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2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2

第八单元泌尿系统疾病一、A11、慢性肾盂肾炎时,肾小管内特征性的管型是:A、胶样管型B、透明管型C、细胞管型D、颗粒管型E、色素管型2、IgA肾病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系膜区IgA和C3沉积B、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生D、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呈膜性肾炎病变3、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特征性病变是:A、系膜细胞增生B、系膜内见致密沉积物C、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融合D、肾小球基底膜增厚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细胞下见致密沉积物4、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主要是:A、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B、壁层上皮细胞C、脏层上皮细胞D、系膜细胞E、以上都不是5、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肉眼病变是:A、大红肾B、大白肾C、多囊肾D、固缩肾E、分叶状肾6、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呈颗粒性固缩肾B、肾间质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C、肾小球纤维化D、肾小动脉壁常有纤维素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7、晚期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改变是:A、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B、肾小球萎缩C、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D、肾小球肥大E、脏层上皮细胞增生8、膜性肾炎的光镜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B、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D、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E、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或融合9、免疫荧光呈线形的肾炎是:A、IgA肾病B、膜性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炎D、肺出血肾炎综合征E、膜性增生性肾炎10、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B、肾小球毛细血管呈节段性坏死C、局灶性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呈节段性硬化D、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呈节段性系膜基质增多E、肾小球局灶性新月体形成11、新月体性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血管内皮细胞坏死B、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C、中性粒细胞的渗出D、单核细胞的渗出E、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12、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A、新月体性肾炎B、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炎E、膜性肾炎13、与免疫复合物无关的肾小球肾炎是:A、膜性肾炎B、新月体性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炎(脂性肾病)D、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E、膜性增生性肾炎14、下列有关肾盂肾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男性发病率较高B、多由细菌感染引起C、大肠埃希菌感染最为常见D、表现为化脓性间质性肾炎E、可分为上行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15、肉眼观察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有大的不规则瘢痕凹陷,最可能的诊断为A、良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萎缩肾B、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D、晚期肾小球肾炎E、慢性肾盂肾炎16、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A、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B、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栓形成C、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肾球囊上皮细胞增生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E、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基底膜增厚17、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改变为A、颗粒性固缩肾B、大瘢痕性固缩肾C、大白肾D、蚤咬肾E、大红肾18、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均质红染物质的病变,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纤维瘢痕组织B、纤维化肾小球C、高血压病时细动脉D、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E、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19、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增生的细胞主要包括A、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B、肾小球壁层细胞和系膜细胞C、肾小球脏层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肾小球各种细胞均有较明显增生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增生二、A21、成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银染色见肾小球基底膜呈车轨状。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真题汇总及答案详解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真题汇总及答案详解

