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合集下载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资料归档(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变形监测测量规程正文及附录概要

变形监测测量规程正文及附录概要

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1.0.3 确定测量精度所依据的变形允许值和变形测量所用仪器的检验项目、方法及维护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一般规定2.0.1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场地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作业方法和检验成果质量的基本要求。

2.0.2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

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施测方案应经实地勘选、多方案精度估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择优选取。

2.0.31 应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建立高程网或平面网,亦可建立三维网。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2 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

新建的大型和重要建筑,3 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重要的监测成果,应进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2.0.4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各种测量点的选设及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或2 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点,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或检核点3 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时应布设联系点,选择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应相对稳定。

4 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

隧道-变形量测作业指导书

隧道-变形量测作业指导书

变形量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新奥法”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与围岩密贴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等,并积极利用围岩本身的支承能力来达到衬砌结构的稳定。

监控量测工作是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的隧道在监视隧道围岩稳定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施工程序,它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是确保施工及结构运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2.监控量测项目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本标段主要监控量测项目有:2.1 必测项目必测项目是在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时必须作为一道工序进行的项目,它包括:(1)洞内外观察;(2)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3)拱顶下沉量测;2.2 选测项目选测项目是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的项目,它包括:(1)地表下沉量测;(2)围岩内部变形量测;(3)锚杆轴力量测;(4)围岩压力量测;(5)支护、衬砌应力量测;(6)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7)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

3.量测断面的间距和量测频率3.1 洞内、外观察洞内、外观察是直接利用肉眼对隧道内外围岩及其支护、衬砌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以了解围岩稳定状况,对隧道施工其指导性作用。

3.1.1 洞内观察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两部分。

(1)开挖工作面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围岩围岩等级变化、节理发育程度、岩层及裂隙走向、地下渗水情况等。

每次观察后必须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见附表1),对于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凝土封闭。

(2)已施工段观察对已施工段的观察每天进行至少一次,主要观察内容为: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的工作状态,并作好详细的记录。

3.1.2 洞外观察洞外观察应每天进行一次,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其观察内容为: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精心整理12节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提供成果资料的格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我院承接的所有构筑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桥梁等)变形测量工作。

3职责本作业指导书由生产管理室负责业务下达,由分队负责具体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检查,质检办负责审核,总工办44.14.1.14.1.24.24.2.14.2.2作业人员4.2.3按角检验、全站仪的4.3位移监测,4.3.14.3.1.14.3.1.24.3.1.34.3.1.44.3.1.5a )术设计书由生产部门编写,质检办审核,总工办审定。

b )技术设计书要根据测量合同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准点的设置方案、观测方法与可靠性分析,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与施测方法,观测周期与观测精度等级,数据处理方法和各项限。

c )观测周期可根据差指标,拟上交成果目录等。

技术设计完成后应交由总工室审核甲方要求或根据预估的变形速率和测量精度来确定。

按预估变化率和测量精度等级确定变形观测周期时,可按T>2M/V 计算(T :变形观测周期,M :变形量观测中误差,V :预估的变形速率)。

d )观测精度等级可根据甲方要求或根据所监测工程的重要性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由M=S/20(M :变形观测点观测中误差,S :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计算变形观测点测量中误差,再根据观测方案和观测线路,按Ф=M/Q 221(Q 为最弱观测点权倒数,Ф为单位权观测中误差),计算单位权观测中误差,现根据《建筑变形规程》表2.0.5套用相应的测量精度等级。

4.3.2基准点设置与可靠性分析4.3.2.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每个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基准点,三个基准点间应单独布设水准线路构成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级别,若条件许可,应尽量将基准点设置在一个测站可以同时观测到的位置直接测定高差,通过计算高差观测不符值或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41nN ∆∆±(N:测段数,△:高差不符值,n 各测段平均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若相邻两周期基准点间差变化量大于n 22M (n 为测站数),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重新设置基准点。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变形测量的内容1.1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在建筑物、筑物竣工后即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坐标,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值,可根据所测成果的坐标值绘制出相应的点位,分析出点位的偏移方向和偏移值以及偏移的规律和速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1.2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在施工开始时即应有计划地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高程,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垂直沉降值,可根据所测平差成果的高程值绘制出相应点位高程,分析出点位的下沉量和下沉的速度;观测数据要有阶段性和数据的连续性,才能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构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示意图测量基准点示意图1.3 挠度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的扭曲变形监测,在桥梁、隧道的顶层进行平面位置和垂直沉降观测,测定扭曲变形数值。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一般采用独立网,如需要求与城市网联测时,只在初期将基准点与城市网进行高精度的联测,并进行一次布网,固定基准点坐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变形观测点:平面位置特征点是桥梁面跨度支撑顶点和跨中,高层建筑物四边顶点,隧道内顶点等;垂直变形观测点是两侧桥梁柱支点,高层建筑墙基;挠面变形观测点定在桥梁面和隧道顶容易扭曲部位。

