则暗示着死亡和凄凉。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运用,作者将色彩融入到小说的篇章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形象塑造力。

三、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运用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和象征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将无意识情感融入到象征手法中,作者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风格分析

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风格分析

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风格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从结构的层次性和叙事风格的多元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红楼梦》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红楼梦》的结构。

整个小说可以分为五十八回,其中前四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十八回为高鹗所续。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人生离别的悲凉。

小说以贾宝玉的出生为起点,以贾宝玉的死亡为终点,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

在《红楼梦》的结构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回环的手法。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贾宝玉的梦境,将整个故事置于一个虚幻的框架之中。

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还使得故事更具有哲理性。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通过诗词的对比和呼应,进一步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结构的层次性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具有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作品。

其次,我们来探讨《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红楼梦》以叙事者的视角展示了贾宝玉的成长经历和家族的兴衰史。

叙事者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存在。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事件的评价,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叙事风格上,《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和精致的情感刻画著称。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例如,林黛玉的柔情似水、薛宝钗的温婉贤淑,以及贾宝玉的多愁善感,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曹雪芹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红楼梦》还以诗词歌赋为媒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唱和对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形式,还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1
2
(叙事者:隐含作者;叙事者干预;不可靠叙述;视角与方位;叙述分层)
3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小说不仅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整体结构上有着高超的技艺,在叙事上同样有着难以超越的技巧。

本4
5
篇论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主要6
包括叙事的隐含作者、叙事的可靠性以及叙事的视角和方位三方面。

7
关键词:《红楼梦》隐含作者叙事可靠性视角方位
8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集荣耀与一身的同时9
也集争议与一身,关于它的争议,不管是作者还是主题甚至到人物形象,几乎10
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也一直没有定论。

11
一、叙事隐含作者
12
13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常会想象另一个人来帮作者叙述故事情节,从中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一些观念、思想、价值观等等,被想象出来替作者说话的
14
15
这个人一般情况都是作者的代理人,即作者的“第二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16
“第二自我”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格,这样一种支持作品17
的价值集合的人格被现代文学理论称为“隐含作者”。

因为他是从作品的内容和18
形式中推论归纳出来的。

一百二十回合的《红楼梦》虽然成书于两个人,但后19
面的作者几乎是延续着前一个作者思想脉络进行创作的,因此,《红楼梦》的隐含作者仍然只有一个,并且具有前一个作者即曹雪芹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

20
21
《红楼梦》的隐含作者首先具有的是反封建道德观的人格。

小说塑造的主22
人公贾宝玉就是一个反封建道德的典型,在学习上,他不爱封建传统的四书五经,喜欢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的知识;在对待男女关系上,他公开反对封
23
24
建道德观所宣扬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反而认为女儿才是真正尊贵的,而男子确
实污浊之物;而对于自己的爱情问题,贾宝玉更是不愿选择家长们给他安排好
25
26
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厌弃“金玉姻缘”之说,他爱的是与他心心相印,有共同
27
志趣的另一个封建叛逆者林黛玉,虽然这样一段至纯至真的爱情被封建道德观
28
所扼杀,但这并没有影响隐含作者反封建道德观这一人格。

29
从文本可以看出,《红楼梦》的隐含作者还具有佛教和道教相融合的思想品
30
格。

小说中有两个个人物至关重要,那就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每每事情发
展到了人力难以挽回的地步时,他们总会出面化解,然后令事情峰回路转。

如31
32
第十二回合,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治得贾瑞拖一身病,眼看就要归西,此时来
33
了一个道士与了他风月宝鉴。

在第二十五回,在宝玉和凤姐双双遭了赵姨娘的
道,中邪命悬一线之时,一个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化解了二人的邪祟。

除此之
34
35
外,小说多处可见色空思想,《好了歌》说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甄士隐与宝玉
36
梦游太虚幻境,乃是告诉世人,人从虚无中来,也终将会归于虚无;木石前盟
37
与今生还泪是承认佛家的因果轮回之说。

