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把学生放在发展成长的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们放弃把传授知识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去想象、创造和发挥。对于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变革,显然有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革新思想,重新定位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角色,另一方面要转变模式,选好落实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承载体。

一、革新思想,正确定位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和目前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高考方式仍为改革的束缚,目前,不少教师存在口头忙课改,手上忙灌输的现象,也有不少教师盲目追赶潮流,搞形式课改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折腾了学生,使学生彻底丧失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更贻误了课改的进展。因此,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依靠空喊口号,虚张声势来凸显;也不能依靠搞形式,走过场来落实,而应该是彻底地革新思想,通过正确定位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来作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保证。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就教学目的和过程来说,学生才是学习和使自己得到发展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教师都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习惯性角色地位,在课堂中很容易产生权威心理。尤其是语文课堂,思考方向众多的一个知识,理解和内涵具有广阔的空间,却容易被教师主观地定格在一个狭隘的书面范围内,从而轻易扼杀学生思想的火花,这对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害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在语文课堂上要学生与老师同样独立、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意见,满足他们的进步欲望,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就课本提出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答案多么幼稚可笑,多么匪夷所思,只要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就应该得到认真倾听和积极的鼓励,而不是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

的讥讽。另一方面,学生都渴望得到重视和表扬,当学生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给予表扬,满足他们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要注意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有了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尤其不要在同学的面前进行批评,也不可挖苦、讽刺。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的成长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自身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正确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将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坚持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能自信地面对学习作为“教”的首要任务和重点,避免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彻底摈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中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从根本上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转变模式,在开放的课堂下实施探究性教学作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载体。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了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保障后,还需要具体的教学模式来做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载体。在这方面,新课标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无疑是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和具体的承载体之一。课改至今,广大教师围绕这一教学方向进行了不停的奋斗和探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对于“探究性学习”,我们应该收放并重,以开放的课堂为前提,在开放中把握思想这根缰绳的方向。

一方面,“探究性学习”要以开放的课堂为前提。一种新鲜的活动方式,能够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但如果没有智慧的参与,学生会很快厌倦。真正的吸引力是激发思维。只有智慧的活动,才会有永恒的魅力,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热情。一堂没有开放的课堂探究只能是在教师拟订的思想和内

容下的一场热闹其表苍白其实的“对话走秀”,学生不过是教师主体控制下的“木偶”,不能碰撞出思维“火花”,表达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满足,很快,便会对这种学习方式无动于衷。因此,实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课堂。其核心不是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而是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和展示思维成果的平台,使其勇于探索,积极交流。

另一方面,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放开学生的思维,但却不是信马由缰。如果不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在讨论探索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在哪里,需要探究些什么知识,那么整个过程就会看来颇为生动热闹,其实华而不实,表面课堂活了,其实是乱了,不过是一场学生脱离文本,胡乱猜想的闹剧而已。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思维适时地加以引导,有具体的探讨重点,在探讨的重点上放开思维,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提供的体验中,去获取知识,去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