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教材
942食品微生物学书本
942食品微生物学书本摘要:I.引言- 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II.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和生长环境III.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IV.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中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腐败变质与防腐保鲜技术V.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安全-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与微生物学VI.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正文: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来源、生长、繁殖、代谢、生态、检测、控制以及与食品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食品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它们对食品的品质、安全、卫生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细胞简单、生活活动低下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食品中的微生物来源广泛,包括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加工设备等。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环境与其种类有关,如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等。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和显微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DNA 测序等。
这些方法为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食品中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食品腐败变质与防腐保鲜技术。
其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为食品的营养和健康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食品腐败变质与防腐保鲜技术为食品的保质期和品质提供了保障。
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肠道疾病等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与微生物学的结合,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将不断拓宽,新的技术方法将不断涌现。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1)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一类形体微小 (一般小于0.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 它们的个体,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才能看清它们的个体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从进化的角度看,微生物是比较原始的生物。
分类:
生物
非细胞生物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病毒、噬菌体
(四)生长快,培养容易
胃口大 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 大肠杆菌:1小时 人 :500年(按400斤/年计算) 繁殖速度快, 一般细菌在最适合的条件下,每隔20—30min,就可繁 殖一代。 109大肠杆菌重1mg,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 48小时后2.2 × 10 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 × 1025 吨
面积/体积比:人 = 1,大肠杆菌 = 30万;
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 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微生物的其它很 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结构简单: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 真菌有些是单细胞,有些是简单的多细胞 病毒和噬菌体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无细胞结构
(二)分布广,种类多
(三)适应力强,易变异
适应力很强,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微”不至。 微生物最擅长的本领:能及时形成休眠细胞,然后长期进 入休眠状态。
抗热:自然界中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21 ℃ ;有些细菌的芽孢, 需加热煮沸8小时才被杀死;
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 ~ ―30℃的低温生长; 抗酸碱: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pH范围:pH 0.5 ~ 13; 耐渗透压:蜜饯、腌制品,饱和盐水(NaCl, 32%)都有微生物生长;
抗压力:有的细菌能在265个大气压;
易变异
•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易变异的特点,来诱变育种,使之适应于 人们提供的条件,满足人们提高产量或简化工艺的需要。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PPT课件PPT学习教案
醚 獭 府
叶 怠 洋
稳 忠 企
捷 事 供
《 食 品
微 生
物
学
》
P
P
T
课
件
《
食
品
微
生
物
学
》
P
P
T
课
件
菌种改良
微生物的特点
种类多、分布广
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数仅十 万种左右,但人们估计:目 前最多只开发利用了其中的 1%。微生物种数大大超过动 植物种数。
分布于任何地方,几乎无孔不
入。如万米第2深3页/共海121页、8万米高空、
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势
朱
恬
衰
员
莆
第12页/共121页
税 曹
伎 唬 焰
禄 帕 叮
凤 绥
篓
睛
棘
躁
碍
栓
沃
迢
斡
阜
洋
傍
脏
好
宿
舀
《
食
品
微
生
物
学
》
P
P
T
课
件
《
食
品
微
生
物
学
》
P
P
T
课
件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1、食源性细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 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坂崎肠杆菌等;
纽
攻
伙
横
椭
答
第4页/共121页
持 芥
萎 阐 抄
反 孺 颂
疆 乳
往
歪
夺
2024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安)[1]
食品微生物学(食安)目录•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预警•食品微生物学的未来展望01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学。
重要性食品微生物学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开发新型食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径、生长繁殖条件、产生的有害物质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食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致病菌等;真菌主要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如曲霉、青霉等;病毒则较少直接污染食品,但可通过食品传播。
特点食品微生物具有多样性、易变性、耐受性等特点。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条件各不相同,有些微生物甚至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此外,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微生物是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食品变质、腐败或产生有害物质。
