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2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波动方程的解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波的振动方向与P波和SV波的振动方向都是垂直的,SH波将 独立传播,不会与P波或SV波间发生波型相互转换或能量交换。而P 波与SV波的振动方向由于都在传播平面内,当波传播至垂直于传播平 面的介质速度间断面时,P波与SV波间可能会发生相互转换和能量交 换,即可能产生反射或折射的转换波。
P波、SV波及SH波偏振方向(左)和三分量远震原记录及旋转后的地震图(右)
H
0(1)和H
(2)是零阶
0
Hankel
函数
当kr 1时,
H (1) 0
(k r)
~
2
i (kr - )
e4
源自文库
k r
H (2) 0
(k r)
~
-i (kr - )
2e 4
k r
※分别表示以速度向极轴汇聚和离开的柱面波。柱面波的振幅是 r-1/2,可以从物理上分析得到理解;
当柱面波向外传播时,波前面的面积与r成正比,因此每单位 面积上的能流按r-1减少。又因能流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振幅 应与r-1/2成正比。
柱坐标系下波场的一般形式(不满足轴对称时):
波动方程为:
u ez ez
2 22
t 2
2 22
t 2
2 22
t 2
4. 波动方程的球面波解
P波势函数表示的波动方程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球对称爆炸点源激发的波的波动方程可以简化为
球对称波动问题的纵波位移势的解
地震学名词
非均匀杆
当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空间变化量大大小于感兴趣的频率,即不均匀一维介质 中高频地震波的波动方程解可以表达为
2. 三维均匀空间中波动方程的平面波解
其中
ki
n i
同样
注:无论是P波还是S波,其波数矢量的方向代 表的是平面波的播方向,上述波动方程的解中波 数矢量前只需取单一的‘-’号。
地震学中将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的S波分量记为SH 波,传播平面 上的S波分量记为SV波。
uS=uSV+uSH
入射面
uS在X2轴的投影分量为 uSH=uSHe2
uS在X1 X3坐标基平面(入射面)上的投影分量为 uSV=uSV1e1 + uSV2e3
SV 波阵面
界面
SH
X1
X2
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的 S波分量记为SH 波,传播平面
第二章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
•弹性力学基础 •波动方程的解
五、波动方程的解
1. 不均匀弹性杆的一维波动方程的解
分离变量法求解
均匀杆 c(x)=c C1、C2、C3、C4 为任意函数。是D’Alembert形式解
地面运动 是实函数
注:ω是可以任取的常数,波动方程的解表示由无数频率成分的简谐波合 成的任意形状的函数。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频带范围可从0.0001~200Hz 。地震波的波速在地壳中约为5km/s,因此记录的地震波信号的波长范围 在0.025~50000km之间。
三分量地震仪记录的地面振动通常分别记录的波动矢量是:垂直向振动 (向上为正),北南向振动(向北为正)和东西向振动(向东为正)。通 过对两个水平振动分量的坐标旋转,不难将波动矢量旋转为:垂直向振动 ,径向振动(由源到记录台的连线的水平投影,R分量)和切向振动(与 径向正交的水平分量,T分量)。右图显示了一个地震记录的实例,切向 分量上记录的S波显然是SH波;垂直分量上,P波最清晰,只有很少能 量在切向上
上的S波分量记为SV波。
X3
SH波的位移函数V也满足波动方程 则有
SV波势函数的解有 SV波的位移为
※尽管SV的振动局限在波的传播平面内,但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向是垂直的。
波的总位移为
※弹性介质中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振动方向互相正交的不同类型的 波—P波和S波,它们在介质中是以不同速度独立传播的,互不干涉 ※S波分解成振动方向相互正交的两个分量:SV波和SH 波;
定义波矢量方向与x3 轴方向的夹角为入射角,并记为i
射线参数或水平慢度
垂直慢度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同样也有 又 对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P波,则有 ※P波的质元运动(振动)方向与波矢量方向(传播方向)是平行的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则有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的振动,并不像P波一样,只局 限在传播平面上,在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也存在S波分量。
举例: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波解
一组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P波,其相位函数为
波阵面方程 的表达式—在
x1x3 平面上的一条 直线,该直线所代表 的是一个垂直于x1x3
平面的等相面
※固定t时刻的一系列不同相位的波阵面 ※等相位的波阵面在不同时刻的空间位置 ※波数矢量kα=(kα1,0,kα3)与波阵面是正交的