目录病理学真题 (1)第一单元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6)第三单元炎症 (33)第四单元肿瘤 (46)第五单元心血管系统疾病 (64)第六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77)第七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93)第八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106)第九单元内分泌系统疾病 (121)第十单元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28)第十一单元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34)第十二单元艾滋病、性传播疾病 (151)第十三单元免疫性疾病 (151)第十四单元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52)病理学真题第一单元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一、A11、引起虎斑心的病变,属于下列哪一项:A、水样变性B、脂肪变性C、粘液变性D、玻璃变性E、坏死2、气球样变性的细胞最常见于:A、心B、肝C、脾D、肾3、萎缩细胞在电镜下.最显著特点是:A、肌丝增多B、线粒体增多C、滑面内质网增多D、自噬泡增多E、粗面内质网增多4、肉芽组织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A、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C、炎性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D、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E、新生毛细血管和巨噬细胞5、湿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常见于肺、肠和子宫等内脏器官B、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正常引起D、坏死组织内有大量腐败菌繁殖E、全身中毒症状重6、细胞坏死镜下主要形态表现是:A、核浓缩,核膜破裂,胞质浓缩B、核溶解,胞质浓缩,核膜破裂C、核破裂,胞质浓缩,胞核破裂D、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E、核碎裂,胞质浓缩,核膜破裂7、哪种疾病不易发生玻璃样变性:A、肾小球肾炎B、动脉粥样硬化C、原发性高血压D、酒精性肝炎E、急性支气管炎8、Russell小体的本质是:A、肝细胞内玻璃样变性B、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变性C、锥体细胞内嗜酸小体D、浆细胞内免疫球蛋白体形成小体E、肝细胞凋亡小体9、下列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A、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B、磷中毒时肝脂肪变性主要位于小叶中心C、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心肌脂肪变性.乳头肌常呈红黄相间D、贫血时心肌脂肪变呈弥漫分布E、脂性肾病时,远曲小管上皮脂肪变最明显10、下列哪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B、肺脏C、肝脏D、脾脏E、肾脏11、脂肪变性原因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四氯化碳中毒B、缺氧C、饥饿D、败血症E、食过多脂肪可致心肌细胞脂肪变性12、关于细胞水肿下列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A、细胞膜受损钠泵功能障碍所致B、胞质疏松并透明C、胞核淡染或稍大D、属于可恢复性病变E、继续发展,可形成玻璃样变13、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A、内质网受损B、高尔基体受损C、中心体受损D、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E、核糖体受损14、关于萎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细胞均可称为萎缩B、缺氧及血供断绝均可引起C、细胞内线粒体变小,数目不减少D、萎缩组织细胞不消失E、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15、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上皮常发生:A、鳞状上皮化B、肠上皮化生C、结缔组织化生D、假粘液腺化生E、骨化生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肉芽组织的功能:A、抗感染B、保护创面C、填补伤口D、机化凝血块E、伤口收缩17、下列哪种组织细胞再生力最强:A、骨组织B、神经节细胞C、软骨组织D、心肌E、神经胶质细胞18、下列哪种细胞是永久性细胞:A、间皮细胞B、表皮细胞C、神经细胞D、呼吸及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E、淋巴造血细胞19、肉眼观察不能确定的坏死是: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纤维素样坏死D、脂肪坏死E、干酪样坏死20、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适应性变化:A、萎缩B、肥大C、发育不良D、化生E、增生21、下列器官常呈结节性增生,应除外的是:A、胸腺B、甲状腺C、乳腺D、前列腺E、肾上腺22、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A、肥大B、增生C、萎缩D、变性E、化生23、由纤维包裹所致的病变是:A、肺结核瘤B、梗死瘢痕C、矽肺结节D、动脉瘤E、纤维瘤24、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机化:A、坏死组织由肉芽组织取代B、大叶性肺炎合并肺肉质变C、闭塞性心包炎D、脾梗死瘢痕灶E、疖破溃后由周围组织修补25、下列器官坏死,哪一种属于液化性坏死:A、心脏B、肺脏C、肝脏D、脾脏E、脑26、关于细胞凋亡,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A、凋亡见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B、发生单个细胞死亡或小灶状细胞死亡C、凋亡不引起炎症反应D、可见凋亡小体形成E、凋亡是由酶解作用所致27、死后组织自溶与生前组织坏死区别的主要病变依据是:A、组织轮廓存在的情况B、细胞核溶解消失情况C、胞质结构崩解情况D、胞内氧化酶丧失情况E、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28、干酪样坏死的本质是:A、纤维蛋白样坏死B、脂肪坏死C、干性坏疽D、液化性坏死E、彻底的凝固性坏死29、干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发生机制为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B、腐败菌感染一般较重C、全身中毒症状重D、坏死区与周围组织没有界线E、多见于四肢末端30、细胞质嗜酸性坏死最常见于:A、脑梗死B、肺梗死C、病毒性肝炎D、脾梗死E、肾梗死31、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哪些组织:A、肌肉组织B、结缔组织C、骨组织D、神经组织E、脂肪组织二、A21、有一患者经常胃痛,钡透发现幽门区有一约l.5cm的缺损,临床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溃疡处镜下可能见到何种主要病变:A、病变区有肉芽组织长入B、病变区有钙化C、病变区有骨化D、病变区有平滑肌增生E、病变区有血管增生2、有一长期吸烟的病人,经常咳嗽,现以肺部感染入院,作痰涂片检查,发现脱落的气管粘膜上皮中有鳞状上皮,但细胞无异型性,此为:A、气管粘膜上皮鳞状化生B、痰中混有食管上皮C、痰中混有口腔上皮D、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E、气管粘膜上皮间变3、有一老年病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症十几年,曾出现跛行,左下肢第一足趾逐渐变黑而疼痛,此足趾病变可能为:A、贫血性梗死B、出血性梗死C、干性坏疽D、湿性坏疽E、黑色素瘤4、良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不愈后,该病人全身血管出现的主要病变是:A、大动脉硬化B、中等动脉硬化C、小动脉粘液样变D、细动脉玻璃样变E、细动脉脂质沉积5、有一患者长期饮酒,而后出现肝区疼痛,该病人肝脏的主要病变可能是哪一项:A、肝细胞嗜酸性变B、肝细胞脂肪变性C、肝窦内皮增生D、肝细胞水样变性E、肝小动脉透明变性6、女,18岁,食欲不好,厌油腻,肝大,肝区疼痛,临床诊断急性普通性肝炎,此时患者肝出现病变为:A、肝细胞气球样变B、肝细胞脂肪性变C、肝细胞透明变D、肝细胞碎屑坏死E、肝细胞片状坏死7、有一学生,咽痛,高热数天。