某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或致病菌,食用被这些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后,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感染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中毒、李斯特菌病等。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严格控制。
通过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加强卫生管理、使用防腐剂等措施,可以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
同时,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02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与来源食品原料在生长、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设备、工具、容器和操作人员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源。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精)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52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开课学期:7学时/学分:40/2 (其中实验课20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开课专业:营养与食品检验专业方向选用教材:郑晓冬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版主要参考书: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第3版)2.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版3.郝林编《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4.张文治著《新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版5.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6.刘运德主编.《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版7.徐锡权主编《现代水传播病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8.杨正时房海主编《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第一版9.马文丽等主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10.《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版11.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执笔人:赵书欣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重点是系统讲授食品卫生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途径、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及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内容。
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与食品有关的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2、全面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主要特点及与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关系;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4、全面树立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意识;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验课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问题运用于预防医学工作中。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完整版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与评价标准
微生物检验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致病菌测定等。
评价标准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微生物学评价标准,如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标准,以及检验方法和评价依据。
质量控制
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各环节中 的微生物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监督和抽检, 保障食品安全。
功能性食品的研究
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如益 生菌、酶制剂等。
3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并控制食 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食品生产的多样 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风险评估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 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 •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 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与展望
01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 性、与食品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同时产生能量。
呼吸作用
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呼吸 作用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为二氧化 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能量。
光合作用
某些微生物如藻类能进行光合作 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氮固定
某些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 转化为氨或其他含氮化合物,供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制备霉菌涂片、观察霉菌形态、进行分类鉴定、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和生理特 征。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对其 进行分类和鉴定。霉菌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菌 丝体特征、孢子形态和菌落特征等。
注意事项
制备霉菌涂片时要避免污染和损伤菌丝体;观察 时要调节好光源强度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进行分类鉴定时要注意观察多个特征并结合相 关文献资料进行判断。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 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01
02
03
04
低温保藏
通过降低食品温度,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
质期。
气调保藏
改变食品包装内的气体成分, 降低氧气含量,抑制需氧微生
物的生长。
干燥保藏
降低食品水分活度,使微生物 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食品
的保质期。
辐照保藏
利用辐照技术杀死食品中的微 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达到
保藏的目的。
