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一章绪论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19世纪末,中国医学家开始尝试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发展: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支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 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学 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
中西医结合 教育:研究 如何将中西 医结合教育 融入医学教 育体系,培 养具有中西 医结合知识 和技能的医 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中西 医结合学在国际 上的传播和影响
合作研究:与其 他国家在医学领 域的合作研究项 目
国际会议:参加 国际医学会议, 分享中西医结合 学的研究成果
章节副标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中医 学的基本理论框 架,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脏腑经络: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气血津液: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辨证论治: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指导临 床治疗
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
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学的临床实践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 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进行综 合治疗。
同病异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异病同治:对于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机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疗效果。
理论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 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方剂学、针灸学、推 拿学等,以及西医基础理 论、西医诊断学、药理学、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二章差异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二章差异
• (二)哲学思辨法
• 以哲学思辨的方法认识自然,解释人体生理病理
• (三)取象比类方法
• 运用形象思维,相似者归为一类,以启发思路、触类旁通
• (四)司外揣内法
• 以外在表现揣测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
• 一、中西医生理学差异 • 二、中西医病理学差异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 1、《周易》哲学——象数思维
2、儒家思想——中和、天人合一、正名思想
3、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
(三)古代科学文化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科学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 一、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 •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 (四)生物医学模式 •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 二、中医学模式及其意义 • (一)中医学“环境-形神医学模式” • (二)“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在中医学中的体
• 形态是功能的基础,疾病的根本原在于局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
• (三)实验研究法
• “证实”“证伪”借助实验法,西医学脱离了思辨哲学的约束,走上 了独立的” 科学道路。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五十四分。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
• 二、中医学认知方法 • (一)系统分析(综合)方法
• 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稳定性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领域。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强调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互动和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为基础,强调病因病机病理。

中西医结合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辨证施治等内容。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强调平衡和协调。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研究重点,强调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1. 诊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术,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西医诊断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 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求疗效最佳。

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和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Western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1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其它专业选修课选用教材: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 季钟朴.十论中医生理学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学苑出版社,1991;[3]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 陈士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冯永泽.中西医比较.科学出版社,2001;[4] 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1997;[5] 于尔辛.中西医结合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朱文峰.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本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最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首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学生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3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详解

3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详解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任课教师:职称: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授课对象及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章节:第三章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自学资源:1、《中西医比较医学史》(李志庸主编,高等中医院校精品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可冀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陈士奎主编,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目标:1.知识内容:1).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2).熟悉:现代试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3).了解:现代试验方法。

2.能力培养: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领域先进的科研方法,增加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前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分类以及基本的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该班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2012级本科班。

本届学生按照最新修改过的培养计划进行授课,先期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中西医学课程,于第五学期开设《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

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中西医学基本的知识基础,但对于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等还存在困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分类以及基本的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领域先进的科研方法,增加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前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该班学生62名,小班授课,有助于开展讨论及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现代试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教学难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中西医科研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涉猎中西医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些困难,很多实验方法原理没有办法理解,所以要降低要求,了解即可。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简称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一种医学模式。

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出现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传统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医学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逐渐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传入我国的阿拉伯医学和印度医学对中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医的疗法和药物的改进。

明清时期,基督教传入我国,西医开始在我国兴起,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形成。

20世纪初,中国医学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俄美合作医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的起步。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主张在充分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从整体性、辩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药物疗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西医注重病因病理学的研究,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和丰富的经验。