泌尿系统疾病综合版

泌尿系统疾病综合版

⒊高血压:由于大量肾单位纤 维化及玻璃样变,使肾组织缺血, 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引起 全身小动脉收缩,加上钠水潴留, 血容量增加而导致高血压。
⒋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由 于绝大多数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 使肾球囊腔阻塞,肾小球滤过障碍, 故可迅速出现少尿和无尿。同时代 谢产物在体内潴留而引起氮质血症, 并快速进展为尿毒症。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 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一 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 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容易被忽略, 发展到晚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严 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引起 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血 压

? RBC 血尿

WBC
尿
管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㈠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
⒈内源性抗原
⑴肾小球性: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足细胞的足突抗原、内皮细胞和系 膜细胞的细胞膜抗原等;
⑵非肾小球性:核抗原,DNA, 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肿瘤抗 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等。
⒉外源性抗原 ⑴感染的产物: ⑵药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 ⑶异种血清,类毒素等。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2.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A.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4.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A.抗原、补体B.抗原C.抗体D.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B.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C.系膜硬化D.肾小管内脂质沉积 E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B.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D.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7.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毛细血管基膜呈梳齿状改变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增生C.系膜区增宽,常有嗜酸粒细胞浸润D.银染色见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或分层状E.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在基膜致密层内8.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B.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C.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滤过率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通透性增加9.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A.高脂血症B.严重水肿C .低蛋白血症D.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10.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无明显炎反应,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A.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脂性肾病1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全身小动脉痉挛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坏死E.肾小动脉透明变性12.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沉积B.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脂质沉积D.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细胞内Golgi 体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细胞表面常有多数微绒毛形成E.临床表现为血尿和高血压1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特点是A.多见于中、老年人B.极少出现血尿和高血压C.激素治疗效果好D.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以上都是14.IgA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A.血清IgA水平增高 B .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多D.系膜内IgA沉积 E .以上都不是15.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是A.可形成原发性固缩肾 B.均有肾炎的病史C.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进行性加重E.高血压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性别、年龄B.机体的抵抗力C.治疗方法D.新月体的数量和病变的广泛程度E.以上都是17.引起肾盂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葡萄球菌B.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18.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以肾盂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C.以肾间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B.以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D.单发性肾脓肿E.以上都是19.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确诊主要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B.肉眼观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C.均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D.小血管常有纤维蛋白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20.颗粒性肾固缩是下列哪项疾病的肉眼形态?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21.肾盂积水的病变属于A.肾囊肿B.废用性萎缩C .营养不良性萎缩D.压迫性萎缩E.以上都是22.肾细胞癌的常见扩散途径是A.淋巴管B.种植C.输尿管D.肾动脉E.肾静脉23.肾细胞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肾上腺B.局部淋巴结C.肺D.骨E.肝24.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瘤是A.肾透明细胞癌B.前尿道移行细胞癌C.输尿管移行细胞癌D.肾母细胞瘤E.膀胱移行细胞癌25.决定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学类型B.性别,年龄C.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D.是否合并结石 E .以上都不是26.膀胱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肝B.种植到卵巢C .局部淋巴结D.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E.肺27.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密度尿,常表明已严重损害A.肾小球B.肾小管C.基膜D.肾间质 E .以上都不是28.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9.一侧肾脏体积缩小,且有疤痕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A.肾压迫性萎缩B.原发性肾固缩C.慢性肾盂肾炎D.肾动脉粥样硬化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0.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白肾D.大红肾E .颗粒性肾固缩31.肾小球的基膜呈“虫蚀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2.肾小球的基膜致密层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B.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3.肾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脂性肾病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4.“蚤咬肾”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急性肾盂积水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35.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多尿、夜尿、低密度尿C.脓尿D.少尿、水肿、高血压E.肾病综合征36.早期膀胱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少尿、水肿、高血压 B.脓尿C.无痛性血尿D.肾病综合征E .多尿、夜尿、低密度尿37.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是引起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B.是一种以增生为主的炎C.年龄越小,预后越差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E.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二、X型题38.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B.系膜细胞增生C.少数病例肾球囊的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可增生D.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内皮细胞增生39.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A.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gA 肾病E.膜性肾小球肾炎40.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包括A.高血压B.高脂血症C.高度水肿D.低蛋白血症E.高度蛋白尿41.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D.基膜钉状突起E.基膜呈虫蚀状42.关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多见于青少年B.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C.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D.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E.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B.单核细胞浸润C.肾小球内皮细胞轻度增生D.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大量增生E.肾小球系膜增多44.肾体积明显增大的肾脏病变包括A.先天性多囊肾B.肾癌C .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45.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有A.大白肾B.毛细血管壁增厚C.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明显D.系膜硬化,最后肾小球透明变性E.晚期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46.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B.电镜下见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C.免疫荧光检查常有lgG 、C3 沉积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E.病变可完全恢复47.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特点包括A.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lgM 、C3 沉积B.毛细血管丛的部分毛细血管萎缩C.上皮细胞足突消失D.系膜内脂质沉积 E.系膜增宽、硬化、透明变性48.LgA 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B.肾小球系膜增多C.系膜内lgG 沉积D.可出现肾功能不全E.多呈急性过程,预后好49.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要改变有A.肾小球透明变性,相互靠近、集中B.部分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C.肾间质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D.肾血管硬化E.肾间质纤维化50.尿路结石可引起A.癌变B.尿路结石局部黏膜溃疡和出血C.剧烈的绞痛D.肾盂积水E.感染51.肾细胞癌常可转移到A.主动脉旁淋巴结B.盆腔C.肝D.脾E .肺52.膜性肾小球肾炎可有下列哪些临床病理特点?A.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光镜下见基膜均匀,弥漫性增厚D.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膜E.银染色见基膜呈双轨状5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有A.临床表现均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新月体形成多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行成血栓E.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发生节段性坏死、破裂出血三、名词解释54.新月体(crescents)55.大红肾(1argeredkidney)56.大白肾(1argewhitekidney)57.肾病综合征(nephriticsyndrome)58.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59.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granularandcontractedkidney)60.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61.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四、问答题62.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电子版讲义-泌尿系统疾病