性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血清学检测
03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存在来
鉴定微生物。
现代检测技术
1 2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PCR扩增等原理,通过检测 特定基因序列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免疫学检测
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 存在来鉴定微生物,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 优点。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 • 食品微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物质代谢
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自养型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自身 所需的有机物,异养型则依赖现成的 有机物来提供营养。
微生物具有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包 括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氮代谢、脂肪 代谢等。这些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的 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呼吸类型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分为发酵、好氧 呼吸和厌氧呼吸三种类型。不同类型 的微生物通过不同的呼吸作用获取能 量。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察 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 力;课程设计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改进加工工艺
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 微生物污染。
B
C
强化储存和运输管理
保持储存和运输环境的卫生,控制温度和湿 度等条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D 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对食品生产、
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 管理。
05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
活动。
03 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硝酸钠 磷酸氢二钾 硫酸镁 水
3g 1g 0.5g 1000ml
氯化钾 硫酸亚铁 蔗糖
0.5g 0.01g 30g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一、 培养基
(四)培养基的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 ➢ 间歇灭菌 ➢ 过滤除菌
二、实验室用具和材料的灭菌技术
(一)干热灭菌 1、焚烧法
适用范围:接种针 污染废弃物
P, S, K ,Mg等元素通常以无机盐的形 式添加
➢微量元素 通常不需单独添加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 5、 生长素
➢有些微生物生长必需的微量有 机物质
常见的生长素有:
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微生物
可以在纯无机环境下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自养型 ➢化能自养型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3、根据培养基的用途
普通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一、 培养基
(二)配制培养基的一般原则 1. 选用合适的营养物质 2. 确定各营养物的适当配比 3. 基质环境的调节 4. 营养原料的经济性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酵母菌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 豆芽汁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配制方法:干麦芽粉加4 倍 重 量 的 水 , 55~60C 保 温 糖 化 3~4hr ,碘液检验无变色后煮沸过滤,适当稀 释调节pH至6.0,分装灭菌。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霉菌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 察氏培养基
➢ 耗能,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 有渗透酶参与,运输特异性高 ➢ 运输速度快 (一) 主动运输 ➢ 不改变被运输物的结构 (二) 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 ➢ 改变被运输物的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一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普 通微生物学与相关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专门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生物学特性、食品在贮 藏和加工过程中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以及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 污染、控制及卫生学检测,从而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种 多样、安全卫生的食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与环境的接触 面大,因而受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一旦环境条件 发生变化,不适于微生物的生长时,很多微生物 个体死亡。但是,也有些个体发生变异并能存活 下来。我们常常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点,,一般对营养的要求不 高,故原料来源广泛,容易培养。许多不易被 人和动植物所利用的农副产品、工厂下脚料等 都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这样不仅解决了培养 微生物的原料问题,而且为“三废”处理找到 了出路,做到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范围)
(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 营养代谢、 生长繁殖、生态、遗传变异等)。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如利用细菌来生产食醋、味精等调味品,酸乳、 干酪、酸性奶油等发酵乳制品;利用酵母菌来生产馒 头、面包、酿酒及食用蛋白等;利用霉菌生产腐乳、 豆豉、酱、酱油、柠檬酸等食品或添加剂。
第一节 微生物基本知识
微生物是生物界中,除了高等植物、动物等生物以外的 一个十分庞杂的生物类群。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06
未来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趋势与挑战
新技术与新方法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基 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 生态和进化。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蛋白 质表达和功能,有助于发现新的食品微生物学应用 。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食品微生物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 ,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微生物与 食品腐败和变质的关系。
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微生 物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长 足的进展,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 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 支持。