基准点观测墩示意图深埋双金属管基点标石深埋钢管基点标石1.5 变形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文件制修订记录
1编制依据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结构中构件垂直度变形的检测,并规定了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的检测方法。

3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2-07-2017-A《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垂直度指的是在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构件表面偏离重力线的程度,使用全站仪测量垂直度的方法为投点法,观测时,应在柱底观测点位置安置水平读数尺等量测仪器,在每测站安置全站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测出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再按矢量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4.1.2在用全站仪对钢柱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a.在用全站仪对柱进行测量时,全站仪与被测柱所在轴线的夹角应小于10°。

b.单节柱的垂直度应在H/1000的允许范围之内,H表示柱长度,当H≥10m时,应
在10mm的范围内。

c.在用全站仪进行垂直度测量时,视线要从柱顶中心线向柱底中心线测量,在水平读数尺上读出其具体偏差。

4.1.3各钢构件允许偏差
5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ZZHXJC-CX-21-2017)。

6 记录表格
1) 表JSJL-02-07-2017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引言概述:钢结构作为建造领域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建造物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运行,变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匡助工程师和相关人员更好地进行变形检测工作。

一、检测设备选择1.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水准仪等,确保能够准确测量钢结构的变形情况。

1.2 确保设备准确性:在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保养设备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

二、变形监测方案制定2.1 制定监测计划:在进行变形监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等,确保监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确定监测指标:根据钢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指标,包括变形量、变形速率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3 制定应急预案: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停工处理、通知相关部门等,确保及时处理问题。

三、监测点位设置3.1 合理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应根据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合理设置,包括主要承重构件、连接节点等,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2 注意监测点位的数量:监测点位的数量应根据钢结构的规模和重要性确定,既要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又要避免监测点位设置过多导致监测工作繁琐。

3.3 定期检查监测点位: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监测点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并处理监测点位异常情况。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与存储:对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对照、趋势分析等,及时发现钢结构的变形情况。

4.3 结果呈现与报告: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制作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汇报变形检测结果,提出建议和处理措施。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变形监测实验的一般要求一、测量实验须知1、在测量实验之前,应认真仔细地阅读本指导书,明确目的与要求、熟悉操作步骤、注意有关事项,并准备好所需文具用品,以保证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2、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

3、实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

4、必须严格遵守本指导书列出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和“测量记录与计算规则”5、服从教师的指导,每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发扬互相协作精神。

每项实习内容都应取得合格的成果并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记录表,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交还测量仪器和工具,结束该项实习内容。

6、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纪律,爱护现场的花草、树木,爱护周围的各种公共设施,任意砍折、踩踏或损坏者应予赔偿。

二、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1、在教师指定的地点办理借领手续,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仪器工具。

2、借领时应该当场清点检查。

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仪器工具及其附件是否齐全,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脚架是否完好等。

如有缺损,可以补领或更换。

3、离开借领地点之前,必须锁好仪器箱并捆扎好各种工具;搬运仪器工具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4、借出仪器工具之后,不得与其他小组擅自调换或转借。

5、实验结束,应及时收装仪器工具,送还借领处检查验收,消除借领手续。

一切仪器工具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汇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三、测量仪器操作细则1、携带仪器携带仪器时,应注意检查仪器箱盖是否关紧锁好,拉手、背带是否牢固2、开箱提取仪器1)先安置三脚架,将各架腿插入土中,使三脚架稳妥。

启箱取出仪器前应看清并记住仪器在箱中的位置,以免仪器装箱时发生困难。

2)提取仪器之前,应注意先松开制动螺旋;从箱中取出仪器时,不可握拿望远镜,应双手握住基座或远镜望的支架,取出仪器后小心地安置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紧仪器与三脚架的中心连接螺旋。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大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其安全运行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可能会发生变形,这可能对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大坝的安全性,编制了本作业指导书。

二、监测设备1.应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倾斜仪等。

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2.监测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如有异常情况发生,需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

三、监测方式1.定期监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大坝进行监测。

一般情况下,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定期监测,如果大坝存在较大的变形风险,可以适当缩短监测周期。

2.实时监测:通过以太网或无线网络等方式,将监测仪器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大坝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形情况,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监测内容1.水平位移监测:监测大坝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情况。

可以采用全站仪等设备,通过测量特定控制点的坐标变化来计算大坝的水平位移情况。

2.垂直位移监测:监测大坝在垂直方向的位移情况。

可以采用GPS等设备,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变化来计算大坝的垂直位移情况。

3.倾斜监测:监测大坝的倾斜情况。

可以采用倾斜仪等设备,通过测量大坝不同位置的倾斜角度来得出大坝的倾斜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处理:监测数据应保存完整,根据监测设备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整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数据的分析:将监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和分析,得出大坝的变形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大坝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报告编制1.监测报告应详细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结论。