电子版讲义-泌尿系统疾病

2002N37A 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肾小球疾病是 A. 脂性肾病 B. 新月体性肾炎 C. IgA肾病 D. 节段性肾炎 E. 弥漫增生型肾炎
9
2007N46A 微小病变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
A. 常规光镜检查肾小球无异常,免疫荧光显示其毛细血管基 膜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B. 常规光镜检查肾小球无异常,电镜显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 突融合或消失
2011N164X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有
A.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B.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C. 病变严重者有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D 电镜下脏层上皮足突消失
2015N164X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电镜检查的病变特点有
A. Ⅱ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B.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C. 可见基底膜的缺损和断裂 D.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抗GBM抗体-连续线性荧光,细胞免疫、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和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9版新增)。 3. 肾小球损伤及疾病(9版变动)。
2
肾小球疾病观察和技术
1. 肉眼 2. 光镜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过碘酸-Schiff染色 (PAS) 过碘酸六胺银 (PASM) 3. 荧光:IgA 、IgG、IgM、C3、C1q、C4 4. 电镜
质外渗激活系膜细胞 径,出现低补体血症
光镜
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 和硬化
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增生系 膜细胞和基质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下插入,呈双线或双轨状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 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电镜
系膜基质增多,上皮细 胞足突消失、剥脱
I型:内皮细胞下电子致密沉积物 II型:高密度沉积物在基底膜致密层
部分病例系膜区见 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5
2009N51A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增生的细胞是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理学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理学
A.溃疡组织释出多量组织凝血酶原
B.溃疡处动脉内膜炎致内膜粗糙
C.溃疡处动脉血流缓慢
D.溃疡处纤维化使动脉内血流不规则
E.胃液促进凝血过程
答案:B
4.肝体积明显缩小,外观黄绿色,表面呈结节状,光镜下见肝细胞大片坏死,同时可见肝细胞再生结节,明显淤胆,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节间纤维组织及小胆管明显增生,根据上述病变应诊断为
A.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D.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E.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8.大红肾见于
答案:A
9.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见于
答案
第九章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考纲要求】
1.乳腺癌的常见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
答案:D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考纲要求】
1.消化性溃疡:(1)病理变化;(2)并发症。
2.病毒性肝炎:(1)基本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
3.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的肉眼和组织学类型。
5.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和组织学类型。
【考点纵览】
2.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扩散与转移。
3.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
【考点纵览】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三者间有何区别。
【历年考题点津】
1.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是
A.鳞状细胞癌
B.浸润性导管癌
C.浸润性小叶癌
D.髓样癌
E.湿疹样癌
答案:B
2.浸润性子宫颈癌指肿瘤浸润深度至少要超过基底膜下

病理学专升本资料:病理学

病理学专升本资料:病理学

恶 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恶 病 质
脑供血不足
正常脑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肾 盂 积 水
肾盂积水,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
压迫性萎缩
失 用 性 萎 缩
去 神 经 性 萎 缩
肌纤维体积缩小,数量减小
3 . 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均匀缩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 镜下: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数量减少。
√ 上皮细胞
间叶细胞
× 间叶细胞
柱状上皮 为鳞状上皮
1. 类型:根据化生好发的组织可分为: (1) 上皮组织的化生
1)鳞状上皮化生(鳞化):转化为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肠化):胃黏膜上皮
肠粘膜上皮
(2)间叶组织化生: 结缔组织
骨、软骨
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鳞状上皮化生
宫颈腺上皮鳞化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
的过程
萎缩
生理性~:更年期子宫、卵巢萎缩 病理性~:养、迫、失、去、内
适 应 肥大
代偿性~:运动员骨骼肌 生理性~
内分泌性~:妊娠期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
代偿性~:高血压左 心室心肌肥大 病理性~
内分泌性~:垂体GH过多 肢端肥大症
代偿性~:血细胞、上皮细胞的更新 生理性~
A 萎缩 D 坏死
B 细胞内脂肪沉积 C 玻璃样变 E 坏疽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C
A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E增生
3.下列哪项属于代偿性肥大 E
A 肺气肿肺体积增大 B 妊娠期子宫增大 C 败血症脾大
D 哺乳期乳房增大 E 高血压病左心室增大
4.关于萎缩下列哪项不正确 E
A 萎缩的器官功能降低 B 病因早起去除能复原 C 长期卧床下肢可发生萎缩 D 组织长期受压可导致萎缩 E 萎缩的器官均比正常小

病理学作业答案解析

病理学作业答案解析

《病理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及损伤的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2.化生: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已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如鳞状上皮化生。

3.变性: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内外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4.营养不良性钙化:变性、坏死组织有钙盐沉积。

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结构可见,肉眼呈灰黄,干燥,质地坚硬,多见于肾、脾梗死。