未来展望
未来食品微生物学将继续深入研 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机制,探索新的控制方法和技术 ,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人类健 康水平。
员工卫生管理
加强员工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培训, 确保员工不携带病原体进入生产区域。
05
食品微生物的应用
食品发酵与微生物
01
食品发酵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食品加 工的过程。
酵母菌
用于面包、酒类等发酵食品的制作 。
03
02
乳酸菌
在酸奶、乳酪等发酵乳制品中广泛 应用的微生物。
霉菌
在酱油、豆豉等传统食品发酵中发 挥作用。
长和繁殖。
添加防腐剂
在食品中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可 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04
食品微生物安全性与质量 控制
食品微生物安全性评估
01
微生物种类鉴定
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进行 准确鉴定,了解其特性,为安全 性评估提供依据。
食品微生物教学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讲义黄志明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10082201课程总学时:72<非师,其中,讲课36,实验36,>课程学分: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一、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是食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由二大部分组成,前部分学习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代谢、生长、遗传变异等基础理论知识,后一部分学习微生物在生产应用,并重点学习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科学理论,辩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微生物,充分利用好各种有益微生物,提高食品质量;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引起的病害;能在发酵食品工业中指导生产工作,能在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中监督食品生产的卫生质量.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1学时〕本章要求:1.掌握食品微生物概念与特点2.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史:主要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安排作业1次.复习与作业要求: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其常用的量度单位是什么?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试从这些特点的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在实践中的意义.3.简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4.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命名.5.什么是微生物学?它有哪些分科?6.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几期,各期划分的标准及主要成就>.7.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 它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如何?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种类、特点〔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一大群个体体积微小〔通常直径小于0.1mm,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些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类群统称.〔二〕、主要类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霉菌、酵母〕和病毒;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也是属于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病毒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细菌>原生生物界<藻类, 原生动物>、真菌界<酵母、霉菌>植物界、动物界和病毒界微生物在六界中占有四界, 显示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重要地位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酵母、霉菌>非细胞型微生物乙肝病毒腺病毒噬菌体流感病毒HIVEbola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型真菌多细胞型真菌〔三〕、微生物主要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看清.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单位是微米或纳米.用细菌中的杆菌为例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个体的细小.杆菌的宽度是0.5微米,因此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杆菌的长度约2微米,故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颗芝麻长.我们今天知道的最小微生物是病毒,如细小病毒的直径只有20纳米〔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2〕、种类多、分布广;微生物种类繁多.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微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仅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1%.〔3〕、适应性强、易变异;〔4〕、生长繁殖速度快;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生儿育女".例如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时可分裂3次,由1个变成8个.每昼夜可繁殖72代,由1个细菌变成4722366500万亿个〔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后,则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如此多的细菌的重量约等于4000个地球之重.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疯狂的繁殖是不可能实现的.细菌数量的翻番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不可能无限制地繁殖.因而在培养液中繁殖细菌,它们的数量一般仅能达到每毫升1-10亿个,最多达到100亿.尽管如此,它的繁殖速度仍比高等生物高出千万倍.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发酵周期.〔5〕、容易培养;微生物对营养要求不高、食谱杂.微生物繁殖快,生产中许多副产物是微生物良好培养基.变废为宝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要求低.〔6〕、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大把一定体积的物体分割得越小,它们的总表面积就越大,可以把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称为比表面积.如果把人的比表面积值定为1,则大肠杆菌的比表面积值竟高达30万!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得惊人,所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特别大,这非常有利于微生物通过体表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就使它们的"胃口"十分庞大.如大肠杆菌在合适条件下,每小时可以消耗相当于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而人要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则需要40年之久.