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复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

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 、“节葬”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1)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4.兵家孙膑(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010年考纲》: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归纳: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