6.干酪样坏死:坏死组织结构完全消失,肉眼呈淡黄色,松软似奶酪。

多见于结核。

8.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块、异物等)的过程,称机化。

9. 凋亡:基因调控的单个细胞或成团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细胞膜不破裂,核固缩,胞浆浓缩,细胞不自溶,形成凋亡小体。

10. 肉芽组织: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形似鲜嫩的肉芽.二.问答题:1.简述坏死病变特点、分类及各类病变特点、结局。

病变特点: ①肉眼;②光镜;③核固缩;④核碎裂;⑤核溶解。

分类:①凝固性坏死特点;②液化性坏死特点;③坏疽特点;④纤维素样坏死特点。

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包裹和钙化。

2.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凋亡坏死①细胞固缩肿胀②核、染色质边集絮状或边集③细胞膜及细胞器完整溶解破坏④凋亡小体有无⑤周围反应(炎症反应)无有3.简述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功能和结局。

病变特点:1)肉眼:鲜红、颗粒状`、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 毛细血管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心衰细胞: 左心衰竭时,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2.肺褐色硬化: 左心衰竭时,可致慢性肺淤血,红细胞可渗出至肺泡腔内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巨噬细胞分解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成为心衰细胞,肉眼见为散在的褐色颗粒,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纤维化,肺质地变硬,该种病变称为肺褐色硬化。

