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朱熹
朱熹观书有感5篇
朱熹观书有感5篇读了朱熹《观书有感》这一本书给人以一种轻松快乐之感觉,表达出一种现代人生活的时尚,美妙而康宁。
那么关于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5篇_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更多关于“朱熹观书有感”内容请点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朱熹观书有感精选范文5篇朱熹《观书有感》五百字作文朱熹观书有感800字5篇朱熹观书有感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
早晨,是读书写作的大好时光。
我六点就起床,带着笔、纸和书来到郊外,查找写作的灵感。
阳光明媚,空气新颖,人的心情一下子舒适许多。
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觉察前方是个小池塘。
池塘边长满金黄的油菜花,似乎可爱的娃娃露出它们的小脸蛋。
一棵棵油菜花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
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十分壮观。
蜜蜂在油菜花间飞来飞去,又开始新一天劳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劳!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动,那毛绒绒、胖圆圆的身体,多么可爱!欣赏完田间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转回池塘。
这个池塘不大,目测应当只有半亩,呈方块样子。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亮见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水中的天空蓝悠悠的,像刚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天空中飘着几朵云,云的样子各不相同,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飘散开来。
云朵和天光都映在这方池塘中,景色特别明丽,让我看后心旷神怡!我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望着这清亮的方塘,静静地陶醉、深思,突然,我的脑中产生一个疑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亮呢?河里的水为何一点都不浑浊?带着这个未知的疑问,我沿着方塘向前走去,这才觉察在方塘的源头,有一条小溪,溪里的水源不断地给方塘输送着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亮。
朱熹观书有感2在一个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的晴天里,原来在屋内读书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门。
屋外有一个将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丽。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观书有感 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
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快得犹如一片羽毛。
一直行驶要白费许多推拉力气,今日却能在江水中心拘束顺漂。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的读朱熹《观书有感》,盼望大家喜爱。
读朱熹《观书有感》1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好像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
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觉隐含在诗中的深意。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高校问家。
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尝出的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需博览群书。
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美: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进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最终有了震古烁今的发觉,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假如没有对前人著述的讨论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试想,一个人假如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学问,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
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
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觉的寓意并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留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特长。
“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敏捷的思路,进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
很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洁: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
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假如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诗作。
全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如下: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问渠:问它。
渠:它,指方塘。
那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3、为有: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如下: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该诗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
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1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
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2《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范文5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范文5篇朱熹观书有感1000字精选范文1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200字精选范文2昨夜江水暴涨,大船像羽毛一样轻飘在水上。
往日无水,前拉后推,费力劳神,怎么也拽不动,今天大水一来无需人力船顺着水漂来漂去行走自如。
朱熹观书有感3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一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译文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译文1、《观书有感》其一作者:朱熹朝代:宋bàn mǔfāng táng yī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nàdéqīng rú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shuǐlái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其二zuo ye jiang bian chun shui sheng ,meng chong ju jian yi mao qing,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xiang lai wang fei tui yi li ,ci ri zhong liu zi zai hang。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朱熹家训》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观书有感》意思
《观书有感》意思
摘要:
1.《观书有感》的作者和背景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是我国著名诗人朱熹的一首诗。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观书有感》是朱熹在观书过程中的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的主题是知识的力量和读书的乐趣。
诗人通过对书中文字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他将书中的文字比喻成跳跃的鱼、展翅的鸟,形象地表现了知识的生动活泼和无穷无尽。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读书的乐趣,他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意味着读书的乐趣如同寻找梅花般,需要用心去体会,方能领略其中的乐趣。
诗歌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
诗人以观书为主题,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读书的场景和感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书中文字和现实世界的景象,表现了知识的广阔和深邃,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书有感》作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影响。
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也传递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后人传颂不衰。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注音版
观书有感注音版
1、《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朱熹朝代:宋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 nà dé qīng rú xǔ,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
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其二
zuo ye jiang bian chun shui sheng, meng chong ju jian yi mao qing,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xiang lai wang fei tui yi li , ci ri zhong liu zi zai hang。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
我能行
jiàn pái huái
鉴
鉴定
徘
徘徊
徊
徘徊