如果说一个50公斤的人一天吃掉与体重等重的食物,恐怕无人会相信.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这个特性,发挥"微生物工厂"的作用,使大量基质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大量有用的化工、医药产品或食品,为人类造福,使有害物质化为无害,将不能利用的物质变为植物的肥料.二、微生物学的创立与发展史〔一〕微生物学的启蒙时代----形态学时期1.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荷兰,1632-1723〕:第一次用单式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当时称微动物,从而揭开了微生物的奥秘.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1、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形态学时期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1632-1723>是微生物学的先驱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列文虎克•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发现了杆菌、球菌和螺形菌•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列文虎克和他自制的显微镜〔放大266倍〕列文虎克观察到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学的奠基时代----生理学时期1. 巴斯德〔Louis Pasteur 法国,1822-1895〕: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研究了酒病,蚕病,狂犬病,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2.科赫〔Robert Kock 德国,1843-1910〕:细菌学奠基人.*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如分离、培养、染色等技术〕*建立了病原学说微生物生理学时期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寻找各种传染病病原菌巴斯德在观察受狂犬病感染的兔脊髓著名的巴斯德研究院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的贡献•有机物发酵和腐败由微生物引起•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问题——创立巴氏消毒法•19世纪70年代,研究炭疽病,拯救了畜牧业•1881年研制成功减毒活疫苗——开创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新世纪•1885年,巴斯德第一次治好了被疯狗咬伤的9岁男孩梅斯特——奠定了免疫学基础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1882年发现引起结核病的病原——分离出结核杆菌•创立了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固体培养技术、染色技术、实验动物感染•发现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总结了著名的"科赫法则" ---确立病原微生物•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分离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三〕微生物学的发展时代----分子生物学时期二十世纪中叶至今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酶•生物氧化•DNA•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三、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生产实际,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予以改造、控制和消灭;使微生物学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学科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2、研究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方法,制定指标绪论作业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2、微生物学二、填空:微生物分为三类:-----------,------------,---------.三、简述题:1、简述微生物的特点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本章小结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2、微生物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9学时〕本章要求:1.掌握细菌的大小形态和.细胞的结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3.掌握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大小形态.和细胞的结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4.掌握噬菌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主要内容:I 原核微生物一、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的菌落特征,细菌的繁殖,细菌的代表属二、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三、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II真核微生物五、霉菌:霉菌的形态,霉菌的细胞结构,霉菌的菌落特征,霉菌的繁殖,霉菌的代表属六、酵母菌: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酵母菌的细胞结构,酵母菌的菌落特征,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代表属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菌落特性,了解真菌无性和有性孢子的形成特性,比较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基本特性;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安排作业2次.复习与作业要求:全面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思考题:1.什么是细菌?简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2.细菌有哪些基本形态?3.试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和特殊构造,并扼要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4.简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程序,原理与结果表示.5.简要说明G+和G-细菌细胞壁的构造特点及成分.6.什么是荚膜?其化学成分如何?有何功能?7.什么是芽孢?有何特点?8.什么是鞭毛?有何功能?9.简述细菌的繁殖方式.10.简述真菌的特点与概念.11.真菌细胞结构与细菌细胞结构有何不同?12.真菌产生的孢子有哪些?试比较它们的异同点.13.真菌的菌落有哪些特征?14.什么是真菌的生活史?有哪两种类型?15.什么是放线菌?为什么说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微生物?16.简述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第一节概述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organism〕:原核〔细菌、放线菌、〕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真核〔霉菌、酵母〕主要区别:核仁、核膜、有丝分裂过程以及细胞器的不同〔见表2-1〕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分类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Kingdom〕门〔Phylum or 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二、种以下的分类单元〔1〕种:是显示高度相似性,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其它种有明显差异的一群菌株的总称. 〔2〕、亚种〔subspecies subsp.,ssp〕:某一个微生物种中某一种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异,而且稳定能遗传的变异菌种.