在传染病、慢性病、肿瘤科等领域,中西医结合疗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癌症治疗中,中医药能够缓解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的针灸疗法和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心脑功能。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正在逐渐扩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四、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医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传统价值和临床应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诊疗范围
针对小儿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儿科常见病。
治疗特色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助使用中医药和中医外治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贴敷等。
疗效优势
在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患儿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04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搜集与整理文献
系统搜集与整理中西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现代研 究论文、临床实践报告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注 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康复等领域 的优势,同时吸收西医学在急症救治 、精确治疗等方面的长处。
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的传入, 中医学面临挑战与机遇,开始探 索与西医学的结合点。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中 西医结合事业,成立专门的研究 机构,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推 动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文献分析与评价
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挖掘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依据 和实践经验。
文献综合与创新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提出新的中西医结合学术 观点和研究假设。
实证研究法
临床试验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疾病 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提供 实践依据。
实验室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汇报人:XX 2024-01-30
目 录
• 概述 • 中西医结合学的基本理论 • 中西医结合学的临床实践 •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方法 • 中西医结合学的未来展望
01
概述
中西医结合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医结合学是综合运用中医学和西 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健康与 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跨学科医学科学 。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导论研究方法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导论研究方法
一项技术 。分DNA-DNA杂交、 DNA-RNA 杂交 、RNARNA杂交三类。
(2)印迹技术:用于基因组DNA的定性定量分析 ①DNA印迹术,检测DNA结构及其差异的技术。 ②RNA印迹术,检测某一组织或细胞中已知的特异mRNA
的表达技术。 ③蛋白质印迹术,用于特异蛋白质的存在、半定量等。 ④斑点及夹缝印迹杂交,用于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及其表
显微镜分为: 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荧光、相差、微分子干涉、暗
视野、倒置、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投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隧道、原子力学显微镜)。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形态学观察是中西医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转归、疗效 评价及中药品质鉴定等最常用的手段。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 (二)细胞和亚细胞组分分析
细胞和亚细胞组分的分析主要利用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细胞化学分析技术是在保持组织、细胞原有生活结构 状态机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化学、免疫 学、分子生物学等原理与技术手段,对组织与细胞内 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的技术。
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于检测人、动物等有机体的不同 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部位及其异常生理、病理状态下 细胞内结构或功能成分的表达及变化特点。
因转录的调控作用。 免疫标记反应 免疫荧光法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方法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七)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 (三)中医药动物实验模型药效评价 (7)神经反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七)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三)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1、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1)基因组学研究内容及技术 ①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 ②功能基因组学:以功能鉴定为目标

中西医结合导论,绪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绪论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复习摘要(一)、考试题型:50选择题5判断5名词解释5论述(二)、重点总结第一讲:1、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包含三个认识层次,常识性质、科学性质、哲学性质结合即融合、合并、合一、统一。

中西医结合即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就是综合中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研究与实践的努力,创造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2、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确立和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对共性问题和规律性认识进行总结和升华,阐明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必然性,是在时代水平上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形成的横向性综合性研究(2)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探索性和引导性探索性:中西医结合事业才百余年历史刚刚起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提升空间;引领性: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启迪,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综合发展的道路。

(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至融合;沿着多学科、跨领域、综合创新的道路前进;体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成果,引领世界结合医学发展的方向。

4、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任务(1)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处在现代科学大融合背景下的中西医结合,其诞生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并将随着社会的前进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

(2)总结和概括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和总体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导论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中、西医学及中西医结合探索和求证中,揭示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探索适宜本学科发展的独特方法。