38
39
二、不可靠叙事
小说的叙述语言讲究反讽,非径情直遂,这通常让小说的叙述者与隐含叙
40
41
述者之间的观点呈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

《红楼梦》小说的叙述者与作者的
42
第二人格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小说有大量的叙述是不可靠叙述。

43
《红楼梦》的隐含作者对宝黛的恋爱是抱同情的态度,而《红楼梦》的叙
44
述者却不然,他不愿意在情节问题上表态,因此他用“反话”评论来取得一种
45
平衡。

这样的一种评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反讽式评论,它是评价性评论的一种
46
亚型。

叙述者与隐含叙述者不一致的情况,早期的脂砚斋和戚寥生等评论家已
47
经发现,他们在评论《红楼梦》时,常用“所言非所指”,“小心被作者瞒过”
48
等这类反语提醒读者,有些情节的叙述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不一致的。

小说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两首《西江月》对其进行描述:
49
50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
51
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52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
53
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54
两首《西。

江月》向读者们描绘的是一个疯癫痴狂、愚昧无才、偏性乖张、
纨绔不肖的封建贵族子弟,但实际上小说的隐含作者并不认为宝玉时这样的一
55
56
个形象,在隐含作者的叙述中,宝玉相貌堂堂、天资聪明、为人温驯、有情有
57
义,黛玉第一次见他时,对他的描述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
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苦笑,即瞋视而有情。

”而后58
59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更是大显其才华,连一向严厉的贾政都忍不住说好。

60
宝玉不仅对林妹妹情有独钟,对其他人也是有情有义,金钏儿投井身亡,宝玉
61
在其忌日烧纸焚香,晴雯病殁,宝玉为之撰写《芙蓉女儿诔》,
62
叙述者在对王夫人这一人物的描述中说,王夫人是“仁慈”“菩萨心肠”,
63
但实际不然,她逼得金钏儿跳井,将晴雯、司棋、蕊官等撵出大观园,间接害
死了晴雯和司棋,在王夫人的眼里,人命如草芥,所以可能勾引宝玉的都应该
64
65
受到惩罚,甚至消失。

可见叙述者在对王夫人进行叙述时并不可靠,读者只有
66
通过隐含作者方能真正看到其真实面目。

67
三、叙事角度和方位
68
小说的全部叙述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有限人物叙述角度。


69
知叙述是有权从任何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有限叙述角度,是只允许自己
70
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对受述者进行观察叙述。

叙述角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
71
权利自限问题,叙述者是叙述作品的创造者,他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解释、
72
选择、处理讲述的全权,而在叙述中,他的这种权利分配在主体意识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中。

不管叙述者最后采取何种形式,底本从定义上就是“全能全知”
73
74
的,这是叙述者可以选择的前提。

因此,如果叙述被限制于一定的意识范围之75
中,表面上看起来“全能全知”的权威被取消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特定目76
的的一种自我限制。

77
《红楼梦》的叙述者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叙述的时候,在叙述视角上选择了78
自我限制,而在叙述方位上则选择了全知式方位。

如在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79
叙述者就是借用黛玉的眼去描绘宁荣街的景象以及荣国府的景象。

后来村妇刘80
姥姥进贾府时,叙述者又借用刘姥姥的眼去描绘之前的景致。

同是一个地方,81
但是叙述者借用不同的人的视角,所叙述的景象便有所区别。

82
“全知式叙述方位”在小说中有很多,如第三十五回有一段叙述如下:
83
少顷出至园外,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上房内坐,贾母也觉脚酸,便84

85
头依允。

王夫人便命丫头忙先去铺设坐位。

那时赵姨娘推病,只有周姨娘86
与那老婆、丫头们忙着打帘子,立靠背,铺褥子。

87
这一小段看似只是一些人物的零散动作而已,但是这里并不是客观的描述88
人物行为,王夫人的“恐”,贾母的“觉”,赵姨娘的“推”,都是他们的心理活89
动,并没有在行动语言中显现出来。

只有“全知式方位”时叙述者者有绝大权90
利可以随手把这些人心里想的事写在一小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