SKS、PS、SKKS从P 波转换为SV波; Sdiff或Sd表示S波
沿核幔边界衍射, 为SH波。
3. 波动方程的柱面波解
轴对称波场,柱坐标系下,波动方程化为:
2 t 2
2
2 r 2
1 r
r
设ϕ=R(r)T(t),代入求解,可以得到:
T Ceikt R AH0(1) (kr) BH0(2) (kr)
P波、SV波及SH波偏振方向(左)和三分量远震原记录及旋转后的地震图(右)
H
0(1)和H
(2)是零阶
0
Hankel
函数
当kr 1时,
H (1) 0
(k r)
~
2
i (kr - )
e4
源自文库
k r
H (2) 0
(k r)
~
-i (kr - )
2e 4
k r
※分别表示以速度向极轴汇聚和离开的柱面波。柱面波的振幅是 r-1/2,可以从物理上分析得到理解;
当柱面波向外传播时,波前面的面积与r成正比,因此每单位 面积上的能流按r-1减少。又因能流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振幅 应与r-1/2成正比。
柱坐标系下波场的一般形式(不满足轴对称时):
波动方程为:
u ez ez
2 22
t 2
2 22
t 2
2 22
t 2
4. 波动方程的球面波解
P波势函数表示的波动方程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球对称爆炸点源激发的波的波动方程可以简化为
球对称波动问题的纵波位移势的解
地震学名词
非均匀杆
当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空间变化量大大小于感兴趣的频率,即不均匀一维介质 中高频地震波的波动方程解可以表达为
2. 三维均匀空间中波动方程的平面波解
其中
ki
n i
同样
注:无论是P波还是S波,其波数矢量的方向代 表的是平面波的播方向,上述波动方程的解中波 数矢量前只需取单一的‘-’号。
地震学中将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的S波分量记为SH 波,传播平面 上的S波分量记为SV波。
uS=uSV+uSH
入射面
uS在X2轴的投影分量为 uSH=uSHe2
uS在X1 X3坐标基平面(入射面)上的投影分量为 uSV=uSV1e1 + uSV2e3
SV 波阵面
界面
SH
X1
X2
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的 S波分量记为SH 波,传播平面
第二章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
•弹性力学基础 •波动方程的解
五、波动方程的解
1. 不均匀弹性杆的一维波动方程的解
分离变量法求解
均匀杆 c(x)=c C1、C2、C3、C4 为任意函数。是D’Alembert形式解
地面运动 是实函数
注:ω是可以任取的常数,波动方程的解表示由无数频率成分的简谐波合 成的任意形状的函数。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频带范围可从0.0001~200Hz 。地震波的波速在地壳中约为5km/s,因此记录的地震波信号的波长范围 在0.025~50000km之间。
三分量地震仪记录的地面振动通常分别记录的波动矢量是:垂直向振动 (向上为正),北南向振动(向北为正)和东西向振动(向东为正)。通 过对两个水平振动分量的坐标旋转,不难将波动矢量旋转为:垂直向振动 ,径向振动(由源到记录台的连线的水平投影,R分量)和切向振动(与 径向正交的水平分量,T分量)。右图显示了一个地震记录的实例,切向 分量上记录的S波显然是SH波;垂直分量上,P波最清晰,只有很少能 量在切向上
上的S波分量记为SV波。
X3
SH波的位移函数V也满足波动方程 则有
SV波势函数的解有 SV波的位移为
※尽管SV的振动局限在波的传播平面内,但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向是垂直的。
波的总位移为
※弹性介质中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振动方向互相正交的不同类型的 波—P波和S波,它们在介质中是以不同速度独立传播的,互不干涉 ※S波分解成振动方向相互正交的两个分量:SV波和SH 波;
定义波矢量方向与x3 轴方向的夹角为入射角,并记为i
射线参数或水平慢度
垂直慢度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同样也有 又 对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P波,则有 ※P波的质元运动(振动)方向与波矢量方向(传播方向)是平行的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则有
※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S波的振动,并不像P波一样,只局 限在传播平面上,在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 方向上也存在S波分量。
举例: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波解
一组在x1x3 平面内传播的平面P波,其相位函数为
波阵面方程 的表达式—在
x1x3 平面上的一条 直线,该直线所代表 的是一个垂直于x1x3
平面的等相面
※固定t时刻的一系列不同相位的波阵面 ※等相位的波阵面在不同时刻的空间位置 ※波数矢量kα=(kα1,0,kα3)与波阵面是正交的
SKS、PS、SKKS从P 波转换为SV波; Sdiff或Sd表示S波
沿核幔边界衍射, 为SH波。
3. 波动方程的柱面波解
轴对称波场,柱坐标系下,波动方程化为:
2 t 2
2
2 r 2
1 r
r
设ϕ=R(r)T(t),代入求解,可以得到:
T Ceikt R AH0(1) (kr) BH0(2) (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