◆[齐读古诗]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简介]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 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 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有哪些所得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书 有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诗人简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 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 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 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 登进士榜。
读诗句说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 打开。天光和云影都在镜子 中一起荡漾。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并概括本句诗的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问它怎么能这样清句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全诗以方塘自比,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 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古诗鉴赏]
这首诗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 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水如此清澈这一 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更加开阔,更加敏锐”这 一深刻的道理。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 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 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 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 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 喻书中的内容。
观书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优秀4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优秀4篇观书有感朱熹篇一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游时写的游春观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滨”却来了问题,泗水之滨在山东哎,当时,这些地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南宋的时候,朱熹肯定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去都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怎么可能到泗水边去游春呢?所以朱夫子写的不是他游春时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学习过程中心中追求理想过程中他心中的春天。
所以朱熹写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
他说的“胜日寻芳泗水滨”说自己正当青春好年华的时候,不光是他自己了,天下学子都应该这样啊,要师法孔圣人。
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
所以泗水就暗喻孔门暗喻儒家,寻芳那就是追求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大道,所以说“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所谓春风化雨,东风其实指的就是教育教化。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化成天下”的结果当然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你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天的风景,其实他说的是教育,说理想。
说道与理。
朱熹是理学大师,儒家讲“文以载道”,道理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朱熹的这首《春日》也好,包括他的《观书有感》也好,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宋诗大的特点是说理。
唐诗言情,宋诗说理,这是后代诗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唐宋诗的风格划分,但宋诗说理不枯燥,不刻板,不呆板,非常生动有趣,都是从眼前景身边事说起。
所以朱熹的《春日》其实说的儒学大道,春风化雨,教化之功。
观书有感朱熹篇二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024年朱熹观书有感
2024年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 为⑥有源头活水⑦来。
——宋·朱熹 注释 ①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④那得:怎么会。
⑤如许:这样。
⑥为:因为。
⑦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解读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映照着来回闪动着的天的光和云的影。
要问这方塘里的水怎会如此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进来。
赏析 这首诗表面是在写景,实际上写的是朱熹对读书的感悟,诗人在读书时心情舒畅,心中突然有了感悟,于是拿笔写了下来。
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一个比喻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读书时的'感受比作“天光云影共徘徊”,整体上是说,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池塘里,随着池塘里的水波不停地晃动,好像是人在徘徊。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什么池塘里的水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进来,实际是说,为什么读书让人有这样愉快的感受?是因为读书的人不断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融入书中的内容,不断地受到启发的缘故啊。
诗人运用巧妙自然的比喻,写出了读书的愉快感受。
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带来很大的启发。
作业题 你读书时有什么感受呢?想一想,看看和诗人的想法有什么朱熹观书有感2 这是朱熹对读书感悟的一首诗歌。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提出追求“理”的方法为“格物致知”。
这首诗写作者在读书中心情舒畅,突有感悟,思绪纷扬,于是执笔而抒。
首联: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描绘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亩”形容池塘的面积小,同时又因书是方形的,所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又是增添了词汇的能指性,丰富文章内容,活跃表达方式。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精选5篇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精选5篇1. 朱熹的经典著作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时期的著名儒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其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许多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儒学的重要资料,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些著作的观书感受:1.1 《朱子家礼》《朱子家礼》是朱熹对《周礼》的注释和整理。
朱熹在书中对《周礼》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礼仪、乐章、政治制度等。
通过阅读《朱子家礼》我体会到朱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富有思辨精神的注释让我对传统礼仪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的笔记集,收录了朱熹在学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论述和反思。
这本著作非常全面,内容有些繁杂,但是其中的观点和思考引人深思。
通过阅读《朱子语类》我对朱熹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朱熹的思想贡献朱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儒学家,也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以下是我对朱熹的思想贡献的几点感想:2.1 协调理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朱熹注重思维的协调性,他的思想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因素。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情感应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对立。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强调人本主义价值观朱熹强调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人是宇宙的中心。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通过发展人的自身才能和道德品质来改善社会和人类的境遇。
3. 朱熹思想的现代意义尽管朱熹的思想产生于古代,但它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熹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借鉴。
朱熹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和冷漠。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3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3篇)篇1: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篇2:观书有感朱熹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词语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
引(那通哪)。
诗词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
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后世影响:《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
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
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
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
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