〔3〕、变种〔variety, Var.〕与亚种同义〔4〕、型〔type〕:指的是同一细菌种内显示很小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差异的菌株,常用于细菌〔特别是致病菌〕中紧密相关菌株的区分.血清型〔serotype〕〔5〕、菌株〔strain〕:又称品系.一个菌株是指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来的克隆〔clone〕或无性繁殖系中的一个微生物或微生物群体.如:Bacillus subtilis〔枯草杆菌〕As1.398 ——产蛋白酶高的菌株BF7658 ——产-淀粉酶高的菌株〔6〕群:——把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类型统称为大肠菌群.象这样把某些微生物种类和它们之间的中间类型统称为"群".三微生物的命名双名法: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中文的命名次序与拉丁相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1、常规分类法主要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生态特征;抗原特征; 2、遗传特征分类法 3、化学特征分类法 4、数值分类法 第二节细菌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的 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 四、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coccus>双球菌<diplococcus>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streptococcus>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八叠球菌<sarcina>四联球菌<tetrad>杆菌<bacillus>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2-3 μm 布鲁菌0.6-1.5 μm 杆菌的形态多样大中小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二、细菌的结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 革兰染色法:结晶紫碘液 95%乙醇复红 革兰阳性菌 革兰染色 革兰阴性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肽聚糖,但各有其特殊组分 组成成分: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胞壁质两端齐平炭疽芽胞杆菌两端尖细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弧菌螺菌螺杆菌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 〕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 ,M 〕短肽〔L-谷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或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通过-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和4-3氨基酸上的肽键〔青霉素作用点〕联结成网状结构 〔1〕肽聚糖<peptidoglycan>革兰阳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LPS>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1-2层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 — 外膜 — + 脂蛋白 — + 脂多糖—+〔4〕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青霉素作用点溶菌酶作用点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5〕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 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在一般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将会涨破死亡.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体<protoplast>. •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原生质球<spheroplast>. • 某些L 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细菌L 型的形态和染色性细菌L 型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着色不匀,无论其原为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形成L 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细菌L 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营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 细菌L 型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2、细胞膜 <cell membrane>细胞质膜 cell membrane单位膜,两层暗的电子致密层中间夹一层较高的电子透明层,厚75nm 主要功用:〔1〕渗透屏障;〔2〕物质运输;〔3〕参与膜脂质、细胞壁的合成;〔4〕参与能量代谢;〔5〕分泌细胞壁和荚膜成分:〔6〕参与DNA 复制与细胞的分离;〔7〕是鞭毛的着生点主要成分:〔1〕脂质—磷脂,构成脂质双层2〕蛋白质—整合蛋白、跨膜蛋白、周缘蛋白•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蜡样芽胞杆菌L 型的镜下形态〔多形 丝状菌落颗粒型菌落 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 型菌落〕•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真核细胞者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中介体.中介体<mesosome>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线粒体<chondroid>.3、细胞质<cytoplasm>•核糖体<ribosome>: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蛋白质中.•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大多为贮藏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故又称极体<polar body>,有助于鉴定.4、核质<nuclear material>〔1〕核: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核质由单一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组成为很长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反复折叠高度缠绕网状结构.〔2〕质粒DNA:小型环状DNA,能自我复制;与接合或致育、抗药、产毒、致病、解毒、固氮、产生抗生素、产色素、形成芽孢都有关〔二〕特殊结构1、芽胞<spor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1〕芽胞的形成与发芽•细菌形成芽胞的能力是由菌体内的芽胞基因决定的.芽胞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其形成条件因菌种而异.•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可称为繁殖体<vegetative form>.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意义.芽胞的结构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2〕芽胞的功能•芽胞的抵抗力强,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芽胞抵抗力强,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1>芽胞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2>芽胞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3>含有的DAP与钙结合的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稳定性.