病理学课件PPT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课件PPT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 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
发病机制: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有研究显示C3先于IgG 沉积于肾小球基膜,提示最初的损伤可能由补体引起。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GBM和肾小囊基底膜均断裂,新月体 形成。
图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细线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进展快,预后差,一般认为病人预后与出现新 月体的肾小球的比例有关;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血尿明显,蛋白尿较轻, 迅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可于数周、数月 内死于肾衰。
•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 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GN病因发病机制
原位IC
(抗GBM等)
循环IC
原位IC
(抗植入抗原)
肾小球
炎症细胞
激活炎症介质
凝血系统
血管活性物质
(组织胺,5羟色胺) ET等)
激活补体
(C3a,C5a,C567,C5b-9)
细胞因子
(IL,TNF,TGF,
GN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病理变化
大体表现:
• 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见黄白色条纹。
光镜表现:
•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脂质沉积; •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电镜表现:
• 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图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无明显病变(PASM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复合 物沉积部位取决:大小 电荷
2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GBM结构改变 GBM交叉反应 (线性荧光)
Heymann肾炎 GBM抗原植入 (颗粒状荧光)
3.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4. 细胞免疫 (后两者无免疫复合物)
• 病理变化: • 肉眼: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肾皮质 内出现黄白色的条纹。 • 光镜: • 1. 肾小球基本正常。 • 2.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因 其对脂蛋白重吸收引起。
•电镜:肾小球内无致密物沉积,脏层上皮细 胞足突消失。足细胞的改变经皮质类固醇治疗 后可恢复正常。
• 临床病理联系: • 儿童肾病综合症—— 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成分主要是 小分子的白蛋白。 • 高脂血症、 • 高度水肿、 • 低蛋白血症。
•临床病理联系:多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 尿。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病特 点: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常出现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不敏感;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 C3的沉积。 •结局:多发展为慢性肾炎。小儿患者预后较好,成 人较差。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 程 亚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 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 电镜: • 上皮细胞肿胀,足 突消失,上皮下有 大量电子致密物沉 积。 • 免 疫 荧 光 : GBM 内有 IgG和补体沉 积,为典型的颗粒 状荧光。
• 临床病理联系: • 肾病综合症:由于GBM损伤严重,通透 性明显增高,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均可 滤过,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 结局: • 少数预后较好,多数病变缓慢进展, • 最后演变成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损伤机制
补体激活后产生C5a等趋化因子,引起中 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氧 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蛋白酶使肾 小球基底膜降解,氧自由基引起细胞损伤,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个别类型肾炎的发生 主要由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引起,可不伴免 疫复合物沉积。
•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常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病变 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 系膜基质增多。本病可以原发,也可以继发。 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分为I型和II型。 • 发病机制:I型通常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 起,并有补体参与。II型常出现补体替代途 径的激活,50%-60%患者血清C3明显降低, 血清中可有C3肾炎因子。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 • • 结局: (1)多数痊愈; (2)少数转为慢性;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Cr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asymptomatic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 轻度蛋白尿,或两者兼有。 5.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终末阶段: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 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氮质血症(azotemia):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 生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尿毒症( uremia):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 竭晚期,除氮质血症外,还有一系列自体中毒的症 状和体征。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 内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 聚形成的管型。肾间质可发生出血、 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球 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 缩、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 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 血症。