2.报告应准确、清晰,以便相关人员能够理解和判断监测结果。

3.报告中应包括对于大坝变形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于大坝稳定性的评估和建议。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要求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要求规范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围(mm) (mm)特等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0.5 3.0 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1. 5 10.0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3. 0 20.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4.2.2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进行确定。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倍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点。具体可根据地质 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一、引言变形测量是工程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用于评估结构物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本文旨在提供变形测量作业的指导细则,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测量前准备1. 确定测量目的:明确需要测量的结构物、测量的变形参数以及测量的时间点。

2. 确定测量方法:根据结构物的特点和测量目的,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法、水准仪法、激光扫描法等。

3. 准备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扫描仪等。

4.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目的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点的选取、测量次数和测量顺序等。

三、测量操作步骤1. 设置测量基准:根据测量方案确定测量基准点,并进行准确的标定和校正。

2. 建立测量网格:根据测量目的和结构物的特点,在结构物表面建立测量网格,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和数量。

3.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方案,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点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4. 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校正、滤波和计算等,得出变形参数的结果。

5. 结果评估:根据测量结果,评估结构物的变形情况,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质量控制要求1. 测量设备的校准: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环境的控制:在测量过程中,控制好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3. 测量人员的培训: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测量技能和操作水平。

4.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对测量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校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的可追溯性: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如高空作业、施工现场等,确保测量操作的安全性。

3. 使用测量设备时,应按照操作手册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2019-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

2019-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篇一: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2节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提供成果资料的格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我院承接的所有构筑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桥梁等)变形测量工作。

3 职责本作业指导书由生产管理室负责业务下达,由分队负责具体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检查,质检办负责审核,总工办负责审定,本作业指导书最终解释权归总工办。

4 措施与方法4.1 接收任务4.1.1 由院生产管理室将任务下达到作业队、室,并开具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由业务承接人员在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上简要写出项目的技术要求。

4.1.2 作业队、室接收任务后,应按照《测绘项目负责人制度的规定》确定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4.2 生产准备4.2.1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好人员,并进行分工,安排工作实施计划。

4.2.2 项目负责人应就技术设计书中的技术要求及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

4.2.3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如构筑物的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变形监测的相关仪器等,并按JGJ/T-97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CJJB8-99城市测量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定(即水准仪的I角检验、全站仪的2C差检验、测斜仪正反读数稳定性检查、准直仪的I角检验)。

4.3 生产作业变形测量是对工程构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形变进行监视测量,我院目前主要承担构构物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以及地形沉降等变形测量工作。

以下主要就变形测量的主要作业环节制定作业技术要求,本作业技术要求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应依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有关条款执行。

4.3.1 监测前准备工作4.3.1.1 工地现场踏勘;4.3.1.2 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4.3.1.3 确定基准点稳定性监测和变形观测方案,沉降观测应在现场选定观测线路并做好标记;4.3.1.4 绘制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点位布置图,观测线路图;4.3.1.5 编写技术设计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一、编制目的为保证地铁施工监测工作的正确有效实施,以获取反映地铁变形实际情况的资料信息,反馈给地铁监控人员,监控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先确定的施工状态,使施工状态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保证地铁变形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地铁的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断→预告→处理→施工的循环过程,为了能够控制地铁的外型尺寸和所承受的内力,首先必须安排一些基本的和必要的量测项目,其内容包括地铁隧道拱顶沉降、桩体倾斜、桩体位移、桩顶位移、地下水位及围岩压力等项目。

三、监测方法隧道的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桩体倾斜采用测斜仪、桩体位移采用水准仪及全站仪、桩顶位移采用全站仪、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计、围岩压力采用综合测试仪进行测试。

四、相关仪器操作规程:1、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2、BJJYT-ZY-04-2012 LeicaTC402系列全站仪操作规程3、BJJYT-ZY-05-2012 XB338-2 测斜仪操作规程4、BJJYT-ZY-06-2012 JMZX -3006 综合测试读数仪操作规程五、相关原始记录表格:1、BJJYT-JJ-01-2012 水准测量原始记录表2、BJJYT-JJ-02-2012 桩体倾斜原始记录表3、BJJYT-JJ-03-2012 水平位移测试原始记录表4、BJJYT-JJ-04-2012 地下水位测试原始记录表5、BJJYT-JJ-05-2012 应力(应变)测试原始记录表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一、工作原理电子精密水准仪--就是测量水平高差的可以自动记录的光学仪器,原理是将仪器置于两个有高差的地点(分别置有一把铟钢尺)中间就可以比对出两点的高差值。