芽孢主要特性〔1〕折光性强,不易着色;〔2〕抗干燥、抗药、抗热和抗辐〔3〕代谢活性低,存活力强,可保存50年以上;〔4〕含水量低;〔5〕多层结构,含特有物质DPA-Ca;〔6〕是一种休眠体,不是繁殖体伴孢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菱形,碱溶性蛋白晶体能杀死多种昆虫的幼虫,可制成细菌杀虫剂,〔二〕特殊结构2、荚膜<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荚膜肺炎链球菌荚膜〔1〕荚膜的化学组成•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多糖,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少数菌的荚膜为多肽.•多糖分子组成和构成的多样化使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荚膜的形成需要能量,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有荚膜的细菌形成粘液<M>或光滑<S>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边为粗糙型〔R〕型.〔2〕荚膜的功能•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作用,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处于细胞的最外层,有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细胞分泌到细胞壁外具有富含水分的多肽—多糖—磷酸复合粘胶状物质称为荚膜.不易着色危害与应用:★虽然荚膜对食品工业制糖业造成危害,但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肠膜状明串珠菌葡聚多糖可以制造人造血浆〔成分为右旋糖酐和葡聚糖〕〔二〕特殊结构3、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光镜下看到.鞭毛菌分类丛毛菌单毛菌双毛菌〔1〕鞭毛的结构〔2〕鞭毛的功能•鞭毛是运动器官.•鞭毛有抗原性.4、菌毛<filus/fimbriae>•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普通菌毛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这类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的第一部.因此,菌毛和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菌毛的受体常为糖蛋白或糖脂,与菌毛结合的特异性决定的宿主的易感部位.•如果红细胞表面具有菌毛受体的相似成分,不同的菌毛引起不同类型的红细胞凝集——血凝〔hemagglutination,HA>〔2〕性菌毛<sex pilus>•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数量少,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性菌毛由致育因子〔F〕编码,故又称F菌毛.•带有性菌毛的F+菌与无性菌毛的F-菌相遇时,性菌毛与其相应受体结合,F+菌内的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是分类单元的最基本单位,是显示高度相似性、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一群菌株的总称。
菌株:它是指来源不同的同一个种的纯培养物。
型:同一细菌种内显示很小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差异的菌株,常用于细菌中紧密相关菌株的区分。
型是细菌亚种的细分。
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质量控制点2. 微生物其特点是什么?特点: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分布广;适应强、变异快。
4. 什么是是食品微生物学,它与微生物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微生物学范畴。
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特性,研究食品中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食品、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微生物以农副产品为栖息地,快速生长繁殖的同时,又改变栖息地农副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各类食品、食品中间体,研究食品原料、食品生产过程、产品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微生物介导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控制。
相同: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分类以及生态的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不同:食品微生物学以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5. 微生物如何分类,分类单元、原则?按照它们进化的亲缘关系,根据形态、生理性状的差异,把它们有次序地、分门别类地,排列成一个系统,这就是微生物的分类。
阐明巴斯德和柯赫的主要贡献。
巴斯德的主要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创立了巴氏消毒法他创立的巴氏消毒法(60~65℃30min )(4)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柯赫主要贡献(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2)对病原菌的研究证明了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创立了确定某一微生物是否为相应疾病病原的基本原则——柯赫法则二原核微生物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绘图说明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答:1)细胞壁:化学成分:肽聚糖、蛋白质、脂肪和少量的水。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②协助鞭毛运动;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④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⑤阻挡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⑥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如内毒素)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2)细胞膜:化学组成:蛋白质50~70%和磷脂20~30%。
功能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酶(β—半乳糖苷酶、有关细胞壁和荚膜的合成酶ATP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所在部位⑥是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
3)细胞质和内含物功能:细胞的内环境,由两部分组成:流体—含有可溶性酶类和RNA、颗粒—又称为内含物颗粒。
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称为内含物,包括贮藏物和羧酶体及气泡等。
功能:细胞贮藏的营养物质,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被利用。
4、绘图说明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答:1)荚膜定义: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且粘度极大的粘液状或胶质状物质。
化学成分:水(90%以上)多糖、多肽、蛋白质。
功能:①起保护作用,荚膜上大量极性基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燥损伤,可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一些致病菌的荚膜还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作用②荚膜外部的多糖层结合有大量的水,推测荚膜在抵御干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屏障作用或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④表面附着作用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⑥致病性:荚膜为主要表面抗原,它是有些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会引起人类和动物致病。
2)鞭毛化学成分:蛋白质约占99%)糖类脂类和矿物质。