• 病理变化: 光镜下I型和II型病变相似。肾小球 体积增大、细胞增多。主要为系膜细胞,有的病 例可有浸润的白细胞和脏层上皮细胞参与。因细 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血管球小叶分隔增宽, 呈分叶状。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六胺银和 PAS染色显示增厚的基膜呈双轨状。
• 电镜:I型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 物。 II型基膜致密层内有大量块状高电 子密度的沉积物呈带状沉积。 • 免疫荧光:I型可见C3颗粒状沉积,并可 出现IgG及C1q和C4等早期补体成分。 II型显示C3沉积,通常无IgG、C1q和C4。 • 临床病理联系: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出现血尿或 蛋白尿。 • 结局:预后差。II型较I型预后差。
2.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蛋白 尿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 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三高一低:(1)大量蛋白尿,3.5g/d; (2)明显水肿;(3)低蛋白血症;(4) 高脂血症和脂尿。
• 2.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称脂性肾病。多见于2~6岁儿童,病变特 点: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肾小球基本 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 • 发病机制: • 其发生与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T细胞产生 的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样物质作用于上皮细 胞,导致足突消失和蛋白尿形成。 nephrin 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具有微小病变性 改变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因 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型溶血性 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12、4和1 型)。肾炎通常在感染1-4周后发生, 此间隔期与抗体形成时间相符。急性 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 切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红肾或蚤咬肾。
• 电镜: • 基底膜和脏层上 皮细胞之间有驼 峰状致密物沉积。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1.膜性肾小球肾炎 (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 又称膜性肾病。多见于30-50岁,病变特征为 上皮下电子致密沉积物沉积,引起弥漫性毛细 血管壁增厚。 • 发病机制:多认为由抗体与内源性或植入的 肾小球抗原在原位反应引起的。 自身抗体与肾 小球上皮细胞膜抗原反应,在上皮细胞与基底 膜之间形成免疫复合物。
• 病理变化 • 肉眼:“大白肾” • 双侧肾脏对称性肿 大,色苍白。 • 光镜: • 早期肾小球基本正 常,以后基底膜弥 漫性增厚 。
• 银染色: • 1.早期基底膜外侧有很 多黑色钉突伸向沉积物 内。 • 2. 钉突增大、融合,沉 积物被包埋在GBM内, 使其增厚,沉积物逐渐 被溶解,形成“虫蚀状” 空隙。空隙渐被基膜样 物质充填。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四)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 Berger于1968年最先描述,又称Berger病。本 病是反复发作的镜下或肉眼血尿的最常见原因。 • 发病机制:未阐明。许多证据表明,本病与 IgA的产生与清除异常有关。 • 病理变化:组织学改变差异很大。最常见系膜 增生性改变;也可表现为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或 硬化性改变;偶可有新月体形成。诊断 IgA肾 病的必要依据: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系膜区有 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常伴C3 和备解素,也可有少量IgG和IgM。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hypercellularity)肾小 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 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 2. 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IC沉积 基底 膜理化性状改变、通透性增高、代谢转换 率降低,可导致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 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 伴血栓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 多的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弥漫性累及肾小球(50%)以上;局灶性累 及(50%以下);球性: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 管袢;节段性: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 球切面的50%)。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学和病理学CrGN可分为以下三型: • I型:抗GBM肾炎。基底膜内IgG和 C3的线 性沉积,Goodpasture syndrome •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我国较常见。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 •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免疫荧光和电镜均 不能检查出肾组织内抗基底膜抗体或抗原抗 体复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