2014-9-5中西医结合导论--概念

2014-9-5中西医结合导论--概念




中醫臨床證型分布
1级:多表現為肝陽上亢 、陰虚陽亢 痰浊中阻、冲任失調 2级:久病入絡-----氣虚血瘀 陰损及陽-----陰陽两虚 3级:病程日久-----陰陽两虚、脾腎两虛
常用的降血壓藥物主要有七大類: •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 • 2、鈣拮抗劑(CCB) • 3、利尿劑 • 4、β受體阻滯劑 •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 • 6、血管擴張劑 • 7、α1受體阻滯劑
• 糖尿病—— • 須知道糖尿病類型、血糖數值變化;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5型:成人遲髮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忌用:磺脲类药物如达美康、美吡达
• 降血糖藥物種類、作用機理
• 冠心病——須知道冠狀動脈阻塞及血脂情況; • 痛風——須知道血液尿酸情況、肝腎功能情況; (郭永周病例) • 腦血管意外——須知道梗塞還是出血、範圍程度; • 慢性胃炎——須知道胃鏡檢查情況……
(易致乏力)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
厄貝沙坦(伊泰青、安博维、利蘇) 缬沙坦(代文) 氯沙坦鉀(科素亚、海捷亚) 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奥美沙坦 • 逐步起效,持续平稳降压 • 对心率无影响 • 水腫低于鈣拮抗剂;乏力低于β受體阻滯劑 • 咳嗽低于ACEI; 偶见血鉀升高,血管神经性水肿 • 对血脂、血糖无影响 (新型理想降压药)
中西医结合学科-沈自尹
• 沈自尹(1928年-),男,汉族,浙江镇海人。 •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广州 岭南医学院高师班学习,1953年8月返回上海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华山医院)任内科助教。 • 1955年师从著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1959年师徒 共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医学遗产”金质奖章。 •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脏象研究 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 医科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 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 长、上海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中西医结合导论重点粗略版

中西医结合导论重点粗略版

1.中西医结合是-------独立的新兴学科2.中医无须使用现代新器械、新技术、新方法-------这句话是错的3.中西医结合的科学观念-----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4.毛泽东对组织“西学中”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

”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1号5.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是-------陈可冀6.目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有-------吴咸中、李连达、张伯礼、李大鹏、吴以岭7.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文化、所著《西国记法》有关神经解剖学的医学内容传入中国,他是------利玛窦8.提出“折衷归一’之论点,主张”保存中说,西说为证“的人是-----唐宗海9.主张在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衷中参西的人是-----张锡纯10.于1963年研制成功中医阳虚动物模型的主要研究者是=====邝安堃11.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逐渐次年工程,国家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在“高层次高等教育“上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12.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全部的生理机能,都具有周期性的节律性运动------周期一般为24小时13.将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紫瘀舌、暗红舌5种舌色按心功能指标优劣排序-----淡红舌〉红舌〉暗红舌〉淡白舌〉紫瘀舌14.活血化瘀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应用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治疗法则,其主要代表方是-----冠心Ⅱ号方15.在研究坤剂治疗白血病方面,首先提出坤剂很可能直接靶向PML-RARα癌蛋白,从而发挥特异性治疗作用的学者是----陈竺、陈赛娟16.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17.现阶段,中药现代化和复方研究的基础是开展-----???18.中西药配伍应用中属于理化性禁忌的是-----形成难溶物质19.西医学模式演变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医学模式是-----应该是神灵主义20.西方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21.盖伦的伟大贡献是-----人体解剖22.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研究成果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3.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李斯特24.加拿大医生班廷获诺贝尔奖的医学贡献------制备出胰岛素提取液25.西医学认知方法的特色不包括----注重整体26.中西医结合一个重要的诊疗方法是-----病症结合诊断法27.中医学术争鸣主要在----金元时期28.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脾胃论》29.唐朝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30.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31.倡用“汗吐下”治法的医家是------张子和32.张锡纯的学术特点是-----中西药并用33.提出“火热致病论”的是----刘完素34.不属于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是------施今墨35.中西医结合方法论除病症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功能与结构有机结合的方法、建立动态联系和综合的思维模式外,还有-------循证医学的思路方法36.所谓“病症结合的方法”是指-----西医诊断、治疗方法与中医辨证论法结合37.中西医结合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功能与结构有机结合的方法38.“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研究证明,肠内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泄的量较由肛门排出的量高出----20多倍39.“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东垣4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代表人物是----吴咸中42.2011年9月,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屠呦呦的青蒿素名词解释1、亚健康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等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也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四章中西医比较汇总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四章中西医比较汇总