二、操作规程1.放置仪器,仪器架设时应注意架设地点对视线的影响以及周边是否有会影响水准仪居中的不利因素,如过车等;2.粗略对中:将三脚架立在站点(地面标记点)的上方,三脚架架头约大致水平位置,从螺旋孔中垂线对中以确保三脚架大概在地面测站点的正上方。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观测仪器检验 观测资平差计算 编制成果基准外业观编写变形资料(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现代建造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建造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钢结构的变形检测是确保其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

二、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目的是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及时发现和分析结构变形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以确保钢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三、检测方法1. 现场调查:对钢结构进行全面的现场调查,包括结构的基本信息、使用情况、历史维修记录等。

同时,对结构的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等,以了解可能对结构变形产生影响的因素。

2. 测量技术:采用精确的测量技术对钢结构进行变形测量。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激光测距仪测量、测量标杆法等。

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准确计算出结构的变形情况。

3. 数据分析: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结构的位移、变形、倾斜等指标。

同时,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照,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检测频率1. 建设阶段:在钢结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进度和结构形态的变化,定期进行变形检测。

建议在主体结构封顶前、装修前和竣工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2. 使用阶段:在钢结构正常使用期间,应定期进行变形检测,以监测结构的变形情况。

普通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根据需要进行暂时检测。

3. 维护阶段:在进行钢结构维护和修复时,应进行变形检测,以评估维护效果和结构的稳定性。

维护先后应进行对照检测,以确保维护措施的有效性。

五、检测报告1. 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括结构的基本信息、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报告应详细描述结构的变形情况,并给出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方案。

2. 报告格式:检测报告应采用标准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附录等部份。

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应清晰可读,文字应简明扼要,以便于阅读和理解。

六、检测人员资质要求进行钢结构变形检测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以下资质要求:1. 具备相关工程背景和专业知识,熟悉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要求;2. 具备测量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3. 具备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4. 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如结构工程师证书等。

桥梁线形与变形实施细则

桥梁线形与变形实施细则

桥梁线形和变形检测实施细则1.适用范围、检测项目、技术标准1.1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对桥梁线形和结构变形的检测。

1.2检测项目桥面线形和桥梁结构变形的检测包含如下项目:1.2.1承台或者扩大基础的沉降、扭转;1.2.2墩柱或者桥台台身的垂直度;1.2.3盖梁或者台帽横坡;1.2.4支座变形;1.2.5梁体扭转;1.2.6桥面高程和线性;1.2.7桥面附属结构位移。

1.3技术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198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J21-2011;《铁路桥梁检定规范》铁运函[2004]120号;《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2.检测仪器设备2-1桥梁线形与变形检测仪器设备其他:红油漆、水泥钉、膨胀螺丝等。

3.技术要求3.1桥梁变形检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3.1.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1.2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测,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点测量初始值。

3.1.3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1.4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条码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3.1.5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3.1.6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3.1.7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资料归档(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

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5)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

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6)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4.2 观测点的布设:4.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尔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4.2.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进行确定。

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倍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点。

具体可根据地质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4.2.3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点的布设:(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观测点。

(3)按纵横轴线或前方交会布设的测站点,每点应选设1~2个定向点。

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其测距或丈量的要求。

4.3 图上设计步骤:(1)按照保证精度,方便施工和测量的原则布设控制点。

(2)判断和检查点间通视情况。

(3)估算控制网的精度。

(4)拟定水准路线。

4.4控制网优化设计GPS网:先提出多种布网方案,同步图形扩展布网形式如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混连式,原则上采用边连式,有条件时采用混连式,不提倡点连式。

尽量保证基线边长均匀。

三角网(或边角网):特殊工程需要时采用测角网、测边网、导线网、边角组合网等。

根据网形和各点近似坐标,利用计算程序进行精度估算,优选出点位中误差最小,相对点位中误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观测工作量最小的方案。

4.5根据对测区情况的调查和图上设计的结果,写出文字说明,整理各种数据、图表,并拟定作业计划。

4.6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审核二、标石的选埋1.对于变形测量来说各种测量点的选埋应符合下列要求:1.1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1.2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1.3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是应布设联系点,选设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应相对稳定.1.4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1.5对需要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应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1.6 观测点应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以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上对其进行观测.2.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1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或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

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0.1mm.1.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

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岭标和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

1.3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志和标石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2.高程控制点标石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2.1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2.2 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2.3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天。

三.检校仪器按规范要求在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I角、2C)。

四.作业要求1.变形观测周期(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外界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控制测量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1 使用全站仪观测(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

方向观测法的操作程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类型及观测条件确定。

以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对测角网与导线 n=5.3(ma /mb)2,对独立测站 n=(ma/my)2;其中:n表示测回数,ma 表示测站上一测回角度中误差,mb表示按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my表示测站平差后的角度中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