3)菌毛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菌毛在结构上和鞭毛相似,数量比鞭毛多得多,但与运动无关,产生菌毛的能力是一种遗传特性4)纤毛已充分证明纤毛与原核微生物的结合过程有关,纤毛的功能是在不同性别的菌株之间传递DNA片段,有的性纤毛还是RNA噬菌体的吸附受体,纤毛也与某些致病菌吸附人体组织有关。
绘图说明芽孢的形成过程①DNA浓缩,束状染色质形成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称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辐射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累积钙离子,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增高;⑤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绘图说明细菌繁殖过程1)核分裂2)形成横膈壁3)形成子细胞:7、绘图说明细菌细胞群体生长曲线,并描述各时期的特点及工业应用。
1)延滞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的体积增大,DNA含量增多,为分裂做准备③合成代谢旺盛,核糖体、酶类和A TP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④对不良环境敏感2)对数生长期特点,①生长速度常数R最大、分裂快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抗不良环境能力强。
3)稳定期特点:1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细胞数几乎相等,细胞数目没有净增加或净减少,即是正生长与负生长达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逐渐趋向于零2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值3合成次生代谢产物4细胞内出现储藏物质,芽孢菌内开始产生芽孢4)衰亡期细胞特点:1)R为负值2细胞的形态发生多样化,出现不规则的衰退形3释放次生代谢产物、芽孢等 4 菌体开始自溶9 、什么是菌落?菌落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观察菌落?定义:将单个或少量纯的菌种接种到一定的培养基上,放置于一定的培养条件(温度、湿度等)下,培养一段时间(一般3~7天)后,在培养基的表面、里面或由里向外形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的群体或细胞的群居形状。
菌落特征:形状、大小、边缘情况、隆起情况、光泽、表面状态、质地、颜色、透明度等。
厌氧菌的特征是:①分子氧存在对其细胞有毒害作用,即使是短期接触空气,也会抑制其生长甚至致其死亡②在空气或含10% CO2的空气中,它们在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的表面上不能生长,只能在深层无氧或低氧化还原势的环境下才能生长3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是通过发酵、无氧呼吸、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等提供;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第三章真菌假菌丝:某些菌种在特殊条件下生成的均菌丝相互连接并延长,形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体,形状与霉菌的菌丝相似称2、真菌和酵母菌的特点真菌的特点: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多数具有发达的菌丝体3)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多样的(如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等4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5繁殖方式:产生大量的无性或有性孢子6陆生性较强酵母菌的特点1)个体是单细胞真菌即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2无鞭毛,不具运动性3)具有完整的核结构,有较完善的细胞器;无叶绿素4多数出芽繁殖,少数裂殖5)能发酵糖类产能6)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7生长条件:喜在含糖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pH2.5~6(3.8~6),4~3 0℃(28~30℃)8)营腐生或寄生生活,有无性和有性繁殖的能力3、霉菌菌丝的变态有几种?(有何功能?)假根作为营养吸收器官与基质接触。
吸器:作为吸收器官,从菌丝上发生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料。
吸附胞:借以分泌黏液,把菌丝固定在寄主表面,同时产生细的穿透菌丝侵入植物细胞壁。
菌索:是营养运输和吸收的组织结构,一般在伞菌中产生。
菌丝束:借助分枝间大量的联结而使菌体成统一体。
菌核:由菌丝聚集和黏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子座:子座成熟后,在它的内部或上部发育出各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结构。
霉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各自的特点,有何不同?霉菌的菌落特征:(1)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表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棉絮状、丝绒状、地毯状等。
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等。
霉菌的菌丝为无色、半透明,但发育成熟的菌丝,形成各种孢子后,会呈现灰色、绿色、黑色、棕色、黄色、红色等。
(2)在液体培养中: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通气搅拌或振荡培养时,往往会产生菌丝球的特殊构造。
有利于氧的传递以及营养物和代谢产物的输送,对菌丝的生长和代谢产物形成有利。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固体培养基上与细菌相似:表面湿润、粘稠、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颜色单调、多为乳白色,少为红色、黑色。
液体培养基上,不形成菌落,而是使培养液变浑浊、或沉于基底并产生沉淀物培养液面上生长;菌膜。
两者不同之处:1)在固体培养上霉菌形成的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紧密,酵母菌则结合不紧密。
2)霉菌表面干燥,质地疏松、并呈棉絮状;酵母菌则表面湿润,质地较坚实。
3)霉菌产生菌丝无色,产生的孢子颜色多样如灰色、绿色、黑色、粉色,酵母菌则较单一,多为乳白色,少为红色和黑色,4)在液体培养基中,霉菌能形成菌球,酵母菌会使培养液变浑浊,在液面上会形成菌膜。
第三章非细胞微生物病毒1、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特点是什么?答:传染性高,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并发症复杂,后遗症严重,诊治困难,死亡率高。
2、什么是病毒,有哪些主要特征?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感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特点(l)个体极其微小(2)没有细胞结构,化学成分较简单(3)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独立的代谢能力(4)超级/专性寄生(5)具有双重存在方式(6)病毒耐冷不耐热。
6、简述病毒的化学组成?成分为: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8、绘图说明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并描述每个阶段。
增值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成熟,释放10、试述灭活病毒的方法1)病毒具有耐冷不耐热的特点,因此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对病毒进行灭活,如60℃ 30min可灭活。
2)r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也有对病毒灭活的作用3)在常温下干燥,也可使病毒灭活,4)化学消毒剂5)强酸和强碱溶液6)脂溶剂可对有包膜病毒有灭活的作用。
7)某些种类的染料也可灭活病毒。
8)特殊的杀病毒剂如内酯和环氧乙烷。
11、试述保存病毒的方法。
1)冷冻真空干燥可永久保藏病毒菌种。
2)中性或偏碱性和生理浓度的盐溶液中保存,在50% 中性甘油盐水中能长久保存。
3)低温保藏即-70℃~-20℃可保存几个月,-196(液氮)可保存几年。
第四章营养与代谢调节1.试述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五大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五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