●重实用而不重理论 ●重人伦而不重自然 ●重类比而不重实证 ●重体悟而不重逻辑 ●重功能而不重形态
思考题:
1、简述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 发展简史的意义。 2、简述中西医比较的内容和 中西医比较的意义。 3、谈谈你对科学与人文及通 才型人才的认识。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 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站在世界医学史立场,回顾中 西医漫长历程,科学对待二者的 差异、冲突、交融,分析各自的 兴盛、危机、迟滞,冷静总结经 验、教训。

历史的启示
中西医同源 一、本能救护与劳动创造医学 二、从巫医合一到巫医分家
三、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 雅斯贝斯:公元前800-200年, 巨人的时代
▲土(湿)——黑胆ຫໍສະໝຸດ 脾)——冷干——忧郁质(抑制型)
(2)灵气说 (3)解剖学知识 (4)整体观和预防思想
(5)关于医学道德
●黄帝内经 ●希波克拉底全集 1、都坚决抛弃了巫术和迷信 2、双方都强调整体观念 3、双方都重视动态平衡
4、双方都强调哲学指导 5、双方都强调临床观察


盖仑的医学成就:
1、生平及著述
2、主要医学思想
3、杰出的解剖学研究
4、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 5、临床医学的贡献
二、中西医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隋唐以后的医学建制 ◆张仲景医学的影响 ◆孙思邈 ◆金元四大家 ◆明清医学 ◆近代、现代中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

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

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

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

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

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

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

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

文档素材文档素材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去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公平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医治:即依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根底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推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肯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 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 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拟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根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医学专题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四章成果

医学专题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四章成果
组成部分,按功能特性及相互关系分为五个小系统,各小 系统之间通过生克胜复维持整体的动态平衡与协调。 • 2、五行与控制论 • 控制论的同构理论与五行的取象比类的归类相似,五行的 生克制化维持平衡稳定也是控制论的内稳定器模型。
3
• 3、五行生克关系与激素调节 • 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控制机制,阐明五行学说。 • 4、五行学说与生态学 • 生态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互助互利的共生和互相
病并发症
24
风湿: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中药在撤减激素、预防
和控制感染、减轻肾脏损害、延长缓解期、改善生活质量 方法取得可喜进展。
肿瘤:减毒增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
• 六、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
• (二)脉诊 • 1、脉象形成机制
• 脉象与心血管功能、与生物力学、与器官共振
• 2、常见脉象生理病理基础 • 数脉和迟脉-心率变化-受神经体液等调节-交感与迷走神经 • 结脉和代脉-心脏传导系统或心肌兴奋性、传导过程异常 • 浮、沉脉-血管舒缩变化产生买为深浅感觉,外周血管扩张
•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 经络系统是不依赖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 • (二)循经感传与内脏及器官效应:气至病所——痛阈提
高 • 与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及特殊感官均有相关性 • (三)经络实质研究-功能是联络、调节和反应通络 • 1、与神经-体液:分布区域和反应效应的同一性 • 2、与血管-淋巴管:分布的相关性、微循环生理功能以及病
5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成果
• (一)心 • 3、在体合脉,开窍于舌
认为脉象是心血管功能的外部表现,相当于心脏功能由前 负荷、后负荷、收缩力以及心率等因素,心房肽(ANP) 的作用。桡动脉血管的径向运动、轴心位移与心动周期具 有一致性。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概言之,医学是人们在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的思想和 观念的指导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关注人(身体和心理)的 健康和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
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医学体系。 中医学,即中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 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 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 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 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研究核心,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 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在明朝的中下叶,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的客 观存在,有人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产生了中西医汇通 思想。
方以智(1611~1671),是中西医汇通的最早倡导 者;
汪昂(1615~1695),善于接受西方医学,是最早 接受西医的代表人物;
王宏翰(17世纪),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 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 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研究、比较、吸收、创建、服务”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 新体系,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殷 鑫
医学的含义
一、医学的含义 医学的含义涉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

方法是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

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司外揣内法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

常见“减毒增效”模式、“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察、类比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

方法是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

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司外揣内法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

常见“减毒增效”模式、“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察、类比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